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1|回复: 0

[选刊] 六岁就“心太乱”的李季兰(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7 15: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6岁时父亲抱她在蔷薇花架下,开玩笑让她即景做诗,她脱口吟出两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
  《全唐诗》收录了几百首女诗人的作品,虽然在洋洋五万首唐诗当中还是显得微乎其微,但对比一下唐前,则知这个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唐代女诗人成就最高、名头最大的要数李季兰、薛涛和鱼玄机。李季兰在三人当中年代最早,和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差不多同时。
  论身后的声名,李季兰不及薛、鱼,恐怕连她的本名李冶都少有人知晓了。但在她生活的时代,李季兰却是个风头甚健的时尚人物,其交际范围上通皇帝王公,下至僧道隐士。而且照我看来,她的诗也是三个女诗人里最好的。
  这个江南女子自幼聪慧,6岁时父亲抱她在蔷薇花架下,开玩笑让她即景做诗,她脱口吟出两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女神童的爸爸却越琢磨越不对,皱着眉头暗自嘀咕:“架却,就是‘嫁却’啊,小女孩儿家就说什么‘经时不嫁’啊‘心绪乱’啊,长大了肯乖乖做三从四德的良家女子么?”也不知是不是真像俗话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李老先生的担心竟然变成了现实,长大之后,李季兰做了女道士。至于她为什么做女道士,就没人清楚了。
  我们知道,唐代的女道士(女冠)身份其实是与*优歌*差不多的。做了女冠的季兰,风姿俊美而带着须眉英气,她用心地做诗写字弹琴,与当时一帮才子诗人、僧道隐士往来颇为密切。后来有个编诗歌选集的人说她是“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这个形象即使在比较开放的唐代,也显得很另类。
  跟她来往最密切的,是被称为“茶仙”、“茶圣”的陆羽(字鸿渐)和著名诗僧皎然。她生病了陆羽来探望,感到欢喜,遂强撑病体一定要陪他喝两杯。她去访皎然,和他开荤玩笑,皎然把这事写在一首诗里:“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话说得相当露骨。
  又一次,李季兰和一些名流在乌程开元寺聚会。在座的有名气已然不小的诗人刘长卿,他们之间是很熟的,李季兰知道他有小肠疝气的毛病,就借用一句陶渊明的诗来打趣兼问候:“山气日夕佳?”(您的疝气近来没犯吧?)刘才子马上也用陶诗回了一句:“众鸟欣有托。”(还好,拿布兜托着呢)那么清雅的陶诗,竟被他们如此使用,引得举座大笑,由此可知当时的风气。而李季兰正是开这路风气的重要人物,这件谑事也是唐代流传下来的著名段子之一。
  鱼玄机诗里写“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意识已经够大胆,可是李季兰更进一步,且看她的《八至》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前三句都是铺垫,不过要衬出这最后一句来:表面看来至为亲密,实际上却是最疏远的,是夫妻———即使放在今天,这话也算有一点儿深度吧?
  到了天宝年间,风流而肯附庸风雅的唐玄宗听说有这么一位女才子,就下了道诏令要她赴阙面圣。李季兰这时已经不年轻了,“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乍听得这个喜讯,不禁有些慌手慌脚。女人一老,难免就不够自信,她一边对镜小心地钳去青丝中偶现的白发,一边忐忑不安地想着到了北方的京城皇宫后该如何应对。
  她被留在皇宫中住了一个来月,此段经历,史书只一笔带过,具体都做了些什么,也不得而知。总之最后玄宗赏赐优厚,让她回乡养老去了。男诗人里,似乎也只有李白曾得着这种待遇。这男女“二李”,可说是站在唐代风流浪尖上的代表人物。李季兰晚年是不是仍然是放诞不羁的“俊媪”(玉婆)呢?竟然找不到一个字的记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9 09:2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