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48|回复: 3

[选刊] 论李白与魏晋风度(陆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 15: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陆勇 来源:学术连线



    [内容摘要] 李白是魏晋风度的推崇者和崇拜者。李白旷达的思想、狂放的性格和飘逸的风度都明显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但李白绝不是一个被动的走趋者,他继承魏晋风度,又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地开拓,使魏晋风度这一士人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在他的身上得以激活,而有了新的超越。在政治方面,谢安的高卧待时,建功济世和功成身退都是李白学习的榜样,但李白的一腔爱国热情却远比谢安高涨;阮籍和嵇康的反叛精神和陶渊明“不折腰”的节操也给李白积极的影响,但李白却可以将它们化为自已的个性化行为;李白的诗歌的意境和风格也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使古典诗歌艺术达到了顶峰。李白是英雄,是狂士,是高人,是时代的骄子。

    [关键词]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代思想大解放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魏晋风度作为唐人所艳羡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更得到李白的推崇和崇拜,他尤其佩服像谢安这样完整的政治家,喜欢像嵇康、阮籍这样狂放的名士,崇拜像陶渊明、大小谢这样高蹈的诗人。李白在思想上和诗歌创作上受过他们的影响,对他们都有所继承,并做出了很大的超越。

一、思想上的继承与超越

    “魏晋风度的核心是人的觉醒”,魏晋名士开始摆脱汉时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的束缚,精神得到解放、思想也得到自由。李白思想也是自由的,但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另一方面,他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的遗世独立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但道家中的消极因素并没有在李白一生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他人生的总目标是功成身退。这种“兼济天下”的政治观、“功成身退”的理想和“蔑视一切”的叛逆精神也往往得益于他在思想上对魏晋风度的继承与超越。

    (一)李白的政治观

    李白一生怀有宏大的政治抱负,企望致身卿相。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这段精彩的表白,几乎是他的政治宣言,或者是李白至身相门的大纲。他常以历史上著名的辅弼大臣自比,比如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等。其中对谢安尤为倾倒,诗中屡屡言及。《书情赠蔡舍人雄》云:“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云:“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赠韦秘书子春》云:“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均是赞美谢安出山辅国济民之业绩。而且像谢安这样,既能在出仕之前养时待机,见机而进,又能在功成之后明哲保身,抽身而退。是李白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白政治理想的生活理想的榜样。李白的政治观明显继承了谢安的政治思想。

    1、对高卧待时的入仕途径的继承和超越

    谢安少有“重名”,虽朝廷屡次征辟,谢安却“累次不就”。尝“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并与孙绰等人,放舟泛海,吟啸终日,放情丘壑。“年已四十尚高卧东山”。由于谢安屡辟不起,清雅谦让,洁身清素,不佃名利的高风亮节及其啸傲云林的高士风度,遂给他带来了“有公辅之望”的重名。时人又有“安石不敢出,将如苍生何?”的感叹。李白对谢安以退为进,隐居卖名,待价而诂的“余高南山买君顾”的处世方略十分叹服。在其诗中常称赞道;“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时来列王鼎,谈笑期一掷。”(《赠友人三首》其三)遂继承这种高卧待机的做法。在安史之乱时,永王以平叛为号召,东巡至浔阳,邀正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参加幕府,李白以谢安为榜样,在韦子春等人三上庐山请之后,才答应出山。他说:“谢安高卧东山,苍生属望。白不树矫抗之迹,耻振云邈之风,混游鱼商,隐心绝俗,岂徒贩卖云壑,要射虎德名?方之二子实有惭德。”(《与贾少公书》)李白也要“累辟不至”并非不想出仕,其实他时该想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负。但“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梁园吟》)李白知道欲速则不达,只有屡辟不就,才能抬高名士的身价,才能得以“帝王师”的身份去参与政治,而不是甘心依附权贵的下僚。这正李白持以立身的魏晋风度的独立意识和庄子自由人格的体现。①

    其实,谢安在四十岁之前,还像魏晋时的有些政治家一样,鄙弃名利,高卧不仕。他知道待形势转变,时机来临,再入政坛,并在风云际风中大显身手,成就他盖世的功业。李白的隐也有待机的成份,但更多的是积极地给自已创造机会,让这种高卧成为一种制造名声,曲线入仕的途径。李白的隐逸活动,在蜀中就开始了。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大概李白初次隐逸就尝到了甜头,所以出蜀后,他一边交游干谒,一边结交道友,有意识地进行隐逸活动。特别是遇上了司马承祯和孟浩然之后,就更决心以隐求仕的门路。开元初,李白最大的隐逸活动就是在东鲁徂徕山与孔巢父、韩准等五人结成“竹溪六逸”。他们饮酒纵情,酣歌长啸。李白集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文记载过此事,《旧唐书•孔巢父传》也有记之。可见此次隐居是很有影响力的。但李白的这次归隐不算是真的归隐,而是走“终南捷径”式的隐逸。李白后来由东鲁被召入京,当也与与徂徕之隐有些关系,因李白是由东鲁被召入京的。唐玄宗在接见他时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到此?”可见隐逸也是他敲开唐天子大门的一种手段。

    2、从济世为民思想到爱国思想的超越

    李白在青年时就胸怀济世为民的鸿愿。向往建立“寰区大定,海内清一”的不世功业。这一方面谢安的思想更为李白所继承。谢安曾官拜“尚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身兼都督扬、江、荆、司十五州的军事,加黄钺”。生拜太保,死拜太傅。位至台辅。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一朝。在功业方面,他阻止了桓温篡晋的野心,击退了苻秦的百万之旅,保住了东晋王朝的东南半壁江山,其功甚伟。他既无蜀相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也不遭到秦相李斯身为车裂的惨局。他是一位成功的英雄。所以李白对他完满的一生:其君臣际遇、高位显勋、功成名就表示由衷的羡慕。以谢安的济世为民的思想、志向籍以自励!

    李白政治上的成就没有谢安那么高显,但这也丝毫没有给他济世为民的思想打折。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即使是在遭到谗毁贬谪之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政治思想,而不是马上避世隐居。他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在他的诗里时有表现:

    我住五松下,寂寞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吴中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丁都护歌》

    在劳动人民面前,李白一改平日“主人为何言少钱?径须沽酒与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忽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豪气。因为如此,他总想着“谢安终一起,相与为苍生”的政治抱负。对于那些有济世之能而无为民之功的人,李白认为他们的人生不是理想的人生。他对汉代的隐士郑子真有过批评。汉代谷口的郑子真,躬耕褒斜谷,虽然“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赠韦秘书子春》)但屡召不起,终于老死村下。李白认为象郑子真这样的“独善”没有多少价值。“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安则不同“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是李白心目中济世为民的英雄。

    李白的用世之心是很强烈的,所以他肯定要设法进入仕途,一展个人才干。据可告资料,李白一生比较有名的政治活动有两次,第一次大概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此时李白四十二岁。但仅就这一次,他发现朝廷根本不是他想像的那样。李林甫老奸巨滑,专横诡诈。今天对付这个,明天对付那个,他和任何人都有磨擦,任何人都怕他。还有杨太真妃一系列的贪官污吏,像杨国忠等,还在跃跃欲试夺取政权。安禄山也就是利用这种空隙,而想一次大投机。唐明皇完全是过糊涂的日子。李白想跟他们斗根本就不可能,就连了解他们也不太容易。所以李白开始动摇了,他的“帝师”、“辅君”之念开始淡化了。然而面对家国危乱,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士人都会产生忧国之思。李白这样以英雄侠士自居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李白的胆心果然于755年应验了,安禄山于该年十一月在范阳(现在的北京一带)起兵。第二年攻入长安,但唐明皇采取不抵抗态度,使老百惨遭国破之灾。李白热切地很想收复中原。

    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赠常待御》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尔为人楚舞,吾为尔楚歌。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寒垣》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南奔书怀》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这样的浓烈,以至于使他参加了永王的事件。这是李白的最后一次政治活动,但这一次与前一次在动机上有本质的不同,上一次是为了富贵、为个人(至少这方面成份大些)。这一次却是基于爱国主义思想了。②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独漉篇》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虽然李白思想上已经由济世的向爱国的飞跃,但谢安的影子总是在李白的头脑中盘旋。谢安临危不惧,从容大度,举重若轻,优游不迫的风度给了李白巨大的精神鼓舞。

    永王由于各中原因失败了,李白成了政治犯,下狱两年后流放夜郎。但他到夜郎时就被赦了。李白此时已是快六十的人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晚年的李白心情沉痛到了极点“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拟古十二首》)一切都只好认命了。但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他仍然念念不忘于国家的安危,说:“中夜四五叹,常怀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李白正是这样的无愧于一个真正的爱国诗人。

    (二)“功成身退”的思想

    功成身退是一种政治智慧,是一种明智的人生生抉择。老子在总结了中国历史君臣关系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富贵的经验教训之后得出“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至理观点。谢安和李白思想上都是以道家的思想为主,李白对谢安成功地践行了“功成身退”的思想十分佩服,李白一生的最大愿望也是功成身退,所以谢安“功成身退”的思想被李白所继承。他说“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谢安虽居身高位,权倾朝野,但他深知物极必反,强求先折的道理。故在功成之后,时刻有抽身隐退的思想准备。《晋书》上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室尽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但后因病故,未能如愿。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士大夫往往热衷权势,留连富贵,不能抽身而退,因此位高遭嫉而身受其害。李白在这方面也深得启示: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行路难》其三

    能够见机抽身,功成而退的人,才能明哲保身。而谢安进可兼济天下,退可独善其身把握得十分到家,运用自如使李白十分倾慕。说“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风》)“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送张遥之寿阳幕府》)……功成身退成了李白终生行事的准则。

     李白毕竟只是个诗人,身上的文人习气较重,要建立像谢安一样的伟业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李白是一个极自负和自信的人,他怎么可能忘弃“功成身退”。为了能达此鸿愿,从年轻开始,他就出蜀游历,追求功名,他自已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他遍访天下,干谒诸侯。高隐“东山”,蓄意待发。终于,在他四十二岁时入了宫。被赐金放还,他对统治者失望了,但未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他,还是参加了永王幕府。想为国为民做点事情,再功成身退,他在《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写到:“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但也是天不遂人愿,又失败了。此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功成身退的愿望在他的心里头永远是沸腾的。他到了六十时身体已经不如当年了,可当他六十一岁时,李光弼大军与史朝义决战,李白还要求参加,无奈身体实在是禁不住,才半路因病折回,他有一首《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婴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诗。这就是他与世长辞的前一年。

    功成身退的愿望,伴随他的一生,是他在政途上屡挫而又想屡进的根本原因。如果说谢安的功成身退是潇洒的,虽“未遂,得病终”。那么李白的功成身退是悲壮的。李的功业没有谢安卓著,但他的人品和谢安一样高尚,所以说李白的功成身退对于谢安风度来说也是一种超越。

    (三)叛逆性

    李白从来就是一个随随便便、自由自在的人,不可能在权贵面前低头哈腰,溜须拍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就是李白的气骨。透过李白的气骨,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名士藐视礼教,轻视权贵和“不折腰”的高士节操。

    1、李白对阮籍与嵇康叛逆精神的继承

    阮籍和嵇康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又是著名诗人,他们都反对名教对人性的束缚。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而阮籍在《大人先生传》里把拘守礼法之士比作“裤子里”的虱子。他们离经叛道,恃酒任诞卑弃礼法。他们的这种叛逆精神首先表现在藐视权贵的斗争上。

    嵇康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不畏权势,宁折不弯。一次嵇康和友人向秀在大树下锻铁,司马氏的心腹钟会去看望嵇康。嵇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会讨个没趣,央央而去。山涛是他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举荐嵇康出任当时的吏部尚书,嵇康非但不谢,反而还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请与之绝交,绝不与统治者合作。嵇康藐视权贵所采取的是硬碰硬的形式。

    阮籍也鄙视权贵,不愿攀龙附凤,但态度却与嵇康不同。他不用硬碰硬的办法,而是柔磨慢拖,虚与委蛇。一次晋文帝欲与之联姻,结果“籍大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曾数以时事问阮籍,“欲因其可否而改之罪,皆以醉免”。籍还善作青白眼,对于俗人皆以白眼,只有像嵇康这样的人才用青眼。到最后,甚至阮籍“口不臧否人物”。由于阮嵇二人对权贵所采取的对抗的方式不同,态度有别,结果嵇康被杀,阮籍幸免。(《晋书.阮籍传》)

    李白对阮嵇二人的为人与处事方式也有继承。曾自称说:“攀嵇是当年”。(《赠饶阳张司户燧》)魏颢说:“议者奈何以白有叔夜之短,傥有祖之祢,晋帝罪阮,古无其贤。”(《李翰林集序》)李白被时人视为祢衡、嵇康、阮籍这样一流的狂士也首先表现在他蔑视王侯,不畏权势,对权贵极尽戏谑嘲弄。且不说力士脱靴,贵妃捧酒一类的传说,据比较可靠的材料来看,他对皇帝老儿也十分傲慢:“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对于王公大臣的态度就更加轻蔑,他不是“谑浪赤墀青锁贤”(《玉壶吟》)就是“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对太守一类的地方长官,就更不放在眼里了,甚至把他们当作调笑的对象:“手持一枝菊,调笑两千石!”(《宣寄崔侍御二首》)他也像阮籍一样不愿攀龙附凤,留恋权贵!当李白在朝中受到权贵压抑时,他愤然要求辞京还山,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李白对陶渊明“不折腰”节操的继承

    陶渊明其实也曾有“猛志逸四海”的大济苍生之志。但在“世与我而相违”的社会里,他只好解绶而去,辞官归田。他的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其实是一种逃避出世,坚守人格的形象。

    陶渊明极及重视个人的志节守操,推崇个体的精神自由,维护个体的人格尊严。颜延之《陶徵士诔》称其“廉深简洁,贞夷粹温而能峻,博而不繁”。他不“为五斗米折向乡里小儿”的鄙视功名,傲视权贵的人格精神震撼并激励了无数后人,李白也不例外。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消”,(《经乱后……赠崔宣城》)“生平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唐.任华《寄李白》)李白的这种精神与陶渊明的“不折腰”如出一辙。

    “天为容,地为貌,不屈已,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天”与“道”是李白的本真,为保持人性的本真,他不屈已干人。他“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送岑征君归鸣皋山》)永远保持着沌真的天性,高尚的节操,而不为尘俗污滓所玷染。即使“是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也不还保持着豪迈超拔的气度,兀傲不屈的精神。“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春”。(《 颍阳加别元丹丘之淮阳》)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古风》其十二)表达了李白决不让高尚的心灵沦为世俗与权贵的奴隶的高尚节操。

    3、李白对叛逆思想的超越

    盛唐时代是一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李泽厚《美的历程》)③的时代。李白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自然对前贤自觉继承的同时,做了大大的超越,他把阮嵇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和陶渊明“不折腰”的节操发展为自我个性化的行为。所谓“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为宋中丞自荐表》)所谓“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少年行》)所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累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所谓“生平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唐.任华《寄李白》)以至于“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唐李冰阳高《草堂集序》)力士为之去靴,杨贵妃为之捧酒;“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袁行霈先生深刻剖析了李白人格精神实质:“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驯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显示了人格的力量。”④李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人格精神充分体现了对魏晋名士“不折腰”的人格节操的超越。

二、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与超越

    魏晋时代是一个战乱较多的时代,魏晋名士生存在这样的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里,自然在文学里得到反映。他们把文学当作抒情达意的工具,倾诉他们内心的痛苦与不平,表达对黑暗社会的反抗。抒写闲情逸致,妙悟心得,使文学得到不断地发展。李白作为唐代文坛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诗歌创作达到了与天俱高的艺术境界。他的成就与他对魏晋名士的文学的继承和超越是分不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李白诗作中的魏晋诗歌的痕迹

   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许多他延用魏晋诗歌里优美的意境和清丽的词句,特别是对象阮籍,陶渊明,大小谢这样的诗人的诗歌。他们诗歌,经常在李白的诗思中悦动。阮籍的忧愤,陶诗的真淳,大谢的“芙蓉出水”,小谢的清发秀丽给李白多样的风格增添了新的血液。兹一一略述。

    1、李白的《古风》与阮籍的《咏怀诗》

    裴斐先生说过:“阮籍的《咏怀诗》内涵幽愤,情寄八荒,李白《古风》每得其意放诣。”他并举词句以证之:如阮“东园桃与李”,李“桃花开东园”;阮“良辰在何许”,李“良辰竞何许”;阮“高鸟摩天飞”,李“吾观摩天飞”;阮“忽忽肆荒淫”,李“荒淫竟沦没”;阮“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摇”,李“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等。但裴斐先生只是只词单句,陶新民先生则从整篇来分析比较阮籍的《咏怀诗》和李白的《古风》,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问题。如李白的《古风》其五十九⑤

    恻恻泣路歧,哀哀悲素丝。路歧有南北,素丝无变移。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嶮巇。《谷风》刺轻薄,交道方险峨。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

很同于阮籍的《咏怀诗》其二十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两诗同用《淮南子》典起兴: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喻意事物变化不定。李白诗接着用《史记》所载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 倾轧。以及战国的四公子争致门客等故事来证明观点,最后落脚点是讥朋友之道反复不定,国之存亡亦在翻覆之间耳。又如李白的《古风》

其九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很似于阮籍的《咏怀诗》其六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
    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两诗皆用东陵侯邵平种瓜事以喻富贵不可以长久,只不过李白诗多用庄周梦蝴蝶喻人生如梦。其余的如李白的《古风》其二十八“容颜若飞电”,与阮籍《咏怀诗》其四“天马出西北”在内容与写法上也很相 似。

    2、李白继承陶诗的艺术风格

    裴斐先生评论关于李白对陶渊明诗歌时曾说过:“大抵赞赏他的人品风度和性情之真,却从未称许过他的诗才和作品”。⑥真的是这样吗?在李白的诗文中,我们的确看不到他对陶公的公开的称许,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自觉地、多方面的继承了陶诗的风格。有些诗我们可以品味到浓浓的“陶味”。

    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钟惺认为此诗“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风调高远孤旷,“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⑦

    又如“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李调元评论此诗说:“李诗本陶渊明……如‘问君何事栖碧山……’岂非《桃源记》拓本乎?”⑧等等。

    3、李白和大小谢

   大小谢清词丽句在李白诗里也常见到,此待后详叙。

    (二)大唱醉态狂幻之曲

    酒之为物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它是沟通物质的精神的桥梁。物质的酒给人以生理的刺激,给人发肉体的快感。而精神的酒或使人形神相亲,返朴归真,引人入胜地,或使人的生命洋溢高涨,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进入昂扬奋以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诗酒有不解之缘,在古代中国,酒圣诗豪往往联称,并非善饮就是诗人。但诗人大都善饮。纵观历史,魏晋时代的诗和酒最为引人注目。李白也好酒,也善作酒诗,除了因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生活的原因外,他的诗酒风流还是受到魏晋风度影响的。

    1、魏晋酒诗的思想情怀

    纵酒狂歌是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之一,魏晋许多名士都酷爱喝酒,沉溺在酒精所营造的飘然境界中。他们借陶然大醉来逃避现实,发泄忧愤,是一种韬光晦略之策。比如阮籍,“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晋书.阮籍传〉)他们还借酒来抒发他们的思想情怀。如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连曹操这样豪雄的人也把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与功业之未就的深深苦闷在酒诗里表现出来。阮籍留下的酒诗虽只有一首《咏怀诗》其三十四 :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
    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
    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
    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

   但也表现了一种很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为自已容颜的衰老而痛苦的感情。陶渊明也尚饮,他留下的著名的诗组《饮酒》,“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即所谓谓遣兴也”。(东方树《陶渊明集序》)

李白内心深处继承了魏晋人的思想情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诗中洋溢着诗情画意,用“逆旅”与“过客”作比,自然引发了“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的感叹。

    2、大唱醉态狂幻之曲

    魏晋名士纵酒狂歌的不少,但留的酒诗却不多,其中用醉态的眼光去写酒诗的,确实很难找到一篇。

    阮籍留下的酒诗只有一首《咏怀诗.一日复一朝》,诗的情调是苍凉沉郁的,但它以“对酒不能言”一句,把醉态与诗学的思维方式隔离开来,在隔离状态中寻思愁苦曲直与高行守真的人生形态。

    陶渊明有关饮酒的诗作比阮籍就多得多了,梁朝昭明太子在给他的诗文集作序时,就说当时已有人“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近人逯钦玄先生就《陶渊明集》现存诗一百四十二篇进行统计,发现凡说到饮酒的共有五十六篇,占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 如:“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说明他饮酒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免祸。另外也有写饮酒之乐的,如:“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但是由于陶渊明性情高逸恬淡,往往在吟咏酒中“深味”之时,以明净之心思考着生命的哲学,也没有潜入醉态狂幻的诗学的思维深处。他的《饮酒》诗之五

    所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中并没有地一个酒字,其实他不言酒,正好味在酒中,而意在酒外。他借着酒兴,心远人境,神仙南山相往返,省悟着宇宙人生不可言说的本质的真意。这种哲学的思辨是借酒兴进行的玄思而已。

    李白是中国文化中饮酒最有名的人。李白超越魏晋,创造造盛唐的一大贡献,就是他的酒诗是带着醉境狂放出来的: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 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 力士铛金爵,白玉瓶 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 江水东流猿夜声。
                                --------《襄阳歌》

    醉的词汇,醉的狂言,醉的想像,活化出了一个为醉什么都不顾的醉客之心,这就是李白的醉诗,他用醉汉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变态,也是一种美。

    李白的狂幻还表现在善于利用夸张来写酒诗。如“此江若变作春酒”;“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月下独酌》其四)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一餐或一日饮三百杯已经够豪了,但究竟还有个数,更吓人的是,他还不尽意,《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其三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要把洞庭湘水作成美酒,滔滔汨汨,巴陵大地,酒波粼粼,酒浪滚滚,供他醉杀。想像之奇,谌称千古豪语之最!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用新的生命重新审视山水之灵

    提到山水诗,人们第一个想到应该不是李白,而应该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这些诗人。的确李白不是一个山水诗人,但他的山水诗也写得很有特色。这与他对陶渊明、谢灵运、谢眺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的继承是分不开的

    1、李白山水诗对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的继承

    严格来讲,陶渊明的诗作中,写田园的多,写山水的基本上没有,只有《游斜川》一首。但是李白的山水诗还是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不少营养。陶诗闲雅飘逸与李白的个性也是相合的,所以李白继承陶诗冲淡平和的风格并能学得惟妙惟肖: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赠闾丘处士》

这种闲雅飘逸风格影响李白,形成了李白诗风格重要的一面----自然飘逸。

    2、李白山水诗对大小谢的山水诗意境和风格的继承

    大小谢的人格,李白是很少提及的。不过他们纵心山水,怡情自然的超然之致李白还是很喜欢的。但李白更喜欢的是他们的佳作:山水诗。大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小谢的诗“清丽居宗”,“秀丽成采”。“大谢是山水诗之宗,对山水诗有开创之功;小谢渐起唐调,于山水诗有广大之劳”。⑨二人都是山水诗的巨擘。他们的诗风对李白的影响很大。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思清发,逸兴状飞的清丽风格,大多来自对大小谢的清新明丽的诗风继承。

    大谢虽有句无篇,但李白对他还是称道有佳的。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此语之工,非常情所能到。李白多次在诗中引用此句:“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常价登楼诗”,(〈登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游谢氏山亭〉)“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 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有的则是李白受到谢诗启发,加于发展变化的。如谢诗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游赤石进帆海〉)句章平平。而李诗“夜分河汉转,起看溟涨阔”。(〈江上寄元六林宗〉)可谓是点铁成金,化平凡为神奇之笔。至于李诗“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其飘渺清奇的优美意境,虽也受谢诗“挂席拾海月”的启发,但已决非谢诗所能望其项背的。

    小谢是南朝最有才华的山水诗人,是李白最佩服的诗人之一。清人王世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⑩是一点也不假的。但他佩服的还是小谢写金陵长江一带的风景诗。小谢吟咏过的地方,他都一再游览,并对谢诗反复吟咏。像小谢从金陵西新村这个地方夜发江中,遥望金陵的诗歌:“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决。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何曙耿耿,寒诸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丽鳷鹊。玉绳低建章”。(〈暂使下都……赠西府同僚〉)登三山遥望金陵的诗歌“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而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诗句和诗中的景物,都在李白的诗中反复的出现: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新林浦阴风寄友人》

    李白的这几首诗,都有是小谢曾去过的地方,有意模仿其诗所作的。对于小谢的“澄江静如练”一句,李白佩服得不得了在他的诗中一再用到“用”字来形容江水“水如一匹练”;“谁道此水广,犹如一匹练”;“一条江练横”。这一句诗也被李白反复吟咏“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简直就是一个小谢迷。

    3、李白对山水诗的超越

    在山水诗的创作方面,李白虽然接受了二谢山水诗的意境和风格,但创作的方法和角度却又有不同。如果说二谢的山水诗是描山绘水的风景画,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则是描写山川之魂的交响曲。而且李白为山水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以天观物,使被描写的山水灵化或生命化,也即万物有灵。如: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古风》其二十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
                          -----《江上答崔宣城》

    在他的诗里“水”生“犬吠声”,“桃花”上的露水也含有灵性,竟然人都可以感受到她的“浓”等等。特别是以芙蓉来喻山色山姿,赋予生命的神韵。这种用感情体物,用生命审视物,使万物泻出笔下而皆有灵性。这才是李白另辟蹊径的山水诗的创作方式。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魏晋南北朝这些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们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塑造了李白的灵魂。在他身上既有谢安一个以天下为已任的英雄形象;又可看到阮、嵇放任不羁的狂士身影;也塑造了他“不折腰”的高人气骨。李白继承了他们,又发展了他们,超越了他们,李白个人所透露出来的时代气息和锋芒毕露的个性,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注 释:
①参看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李白地魏晋风度.李白与谢安》.http://img.ssreader.com:8080/javascript:prevpage()
②参看李长之.《李白传》P55—68.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③④转引刘中文.《唐代陶明接受研究》P162—16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⑤⑥参看陶新民.《李白与魏晋风度.从阮籍的<咏怀诗>到李白的<古风>》.http://img.ssreader.com:8080/P2J ... F6E3937363032393639
⑦⑧转引刘中文.《唐代陶明接受研究》P1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⑨⑩转引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李白地魏晋风度.李白与大小谢》.http://img.ssreader.com:8080/javascript:prevpage()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长之.《李白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希望书库.1995
4\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http://img.ssreader.com:8080/javascript:prevpage()
7\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http://img.ssreader.com:8080/P2J ... C693231333631323538
8\陶新民.《李白与魏晋风度》.http://img.ssreader.com:8080/P2J ... F6E3937363032393639
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
10\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2003
11\李白.《李太白全集》.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集部/李太白全集/index.htm
12\陶渊明.《陶渊明诗全集》http://www.white-collar.net/02-l ... shi/taoyuanming.htm
13\杨义.《李杜诗学》.http://img.ssreader.com:8080/P2J ... 56534383738373635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11:1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