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5|回复: 0

论毛泽东登临诗词美学观(田绪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 16: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田绪清



001
诗言志,一代伟人毛泽东可谓是诗歌艺术界的忠实实践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用旧体诗词创作新歌内容,不是很多,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纵观其作品,他的诗词以一种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的坚毅精神,展现出中国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大画面,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一股浩大雄伟的诗情画意,显露出中国现代诗词的巨大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熏陶。

002
毛泽东对写诗一贯是十分认真的,总是反复推敲琢磨,甚至向人请教而务使其工,遵循自古文艺创作规则。在谈到诗歌创作上,他曾说过:“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认为,他是在说,诗歌是社会的产物,它不可能是无为之作品;他又是在说,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革新创造。要跟上时代潮流,反映时代气息,“创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是扬弃而非抛弃,它并不是废除古诗文的格律只写些自由诗,而正如当今,在台湾作家协会倡导的一种“新古诗运动”,在旧形式上出新内容,体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让自由诗也有个“度”,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写成的。

003
毛泽东在一次与人的谈话过程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写诗不能够太现实了”。假如作品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你也只能是记者,就不是作者了。任何一篇(部)作品都是要经过加工细雕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折射出来的一个影像。假如“海市蜃楼”出现在你眼前,你也许会有极高的好奇心来欣赏它并为之议论,而若换成一个活生生的“城市”,你又会怎样对待呢?作品也正是如此吧。再如,它在为《沁园春·雪》的自注中也说过:“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在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们吗?”可见他主张“写诗”要含蓄风趣,以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片语明百意,坐驰役万景”丰富的想象,基于现实之上的虚构、夸饰对于诗人创作,对于诗歌的品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004
毛泽东诗词是时代的诗词,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激荡着时代感情的潮汐,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耀,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他的创作也总是为着推动时代前进,并确实引起过强烈的历史反响。诚然,这无不蕴含着壮阔的史诗美,将艺术风韵与史事史情浑然一体,增强了其昂扬向上的巨大感召力。在《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群有志热血青年对于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跃然纸上,使人们看到了历史的发展,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团结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们,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005
1918年,为送罗章龙先生东渡日本,他以“二十八画生”的署名写了一首七言古诗《送纵宇一郎东行》,又一次唱出了革命青年的博大胸怀:“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我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娣米。”才比屈原贾谊,志况庄子鲲鹏,视宇宙如娣米,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真实写照。其志趣之高,志向之大,自是不言而喻。有此大志向便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才能在困难挫折之中“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有此大志向才能决心“征腐恶”、“缚苍龙”,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才能“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遗欧,赠美,还东国”,为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永不停息地奋斗;有此大志向才能奏响具有高洁情操美的理想之歌,才能“携来百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能“胸中日月常新美”,才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发感慨;有此大志向才来祭祀黄陵,“评千秋功罪”,带领“百万雄师”、“过大江”,“追穷寇”,解放新中国!

006
毛泽东的登临诗词选其中八篇,分为临水与登山各四篇。纵观其作品,真就是人生中的一种精神境界--它流露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合,它表现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理想,还表现着诗人的人格理想和境界!所以我们称毛泽东为“大登临者”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这不同于个人游山玩水,其离不开“大我”的社会实践,其离不开完美的艺术联想……由此可见,毛泽东的美学思想同《实践论》、《矛盾论》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不仅表现为诗词中的哲理,也贯穿于意象感悟之中,构成鲜明的艺术个性。以登临诗词来抒情言志,便情如水长,志比山高,达到一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境界。要了解毛泽东登临诗词的美学境界,就必须从他看重实践的抒情心态入手……所以,我们试着结合每首诗词的特点,顺序展开,如此安排布局,为把分类论析提升到美学境界的又一层高度上!

007
说《沁园春·长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并不为过分,其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物我契合处,便是美的所在,人是由于自然才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在登临诗词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的情感,也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然感到神往的心态,而人生的理想就贯注在这种静观的审美活动之中。一个“看”字引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便是对自然对象之美的欣赏。开篇的“独立”便沉下心来,寄情于山水,与大自然会心向对。会心相对,“看”中才有“怅”的心情,才有“问”的交流,才有“忆”的回想,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在《论语》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言语,它是说仁智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生不息,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从其中也能体现出毛泽东的一番构思与立意!“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气面前山”,这是在《五灯会元》中称赞悟道境界的句子,在此便可以察觉出对自然的审美有一种提升到自身精神境界的作用,使自然美的神韵富有启示性。在毛泽东诗词境界中,“寒”和“去”正是把山水看“活”了,活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一语道破了天机,使写意更传神,又关乎性情,这样“活”的没有边界了,正如佛语称“悟”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在变化中见其不变,在不变中见其变,这便是兴趣的所在,这就是依赖于遐想的美……“百舸争流”的“争”字可见诗人对山河之美的欣赏度离不开“流”,更离不开“活”。水活了才像有生命,清新而明快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上,看“湘江北去”,悠悠情思宛如长江大河,注入笔端,无穷无尽……这样生气勃勃的画面再趋向于音乐境界,渗透时间的节奏,再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统一,寄“情”于物,移“德”于物,在物我和谐之中见出人的品德来,这就是美之所在。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所凋也”便是如此。人生就有如江河,历经坎坷曲折的种种波澜,把过去的历程转化为人格的修养;人生也有如松柏,现在是由过去积累而成的,饱经春夏秋冬仍坚韧不拔,这就是精神人格的神韵;神在“鹰击长空”,韵在“鱼翔浅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在此自问自答“携来百侣曾游”。一切又回归到了自然美的极致,提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余,造成一种欣慰的心境,谈到改造了的大自然才是最美的,内层深化到歌德所说的“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是美丽的人”。人生美就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04:2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