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6|回复: 0

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来龙去脉(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7 1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佚名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爠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是唐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四川夔府别驾(郡太守辅助官)元持家看到公孙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表演《剑器舞》,回忆五十二年前自己年幼时在河南郾城看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的情景,感慨丛生,写了这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把《剑器舞》雄健、奔放的气势,高难度、快节奏的连续舞动,突然静止的“亮像”,沉毅稳健的造型以及鼓声如雷鸣,剑光似闪电的演出效果都生动、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剑器舞》是唐代十分著名的舞蹈。相传唐代著名草书家张旭、怀素都曾因观看了公孙氏舞《剑器》顿挫之势,因而草书大进。杜甫诗序说:玄宗在位时期,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内人”(住在宫中宜春院,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技艺最高的乐舞人)和宫外供奉(类宫外“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一人善舞《剑器》,幼年在郾城(河南境内)曾观看公孙氏舞《剑器浑脱》。诗中又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明皇杂录》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得知,公孙氏的舞技很高,当时无人能及。同时也得知公孙大娘善舞多套《剑器舞》,有《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

    裴旻舞剑被誉为唐代“三绝”之一绝。开元年间裴旻丧母,特请名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画几幅壁画,以度亡母。吴道子说:常听说将军善舞剑,请为我舞剑一曲,观其豪壮气概,可助我作画。裴旻立即脱去孝服,欣然起舞,舞中有极精彩的特技表演:他突然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接着,剑象一道电光一样从空中投射下来,裴旻手执剑鞘接剑,剑准确地插入鞘中。数千观众惊叹不已。吴道子奋笔作画,当即而成,“为天下之壮观”,是吴道子得意之作。飞剑入鞘,并非古代文人的夸张描写。通过刻苦的练习,这种高难的技巧是可以掌握的。裴旻的剑舞如此神奇,难怪皇帝下诏,群众传颂,封为唐代“三绝”之一绝。

    公孙大娘擅长的《裴将军满堂势》,想必是吸收了裴旻剑舞的猛励气势和某些特技编创而成的舞蹈。所谓“满堂势”,可能是一种地位调度很大,舞时充满整个表演场地,动作豪迈、矫健、灵活,技巧艰深的舞蹈。

    《剑器浑脱》又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呢?《浑脱》是从西域传来的风俗性舞蹈。《剑器》与《浑脱》本是两种不同民族的传统乐舞。所谓《剑器浑脱》,可能是两种乐舞相互吸收融合而成的。据陈肠《乐书》载:“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唐天后末年,剑气(器)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以臣犯君……。”可见这两种调式不同的乐曲糅合在一起,在当时也是个大胆的创新。可以想见在类似泼水节中跳的《浑脱舞》,其伴奏音乐是相当雄壮热烈的。而《剑器舞》的伴奏乐曲正需要这种气氛。杜甫诗中所描写的,正是公孙氏舞《剑器浑脱》的情景。这次表演深深地留在幼年杜甫的心中,使他终身难忘,成为他老年时写这不朽诗篇的生活依据。

    《西河剑器》可能是一种具有特定地方色彩的剑舞。西河,史上有二,一在今甘肃西北部;一在今河南安阳东南。《西河剑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某一西河地区的民间舞蹈和武术。

    《邻里曲》可能是用乐曲《邻里曲》编的一套剑舞。正如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舞剑用《夜深沉》乐曲伴奏一样。《邻里曲》是以曲名为舞名的。

    《剑器舞》舞者手上拿的是甚么舞具?史家有不同看法,其中有两说否定了《剑器舞》舞的是剑。一、《剑器舞》舞的是绸子,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清代人桂馥在《扎朴》一书中记述:姜元君在甘肃看见一女子用一丈多长的绸子,两头挽结,执绸而舞,有如流星。姜问舞者跳的是甚么舞?答道:“《剑器舞》。”由此断言唐代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是执绸而舞的。二、《剑器舞》是空手而舞的。此说的依据是清人胡鸣玉在《订伪杂录》的记载:《剑器》“其舞用女伎,雄装空手而舞。”他根据什么说《剑器》是空手而舞却并未说明。清代离盛唐千年之久,一种舞蹈在长期的流传中,其表演形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某些继承关系。要判断某一时期,某一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要依据当时人的记载。

    前面所列举的唐人关于《剑器舞》记载,可以肯定如下几点:一、公孙大娘善舞剑;二、公孙大娘擅长多套剑舞,即《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满堂势》等,裴将军是唐代舞剑名手,被誉为“三绝”之一,《裴将军满堂势》必然执剑而舞。三、唐人描写的《剑器舞》,气势磅礴,舞姿雄健。舞时有闪闪发光的器物,这分明是武器——剑。

    此外,唐人姚合《剑器词》三首,描写的是一场模拟战阵生活、炽热、激烈、人数众多的《剑器舞》。它很可能是一种歌颂胜利的集体舞蹈《剑器词》可能是它的歌词:

    圣朝能用将,  破阵速如神。  掉剑龙缠臂,  开旗火满身。   积尸川没岸,  流血野无尘。  今日当场舞,  应知是战人。  昼(一作夜)渡黄河水,    将军险用师。  雪光偏著甲,  风力不禁旗。   阵变龙蛇活,  军雄鼓角知。   今朝重起舞,  记得战酣时。   破虏行千里,  三军意气粗,   展旗遮日黑,  驱马饮河枯。  邻境求兵略,  皇恩索阵图。   元和太平乐,  自古恐应无。

    姚合是元和(806—820)年间进士。诗中有“元和太平乐”句,表明所写是元和年间的《剑器舞》。这个由武士或扮成武士演的大型《剑器舞》与公孙大娘独舞《剑器》相距近百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舞蹈性很强的女子独舞,变成实战气息很浓,规模宏大的男子群舞;由舞者执剑而舞变为舞者除执剑等武器外,还有旗帜、火炬等,借以烘托气氛。伴奏音乐有军乐的鼓角声。舞蹈队形变化,有如蜿蜒的龙蛇(可能是“龙摆尾”一类,曲折行进变化的队式)。诗人认为舞蹈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所向无敌,感人至深的。诗人还点明,这形象逼真的表演来源于生活:“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今日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唐代将一些著名独舞改编成群舞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如《霓裳羽衣舞》原由一、二人表演,晚唐文宗时就改编为三百少年舞者表演的大型集体舞。《剑器舞》也是由独舞改编成群舞的。

    敦煌写卷也有《剑器词》三首,其中一首:

  “排备白旗舞,  先自有由来。   合如花焰秀,  散若电光开。   喊声天地裂,  腾踏山岳摧。   剑器呈多少,  浑脱向前来。”

    与姚合描写的一样,这里有旗舞,队形层层合拢美如花焰,突然间,用急速的动作散开,如道道闪动的电光。除伴奏音乐外,还有舞者的呐喊声,真是惊天动地,山岳欲摧。如此逼真地表现战争生活的舞蹈,舞者手上不执剑一类的武器,而是舞绸或空手而舞,实在是令人难于置信的。综上所述,唐代的《剑器舞》,无论是独舞或群舞,舞者手上都是执剑的。有时还会加上别的舞具,如旗帜、火炬等等。

    舞剑,在我国有古远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不是击刺,而是表演舞剑技艺。另据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大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建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可能剑舞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想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这个历史故事表明:项庄本意虽是想借舞剑之机杀刘邦,但他是以军中没有别的娱乐为由而请求舞剑助兴的。由此可见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从春秋至汉代,武将、知识分子和伎人都舞剑。“剑舞”是很普遍的。

    唐代,武官舞剑是常有的事,上述斐旻舞剑是最突出的例证。其他如李白作《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句;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剑舞”句;杜甫作《故武卫将军輓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等等。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各有绝招。著名舞伎公孙大娘可能是在研究、掌握了当时一些有代表性的舞剑技艺以后,发展创造了一种舞蹈性很强的《剑器舞》。由于有了诗人的咏叹,使她名传千古,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舞蹈家。

    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中有《剑器队》,宋代大曲中有《剑舞》名目,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唐代的《剑器舞》。

    由我国宋代传入朝鲜的乐舞中,也有《剑器舞》名目。虽然它在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朝鲜民族化,但仍是我们研究古代舞蹈的重要参考资料。特别是十九世纪李朝仪轨厅刻印的《进馔仪轨》有许多珍贵的舞蹈画面。其中有《剑器舞》图,四女伎头戴尖顶笠帽,身穿窄袖短衣和长裙,是地道的朝鲜民族服装(见64页图)。手执两把形如刀的武器,两两相对挥舞对击。书中所说《剑器舞》来源于鸿门宴的故事,充分证明朝鲜《剑器舞》传自唐、宋中原地区。

    唐、宋的《剑器舞》虽然早已失传,可是“剑舞”这种舞蹈形式却流传至今,戏曲中优美雄健的“剑舞”和民间武术里多种多样的剑术,都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剑舞的优秀传统,才使它具有今天这样高度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4:3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