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6|回复: 0

[选刊] 林散之诗吟宜兴美(风过耳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17: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过耳


    笫一次知道林散之的名字很晚,大约是1995年底。我在於松生老师家读到1985年出版的《宜兴文史资料》(第九辑),封面上的书名,六个字内遒而古扑,在封底找到了“封面题词:林散之”。我因不懂书艺,当时便一闪而过了。最后让我想起这个名字的是朋友小忠。他提出五一假期去安徽马鞍山参观林散之艺术馆。小忠是书法中人,对林散之如此敬仰,足见其艺术成就,乃同往。直到置身艺术馆中,方知面对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我是如此的孤陋寡闻,自责有加。
散之先生祖籍安徽和县乌江,1898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七)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7岁始临写字帖,17岁从乌江范培开学书,好吟诗,有《古棠生诗稿》。1925年28岁继《三痴吟稿》,后所作诗集名《江上诗存》。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然而,他自认为自已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他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他晚年辑成的《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存诗二千多首,充分展现出他诗人的浪漫和博雅的胸怀,启功为之作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乃在馆中求得花山文艺出版社《江上诗存》一册,带回宜兴,日夜翻检。
    昨夜细雨,淅淅雨声中,掌灯再读《江上诗存》。竟然发现书上卷二十七中有吟宜兴的诗有21首之多,这对宜兴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文化财富。这21首诗中,除了一首是写人物的,题曰:《赠丁老》外,其余均为吟宜兴山水之作。查资料得知,此“丁老”乃为丁士青,为江苏省国画院“五老”之一,与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傳抱石同进国画院。别名老渔,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红岩》、《东山新绿》、《蜀江图》等。何故此《赠丁老》一首会出现在林老吟宜兴的一卷诗中?
    原来,1963年春,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傳抱石为了使国画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率国画院诸画家抱着“开眼界、长见识、扩胸襟笔墨就不能不变”目标,到江苏各重要风景区体验生活,实地写生。其时,林散之于年初以江浦县副县长之职新调画院不久,也被安排在了采风队伍中,与傅抱石、钱松喦、亚明、丁士青等同行。不知怎的,散之老对比自已小两岁的丁士青情有独钟,在宜兴采风期间独给他写了一首诗:“欲从奇境觅空灵,愧我无才笔几停。爱煞士青青未了,双眉透比远峄青。”余下二十余首诗,以《阳羡》为首,写下了散之老对宜兴山水胜景的叹服和感怀!
散之老是第一次到宜兴,何故又对阳羡溪山如此赞颂?除了对宜兴山水的自然之美叹为神奇之外,这其中还与-个人有关,他就是时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的钱松喦。钱松喦,1899年9月11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8岁随父入私塾读书,兼学书画及金石,建国后,钱松喦工作积极,刻苦钻研中国画艺术。1957年,他从无锡师范调至江苏国画院任画师,1960年被任命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散之老1963年1月11日调来南京时,被安排住在中央路117号一幢两层楼房子的楼下,楼上住的便是钱松喦。对于新的生活和新的环境,散之老感到无比的欣慰,用“好风送我过江来”形容自己的高兴心情。对于住在自己楼上的新领导、新同事更是“何期得订交”,并于当年春节写下了《一九六三年春节,新居湖上,感激有怀,写奉楼上钱松喦同志》一诗:“乃从吉日卜新巢,麟凤何期得订交。松影当留三径月,滩声犹听太湖潮。江南文物今年早,塞上春光旧梦遥。大好河山都是稿,浅深我欲共君描。”而此次采风的第一站就到了钱松喦的故乡,更如此山川美景,又怎能不令散之老提笔描绘呢?
    “平生幽胜思阳朔,阳朔何如阳羡娇。二水东西初识九,一山今古旧闻陶。名花三月春仍早,古木知秋荫自高。小住不妨成久约,结庐待向好朋邀。”初识宜兴,散之老就挥笔写下这首《阳羡》,并深深地爱上了宜兴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叹道:“小住不妨成久约,结庐待向好朋邀” ,恨不得在这里造屋变小住为长居,邀朋友共享青山绿水、春花秋荫。
   大抵是宜兴的好山好水触发了散之老的诗兴,写诗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居然一气写了20首。从两九写到丁蜀,从张渚写到祝陵。《雨中看铜官山》写出了散之老对雨中宜兴的再认知:“春游几日太贪馋,绿透江南更好看。湖上烟蓑楼外雨,是谁画出米家山?”
    但最让散之老欣喜不巳的大约要是善卷洞和祝陵的风景和美丽的梁祝传说了。在《由宜兴经张渚赴善卷洞》一诗中,散之老用44句220字五言古体描绘了他们一行由宜兴经张渚赴善卷洞的经过和游洞时的感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公路交通尚不发达,市内交通主要靠航运。所以他们是“买舟七十里,沿流溯张渚” 的,对于鬼斧神工的善卷洞更是到了“留连不忍去,解惑知有谁” 的地步。
    对于祝陵,散之老用八首五律和两首七律来加以描绘:“六代悠悠史,来寻祝九娘。山川千岁冷,名字一时香。”在吟出了“杜宇精灵应不死,花间曾化一双飞” 的感谓后,继续自己的对梁祝悲剧的同情:“蝴蝶梦痕今寂寞,年年春至墓前青” ,让人从字句从感受66岁的老人对人间美好情感的无限向往和真切歌唱,向善向美之心跃然诗中。
    在宜兴的采风结束了,他们要向下一站无锡进发。散之老是如何的依依不舍,在车中写下了《别宜城、沿太湖边岸赴无锡》:“细雨连朝暮,风吹云又低。春山时隐隐,芳草正萋萋。有客能同调,无人不覓题。一车何逶迤,巳去太湖西。”短短几天的宜兴之行,让散之老留下了21首诗,翻检其《江上诗存》凡三十六卷三十余万字,专吟一地之诗,宜兴为再。我始明白,后来为何散之老为宜兴留下许多墨宝了。先是题写“海棠园” 名,后又题写《宜兴文史资料》书名,至于为多少私人留墨题款就不可识了。
    感谢散之老为宜兴留下的这21首诗歌,它们必将与其他名人咏宜兴的诗文一起,载入宜兴的文化史册,为歌咏宜兴而墨香久远。

                                     2009年5月17日于宜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2:1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