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6|回复: 0

海外华商的儒家传统意识兼引述浙东学派对义利的论断(庄右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2 10: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庄右铭(新加坡儒商学会会长)



引言

什么是儒?儒与商如何结合为儒商?要写这篇文,应先浅释这些名称的起源与演变,儒这个字,依据许填说文的解释,儒是柔也,术士之称,其他字书亦多作类似解释,春秋时代,凡在社会上举止斯文,分析事理而有乱的立场,在工作职位上,又属非农、非工、非商、非官 阶段的人士,当时孔子领导下的这批有知识的斯文人士,最先用到儒这个名称,同时代的其他派系如老、庄、墨、杨、法等学派人士,不参与用儒的名称,因此儒学被孔子的学派所独用,一路来凡提到儒学时,便被意识与孔子的学派连在一起,儒家学派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需学,成为中华文化主流后,历代主宰国家的统治者,制定典章文物,均依据儒家的思想作为施政方针,全国由高官而下以至于庶人,都要遵循的儒家道德行为为准则,代代相沿直到如今,不分男女,不分阶层,几乎每个人都潜在儒家思想的传统意识。尽管二千多年来中华文化在长期演进变化中,其他学派哲理,如道家的旷达乐观,墨家的兼爱尚同,杨家的为我,法家的严赏罚,重法治等独特思想渗透每个人的生活意识内,但整体而论,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最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儒者被解释为凡在社会上有智识,有学问,举止斯文的一群人士,礼记儒行释文,这样描述“儒之盲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因此儒者在社会一般上都被人尊重与敬爱,一个人在社会上被人尊称为儒者,总觉得比较光荣而有特殊的身份。如常见在各工作行业,往往有被称或自加儒的衔头,如儒将、儒医、儒吏等以示他的名位高人一等。至于儒者的人格,却有高低优劣品类的差别。孔子对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宋大儒朱嘉解释为道德行为低劣的人。谓之小人儒,至于社会上有儒的衔头的人士,究竟是属于君子儒抵小人儒,那又当别论,本文不加以讨论。

儒商这名称,历史上未曾传闻过,到了近十几年,各地华人经营商业眼光犀利,刻苦耐劳,常能独得机先,随时代经济潮流勇往直追,终于建立各自的行业,巩固壮大,而成为商场钜子,这些成功要素,被认为应归功于受儒家思想背景,发挥精神力量的成果。由此而构思出儒商这一名称。一般认为要有学问修养,外表斯文,谈吐风雅,从事经商的人士,始能名正言顺称为儒商,我认为局限这样的标准,太过狭窄、拘谨、偏重,真的如此,那在海外华商中合格的儒商,可说是寥寥无几,那我们所宣扬海外华人工商业的成功,经济地位的强大,普遍得自儒家思想的影响论断,就站不住脚步了,因为海外成功的华商,尤其早期南来先躯者,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老粗,全赖他们的坚强意志,忍苦耐劳,惨淡经营而经商致富的。

纵观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过程,自十九世纪因国家乡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南方省份壮丁被迫离乡背井,相率向外逃亡,绝大多数是移居属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东南亚地区, 拳举手,无依无靠,甚至以“契约劳工”卖猪仔的方式来南洋谋生,这些他们在海外奋斗一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成为海外华商的先躯者,他们虽目不识丁,在故里又未得庠序之教,但他们都来自儒家思想气氛的背景,自幼在家里,社会周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儒家的传统意识,深深印在他们脑子里,来到海外谋生,自然而然依循儒家思想所教导做人的道德行为,在实践生活中信守不渝,宋大儒陆象山说:“若某虽则一字不识,亦要堂堂地做人”应是最恰当的注解,我们从他们定居海外生活的实例,可以充份证明他们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合格儒商。

一、弘毅精神

儒家思想教导人要有任重道远意志,曾子说:“士不可以有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为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述而)我本人七十七年前未到马来亚(当时名称)便看到大批华人,外表粗犷,语言劫作率真而不 造作,他们谋生意志,坚忍沉重,镇而不舍,充满弘毅精神,兹举儿个实例:

例一广西侨胞,南来时,一无所有,凭其强壮体魄,与在家乡柳州一带要伐木材的技能,只好仍操故业,他们随带简单工具,刀锯斧头(当时无电锯)乾粮、咸菜,十人八人一队,深入高山森林内,筑临时茅舍竹篱,不畏野兽蛇虫侵扰及瘴疠疫,风雨炎日之苦,朝斯夕斯,在森林内过困苦日子,他们有辨别木材品种智慧,仔细选择所需求的木材树,然后拉锯斩伐,倒树工作完毕后,推运树桐离开山芭,到市场交货,这样出而复人,终年不休与木材为伍生活,节俭累资金达到建家立业,成为木材商后,继而扩大自设木锯厂,直接输出世界各地销售,广西侨胞木材板业钜子,能卓然成就,即由于坚忍弘毅精神而得成功。

例二福建永春农民,南移到马来西亚各州,以开辟种植小型树胶园著名,他们开始时,向政府申请几英苗山芭荒地,再由同乡树胶商借贷些少资金作为开发费,在芭内盖起亚答屋,一家大小住在园内,全靠自力更生,如裁种蔬菜、果树、养猪、饲鸡、除米粮外,大部份足以自给,胶树要六七年始能割胶乳,他们长年过克勤克俭生活,当1929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树胶价暴跌,每担售价只值九元,很多胶园园主,没有钱纳税,停割胶树,把胶园荒掉,当时各园主面临极端困难不能生存时,独永春帮小胶园主能屹立不动,靠园内自种杂粮牲畜,维持简单俭朴生活,绝不馁志,待到世界经济复苏,树胶价格翻身时,永春帮胶园种植个个笑逐颜开,普遍富裕起来。全马各大小商埠,经营树胶业,绝大多数是永春侨胞,有句“无永不成街”的谚语,由此可思过半矣。

例三开辟砂劳越州诗巫埠的经过,当清末民初时,福建福州属内闽清等县,农民穷困,有挺而走险之虞,当地一位孝廉黄乃裳,(过后曾任孙中山秘书)有远见,专程到南洋来,向砂劳越统治者英人拉惹商量,拨在诗巫地区,把这批农民南移到诗巫地区种植开埠,他们多数是文盲、性纯良,意志刚强,在荒野无人烟处,集体 值,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忍人之所不能忍,竟在数年内把荒野开辟成为阡陌纵横的稻田、果树,经济植物如胡椒等,解决自给自足衣食无忧外,迸而建设市场,成立诗巫商埠又名曰新福州。1903年1月砂劳越英文报登载有关新梧州报导说:“拉让河流之新福州农场,继续发展之情形甚佳,其田园井井有条,一望而知出自著名于世之中华农人之手。”我们翻读这段报导,会深深体会到这批农民的智慧和耐性,在集体生活实践中,俱体表现儒家精神指导,而得西人赞扬的美誉。

此外,如客家侨胞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移居 兰莪霹雳地区,从事开采锡矿,他们凭先天智慧,又俱耐性,能在一大片荒野地上,依据政府地图提示,探测地下锡苗储藏地点,施工开采,当然不能百发百中,有时稍失准确,无所收获,造成工本全亏,但他们绝不气馁,不计目前之挫折,再接再厉,终于在所开采的地点,探到锡藏最富的地下脉络,即通常所称为锡米仓,得到丰硕收获,财源不断,忍苦耐劳一辈子,由此而成为钜富者多。

以上所举几个实例,充份证明早期先驱华人南来恳荒奋斗成功的业迹,全得他们在故乡环境及家居生活中,受到儒家传统意识的薰陶,出国谋生处世为人,作为他们实践生活的指导方针,除此例外,尚有几项受儒家思想影响,配合他们的事功突出表现的例子。

睦邻亲着

先躯人在海外经商谋生,实现孔子的藏言,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矣……”(论语卫灵公)华商与当地土著生意往来商品贸易,收购土产,各得其便,长久相处,互相了解,从不发生龊龉闹事,还有华人居留他,虽不同宗教信仰,而能相安无事,彼此来同存异,和睦共处,每逢自佳节,得到对方亲切祝贺,因此华人在海外每一角落,均能立足安居下去,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又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万章),海外华人便实践这为人哲理,而代代生存发展下去。


恪守诚信

华人在外经商,不论大小生意,全靠诚信而得到成功,各商号往来交易,如不建立互相信赖基础,则一切经营不能进行灵活操作,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其何以行之也哉”?(论语为政),比喻恰当,商人经商,应抱诚信原则,商品供应,赃项往来,准期付款,由此而得到双方互信,华人在外经商有一谐千金之誉,比如树胶、椰干土产空盘买卖,双方不面谈,不是立文字,在电话中,议定期货价格,拍板后,有时盈亏数目,差距很大,但从不发生变挂的纠纷,这是恪守诚信的明显例子,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信则人任焉”又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诚信而得工商事业的成功,这是儒家教人要有诚信品德的良果。


乐善好施

海外华商艰难奋斗,经商致富后,就会自动意会到,本身幼时因贫失学而造成种种苦况,对当地大众困难情状,引起行善的念头,正如孟子说:“得志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海外成功华商,不断提倡捐资创办各种慈善公益事业,如兴办学校、建设医院、老人院,侨居地到处可以看到;又对自己家乡,关怀备室,建学校、设医院,修桥造路,修建祖祠,救济饥荒等各种善举,充份表现“人饥我饥,人溺我溺的恻隐情怀,”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思想指导人在社会应有尽伦尽职的道德行为,海外华商成功致富后,能尽兼济天下的善举,往往得当地政府的褒奖表扬,这正好符合儒家思想指导的道德行为的证实。


浙东学派对义利的解释

有人批评海外华人经商,纯是以利不目的,往往见利而忘义,违背儒家思想的道德行为,孔子曾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论点,而引起千古辨论不休,直到至今仍未得结论,但经商绝不能讳盲谈利,可以说天下无有不谈利的商人,我们这个年代的对义利问题,应大胆断然抛弃以往如宋儒朱熹、陆九渊二派,争辨尊德性道问学的义利观点,而斩铁断钉转向服务另一宋儒学派,即浙东学派对义利问题的看法,浙东学派源自朱大儒程颐(伊川)的唯物观点,伊川说“穷经将以致用也,今世之是为穷经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又说:“凡顺理无害处,便是利。”和“君子来尝不欲利”,易曰:“利者义之和”又进一步坦白说“人无利是生不得,安得无利”?等大胆论调,伊川的哲理被浙东学者全盘接受而成衣钵传下来,浙东学派始自金华吕祖 即东莱先生,他的儒学主张研究历史与实际事务相结合,重实际、重实物、重实功,重对国计民生的实际贡献的功利思想,另一永康学者陈亮,称龙川先生,他才气超迈,为浙东学派最突出人物,屡与朱熹争辨二人所共同承认人有私欲问题,朱熹认为人性有圣凡品级差别,陈亮则认为人性是自然的普通人性论,义理在功利中,王霸并无本质的不同,毫无讳言功利,被朱熹批评为功利之学,另一永嘉学才陈傅良,称止斋先生,他说“功利成后便是有德,事到济后,便是有理,”朱熹批评他的盲论是义利双行,王翁并用,又一永嘉学者叶适,称水心先生,他说“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有为断理财而圣着贤巨者也,他指摘“后世之论,则以小人善理财,圣人不为也”的错误论断,比较更深入不讳言利的要义,总之浙东学派诸位儒学大师,均反对空谈义理而极力主张透过事功,实事求是去训析义理,认为义利存在于个别事物的人体中一种规律,又惜事功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概念,这种思维方法是浙东学派诸子的思想核心。浙东学派最后一位学者章学诚,极力反对儒者尊德性道同学空谈义理以为功的学说,批评:“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梧之府,亦千古荆辣之林也”,究其所以纷论,则惟腾空言不切实于人事耳,他引孔子曰:“我欲论空言,不如见行之深切著明也”,强调浙东学派重实践以史学经世致用为本而不讳言谈利为本的主张。

海外华人经商谋利,往往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不同见解,引起儒学思维的罗辑清乱不清,今读到浙东学派学者对利者义之和正确论断,纠正过去固执朱陆解释的观点,我们可不必犹豫,而心安理得在实践生活中,继续表现儒德风范。

本文所引述海外非智识界出身的成功商人,他们因贫失学,论学问当然不能与学而优则商的同业人士相 ,但他们克勤克俭,事业奋斗成功后,对社会各种公益善举能自动踊跃作出贡献的优良品德,足为华社各界的模范,抑又有进者,这些非智识界出身的儒商,又能跟有学问的儒商同样精明,脑筋灵活,在西方新文化潮流冲击下,能不落人后,乘机追赶,吸收西方之长,自我扩大,充实,把新管理方法融会并实践在自己的企业概念中,这又与当代儒学大师所倡导的新儒学思维和指示应走方向,得相辅而并行不孝,使儒学思想,日新月新,继续发出光辉,这就是我们儒商学会同人所共同的愿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4:0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