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9|回复: 0

颜回二考(刘郝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11: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郝霞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概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P1938在这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孔门七十二弟子中,颜回(字子渊)无疑是极重要的一个。《论语》列其为“德行”之首;孔子赞扬他“有颜回者好学”[2]P124,其死后“未闻好学者也” [1]P2187。对颜回的早死,孔子“哭之恸” [1]P1942,并慨叹曰:“天丧予!” [1]P1942后代多以之配祭孔子。至元代,人们更称其为“复圣”。下拟考辨关于颜回的一些问题。

一、 颜回之穷

后世对颜回的推崇很大部分是基于其“乐贫好学”的优秀品质。“好学”一断语是孔子所下:《论语•先进》:“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2]P124并在《论语•雍也》中称其死后“未闻有好学者也” [2]P84。颜回之贫则多是后人据孔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P2187一语所推测。看起来此言似是反映颜回清贫窘迫的生活境况,但细分析之,颜回恐怕并没有人们所认定的那么穷,此语另有深意。

关于“陋”一词,解释有多种。其中以“狭小”、“低矮”意为其原始意。《说文》十四下:“陋,阸陕也。”同章:“陕,隘也。”“阸,塞也。” [3]P305可知在上古,“陋“更多的不是指装饰程度的简陋,而是指范围的窄小和地处的闭塞。而且《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2]P113以“陋”形容蛮荒之地的“九夷”,明显是指地方之偏僻。同出一书的“陋巷”之“陋”亦当是不是指颜回住处的简陋寒酸,而是说明他处在远离闹市的偏僻所在。

人住在远离繁华市井的地方,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不能 住在都市,二是不愿住在闹市。颜回是不能住在市区吗?就算他没有钱,付不起房租,但是他师从孔子,本应是该随师居住以便随时学习和供奉,即使无钱,作为孔 子最赏识的弟子,他也可以随孔子居,《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里弟子内,后世因庙。” [1]P1945我们都知道孔子故宅与周公庙相邻,应为繁华之地,而颜回却跑去住在别处,却是为何?且闹市同样有穷人,这个原因不能让人信服。

梁玉绳先生《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谓:“颜氏出琅琊,本自鲁伯禽支庶,有食采邑颜者,因而著族。”[4]P668颜师古《急就篇》谓:“邾武公名夷父,字曰颜,故《春秋公羊传》谓之颜公,其后遂称颜氏,齐、鲁之间,皆为盛族。”①颜之推《颜氏家训•戒兵》曰:“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5]P320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引崔述语云:“颜氏之著名于鲁者多矣。”[6]P29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认为颜氏乃鲁之大族,颜回一脉即使沉浮,亦不会穷到哪里去。甚至《庄子•让王》中记载颜回自言:“回自有郭外田五十亩,足以给饣干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7]P978可见颜回居于陋巷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因为穷。

余以为其主要原因乃在于他不愿住在闹市。换言之,“人不堪其忧”之“忧”在于他离群索居之孤独,“回也不改其乐”之“乐”乃其追求的隐逸之乐趣。郭沫若先生《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中指出颜回“很明显的富有避世的倾向”[8]P124,并列举《庄子》中颜回论“心斋”、“坐忘”两节充分论证了此观点。然恐有学者认定《庄子》一书寓言成分大于重言,现另以其他材料补充说明:其一,《韩诗外传》曰:“颜渊问孔子曰:‘渊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亦且可乎?’”[9]P357其二,《史记•孔子世家》曰:“颜回曰:‘夫子之道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1]P1932其三,《论语•公治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2]P82《潜夫论》曰:“颜(回)、原(宪)、公析(哀)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10]P27最 为明显的一条材料是《孔子家语》所记孔子弟子“农山言志”一则,其中颜回谈起自己的志向是“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 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子路)无施其勇,而赐(子贡)无所用其辩矣。”[11]P39《韩诗外传》中“景山言志”、“农山言志”也有相似记载。由上述材料可窥见颜回确是以“无为”为抉择,以“不容于世”为自解,这就说明了他思想中有着避世的因子。所以颜回不是穷,而是愿意选择隐逸避世的生活方式。

二、 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一篇明确提出了“颜氏之儒”的概念,并将其与子张之儒、子思之儒等并列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时的一个派别。但颜回确是死于孔子之前,那么“颜氏之儒”似乎应与颜回无关。事实并非如此。

余以为“颜氏之儒”绝无可能是颜回创立的,但却是秉承颜回思想,并以颜回的名义所创建的。颜回死于孔子后已有定论,据《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12]P456可见,儒家八派是孔子死后后才正式建立;在孔子生前,弟子们也不敢正式分裂;而史载颜回与同门相处甚洽,孔子云:“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1]P2187在他看来,正是颜回使得弟子们和睦相处。孔门诸弟子对颜回也是交口称赞:《论语•公治长》:“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2]P77《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记子贡曾言:“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过二,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13]P108可见在孔门弟子心中颜回的形象是完美的,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公然主动分裂孔门呢?且即使是他建立了一个学派,依其影响,孔门其他弟子会多依附于他,也不会出现“八派”,“颜氏之儒”更不会排在“子张之儒”和“子思之儒”之后。

但“颜氏之儒”的名称告诉我们,这一学派必与“颜氏” 有关,要么是某一颜姓人建立,要么是以某一颜姓人的名义建立。若是一颜姓人建立,此颜姓人必有相当的能力和号召力。孔门可考弟子中,颜姓人有颜回、颜路 (颜无繇)、颜幸(字子柳)、颜高(字子骄)、颜祖(字子襄)、颜之仆(字叔)、颜哙(字子声)和颜何(字冄)八人,其中除前三人外均“鲜有年名及受业见 于书传” [1]P2220,很明显都没有能力创立领导“颜氏之儒”。而颜幸亦无可作为一个学派领导人的事迹见于记载;颜路在《论语》中虽数次出现,却都是为反映颜回思想或活动的陪衬。只有颜回,其“笃志好学”的精神,“不改其乐”的抉择和作为“德行之儒”之首的地位使他具有被推为精神领袖的条件。而《孔子家语•颜回篇》和尚未公布的上海博物馆竹简中的《颜渊篇》也说明颜回的思想远比《论语》中残留的只言片语深厚广博,颜回的思想和号召力是足可以凭借以领导一个学派的。

那么这一派的主要精神或曰所推崇的思想是什么呢?余以为即颜回的隐逸避世思想。颜回有此思想,上文已有分析。其实不只是颜回,孔子亦有避世之思。《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P180《论语•述而》:“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P97《论语•公治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2]P77《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P113更有力的证据是他曾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于尔有是夫!” [1]P2187这就说明孔子在政治理想屡受打击之时(遍游列国而不用)和最终破灭之后(“然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1]P1935)是有显著的脱离现实政治,追求“不言”的处世态度,向往“陋”之居所,采取“曲肱而枕之”的生活方式,以“藏”为最终选择的倾向的。故他“晚年喜《易》” [1]P1973,病中“负杖逍遥于门” [1]P1944。这是一个与早期积极干预现实,以推行礼乐为己任完全不同的孔子。他这种思想变化从何时开始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与颜回师徒之间有过有关思想的交流,并取得了认识上的充分一致,因而孔子才会说:“唯我与尔有是夫!”再联系孔子对颜回不吝言辞的称赞,我们可以推断颜回便是孔子这一思想最佳的继承和发扬者。

孔门弟子中,有明显避世思想的人很不少。王充《潜夫论》提及原宪、公析哀跟颜回一样也是“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 [10]P27之人;司马迁说闵子骞是“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1]P2189。 这一批人有与孔子、颜回相同的价值取向,并认为这种思想是孔子基本的思想内核,但他们在个人号召力上不足以统摄一个儒家学派,故而奉颜回为精神领袖,与激 进善辩的“子张之儒”、以孔子正统传人自居的“子思之儒”并立抗衡,所以称为“颜氏之儒”。《史记》中有一条材料很重要:“季次、原宪,读书怀独行君子之 德,义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蔬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1]P3181可见后代以这种隐逸避世思想为宗旨的人绵延不断,故而颜回无论是否有国正式传人,受他这种思想影响的人绝不会少。而师承季次(公析哀)、原宪等人的后世弟子很多,但儒家八派并没有“季次之儒”、“原宪之儒”,很可能这一些弟子即是“颜氏之儒”的传人。

颜回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庄子》一再以颜回与孔子的问答作为发言扬厉的凭据,可见颜回“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而颜氏后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至其后的颜师古、颜真卿等均 以颜回为之先祖,充分反映了他们对颜回思想的认同。而颜之推是有明显的避世自思的,其《观我生赋》中写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人,无读书而学 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桀、纣无以汙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6]P623 颜真卿也有《陶公栗里》诗一首,末句曰:“兴与孤云远,辩随还鸟泯”[14]P696, 亦表达了无辩忘言的隐逸思想。虽然联系颜氏后人的作风看,他们也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取隐并不是其主要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在乱世之中,没有“明王圣主”可得 以“辅相之”之时,他们往往会想起颜回居于陋巷而乐之的达观而消极的态度,以此应对世事的纷扰和内心的苦痛。而这也是历代仕人在政治碰壁以后不约而同选择 的道路。

注释:

①转引自《颜氏家训集解》第322页,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南宋]朱熹.《四书章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梁玉绳.《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9][西汉]韩婴.《韩诗外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清]王夫之.《潜夫论笺》[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陈士珂辑.《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清]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王骋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唐]颜真卿.《颜鲁公集》[A].[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作者简介:刘郝霞(1981—   ),女,福建长汀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学。现供职于四川宜宾学院中文系,助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5 13:4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