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8|回复: 0

北京城建筑象征的文化解释(居阅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16: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都城北京城建筑象征的文化解释



摘要 明清都城北京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理解建筑文化现象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象征视角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文化象征角度切入,全面分析北京城的选址、布局、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象征涵义,以期正确解读凝固在建筑符号中的文化观念,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现象。

关键词 明清都城 北京 象征 文化解释

作者 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上海200237

The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Beijing capital construction Symbolism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bstract: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s a model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As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tents,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cultural phenomena correctly so that we can inherit and pass down the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In author?s opinion, an important approach lies in its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symbolism,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symbolism implications of the choice of location, overall layout, construction pattern and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city gates in an all-round way to achieve sound explanation of cultural concepts embodied in constructions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phenomena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s.

Key words: the capital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Beijing symbolism culture interpretation

Author: Ju Yuesh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城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西周建国初,大封天下诸侯,北京这块土地上就出现蓟国和燕国两个诸侯国。后来金、元、明、清在北京建都城,以都城历史计算至今也有八百多年了。北京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城市坐落在平原上,三面环山。北部和东北部有属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西部是太行山的北段,称西山。平原地势向东南倾斜,伸入华北大平原。夏季多雨,年平均降雨量640毫米。

自古以来,联结北京有三条大道:一条向西北,穿过南口峡谷联通蒙古高原;另一条出古北口,进入东北平原;第三条沿燕山南麓到达辽河下游平原。三条道路把北京城与中原、东北和蒙古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的地理枢纽地位决定明、清选择它作都城,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对管理北方少数民族,稳定中原具有不可取代的军事战略意义。然而,决定建筑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如文化观念就是重要的一项。本文拟从文化象征角度切入,全面分析北京城的选址、布局、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象征涵义,以期正确解读凝固在建筑符号中的文化观念,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现象。

选址的文化象征

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在风水家眼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们认为北京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昆仑山脉在风水理论中有较重要的意义。昆仑山是神话传说的仙山,道教称其为神仙所居十洲三岛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六:“昆仑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地方一万里,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相传昆仑山为西王母安居处,山有玄圃堂、昆仑宫等金台玉楼。北京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原与桑干河、洋河永定河等水系构成“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宋代理学家朱熹评价北京说:“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有人进一步阐发道:“太行自西来……重风迭阜,鸾凤峙而蛟龙走,所以拥护而围绕之,不知其几千里也。形势全,风气密,堪舆家所谓藏风聚气者,兹地实有之。其东则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则九河古道,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广大也。况居直北之地,上应天垣之紫微。其对面之案,以地势度之,则泰岱万山之宗,正当其前……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1]

再看北京城的天文象征因素。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人间吉凶与上天星象有对应关系。《周礼·春官宗伯》写道:“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北京地理位置在古代燕国或幽州一带,对应的星座是尾、箕二宿。尾、箕与角、亢、氐、房、心诸星构成苍龙象,尾、箕为“龙”的尾部。风水家把燕山山脉看作龙脉,因为象天法地要有对应关系,再者,“龙神者,五行之生旺气也,流行于地中,神妙莫测,故以龙神名之,状其妙也。”[2] 龙是被充分神化的圣物,帝王把自己比附为龙,北京的地理位置对应于天象龙的尾巴,这是选址北京作都城的天象依据之一。

风水理论起源很早,到明清时风水理论已完全成熟。经历年积累,风水理论愈益复杂,加强了它的神秘性。其实,风水理论神秘外壳里的内核仍然是管子的选址思想,即符合生活功能的自然条件:大山之下;广川之上;水源丰富;高低适中,无旱涝之害。后来风水家根据中国地理西高东低;北寒南温的形势,摸索出建城、建阴阳宅的选址固定模式,即所谓风水理论。不管说得如何复杂和神秘,不仿从生活功能视角切入去理解风水理论:背靠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的山脉,东西两侧有小山环绕,是为了阻挡西北方向吹来的寒流。南面开敞,是接受温和的南风调节空气。东、西、北三面形成的凹字形环境有利于生活。地势向东南倾斜,一为气温,二为排水之便。如果相反,东山高西山低则西面寒流大举侵入,东面暖流被阻,凹字形内小气候就会变得恶劣;地势东高西低,会使西面上游的水难以排泄,形成倒灌,蓄积成灾。至于相地时把西北走向的山脉叫做“龙脉” 以及朱熹在上文中称泰山为“龙”,华山为“虎”,都是吉祥观念构筑的虚拟物。水随山转,一般说来,植被完好的山岭必定蓄积一定量的水,所以察山注重植被情况。找到水源,还须找到出水之口,如果没有河道,水容易漫延,影响生活。北京“其东则汪洋大海,稍南则九河古道”表明北京不会为水所浸没。由上观之,北京选址决定因素是地理环境而不是风水理论中的象征虚拟物。就北京城而言,风水理论是服从于自然条件的附会之说,并没有什么道理。

布局的文化象征

择中,是皇家建筑的一个重要思想, “中”,原义是“日午”,有中正、正直、不阿之义。建筑规划中,中央象征至高无上,所谓“天子中而处”(《管子、度地篇》)。择中的根本依据是天象。古人把黄道、赤道附近二十八座星宿分属东西南北四方,然后构想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形象,尊为四方之神。四神拱卫北极星。北极星周围又有许多星座,合为一区,称紫微垣。紫微垣与太微垣、天市垣合称三垣,加上二十八宿构成古代人观天象时的星象体系。紫微垣居三垣之中,在黄河流域一带常年可见,古人认为它们居中永恒不动,就把紫微垣想象为天帝的居所。世俗皇帝自比天子,在 “天人合一”、“象天之宫”观念影响下,明清比附上天紫微垣,把宫殿称紫禁城。并以此为中心设计北京都城。择中逐渐演化为观念,决定了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如洛阳、西安、开封地处中原,都被选作都城地址。特别是洛阳的中心位置,历史上曾被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九朝选为都址。北京虽不是中国的中央,但是皇宫处于中央,太和殿成为北京城中心的焦点。有趣的是,中国人的择中观念与中世纪西欧托勒密的地心说不谋而合,托勒密把耶路撒冷说成宇宙的中心,以抬高基智教的神圣地位。看来,中央象征权威,是人类思维的共性表现。

中轴线布置是中外城市都采用的形式之一,可以取得整齐、宏大和威严的视觉效果。北京城的中轴线另有文化象征义。它南起正阳门,经大明门,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穿故宫,出神武门,过景山直到鼓楼,再延伸到外城永定门,重要宫殿建筑都布置在这条轴线上以居中间位置。这条轴线长15里,与神秘的《洛书》纵横图每行数之和相吻合。

纵横图

图中数字纵横相加都是15,并且9、5、1三个数居中贯穿南北,5又贯通其他各数的中枢,古人对纵横图中数的变化产神秘意识。为什么数字5贵而居中,有解释说三为天数,二为地数,五为天地之和,象征天地未分时的宇宙,它是生发一切物象的本源,所以居中不动。数字15的涵义,《易纬·乾凿度》说:“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15代表古人极为推崇的天道,即宇宙法则。北京城中轴线长15里,象征合天道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明建都城时,为了排除蒙古人所建元大都的剩余王气,并不在元大都原址上重建,而是把都城中轴线向东迁移,使元大都的中轴线处在西面的“白虎”位置。五行理论认为,西方的对应物质是金,对应的季节是秋季,秋季为开镰收获的季节。民俗到秋季宰杀牲畜,庆贺丰收,囤积过冬。秋季成为杀伐季节,甚至刑杀犯人也在秋季。用金属工具杀伐时发出白光,白色被看作凶丧之色。又认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太白神坐骑为白虎。传说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杀伐,所以西面的白虎位置象征杀伐。明都城中轴线东移,象征克煞前代元朝。

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象征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建筑上处处反映出天圆地方寓意的制作,象征古人“天人合一”观念和朴素的宇宙观。于是圆形建筑象征天,方形建筑象征地。祭天建筑群天坛内,有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都是圆形建筑,祈年殿为三重圆形攒尖顶,象征帝王祭祀时与天对话。

左祖右社,是古人崇祖敬神表示。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祖先的地位高,安排在左面。社稷坛为祭土神和谷神场所,粮食为人之根本,安排在右面敬祀。南北东西四方又设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形成拱卫之势,紫禁城居中心,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按传统,都城开十二座城门。开十二座门已有四千年历史,《周礼·考工纪》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但事实上并未完全按祖制,只安排了十一座。南有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东有东直门、朝阳门、东便门。西有西直门、阜成门、西便门。北有得胜门、安定门。如果把嘉靖年间加修的外城算进去,那么东面的广渠门可代替东便门,西面的广宁门可代替西便门。单单北面仅两门,与考工记说的旁三门不符,这样北京城四方共十一门。这个问题在元大都已出现,有解释说这是设计者刘秉忠取易经之意,南方为阳为天,取天数三,设三门。北方为阴,取地数二,设二门。[3]

古建筑题名讲究涵义,因而往往有很强的象征义。历来城市的门取名都与文王八卦有关,取其吉祥意,借以克制邪祸。《日下旧闻考》说:“元之建国,建元及宫城门之名,多取易乾坤之文”。明朝为克制元朝残余王气,都城中轴线东移,当然在为新建都城城门题名时,必与元大都不同。据研究发现,明都城题名依照易理的基本原则没变,只在字面上作了更动。见明北京城市平面图[4]

得胜门,北西门,乾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此门为出征军队通过之门,故命名得胜门。

安定门,位置北东门,艮位,《说卦传》:艮止也。孔颖达《周易正义》:“艮象山,山作静也,故为止”。邵雍《观物外篇》:“艮止也。一阳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5] 此位象征制止北方战祸,国家安定,故名安定门。

朝阳门,位置正东面,震位。《周易正义》:“震象雷,雷奋动万物,故为动”。震位对应季节为春季,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时辰为寅时,凌晨三时至五时,正是一轮朝阳冉冉升起之时,故名朝阳门。象征生命力,象征国运蓬勃向上。

广渠门,位置东南,巽位。《说卦传》:“巽入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巽者卑顺之名。《说卦》云‘巽入也’,盖以巽是象风之卦,风行无所不,故以入为训。若施之于人事,能自卑巽者亦无所不容。然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又《周易·象上传》:“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渠,通“巨”,有巨大的意思。广渠门象征义可理解为敞开大门,广览天下,容入为用,教化天下。

崇文门,南东门,位于巽卦和离卦之间。《周易·象》解释:“文明以止,人文也”。故名崇文门。

正阳门,位置正南居中,离位。《说卦传》:“离为火为日”,故名正阳门。又:“离也者,明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正阳门布置在中轴线上,连结太和殿,天子坐北向南,象征光明正大。

宣武门,位置南西门,位于离卦和坤卦之间。原有顺承天道意思,元大都即名顺承门。明改名宣武门,与南东门崇文门对应,取文武治国之意。

广宁门,西南门,位于坤卦与兑卦之间。与广渠门对应,称广宁门。

阜成门,正西门,兑位。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卦》曰,‘说万物者莫说乎泽,以兑是象泽之卦,故以兑为名。泽以润万物,所以万物皆说”。阜,生长,丰盛之意,阜成门题名即此意思。

明中叶,蒙古人也先率瓦刺部大举南下,1449年,皇帝明英宗率军在河北怀来东迎战失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也先率军迫近北京,形势一度危急。为了北京城安全,嘉靖32年加筑外城,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圈围起来,北京城廓遂成今天的凸字形。新建部分东面开广渠门,西面开广宁门,代替原来的东便门和西便门,形成十一门格局。新建南墙也开三门,为右安门、永安门和左安门,城门名与八卦没有联系,只是表示求安定无战祸的意思。

天安门,是皇城的大门,明成祖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命名为“承天门”。清重建后易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高大雄伟,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门楼,高度为33.7米,东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设五扇门,门前五座汉白玉桥横跨金水河上。城楼底部为一座10多米高的红色大砖台,承以汉白玉须弥座。天安门的体量和规格稍次于太和殿。历朝帝王登极、选纳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天安门阔九间,深五间,象征等级之最。跨于金水河上的御桥,两侧各有十几块石制栏板,其中跨在金水河上的有九块,斜出两岸各五块,也合九五之数。金水河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引水进皇宫的做法最早是秦,当时都城横跨渭河,让河流贯穿皇宫,以象征天汉银河。

华表,中国古代表示王者纳谏或作指路的木柱。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后多为宫殿、陵墓、城垣和桥梁前面作为标识和装饰用的柱形建筑。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石质,周身雕刻云龙纹,成为皇家建筑特殊标志。华表顶端蹲一石兽,名叫“犼”,性好望。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犼头朝外,天安门内华表上的犼头朝里。头朝里,象征希望帝王不要沉緬于宫廷生活,经常走出皇宫去关心臣民,因而名叫“望君出”;头朝外,象征希望帝王不要贪恋外面山水而废弃政务,回来治理朝政,故而名叫“望君归”。


注释

[1]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2][唐]杨筠松:《青囊奥语》)。

[3]于希贤:《周易》象数与元大都规划布局》,《故官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

[4] [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北京古集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5] 吕绍纲:《周易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8:0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