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62|回复: 0

[选刊] “798”还能走多远?(程美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15: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程美信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专稿

  

去了两次“798”,逛了逛画廊和工作室,除了少数几个艺术家作品还算不错之外,大多数则是文革符号复制品和衍生物,使人联想起当年桂林书画业,只是那时桂林书画定调为“旅游纪念品”;大不了卖些国画山水、木雕竹器、砚台烟瓶等小玩杂旧,没有798冠以“前卫艺术”那么高调。总之,两者在经营模式和客源对象却没有什么区别,其最终结局也必将遵循市场淘汰规则,由于产品过于单一,生产过甚、竞争激烈、价格低廉、质量下降,最终走向由兴而衰的必然结果。正如当年桂林书画业一度异常火爆,仅阳朔便有书画店数百家,并向全国扩展,当时北京的名胜地、风景区和机场内均有桂林画店。他们无不例外是承租场地、贿赂导游;画源均来自非专业画家,画面样式千篇一律,适合熟练画工流水线生产,装裱则是偷工减料到极限,一切以减少成本达到最大盈利为目的,什么艺术价值、工艺质量和商业道德全不在话下。最终导致了供求矛盾的恶性爆发,价格和质量随之下滑,日本人及海外游客不再购买中国书画当作纪念品和送人礼物,桂林书画业陷入了亏损困境,终不得不关门息市,使中国书画也为付出巨大的声誉代价。

  尽管“798”比当年桂林书画多于包装和宣传,可在产品的单一化则没有实质性区别,只是一个以传统书画为卖点,模仿前人古法;另一个以“文革”符号为卖点,模仿新潮“F4”。当然,张晓刚、方立钧、王广义和岳敏君也日益商业化批量生产,不断复制自己的作品,这对于整个所谓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起到极为负面作用,与那些传统国画大体一致,明显缺乏突破性创造力。换言之,吃老本的不止是传统绘画,当代新美术同样在吃老本,其中“F4”成为798产品的真正研发者,只要还有利可图,“文革”符号和毛式图谱的批量生产将不会停止。它无疑证明了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创造力的文化习性,跟风之事更是无所收敛。诚然,但对于那些为了生计和一心想发财者而言,他们是无法体会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意义,更不觉得仿制他人风格和观念是一种有损尊严和有辱人格之事。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欧洲仍有不少画廊街和艺术村,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大都销声匿迹,验证那句名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随着信息时代新经济的到来,社会文化消费和大众趣味出现了新转向,以及艺术材料和观念手段均出现突变,绘画美术和画廊画店作为传统文化产业随之衰微。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由经济的“市场神话”,因为欧洲各国一直采取财政扶持艺术的文化政策,譬如企业可以从赢利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去赞助文化事业和购买艺术品,从中可以减免赢利税收,长期以来,企业公司供养了大量美术家和艺术活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致使西方经济陷入危机,各国政府采取财政收紧策略,迫使企业对艺术扶持的缩手缩足,一些企业财团干脆收手,直接支持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事业和体育活动,给企业带来直接而更广泛的形象声誉和利益回报。因此,到了90年代中后期,“美术家”成了失业的代名词。不过,一些美术家在旧经济和新经济的双重作用,转而投入到美术设计、传媒广告、影视绘制、数码美术等新兴领域,不仅成了新经济弄潮的宠儿,实际收入比以往更加稳定,只不过“美术家”变成了公司白领和创意人员,那些纯艺术创作的美术家也就越来越少。在发达社会,画家与画家之间彼此相当友好,他们都清楚自己将是面临绝迹的珍稀“动物”,无论风格差异还是观念抵触,能够坚持搞艺术已令人钦佩不已了,更有同病相怜之感。在一个高消费和收税的经济社会,任何人都无法过着收入不稳定的生活,美术家作为一种传统行业,特别作为个体职业的美术家,在没有稳定收入或经费来源的情况下,靠运气卖画为生已实在太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欧洲画廊街和艺术村与北京的“798”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没有集体贩卖同一符号的泛滥现象,模仿他人作品兜售是一件极为可耻之事,稍有天赋和个性的人都不宵此道,整个西方新经济时代就是创意产物,人的创新潜能被发挥到极限,社会价值取向更重要创新思维和突破能力,以致傻瓜都会推销自己的创新能力(New idea)。当然,创新和人格对于迫于生计和急于发财的画家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只要能够赚钱,无所谓画什么,因为那些体制内的著名画家不也是为了名利而不惜吹吹拍拍吗?人格尊严和艺术精神全又能怎样。让梵高活在中国说不定呆在798既做画家而又当画商,压根犯不着坚持自我独立的艺术精神。这就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的惰性所致,不是墨守陈规便是见风使舵;一个没有人格个性和独立尊严的社会,机会主义者总是多于牛毛。

  中国搞艺术的和学美术的之所以那么多,并不是中国人对艺术有着特殊天赋或钟爱嗜好,只因社会生存空间过于狭小,即蝇头小利也是集体跟风,正如过去“科举”之风。尽管倒霉鬼比比皆是,可人们始终缺乏创新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盲从跟风和随波逐流成为既定的生活模式,至于人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则无关紧要。庆幸的中国还是个农业社会,其散漫性适合人们可以苟且偷生,小酒麻将照样天天有。可见,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生活水平、文化习惯和制度模式还适宜多于牛毛画家赖以为生,尽管整体生存状况极为恶劣,彼此撕咬也异常激烈,同行之间持着一种刺猬式关系;如“传统”与“现代”敌对状态,充分说明了生存空间过于狭小导致的集体无意识敌视状态,它不仅争夺话语权那么简单,实际利益要害关系要比意识形态和艺术思想分歧更为重要。在发达社会,诗人、美术家和思想家已是一种尴尬而滑稽的“身份”;从中国美术学院教育来看,无疑在人为的制造这种尴尬和滑稽。

  “798”是种极为低级的商业行为,对当代流行的艺术符号进行批量生产的加工与直接销售点,其原始程度甚至远远高于义乌小商品市场。当然,它们对于真正的收藏家和美术馆是没有意义的,包括真正的有钱人也不会光顾此类地方,只是对于那些有点品味而又卖不起真正艺术品的中产者有些对味,毕竟798既是“手工复制品”又是“观念复制品”,相比之下的确是物美价廉。在一个发达而健全的社会,一个画家要亲自经营画店,既当老板又要当伙计,既当出纳又当会计,实在是匪夷所思。因此,对798画家和作品不应该有过高要求,关键在于它“赚了”和“火了”这传闻过于令人担忧,意味着未曾成名的美术学员、爱好者和工作者都要一哄而上,这很符合中华国民的性格,在798没有彻底死亡那一天,跟风者将源源不断,如同当年桂林书画一样,今天在地摊上还能见到当年生产过甚的垃圾书画“工艺品”。

  现在,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美术青年到“798”朝圣,他们显然是来自全国各美术院校的学生。因为798能赚钱的社会传闻都刺激着“朝圣者”热情,正如民间传闻那个菩萨灵验一样,自然招来求财、求子和求药的香客。而实际真相是,798仅仅是个符号工艺品兜售点而已,即便其商业行为也不值得仿效学习;它只有加工没有创造、只有挣钱没有艺术,只有死亡没有前途。总之,798跳不出当年桂林书画业的最终命运,由兴盛到泛滥,再由泛滥走向消亡;除非届时政府把它当作“时代精神”和“民族事业”,进行长期的输血扶持,否则其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若干年后,我们将在北京897附近见到那些废弃在马边的“前卫艺术”垃圾和“文化符号”尸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8:0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