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8|回复: 0

书法的转向与分途(马青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15: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青云


  书法转向是当前社会文化生活进入后现代状态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转向有这样三个社会前提:第一,社会价值体系的形而上基础,“意义”的内在原则丧失,精神不在场;第二,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无论是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全面渗透;第三,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全社会推广,大众传媒替代文字和书写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导性传媒。书法这种曾经是整个民族膜拜对象,作为时代精神显示的艺术,已经无可奈何地不再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绝对需要。
  有更多的迹象表明书法已趋败落:再也没有一部作品会给人造成真正的持久的激动;书法创作不再专注于精神性、诗性品质和抒情这样一些艺术意蕴,而是在玩视觉震撼、爆破眼球的广告把戏;对书法作品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困难,更不用说达成共识;大规模的创作与复制采取了市场批量生产的形式,而且一种成功的风格出现之后随即有大批的追风者,结果是作品自身相互重叠覆盖,这使信息的增殖趋向于零,艺术的含量也随之降低,书法已不再是一种精神的交流而是一种商品的交换,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再以艺术的精神向度为标准……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无限度地排列下去,但这还是就书法内部而言,如果把书法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范围来看,那就更加难以置信了,它以从未有过的盛大狂欢节的规模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构成了一系列的文化事件。更惨不忍睹的是那些精心策划、巧妙做派、媒体炒作的书法表演,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甚至还有坐上飞机才能赏欣的巨型书法来产生震撼效果,把表演的艺术和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那些所谓的书法自己放逐了自己,逸出了艺术圈而进入了演艺圈。而对书法的这种境况,必须做出决断。书法是否始终是一种实用艺术从而只能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或者作为一种艺术的本源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依靠。前者是一种现实的状况,虽然无奈,但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后者是一种历史的传统,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王似锋《从“实用书法”到“艺术书法”》一文,依据对中国书法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走艺术书法之路的结论,虽然这还有待历史的判决,但确是一种明智之论。
  由于中国文化中存在(道)和存在物(器)通融无碍地联系在一起的状况,中国书法中的艺术和实用一直以来也不分彼此。可是到了当今,毛笔甚至钢笔作为一种书写的工具在实用性领域中退出以后,书法的艺术和实用的功能才突显了出来。那么书法就真的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吗?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如王文所指出的“书法又从另个角度回到了实用书法”,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书法的艺术性被后现代社会的实用理性和感官享受所消解。书法虽然像火一样失去了往日的神圣,但它还是像火一样,依然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法出现了艺术性和有用性的分途,在这样的状况中,厘定书法的艺术和实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书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的精神所依靠的家园而不是物质享乐的工具,甲骨文书法虽然是与卜巫结合在一起的,但那并不是一种实用性而是一种可靠性,它们是灵魂需要依靠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精神世界获得了深厚的积淀。今天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以往历代的书法一样,依然是这个精神的、心灵的世界的显现。是一种精神的真实存在或者说是“居所”,它显示的是对于人的精神的“可靠性”而不是“有用性”。这种“可靠性”与“有用性”的区别就是艺术书法与非艺术书法的根本区别。打一个比方说,这种“可靠性”与“有用性”的区别就是筑居和装饰的区别,筑居是要给人一个能够得到庇护的可靠的居所,而装饰则是给感官以刺激和甜美的享受。
  当今被混同于书法艺术的“社会书法”(王文用语)就明显地属于这种“有用性”的非艺术的东西。撇开它的书写水平低下不说,即使是有水平的,它有理智或聪明机巧,而没有精神或真诚体验,是所谓创意,而不是意境;它也有形式和意味,但它提供的是感官的愉悦和享受,有技巧的操作但不是心手相应的灵性流淌,更不用说个性的流露和精神在线条中的本真显现。后现代艺术中所具有的感官刺激和理性思考,它应有尽有,唯独没有真正的精神显现。存在的问题是它们以书法艺术的面目出现,却并不把自己归于工艺美术、装饰和工艺设计类的非艺术。这类非艺术有明确的定位,是为美化生活而实用的技术。这种技术掌握着美的规律,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官的享受,而不冒充心灵和精神的家园。可是转向与分途中的“社会书法”却没有得到正名,它们在艺术的名义下制造观念和感性刺激物,这如果不是对艺术本真的书法的理解发生了偏差,这是在实际利益的驱动下有意炒作,以损毁书法的纯真,还有普通的书法受众并不对书法中所显现的精神感兴趣,他们不需要通过书法来获得精神体验,他们只对书法中的怪招迭出发生好奇,甚至媒体也跟着起哄,最多也只不过是满足于从书法作品中获得愉悦享受。
  针对这种现象,有人开始为书法圣地清理杂物,为艺术这棵大树修剪多余的枝叶,让混杂在书法艺术名义下的非艺术的东西清理出去,由此而提出“艺术书法”一词,用意良苦,而且任重道远。在商品价值科技理性和以消费为中心感官享受压倒一切的当今,这种声音很微弱,工作也很难做,响应的人恐怕也不会多。但是书法的这种向艺术的内在转向会显示出它新的时代的魅力,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的发展,回到书法本源,坚守它的艺术本位的立场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
  在书法的分途的选择中,价值的选择和评判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价值选择可以在感受与体验、批评与欣赏之间作比较。站在实用书法(非艺术)的立场上,感受的价值就高于体验的价值,因为感受到的愉悦才是艺术本身的意味;而站在艺术书法(可靠性)的立场上,体验的价值无疑要高于感受的价值,因为体验是感受的深化,最易接近精神。所以我们在评价书法的艺术和非艺术时,就可以看这件作品是以产生审美感受为目的,还是以产生精神体验为目的;或者看它的艺术效果更容易产生审美感受,还是更容易产生精神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件书法作品的品味高低了。前者我们把它称为媚俗的作品,后者是真诚的表达。更低而下之的只是对这件东西的知觉和文字识读,而看不出什么感受,这只是书法垃圾。
  批评和欣赏也是厘定社会书法与艺术书法的标尺。欣赏本身就是感受或体验,不作价值判断。而批评就是要以精神世界的秩序评判这种书法的好与坏,或“逸品”、“神品”、“能品”的等级层次。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精神显现的评判。但是非艺术如工艺美术和工艺设计就没有可批评性,只有可欣赏性。“社会书法”也是这样,它没有可批评性,只有文化观念的可分析性,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艺术的范围内来讨论了。
  当今书法的艺术生存是需要顽强的内心抗争的,艺术家的那颗渴望完美的心灵无法与当下的现实达成和解,这种现实性存在与艺术家的想象性存在之间所构成的内在矛盾,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对这种状况有所警觉和表现,我想就是一位具有可靠性的艺术的书法家。  



                          转载,四川美术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5 02:5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