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4|回复: 0

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地位(高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16: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 鸿



在梳理和重新审视皖江文化的工作中,如果疏忽、甚至是视而不见“上掩千古,下开百祀”的邓石如,皖江文化之说是无其份量可言的。我曾在给一位编写中国印学史的朋友一封E-mail中说:写印学史,如果不写江、浙,只能是一部不完整的印学史;如果不写安徽,那将不成其为一部印学史。可见安徽在中国印学史上主宰乾坤的分量。
      完白山人邓石如自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颗灿烂的巨星,倘若缺了这颗“偏师争与憾长城”的巨星,清嘉庆以后的书法篆刻艺术的走向很有可能将随着当时偏尚帖学和左右书坛的“内阁学士”翁方纲等人的所谓循“六书之旨”、守“古法”和浙派后期印学只肖其貌而不知摄其神、流于形式、继起无人、渐见衰落而步入不知要摸索多少年的黯淡期,其历史也将随着书法篆刻艺术生命的衰竭而改写,严重点说,中国书法篆刻史早在二百年前就该划上句号了。相信这不是夸大其辞。
      要言之,中国书法篆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书法篆刻艺术的出新史。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杰出成就,不单单表现在他的作品精湛,更重要的在于他的锐意变法和革新实践完成了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的“开古来未发之蕴”的重大贡献。晚清书法篆刻名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莫不受其影响而脱胎自立,从而构成嘉庆之后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活力充沛、气象日新的繁荣格局。及至现在的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依旧遵循着帖学碑学并重、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这一虽说经历二百余年但在今天仍然是有着指导意义的美学理念。康有为先生的“下开百祀”的预见是何等的高明。
      1987年我去西泠印社领奖,当我登上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的孤山西泠印社拜竭邓石如塑像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二百年后的今天,作为翼图接步山人书法篆刻艺术也是出生在大龙山下的后生的我,站在印学圣地面对着一代宗师那朴实而又带着浓郁的龙山凤水土气的山人,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山人,您十七岁以后便长期一笈横肩,背井离乡、浪迹天涯;您虽自号“完百山民”却又“回首肝肠碎”(山人三十二岁时替父到寿县教书,其弟作《送行》诗中句);您虽艺“撼长城”、标程百代,而那一拐竹杖却又成了您是“笈游道人”的标记。您走的是那样的远,带着您的高技大艺;您始终情系故土,在跋山涉水传播着您的艺术同时还不忘告诉世人,您“家在四灵山水间”、“家在龙山凤水”(山人自用印语)。
      最终您把形骸留在了“四灵山水间”,而把精神却永恒的凝固在西子湖畔。
      终究贫瘠荒凉的白麟坂容不下您--您似乎感觉到您已经不仅仅属于大龙山下这片热土,而是属于全民族、全人类。
      是的,您是故土的骄傲,您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西泠印社才是您的艺术和精神的最佳归宿地。
      西泠印社也因您而耀眼于全世界。
      我们没有理由不记牢您的再传弟子的弟子--晚清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是他并在他及其同仁于1913年创立西泠印社伊始,便将您作为刷新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史的印坛骁将和鼻祖供奉在西泠印社,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您在中国印学史上既是不可磨灭又是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让后来者瞻仰您、让后人记住您。
      您,又是故土皖江文化长河中唯一一位以毕生的精力、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识,披荆斩浪达到辉煌的艺术彼岸、影响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进程并将继续影响下去的大师。
      您,是故乡人民永远为之骄傲的象征。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播放《走遍中国--安庆篇》系列节目,我从头看到尾竟没有邓石如的踪影,很是遗憾。没过几日却在《走遍中国--徐州篇》中看到了“李可染”的“专题”节目。李氏比之我们的邓石如应是不在一个层面上,江苏人的“小题大作”比之我们安庆人的“大题不作”,就包装和推介城市文化的理念上实在有天壤之别。前不久吴有为在《文化竞争力能否托起安庆》(《安庆日报》2004年3月22日政文版)一文中称:“安庆一直没有放弃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申报无力,主要原因是许多申报的文化遗址只能在文史资料中找了,在民国时期做过省会的城市中,只有安庆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足以令安庆人痛心,值得反思。”我想,邓石如这块丰碑可能还不至于被我们遗忘到了非得要到“文史资料中找”的地步吧!
       特撰此小文,或可补《走遍中国--安庆篇》之缺亦未可知。又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20:1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