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67|回复: 0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录(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3 17: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松长



  近百年来,地下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给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给现代书家提供了汉唐碑拓所不可比拟的原始墨迹和崭新范本。在研究领域,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在创作园地,简帛书法的艺术创作更是异军突起,空前活跃。有鉴于此,我们试将中国历年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简帛书法名篇按时代先后作一次粗线条的巡礼,以期对当今简帛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助益。

  湖北曾侯乙墓楚简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简帛书法是起源很早但发现和兴盛得很晚的一种特殊载体的书法。它相对于甲骨文书法和金文书法来说,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差别。尽管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有由简册编连而会意的“典”、“册”等字,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过简帛的痕迹。简帛书法的出现,一开始就跟崇尚浪漫、巫风昌盛的荆楚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民族缘起于祝融部落集团,最早族居于淮水流域之荆(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始有荆楚之名。至楚穆王时(前625-前614年),楚人北上,方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进取精神和称雄中原的气概。至楚庄王时,楚人问鼎中原,与齐、秦、晋争夺霸权,先后扩境江南,灭国六十一,拓疆五千里。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弭兵盟会中夺得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富强之国。

  随着楚国的发展和强盛,孕育于这块山川灵秀、巫风浓郁、夷夏杂糅的神奇土地上的楚文化更是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奔放的色彩而形成一支足可以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南方文化的代表。而作为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楚系文字,更是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如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前876-前842年)铭文,其形体虽与西周金文并无大异,但其构形风格则大异其趣,不仅粗犷恣肆,野气十足,而且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故清人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称:“字体奇肆,于此见荆楚雄风。”自此而下,楚系文字从春秋至战国虽经历了从雄肆到秀丽再到圆浑的演变发展,但其中以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婉转灵动、富有装饰性的秀丽型风格一直是楚系金文的典型代表,如《王子午鼎铭》(前577-前552年)、《王子申盏》(前505-前489年)等。

  春秋时期的楚系金文可以说已是风标独具,自成格局,战国时代,楚系文字更以其大量的简帛墨迹丰富了中国书法史发展演变的资料,其中,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简就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楚简墨迹之一。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该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7000余件,现均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里所说的部分楚简原件也在陈列之中,它们虽然没有曾侯乙编钟那样庞大和引人注目,但在中国书法史中的特殊地位却实在不应该小觑。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共有240余枚。简长72-75厘米不等,宽1厘米左右,每简的字数27个上下。内容主要是记载葬仪用的车马与兵甲,是战国时代常见的遣策文字。在这种特殊的载体上,我们既能感觉到楚系金文的传承,又能领略到楚简文字的神韵。细观其笔墨运动,可以看到,其用笔大都方起尖收,笔力爽劲而锋利,线条多呈上拱右耸之势,刚劲而富有变化,如横画沉稳上挑下擫,竖画笔立悬针,撇捺露锋而坚挺,字形纵长,笔致跳动而有节奏,具有一种很爽朗遒健的书法风格。
  
  在考古发现的简帛资料中,这是书写时代最早的一批战国楚简。其具体的书写年代,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镈钟上,有几行铭文可作为它书写的上限依据:“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昜。楚王酓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昜。其永持用享。”据此可知,此镈是楚惠王酓章所作,并于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赠送给曾侯乙的东西。因此,这批楚简的书写年代也跟该墓的下葬年代一样,可定在公元前433年前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战国时代的书法艺术中,这是第一批独立于当时楚系金文以外的一种原始而珍贵的墨迹。与此基本同时期的楚系金文的代表有曾侯乙编钟铭文,虽是同墓所出,但由于载体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风格和韵味就完全不一样。铭文的线条就极婉转流丽之至,粗细一致而柔软飘动,构形则纵势夸张而上紧下松,具有很强的美术字倾向,完全没有简上墨迹的笔墨变化和书法的韵致。因此,两者虽都是秀美一路的楚系文字,但从书法意味来品鉴,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趣味是楚系金文所完全不同统括和替代的。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
  
  楚文化的中心在现在的湖北境内,考古发现的大量楚文化遗存也大都出自湖北。但有趣的是,最早出土战国简帛的地方不是湖北,而是湖南长沙,而所谓“最早的战国竹书”也不是出自湖北,而是出自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楚墓。
  
  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发掘于1957年,20世纪70年代,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简整理小组为这批楚简做了释文、注释和摹本,但其正式的发掘报告《信阳楚墓》则在1986年才出版。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来看,该墓是等级比较高的封君一级的大墓,年代在战国中期。这在出土“战国竹书”的墓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现在所知战国楚墓中出土所谓“战国竹书”,也就是典籍文献的墓葬多是小墓,如很著名的包山楚墓、郭店楚墓都是如此。
  
  这批楚简共有148片,内容大致可分为已佚古书和遣策两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部分已佚的古书,尽管其出土时已残损得很严重,但经整理后可知,它是抄写在长约45厘米的竹简上,简上有三道编绳系连,每简约写30字。现存残简最长的约33厘米,可以说是无一完整,因此内容很难解读。但由于它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发现以前唯一还可读的最早的战国竹书,故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少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早在五六十年代,学者们根据残简中可识的“三代”、“周公”、“君子”以及《诗经》中的个别语句判断,认为这批“战国竹书”应是儒家的典籍。70年代,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简整理小组在给它作注释的时候,发现简文与《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墨子》佚文相像,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这个发现没有修正原来有关儒家典籍说的认识。90年代,李学勤先生在《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一文中,对简文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应是《墨子》的佚篇。2000年8月,李零先生在“简帛研究”网站上发表了《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一文,在李学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简文题篇当以作《申徒狄》更为合适”。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批楚简的名字也就有好几个,一般是根据考古报告来称“信阳楚简”,较准确的定名是“长台关楚简”,如果从内容来称,就或称“《墨子》佚篇”、“《墨子》残简”和“《申徒狄》残简”。我们这里且按考古报告的习惯,称之为“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而从书法角度来鉴赏的又主要选自“《申徒狄》残简”。
  
  从文字的构形看,它与曾侯乙墓楚简一样,都是楚系文字中时代偏早的代表字体之一。但从书法风格来看,两者就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以爽朗遒劲见长,有一种雄强之势;一个则以圆浑厚重取胜,有一种端庄之态。细察长台关楚简的笔墨构架就可看出,其用笔是那样温厚凝重,线条比较圆浑,没有方起尖收的劲利之态,其横画上扬而下曲,弧形笔画较多,结体比较紧密,构形略趋扁方,字距较大,章法显得空灵潇洒。整体上显得温雅而厚重,有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象。
  
  湖南长沙楚帛书
  
  绢帛作为一种书写材料,很早就见于文献记载,如《墨子·尚贤》:“书之竹帛……传以遗后世子孙。”《晏子春秋》:“著之于帛,申之于策,通之诸侯。”但帛书到底是什么形状,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长沙楚帛书的出土才初步揭开这个谜底。
  
  楚帛书出土于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楚墓,1942年流入美国,现藏美国华盛顿塞克勒美术馆。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正式发掘清理该墓后,根据所出的陶器形制、组合和泥金版等标尺断定该墓的年代在战国中晚期。
  
  楚帛书长仅38.7厘米,幅宽仅47厘米。它的四角有青、赤、白、黑四色的树枝图像,四边周有文字十二段,每边三段,各段附有一个神的图形,中间有两大段文字,一段八行,一段十三行,方向颠倒,每段文字又各自分为三节,每节末尾都以朱色方框为记。严格地说,这件帛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而应是一幅按某种特定图式结构抄写,形制特殊、图文并茂的数术类帛图。故有的学者就指出,帛书乃是根据‘式图’,即六壬式的‘式图’制作的,六壬式是以四分、八分、十二分的图式为主,配以十二神,帛书则以东、南、西、北代表四时,以‘姑’、‘女’、‘ ’、‘臧’四位和青、赤、白、黑四木表示的四维代表‘八位’,十二月代表‘十二度’。”(见李零《楚帛书与式图》,载《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楚帛书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天象、四时、月忌和有关的神话,一般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篇。
  
  甲篇是中间8行的那段文字,主要是讲日月四时形成的神话,其中特别记述了伏羲、女娲、炎帝、祝融、帝、共工等属于南方,尤其是属于楚氏族系统的传说人物,例如伏羲和女娲,帛书开篇即说大熊是伏羲所出,将楚姓的始祖追溯到伏羲,即言楚姓是伏羲的后裔。次则言女娲乃是楚姓繁衍壮大的始祖之一。再如炎帝和祝融,帛书言:“炎帝乃命祝融”,炎帝是传说中掌握南方的帝,《潜夫论·五德志》:“炎帝神农氏,代伏羲氏。”可见炎帝亦和伏羲一样,也是楚姓的始祖之一。祝融是传说中的南方火正,是炎帝的佐臣,故帛书说他受炎帝之命,率四神下降以安定四极。
  
  乙篇是中间13行的一段文字,也是文字最多的一段,主要是讲天象灾异。文中特别强调要“敬天顺时”,如果人们对神灵祭祀不敬,乖违天时,上天就会降下凶咎,致使彗星出现,天降暴雨,山崩泉涌,兵祸饥荒,草木无常,生灵涂炭等,而这些也是楚帛书四周十二段月忌文字的理论根据。
  
  丙篇是四周的十二段文字,每一段分别简述一个月内的宜忌,如某月可否出师用兵,某月可否朝会诸侯,某月可否营建居室等等。每段文字都有题目,经李学勤先生考证,这十二个标题的首字即《尔雅》上所记的十二个月名。而帛书四周的十二个神图则是十二个月的月神。帛书四角上的青、赤、白、黑四色的树枝图像则应是指四时之木,而四木则是配合天文上的四维观念,代表着四方。
  
  楚帛书上的文字是楚系文字的代表之一。从书法角度审视,它与同时期的楚简文字的书写趣味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用笔圆转,特别是横画多取圆弧之态,从而使字形呈扁状而趋于椭圆,其线条多头粗尾细,短促遒劲,完全没有篆书牵引缭绕的意态,倒是颇具古隶的笔意。其构形紧凑,行款整齐,通篇布局疏密有致,具有楚简所不能比拟的章法艺术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3:1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