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3|回复: 0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王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8 16: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巍



     文明的形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变革之一,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中几个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一、对“文明”以及“文明起源”相关概念的理解

     1.对“文明”概念的理解。关于文明,国内外有各种见解。本人对“文明”的理解如下: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发展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社会不断复杂化,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了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的公共权力———国家,以及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明的构成及其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文明社会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部分组成。

     物质文明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包括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主要是指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

     精神文明是文明社会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以及文化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制度文明是文明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政体、社会的权力结构、管理系统、政治制度等。

     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物质文明是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它决定文明社会的发达程度并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精神文明是文明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达到的境界,是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制度文明是文明社会的根本,决定着文明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3.关于“文明起源”、“文明形成”与“文明的早期发展”。文明起源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是文明社会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文明起源:指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复杂化的开始。其具体标志是,生产力取得较大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都较之于以前丰富得多。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脱离劳动,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或其他管理职能的阶层,社会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的进程。

     文明的形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王权的出现、以职业官僚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的管理职能的强化为标志的公共权力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等级和人们的行为规范被制度化,文明社会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志,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文明的早期发展:是指国家出现后,文明在文化和社会的层面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既是生产技术在国家的组织和王权的和管理下取得显著进步的时期,也是精神文化艺术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不断发展的时期,同时是王权逐步强化,国家的官僚机构和管理体制和等级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

二、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文献中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且均为后代的文献,难以尽信。根据这些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更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形态。正因如此,在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是否真的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态度的人大有人在,部分国外学者还怀疑夏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要消除学术界存在的上述怀疑,仅仅依靠古代文献是难以做到的,需要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考古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最新的研究所得出的认识,仰韶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和夏、商、西周王朝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国家研究工程的形式,动员组织全国相关学科的学术力量,全面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以确凿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成果,消除上述各方面的怀疑,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对于进一步确立我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以下问题: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促使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另外,作为中华文明主要物质内涵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关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更远未得出较为一致的认识。作为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的学者,对上述有关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感到尴尬的憾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迄今为止的研究多是历史或考古学的学者单枪匹马地进行,缺乏同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参与,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机械、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忽视对文明的重要内涵———科学和技术进步的研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状况,以国家研究工程的形式,动员全国相关学科(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力量,对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有望彻底改变上述被动局面,使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出较为系统的认识。

     仰韶时代中晚期、龙山时代和夏、商、西周时期是古代王权和早期国家起源、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对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社会组织与结构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对这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组织与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源头,从而为全面认识中华文明,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奠定基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为何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未曾中断?其中有其深刻的原因。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特点和导致其延绵不断的深层次原因。另外,海内外华人都将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在自身基础上独立地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探索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的机制和规律,不仅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范围内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不同系统、机制以及探索文明演进的规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识到,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离开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立足于中华文明的资料,在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历程、特点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参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研究,既是中国学者的责任,也是国际学术界的殷切期待。

     (二)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1.研究应当坚持的方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际上有关文明和国家起源与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以考古学理论为核心,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大力促进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的内涵、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特点、道路、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发达程度和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进行科学的论证,进而对人类文明的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做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

     2.研究的学术目标:本项目的总目标是研究并初步揭示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性变化的轨迹,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背景、原因、发展道路、内部机制及其特点。

     (三)应当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我们对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理解和研究理念,文明起源研究应采用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结合: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点面结合,即中心性城邑遗址的勘察发掘与周围聚落群调查和研究相结合;探讨社会内部机制与来自社会外部的影响互动相结合;研究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探讨其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相结合。

     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

     1.运用聚落考古的原理和方法,以最能够反映权力强化程度的各地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注重对其布局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处于遗址核心部位的大型建筑基址、高等级墓葬和祭祀等特殊功能的遗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结合表明等级身份的特殊物品———礼器来分析社会分化、权力的出现、构成、性质和强化程度,进而研究当时的权力结构、王权和国家的形态。

     2.注意对当时的社会进行立体的复原。在对社会上层的研究为重点的同时,兼顾对社会中下层的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考察;在以中小型城邑聚落为研究重点的同时,通过对各地的聚落群分布调查,从一个侧面来研究当时的人地关系、社会组织与结构,以及中心性城邑与周围中小型乡镇村落的关系。

     3.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华文明的物质内涵和文明社会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分析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环境背景、社会背景、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贵重资源的流动等。

     4.“由近及远”与“由远及近”相结合。在把握中华文明特征方面,以商文明作为基点,由近及远,向上追溯夏代乃至尧舜禹时期文明的物化形式(即“文明要素”)的出现和变化情况。在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及各种基础条件(如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社会阶层贵贱贫富、权力及其领袖等)的产生过程时,由远及近,从源头开始追溯。

     5.研究的重点并不是局限于文明要素的追溯,而是将这些“要素”视为文明社会的物化表现形式,重点研究各种“文明要素”在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变化。

     6.研究重点不应只集中在文明形成邻界点的探究上(即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而应把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看做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即注意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阶段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研究发展的全过程,又注重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7.不仅要探讨“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还要回答“中华文明为何会是如此起源和发展的”。换言之,既要探讨“过程”,又要探讨“原因”“动力”和“背景”。

8.要回答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原因、动力、机制和特点等深层次问题,仅仅依靠历史学和考古学是难以胜任的。必须大力加强多学科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并动员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参加,进行真正意义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及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已基本建立,为探索各地的文明起源进程奠定了基础。

     各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在一些史前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和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及西辽河流域等地区)由于各地史前时期的自然环境、生业系统、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结构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社会复杂化及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各地的文明化进程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各地区文明起源各具特色,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组成部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要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还必须研究其它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必须注意探讨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注意各地区文化及其不同势力集团力量的强弱消长变化。

     与此同时,黄河中游地区中国文明核心的探索同样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文明核心的认识越加深入,同时会发现有诸多问题局限在黄河中游文明核心区本身可能是无法解决的。比如,文明核心中央政体与边疆地区(即各文明起源中心)之间的关系性质问题,直接涉及到文明核心国家性质或国家机器结构的问题,甚至是判断中原地区文明核心形成的临界点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不了解各地文明进程,就不能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原文明核心形成的原因、结构和性质。将各地文明起源探索与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合为一体的探索势在必行,应当纳入到研究内容之中。

     另一方面,各地区文明起源进程探索的瓶颈问题也亟需将各地文明起源研究纳入探源工程。各地区文明起源研究的瓶颈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完整的课题系统筹划,缺乏必要的都邑考古理论与方法,偏重于重要遗物的发掘而比较轻视重要遗迹的发掘,各区之间文明起源进程互动关系研究无法展开。由是亟需统一在一个国家级的文明探源工程下,系统而高效地进行。

     2.各区域性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研究。有迹象表明,各地区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仅仅研究中原地区的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以及夏商周文化是不够的,必须研究各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等,都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对象,它们发展过程,它们的来龙去脉,它们与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文化的关系,它们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将成为本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各地区的史前文化和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以及区域文明是如何逐步融入中华文明大熔炉之中?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是如何逐渐形成的?核心地区和周围地区之间文化的互动关系及文化相互影响的状况是怎样的?

     4.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及阶段性。研究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的?此后,又是如何发展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可以划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何?

     5.中华早期文明内涵的研究。研究中华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表现形式、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轨迹。

     6.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研究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的自然环境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导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或因素有哪些?这些动力或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彼此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7.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和特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并通过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找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深入探讨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四、课题设置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阶段各相关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学研究。

     2.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背景研究。

     4.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状况研究。

     5.生产的发展对各地区古人类体质和生活的影响研究。6.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时期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7.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国家与王权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研究。

     8.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

     9.有关文明起源的文献和理论研究。10.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初步综合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8 03:2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