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5|回复: 0

论东周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3 09: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摘要:东周楚国构建有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防御体系建立在“守在四境”军事防御思想的基础上,以北方防御为重点,注重都城城址优越军事防御环境的择定和多种、多重自然和人工防御设施的组合配置。防御设施包括外围军事据点、长城、山脉、关隘、河流、军事重镇和别都、城垣、护城河、高台地等。
关键词:楚国;防御设施;防御体系
    楚国以军事立国,在东周400多年期间,对外军事战争贯穿楚国社会历史的始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楚国在东周时期军事战争中一直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不仅屡次打败中原诸侯,而且其本土纵深地区甚少遭受列强的袭扰。之所以如此,这与楚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东周时期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做一述证。
    一、外围系列防御设施的设立
    楚国传统的军事防御思想是“慎其四境”和“守在四境”。即统治者十分注重对周边地区的军事防御。《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楚臣沈尹戌云:“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境。慎其四境,结其四援……若敖、秽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境,犹不城郢。”从沈尹戌这段话可知,古代天子由于施行“守在四夷”的防御策略,导致王都没有城防;楚先若敖、秽冒到楚武王、文王皆未在王都修城,靠加强四境的防守来戍卫都城。在此“守在四境”军事思想的长期支配下,在构建国家军事防御体系时,楚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建立国土外围军事防御设施上。从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可知,楚国建立的外围军事防御设施主要有以下三类:
    1.长城
楚文王时期,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今南阳盆地诸国,势力到达淮水上游和汝水流域。中原诸侯被迫联合抗楚,从而对楚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防御中原诸侯的入侵,楚文王开始构筑长城,灵王、平王时期又陆续增建、完善。楚长城又称方城,其建筑方式是利用山间孔道建筑关隘,由关隘与险山峻岭连接而成。方城是自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循伏牛山余脉东下,经方城、叶县之间,向东南至泌阳东境的南汝河①。
    楚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十分有效、可靠。从春秋早期楚文王始筑方城至战国晚期的370余年期间,中原诸侯多次与楚国发生战争,兵力曾至于方城之下,但一直未能越过方城。如《左传·文公三年》记载晋阳处父“伐楚”,“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楚在方城之外的“绕角”相遇,“楚师还”,但晋师未能攻入方城。《左传·襄公十六年》又载楚、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但旋即撤军。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韩、魏等中原诸侯攻入方城是战国晚期(前312年)趁秦楚大战于蓝田、楚兵为秦兵所困之机,撇开方城正面,绕道从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东南下,经武关进入南阳盆地②,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楚之方城的易守难攻特性。
    2.前沿军事据点
    为了威慑中原诸侯,楚灵王时,楚国在方城之外至汝水之间广置军事据点,作为方城外围的屏障和进攻中原诸侯的前哨。《国语·楚语上》记载楚灵王在陈、蔡、不羹三县筑城,“赋皆千乘”,称为“三国”。楚灵王之后,在方城之外设立军事据点的战略部署被保存下来。《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楚平王“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目的是“以通北方”、“得天下”。《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
    楚国北境还有一些军事据点,如叶邑,驻扎有精锐楚师,成为楚国北境的重要屏障。《左传·昭公十八年》楚左尹王子胜言于楚子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杜预注:“为方城外之蔽障。”其他如偏西地带的?、栎、郏,偏东地带的息、城阳和州来。《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楚公子围(即后来的楚灵王)“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栎、郏”,导致“郑人惧”。?邑在河南鲁山县张官营乡前城、后城村一带。栎在今禹州市。郏在今郏县城关汝水北岸。息原为息国故地,位在今河南省息县一带。终春秋之世,楚东征中原,东攻夷地,这里与申一样都是楚国的军事要地。在防御方面,息和申遥相呼应,共同起着楚国北大门藩蔽的作用。信阳北的楚王城可能也是楚人长期经营的一个军事据点。该城址位于长台关一带,城西南外约400米即著名的长台关楚墓。城址分内、外两城。小城位于外城西南隅,平面略呈梯形,周长1800余米,有护城壕。大城系在小城北墙、西墙的基础上向东、向北扩建而成。此城始建于春秋,扩建于战国。《战国策·楚策四》有“襄王流掩于城阳”的记载,有人考证此“城阳”可能即楚王城。白起破郢之后,顷襄王曾逃至城阳避难,并把此地作为临时国都,后再迁至陈地③。

楚东境也有一些军事据点,如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居巢,即今安徽省巢州市境。惠王二年,楚曾使白公胜为“巢大夫”,派重兵镇守。《史记·楚世家》还记载楚昭王时设置六、潜、豫章、番等军事重镇。其中六在六安市北,潜在霍山县东,豫章在霍丘县一带。番邑,一说在今赣北,《正义》注:“饶州鄱阳县,春秋时为楚东境。”一说在今河南固始、淮滨一带④。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孝感市草店坊发现一战国城址⑤,整体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1万平方米。此城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城垣规模小而紧束,城壕坚固,城垣上筑有用于了望敌情、进行军事防御的楼橹设施,且只设一南门,其性质应是楚国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
    3.军事重镇与别都
    为了巩固楚国北境的军事防线,便于就近指挥方城内外的军事战争,楚国在方城内侧临近地区和汉水沿岸设立多处军事重镇,这些军事重镇一般成为楚国较为固定的别都。
    申是一姜姓封国,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楚文王时,申被楚灭亡,其地成为楚国一军事重镇,也是楚国方城内的政治首府。据史料记载,楚王经常居申,并在此会合诸侯,发号施令。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楚子入居于申。”《左传·昭公四年》云:“楚子合诸侯于申。”楚人对申的军事作用和经济地位十分看中。这里属盆地地貌,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在此筑城池,派重兵把守,完全可以成为楚国汉水之北的坚固堡垒和征战中原的军事基地。《左传·成公七年》云:“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据此可知,申公巫臣阻止楚王把申、吕之地赏给子重的原因,是由于二邑在“御北方”上起着关键作用。
    武城位于今南阳市北,也是楚的别都之一。《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灵)王田于武城……王使往曰:属有宗祧之事于武城。”楚王在武城也举行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郑叛晋,子驷从楚子盟于武城。”
    鄢位于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是郢都之北重要的门户和军事重镇,又是楚的别都。秦将白起拔郢之前,先沿汉水南下攻鄢。楚灵王曾驻跸于鄢。《史记·楚世家》载:“(灵)王乘舟将欲入鄢。”《集解》引服虔说:“鄢,楚别都也。”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七《楚都邑表》也说:“本为楚别都,故灵王欲入。”据考古材料,在湖北宜城县发现的楚皇城遗址,城垣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6000多米,城墙四角建有了望台或烽火台之类遗存。发掘者认为此遗址应是鄢国都城和楚别都鄢之所在⑥。
    二、充分利用自然屏障进行防御
《左传·定公四年》所载吴伐楚“五战及郢”,其中有四战与江河、山脉有关,说明楚国曾广泛利用自然屏障进行军事战争与军事防御。
    1.江河
    楚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据史载,在东周时期,楚国把长江、汉水、颍水、汝水及其他河流作为其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屈完答齐桓公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载屈完对齐桓公语:“楚国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这里称长江、汉水是楚国赖以防御的天堑。《荀子·议兵》云:“(楚国)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淮南子·兵略训》曰:“楚人……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这里则言江、汉、颍、汝为楚国重要的军事防御屏障。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昭王十年吴伐楚之役,楚使令尹子常“以兵迎之”,楚军与吴军“夹汉水阵”,即吴、楚军队对峙于汉水两岸。据此可知,汉水在楚、吴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山脉与关隘
    东周时期,中原诸侯在军事战争中,大多使用车兵和步兵。而车兵只适合平原地区作战,不能登山。若阻塞山间孔道,甲车就无法通过。楚地山脉有许多天然的峡谷和山间小径。楚人利用峡谷和山间小径建筑关隘,易守难攻,具备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材料,楚国北境的主要关隘有方城塞、象禾、连堤以及大隧、直辕、冥癣等。《吕氏春秋·有识》、《淮南子·地形训》把方城、冥癣(渑癣)列为天下“九塞”之中,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方城塞又称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独树乡的大关口。此关隘两侧山峰夹峙,中有一孔道,形成一天然关口。在关口两侧的山坡上分别筑有南北两道土石城垣,东西长1419米,南、北垣相距250—380米。象禾关在今河南泌阳县象河关。这里东为五峰山,西为关山,两山之间有城垣连接。连堤在今河南泌阳县沙河店⑦关于大隧、直辕、冥癣三关,杨伯峻先生注:“今豫、鄂交界三关,东为九里关,即古之大隧;中为武胜关,即直辕;西为平靖关,即冥癣。”⑧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有大小石门,凿山通道,极为险峻。武胜关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南鄂、豫交界处,系大别山隘口之一,两侧雄峰对峙,古木参天,历来为军事要地和南北要冲。
    豫西南、鄂西北通往陕西之间的重要关隘是著名的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武关是秦、楚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秦、楚军事对峙的重要关口。《战国策·楚策一》记苏秦为赵合纵楚威王:“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又记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而威胁楚怀王话语:“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楚)北地绝。”《史记·张仪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皆称武关对于楚国北境的军事防御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
    楚与巴、蜀都曾发生战争,边境地带也有一些关隘。楚、蜀之间置有盵关。《史记·楚世家》载:“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盵关以距之。”此关在战国秦灭蜀之后又成为秦、楚之间对垒之地。《史记·张仪列传》张仪云:“秦西有巴蜀,大船……浮江而下……不至十日而距盵关。盵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也,黔中、巫郡非王之有。”《水经注·江水》云:“江水自关东径弱关、捍关。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关在建平、姊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华阳国志·巴志》云:“巴、楚数相攻伐,故置盵关、阳关及沔关。”刘琳校注:盵关,疑本文作‘江关’,在今奉节县东。阳关,在今重庆长寿区东南。沔关,疑即《水经注·江水》之弱关⑨。
为了水师和陆上居民的安全,楚国在一些重要的江河设置有关口。楚东境长江上至少有木关。《鄂郡启节》铭文云:“上江,庚木关,庚郢。”郭沫若先生释曰:“更,经历也。”“木关,以地望推之,或即今之沙市。郢即今之江陵。”⑩准此,则楚郢都东南长江上有木关关口。
    三、强化都城的军事防御能力
    在加强周边地区军事防御能力的同时,楚国统治者也对其中心地区的军事防御给予一定的关注。通过选择具备优越防御环境之地作为都城所在和建筑大规模的城池防御设施等措施,以强化都城的军事防御能力。
    1.都城城址具备优越军事防御环境的择定
从对纪南城一带的地理位置考察可知,这里有着十分优越的军事防御环境。纪南城因位于纪山之南而得名。这里北约11公里即是纪山,纪山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位于平原之地的纪南城之北边的一道重要屏障。纪南城之西约4公里有八岭山,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其北与纪山相连。从八岭山再往西12公里有沮漳河,河水湍急,是纪南城西边又一道绝好的自然屏障。而纪南城往东不远的雨台山低丘和长湖等诸多湖泊也可用于军事防御。稍远是今宜城南部和钟祥、荆门一带的山区,十分利于屯兵驻守。纪南城往南约10公里是长江天堑,东南有云梦大泽,往东北约百里处即是汉水天险。纪南城交通方便,十分利于调动军队和军事物质的运输。纪南城之北,有通往襄阳、南阳的古大道。南边的长江是楚人赖以向东、向南发展的主要水道。而临近的汉水、云梦泽、沮漳河等河流,都可用于交通运输。楚人选择纪南城一带作为都城之所在,使得楚国具有四面环水、周围倚山、易守难攻的形胜之都。



    2.建筑坚固的城墙和城门
春秋晚期,鉴于楚国屡次为吴所败的严峻形势,楚人在加强周边军事防御的同时,又在都城增筑大规模的城墙以及城门等防御设施。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和《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楚平王十年楚令尹囊瓦“城郢”,次年又城郢。考古材料表明,郢都建有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垣。该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城垣周长约15.5公里。城墙底宽30—40米,顶宽10—14米,临近城门的地方则缩至10米。大部分城墙至今仍高出地面4—5米,北墙高出地面达7米以上。城墙上建有专门的防御设施。如在临近宫殿区的南城墙东段,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烽火台遗迹?B11。在此处,至今仍可远眺城内外。城垣四角除东南角为直角外,其余三个皆为切角,如此可以消除视力上的死角,提高防御效率。此外,在城内中部偏东南宫城区东侧和北侧,发现有宫城墙遗存,说明郢都是内城外郭的城垣布局。楚都建有坚固的城门。在纪南城已发现城门7座。其中东墙1座,其他三面各有2座,北墙东门和南墙西门是水门。西垣北门城门有3个门道,中门道比两边的宽一倍。门道内两侧,各有一座门卫房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门,用4排木柱构筑而成,有3个门道,以便河水和船只通过。
    3.修筑宽阔的护城河
纪南城城外和宫城墙外分别有护城河环绕。外城护城河距离城垣外坡一般在20—40米,环绕城垣外侧,河宽40—80米,深4—6米。城门处有的是河道,配置以桥;有的无河道,显然是为了便于出入城。城内已探出4条古河道,与水门和护城河相通。此外,在宫城东垣外发现有古河道,宽9—20米,与宫城墙平行且相距较近,应属于宫城东墙外的护城河。
    4.据高防御
利于防御的建筑思想贯穿楚都建设的始终。纪南城东南角一带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凤凰山,长约1500米,宽约100—150米,山顶高出周围平地约10米。建造者把此地确定为宫殿区之一,目的是便于统治者居高俯视全城,且周围情况一览无余。值得注意的是,纪南城四面城垣均较直,惟有南垣东部向外凸出一块呈长方形。究其原因是由于南城垣东段有凤凰山,城垣若不拐折,便被凤凰山截断,如此要将一片高地留在城外,一旦被进攻之敌占领,便可据高对城内构成威胁。城市建造者有意让城墙向外凸出,把这片高地全部留在城内,这对保卫宫殿区和城内安全十分有利。
    综上可知,建立在“守在四境”军事防御思想基础上的楚国中心区域在东周时期甚少遭到列国侵扰。其防御体系以多种、多重自然和人工防御设施组合配置为特色。其防御重点在北方,防御设施最为稳固;东方防御略显薄弱,曾被强吴攻破;西方、南方防御较为有效。

①②⑦景熙:《楚方城及其与楚国的军事关系》,《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③欧潭生:《信阳楚王城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④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⑤草店坊城联合考古勘察队:《孝感市草店坊城的调查与勘察》,《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⑥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⑨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⑩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B11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6:1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