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79|回复: 0

《古文尚书》与《逸周书 》源流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09: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研究上古史不能不重视《尚书》与《逸周书》,刘起   先生作《尚书学史》对《尚书》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的研究,用功很勤,也颇便参考。然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其论及有关西汉《古文尚书》之出现的问题似有些不确。刘先生认为:“西汉所传五次古文经,第一次孔子家传本最可靠,第二次中古文即由第一次而来,第三次河间献王本虽未得确证资料,前人如此明确记载,亦无法予以否定,第五次(指中秘所藏鲁恭王所出孔壁本——引者注)是讹传,并入第二次本则真,而它源于第一本。惟有第四次(指张霸伪百二篇本——引者注)才是真正的伪造,但它编缀的百篇《书序》却一直作为真本流传下来,到宋代才开始被人识出破绽。”[1]刘先生否定张霸本是对的,而否定孔壁百篇就值得商榷。   

     刘先生还认为:逸《古文尚书》只有十六篇,并非百篇,百篇之说是王充混淆张霸伪造“百二篇”及“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百篇《尚书》”这一“错误传闻”来的,因而“不可信”,并说王充“其最大之一误”是“说张霸以前已有百篇”。[2]此外,刘先生认为“孔子序百篇(《尚书》)”之说始于马融、郑玄;[3]《逸周书》之名始于郭璞注《尔雅》[4]。这些观点皆值得商榷。   

     这几个小问题看似小,而影响却大。因为它关系到孔子所序之《尚书》是否留传后世?上古史料是否有失?秦焚书是否带来了永远不可弥补的空缺?后人是否理应比前人知道的少……?本人以为孔子所见到的主要史料未失,只是保存在今天不同的书中而已。试作如下论证,谨望同仁指教。   

一、《尚书》“百篇”与“逸十六篇”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三代世表》:“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盖其慎也”。刘先生引此认为“序”只是排列整理之意,非作序之云,百篇《书》序是张霸以后才作,云:“到张霸献‘百两篇’时,才搜列排比,加以补充编造而成的这么一套《书序》。”[5]按常理,孔子编定《尚书》,当有言作意之文,此文即序。但刘先生认为孔子未作《书》序,我们只有更求其它证据。   

    杨雄(前53年-18年)《法言·问神篇》“昔之说书者,序以百”。张霸是孝成帝(前32年-前4年在位)时人,杨氏比张略早或同时,而且杨说“昔”,百篇《书》序非始于张霸明矣。其实,虽《今文尚书》亦上百篇。《汉书·儒林传》:“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间。”二十九篇加上“数十篇”,则可达百篇,当与孔子所定同,可见,《尚书》原本是上百篇的。而且按刘先生本人之统计,《史记》所引《书》文即达68篇,则逸篇绝对不只有十六篇。   

    刘先生说,王充之言成帝以前就有中秘“百篇”是民间传闻,而“不及《汉书·儒林传》有史料根据之正确。”其实,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序,言其作意。”可知,汉之名流皆言孔子序百篇《尚书》而毫无矛盾也。刘歆、班固、王充等与张霸几乎是同时之人,他们皆云张霸百二篇为伪,可见他们并未混淆。因此,认为孔子序百篇《尚书》是两汉之际学人的共识。   

    刘先生认为逸《书》只有十六篇,非百篇。如何解释这十六篇?确实古逸《书》有“十六篇”之说,如荀悦《汉纪·成帝纪》引刘向语云:“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其宫,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及《论语》、《孝经》,武帝时孔安国家献之。”但刘向是在平帝立《古文尚书》博士以前说的,因博士未立,未及整理辨析所致,怎能说逸《书》只有十六篇呢?   

   《史记·儒林传》:“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按:“以今文读之”“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说明孔安国只是用今文解读了其家逸《书》十多篇。并非逸《书》只有十多篇。“起”表明研读古文经的开始,至于古文经到底有多少?包括哪些内容,要待平帝时立了古文博土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知晓。正因为不能知晓,故刘歆就有《移书太常博士》请立古文博士之举,若很清楚,或者孔安国全用今文解读了古《书》,刘歆何必多此一举,争立古文博士呢?故刘歆之上书称逸书“十六篇”,是受孔安国、司马迁及刘向之影响而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5:2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