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69|回复: 0

黄宾虹书法浅论(陈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7 1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智



内容提要:
黄宾虹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实践涉及的文化艺术门类之广,成就之高,是举世瞩目的。书法只是其艺术实践的一部分,对于其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历来书法评论家未曾过多的涉猎,近来亦有有识之士对其作品作点零星的探索,而终未能对其整体书法风貌的成因和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本文试从黄氏书法全面的艺术传承和合理的学科借鉴,文人化艺术观和平民性特征以及深层的宗教追求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黄氏书风的发展轨迹和美学思想。对黄宾虹书法客观的历史定位将会对民国时期的书法史论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书法一片繁荣升平的时代,我们关注黄氏书法成功的艺术实践,从而也更多地关注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必将有利于当代书法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关 键词:
学科参照  文人化倾向  平民性  宗教追求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艺术大师,早已为国内外美术界所推崇,而对其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历来书法评论家未曾过多的涉猎,近来亦有有识之士对其作品作点零星的探索,而终未能对其整体书法风貌的成因和艺术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对于黄宾虹书法艺术在近现代书学史上的贡献,我们或许不能孤立、片面地去进行评估,只有把黄宾虹的艺术创作纳入到其广泛涉猎的艺术领域和不断自我完善而又心灵独运的人性精神中去,也只有把其作品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上来进行宏观的透视,才能较为全面地评品其卓越的历史贡献和继往开来的艺术内蕴。黄宾虹书法艺术客观的历史定位必将会对民国时期的书法史论研究和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对黄宾虹的书法艺术来做一次总体的探索与思考。

一、全面的艺术传承和学科参照



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的相承性。作为一个艺术家,无论其对生活的认识多么丰富,对艺术创新有多么敏锐的触点,也都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载体和传统积淀的基础上,和对经典艺术的承袭和准确积累的基础上来进行创造的。黄宾虹的书法发展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对古代书法经典作品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吸收。近年来学者书法家对黄宾虹书法的评价中多以功力深厚褒之,其实仅说明了黄宾虹书法风貌的一个部分。黄宾虹书法对传统的吸收过程不是片面地“拿来”,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完成的。黄宾虹书法的重要美学特征表现在其深沉的精神内含、超凡的书法技巧和儒雅的创造精神。

首先,黄宾虹生长的时代正是清朝末期,当时晚清碑学的复兴促使了他对汉魏碑版的必然继承。“黄宾虹在青少年时期,揣摹过很多种不同风格的魏碑,如《郑文公碑》、《石门铭》、《崖危页墓志》、《南秦川刺史墓志》等。”①黄宾虹这一时期的书法继承吸收了魏碑中开张、雄浑的美学内涵,对于其后期的书法创作影响极大。

第二,清晚期的书风以碑学复古为主流的同时,魏体行书亦以其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书坛的一支奇葩。黄宾虹作为一个激进的艺术家,与当时的一大批进步文人有着过从甚密的关系,加之行书自身的抒情特征亦是历代大家必精研之书体。从黄宾虹传世的书法墨迹来看行书占有极大的比例,其行书的主要根基得力于颜鲁公的《争坐位帖》。同时他又很注重博采众家之长,上至魏晋、唐宋、明清诸多名家的法帖,他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取法。我们在其行书作品中可以窥见晋魏、汉章草、二王、宋四家、明清黄道周、赵之谦、王铎诸家的余韵。他还精研过裴煜、文彦博二家的笔意和体势。在四十岁左右,其行书已基本形成了自己面目,笔意儒雅凝炼,苍茫朴茂,极具表现力和浓厚的传统根基。至于其行草书自我风格风貌的成因,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初唐时期的陈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是初唐一位著名的诗人。其在继初唐四杰之后,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新精神。在当时齐梁华靡诗风盛行的时期,其积极主张作诗要有“风骨”和“兴寄”。主张在复古的旗帜下革新,对唐代中晚期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其诗歌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表现亦犹为突出,书法以具创造精神的行草书为主,开唐代浪漫主义书风的先河。黄宾虹对陈子昂的书法研究颇深,受其影响也较大。其行书以魏碑中佛经、造像题记为根基、拙厚中见异态,参以唐宋写意书风为表现,兼采众家以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至其晚期的行草书作,意态连绵,万法俱备,不求姿态而无姿不美、无态无备,一片人书俱老的化境。

黄宾虹书法传承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其对古文字的研究和考据。主要表现在其传世的篆书作品中,而又以三代古文字的集联为最多。黄宾虹对书法理论方面的研究,最为推崇的是清末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他在致汪孝文手札中言称:“艺舟双楫,系包慎伯得邓石如之传而发明书法秘诀,前人所不言。在于各人之心领神悟。此书之出版,书画家之秘笈尽显。”②包世臣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出发,强调书法的平和简静,亦注重博涉与内力的美。因而黄宾虹书法力求从中国古老文字中去探求属于这一类美学特质的书体——三代古文字。黄氏在晚年给弟子的信中曾说到:上古三代,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可见其对三代文字的精神内蕴是深有体味的。犹如古希猎的雕塑,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并能历经千秋而仍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古远的艺术手法往往更能切近地反映人类天真质朴的性格。据黄宾虹生前至交王伯敏先生记录:先生大约在其二十岁左右,有友好送他一张周代的《师寰簋》拓片,他心爱至极,将其装裱成折子,出门皆随身带上,先后沉醉临写了十来年。后来每遇类似金文,皆欢喜之至,心摹手追,不计时日。他认为“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尤为留意,北居恒以此学遣日,故凡玺印皋币陶器兵器兼收并蓄。” ③在他认为三代文字胜于拓石鼓国山诸碑,其行世的篆书作品,亦多取法于这一范围,而多为临作或集字。然其作品的内涵及线条的凝练苍茫却又似胜原迹一等,可见黄宾虹的美学思想对其书法创作是具有指导意义而又一以贯之的。

黄宾虹书法艺术全面的历史传承,构成了其书法深厚的传统功底,而其审慎的学科参照和科学的借鉴方法,又为其书法作品赋予了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表现力。

黄宾虹作为一个艺术哲人,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画家,更是学者,他倾心于古典文化的研究,在文物鉴赏、金石文字、书法、绘画、古籍整理、编辑出版、玄学、美学、美术史论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书法创作只是他艺术实践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示。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像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却善于把图画用声音表现出来。”④传统书法艺术的横向联系,不仅表现在其自身不同风格之间的传递,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之间的融合,碰撞和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黄宾虹借鉴绘画、古文字和诗文对书法的作用和推进是显见的。

黄宾虹十分重视绘画对书法的借鉴作用,他认为书画本自一源。在其《讲学集录》中就有明确的观点表述:“可知夫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则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先善书也。”⑤黄宾虹在其书法中首先大胆地借鉴了绘画线条和用墨的丰富性,对书画艺术来说,线条是艺术家借以表现、概括字意以及自然形象、融入情思从而创作艺术美的最基本手段,线条是造型的主角,同时它还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拉斐尔说:线条就是一切。中国书画的线条不仅使画法与书法愈加接近,也使笔法与墨法愈加融合。通过笔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创造某种意境或情趣。黄宾虹书法无曲不直,无往不收、笔笔曲,笔笔有转换。他对绘画线条的凝练、质朴与表意功能是很有心会的。他曾自云:“吾尝以山水作字……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写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莫不准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写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逆入平出。……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与不齐,寓不齐于齐。”⑥黄宾虹从一个艺术美的通则上将画法与书法统一到了一起。黄宾虹对笔法的理解也有其独到之处,古今精研笔法者众矣,赵松雪说“用笔千古不易”,但黄氏的总结是纯源于实践的,他认为笔法之要在“平、留、圆、重、变。”他从自然的规律上把对古法的借鉴从笔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他常说:古人之精神,万世不变。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黄宾虹把画法中的破墨和涨墨法也很巧妙地运用到书法中。清初王铎曾以涨墨法入书,遂成一代大家。而黄宾虹却更进一层,以淡墨、破墨、涨墨、枯墨完整地统一到同一幅作品之中。淡妆浓抹,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墨分五彩,有些作品,粗看画面“脏”乱,而茂密中又透灵动之气,于脏乱中显明净,其与董源、巨然、龚贤诸家画法又无不暗合。

黄宾虹常将古文字渗入篆书与行草书创作之中。前文所述其对三代文字和晋人萧散自然书风的偏好已有较多的说明,而其书法内蕴的另一方面又源于其对金石考据学的钟爱,在其书法作品中,亦时常可以见到有关考据方面的函札和题跋。而这种务实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不但丰富了其作品的天真、自然之美,而且也丰富了作品的字法和内涵,使作品更为古意盎然。

另外黄宾虹书法对古诗词格律中的韵律美和深沉的意境美亦较多地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兼以浓墨淡染,其行草书节奏感极强,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黄宾虹在从事书画创作之外,更加注重字外功的积累。其交游之广,经验之富,阅历之深,以及多方面的学问修养,对其艺术之大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黄宾虹书法合理的学科参照不仅大大丰富了其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为其艺术作品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

二、文人化艺术观和平民性



作为一个艺术家,黄宾虹是自觉地遵循着古代传统的书法美学精粹的,但他并非一个墨守旧法的信徒。他不但能以相邻学科的法则和原理来丰富书法的容量和表现力,而且还更为深入地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去寻找支点,为书法的内涵美做出了更为可贵的探索,这种探索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书法内力美的主要表现:其一是线条的内涵美,其二是作品的意境美。中国艺术对意境美的追求一向是深沉而博大的。黄宾虹书法借用深沉的文化底蕴来完成作品的意境美。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以画喻诗,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可谓意境美的典范人物。黄宾虹书法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入书,其书文人气十足,书风质朴天真,意态超逸,是中国艺术史上继苏子瞻之后第二人。其晚年更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作品风格更是豪华落尽,一派天真,平淡自然,如行云流水,出无定则,文理自然,尽在其中。

黄宾虹对艺术的追求是艺文合一的。他的艺术实践道路显现了极大的文人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文人艺术写意性的继承两个方面。黄氏在其《画法要忄旨   》中说:“文人得笔墨之真传,遍览古今名迹,真积力久,既可臻于深造。作家能与文士薰陶,观摩集益,亦足以成名家,其归一也。至于道尚贯通。学贵根柢,用长舍短,器属大成,如大家画者,识见既高,品诣尤至,深阐笔墨之奥,并刃造章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求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古。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大家曾不数人。”⑦好个“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这就是黄氏书法的理想!在他的书理画论中,他认为这种艺文合一的作品是“逸品”,是超越古典审美的“神、妙、能”三品之上的,他还表达了这类作品的境界,“综神、妙、能之长,擅诗、书、画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之习,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崇,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⑧我们看黄氏晚年的艺术,完全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黄宾虹深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其注重学养积累,加上正直的人品气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直接表现在其艺术的作品之中,并与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人性特征。

黄宾虹书法以文人化为支点,开辟了中国书法意境美的新篇章,把书法的意境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统一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其书法作品中显示了极强的文化特质。而其文人化倾向的另一大美学要津便是其以自然造化为师的写意艺术观,显现了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自然主义表现风格。关于这一论述在其绘画理论方面论述较多:“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入乎规矩范围之中,又应超出规矩范围之外,应纯任自然,不假修饰,更不为理法所束缚。”⑨此虽为画理,却道出了艺术创作中以自然造化为师的重要性。罗丹说: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而美就是性格和表现。“余欲取古人之长皆为已有,而取面

貌之真不与人同。”这种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便是黄氏写意性书法的重要渊源。

    黄宾虹书法的写意艺术观形成了其书法独特的风格特征,这种写意性是建立在对传统书法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之上的。一味地求创新求个性而忽视传统的的积累是不可取的。苏轼在《答谢民师》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于手乎?”黄宾虹正是深谙其中法门的,故其书能出入古法,而又不泥于古法,自出机抒,不主故常,形成了其人格与自然的完美外化。

黄宾虹书法的写意性,论其成因,其一便是对传统的深刻把握,其画法书法均重取舍,行草书法尤对唐宋和魏晋书风情有独钟,在此勿需赘述。其二便是得力于画法,其画主张写心务实,强调不与人同的表现。尤能从画理画论中参悟书法之妙。亦善以自然为师,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开阔的艺术视野和飘逸的文人特质也是其书法写意性

的一个重要助因。

黄宾虹书法的另一重要特质就是其书法作品所赋予的大众化特征,即平民性。关于这一点,古今书论中于此评品较少。笔者认为,书法作品的平民性特征就是指欣赏者对作品认可程度的参数。书法作品平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以汉文字为基础的书法艺术无法脱离其文字载体,便无法脱离其平民特征。二、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根基于中国几千年完整的大文化心态。中华民族心理深层次的冲和、

中庸而又深沉的矛盾心态必然对书法创作的审美起到一定的制约和需求心理。黄宾虹的书法艺术正是客观地观照了这一书法客体的审美要求,其作品表现得萧散清灵,雅极大俗,平淡而不失丰润,天真而不失含蓄。

黄宾虹书法的平民性特征主要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黄宾虹所继承的优秀的古代书法遗产经过了历史和欣赏者的双重选择;二、黄宾虹自身所具备的东方文人特质是其书法风格平淡质朴的重要因素。其一生心性淡然,质朴无华,从不为名利所累,在其《滨虹画语》中有一段关于名利之论极为精彩:“画者未能名与不获利,非画之咎,而急于求名与利,实画之害。非惟求名利为画者之害,而既得名与利,其为害于画者尤甚……,姚惜抱之论诗文,必其人五十年后,方有真评,以一时之恩怨而毁誉随之者,实不足凭,至五十年后,私交泯灭,论古者莫不实事求是,无少回护,惟画亦然,其一时之名利不足喜者此也。”⑩他认为维持自己自身的本性,淡然为之,依仁游艺极为重要,书者为艺之始时精益求精,而后稍有名声,便为利所缚,因时世之厌欣,易平昔之怀抱,继而任心之放诞。弃古法矜奇,自欺欺人,不知所之。黄宾虹一生于艺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坚韧持久,数十年如一日,不争一时一世之荣,在其逝世的前一天下午,友人去探望,他还念出:“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联句,其崇高、博大的人格力量为其书法的平民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层的宗教追求及其对当代书法的意义



黄宾虹书法以文人化为支点,以自然造化为载体,向深层的宗教追求的第三次飞跃构成了其书法创作完整的美学思想。

要了解黄宾虹书法深沉的精神内涵,我们必须触及到宗教这个概念。宗教与艺术,尤其是东方的艺术在产生之初便有着不可或缺的渊源。“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1此语道出了宗教极其本质的内涵,而这一精神要求也正是艺术作品所真正存在的价值所在。宗教并非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具象世界,而是以幻想的方式,用一系列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神奇现象来反映世界,因而与书法在精神上,在思想方式与表现手法上形成了关联之处。其具体表现在:一、宗教经典成为书法创作的题材来源之一;二、宗教的思想意味深深地渗透进了书法作品之中,对书法作品的结构内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由于宗教的作用,书法的内容,笔墨技巧及格调追求更为丰富,亦更具有韵味。宗教思想中激进与冲和的矛盾对立,为书法创作的更深入表现提供了新的取向。

黄宾虹在其晚年,对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认识较深,并积极地渗透进书法创作中去。然而他又不是机械地把宗教与艺术进行简单的类比或对应。《易》言:元、亨、利、贞。分阴分阳,迭用柔刚。道家曰:致虚极,守静笃。桓潭《新论》曰: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气。曰元气天地之间一气之所包举。这里所引证的经典所阐述的是阴阳相生相克、气化周流之理。黄宾虹对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是有精深研究的,他常以体道而与书品画格相并论,极力推崇“气韵生动”说。他认为艺术在经历了“自然王国”而进入“自由王国”之境时,全在于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二要。他说:“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合于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者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苟非致力于笔墨章法之实处,则虚处之气韵生动不易明。”12他还认为:“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古人论字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学书者学其面貌,务去凡骨,书画同源,画重气韵,非弃面貌,何独不然。”13黄氏的艺术实践是完全观照于这一理论的,他的这种实践在其晚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沉墨实,无意皆意,信手拈来,气象纷纭,以神使气,全从自然中生出真力。将自然与理法统一到了“道”的高度。其书法作品并不谈禅论道,但笔墨之中,作品之外却隐寓着浓厚的禅意道韵。黄宾虹正是深刻地体味了宗教中言语道断、见性即佛的精神内含,而使其书法艺术实现了完美的飞跃。

黄宾虹不但自身的书法创作在完成体道修心的飞跃,他还积极地以“道”的理论去统领其艺术实践。他在其《金石书画编》中说:圣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艺之至者,多合乎自然,此所谓道。道之所在,艺有图画。图画者,文学之绪余,百工之始基也。“他还认为:“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换言之,道是理论,艺术是工作。古圣人如周公之多才多艺,孔子之不试故艺,道可坐而言,艺必起而行。……艺术之事,徒用其力而不能用其心,所以有才能者,往往受治于人,即与众工为伍,而不自振拔,不谈道之过也。”14他认为宗教的思想是艺术之根本。“古今蜕变,虽极流动,然道归于一,未然一以贯之,不足以语高深”、“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气韵人工天趣合而为一,所谓人与天近谓之王。王者旺也,发扬光辉,照耀宇宙”,黄宾虹的艺术触角是敏锐而深沉的,其艺术道路却是艰辛的,他对苏轼、张即之书法深为推许,对其人格精神也多有心会,他在晚年追求“三茧三眠”,体证大道,作品空濛、萧散,同时在凋零,同时又在萌生,一片清静空灵的化境!

综观黄宾虹的书法艺术,其在民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功绩是显见的。他在对传统的深刻把握上,以文人化为支点,以自然造化为师法,以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深层的宗教追求,完成了其全面而又合理的艺术实践道路。如今,当代书法在世纪之交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全面发展,各级各类的书法组织应运而生,书法活动不断地开展,在几千年的书法史上应当算是一个亮点。然而我们又勿庸置疑的是,这种大跃进式的书法普及自然造就了一大批当代的“书法技术家”,出现了许多对书写技巧把握精熟,对书法展览效应所要求的视觉效果把握准确的“技术型书法家”,他们也在强调主体精神的弘扬,强调个性化语言的表述。然而中国书法几千年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附于文化意义之上的,依仁游艺,体道证法,书法本体上的继承只是表象,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的继承才是为艺之大道。今天我们深入地研究黄宾虹书法及其思想,对其书艺的理论和继往开来式的艺术实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察,更多的是要为当代书坛做些警示,在当代书法一片歌舞升平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去对书法在传统文化深层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去做点思考?!



注  释:

①③⑥:《黄宾虹书法集》后记,江苏美术版

②: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版

④:《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⑤:黄宾虹文集《讲学集录》,同上

⑦⑧:黄宾虹文集《画法要忄旨 》,同上

⑨:《黄宾虹画语录》

⑩:黄宾虹文集《滨虹画语》,同上

1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

12:黄宾虹文集《艺谈》,同上

13:黄宾虹文集《六法气韵生动说》,同上

14:黄宾虹文集《金石书画编》,同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4: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