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1|回复: 0

与历史同行——记艺术大师黄宾虹(薛元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7 1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薛元明


    黄宾虹(1865-1955 ),原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改名质,字朴存,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黄宾虹在近代艺术史中是一个集大成者,在诗文、书画和金石方面都有卓越建树。明清以来,书画史中的杰出大师,诗、书、画、印四艺几乎是每个大师的必备绝艺,如八大山人、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和徐生翁等,黄宾虹也是如此,正是他全面的艺术素养奠定了他在书法领域内超人的成就。

    黄宾虹的成功离不开他生活的时空环境,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地点在歙县、上海和北京三地,金华和杭州是他人生的始点和终点。他的书画发于徽州黄山,一方面有他心中的桑梓之情,另一方面,也是他实践传统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箴言。黄宾虹一生遍游黄山胜境多次,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写生图稿,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落到实处,留有诸多诗文佳作。如《黄山道中》写道:" 狂飙逐飞霙,迅怒挟山去。云歛山复出,恍乘鸾背翥。一霁万里遥,下界已铺絮。" 在《汤口》诗中写道:" 朅来汤口意欣欣,卅六奇峰想出群。松槲千章岩蔽日,林峦四遶磵生云。乍如琴韵寒泉出,时有茶香午焙闻。不睹天都真面目,溪桥无语立斜曛。" 《过新岭图》云:" 百里行程两日余,敢辞负米路崎岖。白云不隔乡关迥,岭上征人望旧庐。" 这些诗歌记述他在艺术征程中的足迹。

    徽州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地方,如今踏上徽州的土地,满眼旧式的民居和牌坊见证了曾经的历史痕迹,这片热土曾经孕育了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一是篆刻大师黄士陵,二是书画大师黄宾虹。徽商和晋商是近代中国商人的典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徽商有过盛赞。很多徽商本自耕读世家,精通诗文翰墨,因而徽商又以" 儒商" 著称于世。徽州商人对文化史、艺术史的影响有目共睹。自明末清初始,南京、扬州、芜湖、宣城和徽州,尤其是歙县在内等地的文人书画家,都受到徽商的资助和扶植,扬州之所以在清中叶成为一个画史流派的重镇,与扬州是徽籍官商和民间商人的聚集地尤为相关。黄宾虹父亲黄定华即是一位" 嗜读书,手录善本不释卷,工擘窠大字,写竹画梅,横墨飞翰,积楮盈箧" 的儒雅商人。黄宾虹少年时家境较为宽裕,父亲设家塾请名儒教授子弟,使黄宾虹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基础。黄宾虹在幼年时就显现出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天赋,6 岁临摹古人山水册,11岁即摹刻邓石如印章。凡家藏和所能借到的古书画,他都临摹至烂熟于心为止。对他影响最大的人除父亲之外有两人,一是族侄黄崇惺,二是家父好友倪易甫。直到晚年,黄宾虹还时常忆起倪翁所讲的" 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 的教诲,这是贯串了黄宾虹一生的临摹和创作主张。

    儒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黄宾虹具备了温和执著的处世方式,在衰年之际始有变化,积学有年后大器晚成。黄宾虹少年时代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风雅的儒商,因父亲商业挫折,家道中落,全家迁回故乡歙县潭渡村,从此终止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种从" 没落贵族" 走向平民化心态的演变历程,最终可以感受到人世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方式。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和李叔同的景况是相同的,他们都没有延续商人的角色,不同的是," 性格即是命运" ,李叔同最终穿上百衲衣,耳闻晨钟暮鼓,心修禅宗戒律,以最偏激的方式将自己导向宗教一途,展开生命自觉的历程,而黄宾虹则选择了毕生以探求中国传统书画为目标的人生实践和奋斗过程。

    在黄宾虹一生中,强调"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 ," 观乎人品,画亦可知。是以画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之上逸品尤高。三品之中有学者为士夫画;浮薄入雅者为文人画;纤巧求工者为院体画;其他诡诞争奇,与夫谨愿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亚,不足齿于艺林者也。" 黄宾虹一生勤黾有余,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家乡组织" 黄社" ,从事武力反清活动,后与谭嗣同和陈独秀等人成为友朋,清政府屈辱妥协,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黄宾虹致函康梁赞同变法,认为" 政事不图革新,国将有灭亡之祸" ,后被人以" 维新派同谋者" 罪名,密控省垣,幸事先获悉,立即离歙以避祸。逃亡上海后,黄宾虹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任教授,开始了一生传道授业的人生之旅。晚年他也有一段居沪的日子,适逢八十大寿,日人想利用黄宾虹的声望做文章,为他举行" 庆寿会" ,被坚决拒绝,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1937年,黄宾虹受聘为北平艺专教授,从此开始了他伏居京城十年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他从不辍书画," 约看西湖十月红,掉头归计又成空。年光如水心如梦,人在西楼暮雨中。" 记录了此时的黄宾虹的艺术生活。在这十年间,除讲课外,黄宾虹谢绝一切应酬,每日闭门伏案,专心于读书作画、研究著述,自谓" 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 ,这是他人生,也是艺术成长的关键积累期。

    细察《黄宾虹书法集》,他对魏碑是下过很大工夫的,如《石门》、《郑文公》以及多种墓志等,学书范围很广,上至三代,中及魏晋唐宋,下涉明清,得益于钟鼎文、晋王献之和唐褚遂良、颜真卿和倪云林。黄宾虹的一些中楷作品,面目稍近工稳一路,起止间可看到褚遂良的影子,运笔轻盈顿挫,雄秀而朴茂,浸淫三代吉金的底蕴使他的书法线条充满了质感,让人时时领会到书写的美感。在他行书手札的笔墨间可感觉到密匝推钞处有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感悟。大字行书有米芾痕迹,一些小字题跋可看出对黄山谷《苦笋帖》的借鉴之意,但只是一种神似,在黄宾虹的笔下,一切都变得平淡悠远,米芾的剑拔弩张和黄山谷的振颤抖擞都隐匿不见,所彰显的是不激不励的风度,他不象李瑞清和他的门人,将黄山谷抖擞的虫触之笔夸大而成习气。飞动的笔画间透露出自然天真,虽有夸张欹侧的变化,但都自然而然,丝毫看不到刻意地夸张和巧饰之处,也许是黄宾虹看透了人世悲欢荣辱,内心犹如老衲一般清净,在平常心的状态下,纯粹而绝对自由的创作。黄宾虹书法在创作上最善用墨,无论是金文还是行草,常有水渍溢出墨团,将王铎手中的" 涨墨法" 更向前推进一步。金文和吴昌硕《石鼓文》相比,清逸冷峻,褪去火气,线条柔中有刚。他对三代金文的喜好从弱冠之初一直持续到垂暮之年,他曾说:" 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尤为留意,北居恒以此学遣得,故凡玺印泉币匋器兵器兼收并蓄。" 笔者见过他的一些真迹,无论是绘画题跋还是行书手札,都天趣自然,返朴归真,平和简静,透露出倪云林山水萧散冲和之美,尤其是他晚年失明时所书,一任浓淡,在三代金文气息中升华,独具一格,如果以写性情而论,黄宾虹的行书可谓名至实归,超入化境。与徐生翁、谢无量是同一路的,非具灵性不能得法,非具真力不能识,非有慧眼不能察,决非仅有临池之功便可悟道,其中甚至有吴昌硕所未曾觉处。无功之功,无为而无不为,不以表面气势胜,而以不足胜有余,内蕴丰富,回味悠长。自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如果说王羲之的书法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那是一种不拘礼法下魏晋士人心态的张扬,而黄宾虹的书法则是国危民困状态下,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以书画艺术作为精神生命的印证。

    黄宾虹在书法上强调" 书法同源,相得益彰" 的理念,一生多有论述," 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针,疏可行舟。……是书家拨镫法。""书家拨镫法,言骑马两足跨镫,不即不离,若足黏马腹,则马不舒,而离开则足乏力。古人又谓担夫争道,争中有让,隘路彼此相让而行,自无拥挤之患。""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 一波三折" 一语,最是金丹。""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 黄宾虹在书法方面对" 书画同源" 的强调最终为他的弟子林散之和李可染所实践并加以发挥。林散之以绘画墨法来作书,而李可染以书法之功来作画,李可染书法在当代书画家中首屈一指,只不过书名为画名所掩。和许多兼善书画的大家不一样,黄宾虹的绘画和书法题跋是完美而不可分割的整体,象赵之谦,在同一幅作品中,书法题款和画面就无法相融,这也是黄氏令人惊羡称奇的一面。

    黄宾虹晚年有一种超脱于世事纷争的宁静心态,进行了衰年变法。他曾说:" 我也正在笔墨上下功夫,我现在74岁,除去60转甲子,仅有14岁,正是开始用功的时候,练笔法三年、练墨法三年补前人未做过的功夫,然后作画十余年不算迟。" 黄宾虹最成功的作品恰恰是在89和90岁的这两年间创作的。因患白内障双目视力急剧下降,读书和写作只能借助于放大镜,然而就在这段半失明的时间里,他的书画艺术竟奇迹般的臻于化境。实质上,黄宾虹此时已不再是用手而是用心作书画。在目力不济的昏暗中,以他八十年书法的用笔基础,挥洒自己的心音。在歪歪斜斜、时见缺落、乱而不乱、齐而不齐的笔墨狼藉中,组合成奇妙的旋律,他为自己所追求的浑厚华滋艺术境界找到了" 顿悟" 之径,这种" 顿悟" 是他的内在视力,是他毕生功力水到渠成后在一瞬间的爆发。按照佛家语来说," 空故纳万镜" ," 天目" 已开,眼虽浑浊,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澄明。人生的残疾和痛苦有时暗合天机,象林散之一样,因为耳聋而远离世俗纷纭," 大聋为聪" ,这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古人所谓" 字为心画" ,用在此时的黄宾虹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回顾黄宾虹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书画史中的一个关键的典型人物,因为在他身上,有很强独特性。黄宾虹入世甚深,一生重视实业,精通文物鉴赏,学富五车,他的书画实质上是他整个人生的真实写照,而不仅仅局限于笔墨间。他和吴昌硕、经亨颐、陶冷月、傅雷、吴梦非、张大千、张元济、秦更年、陈叔通和商承祚等人都有交往,但他并不象吴昌硕的弟子一样对师门崇拜而不越雷池,没有吴昌硕很深的影响,在他的作品很少见海派痕迹。他也没有和陈独秀一样,要用彻底的激进变革方式来改造中国书画,象胡适甚至要废止汉字而代之以拼音文字。得益于自身高寿,他和齐白石一样进行了衰年变法,但他的艺术境界自非白石可比,虽说" 南黄北齐" 并称,但各自对绘画史的影响不能相提并论。他也没有和陶博吾一样,选择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却始终保持自己艺术生命运动的方向。身处中西交汇、西学东进的剧变时期,要想继续保持传统思维中的那种悠然自得、一以贯之的平静心态变得很难,必须在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参照系里寻求一席之地,在不断攫取艺术生命的动态过程中确立自我意识及其存在价值。所以说,黄宾虹并不是以一个纯粹的书画家出现在时代洪流中,而是以思想家、教育家的身份介入到近代中国书画的研究和创作之中,他的思想、研究及创作最终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研究他书画的人来说,需要时间的距离,才能清晰、完整地理解,这一点,黄宾虹在生前就有提及,他常说" 我的画50年后才能传世".在当时,齐白石每平方尺的润例是法币四千元,张大千则是每张十六万,黄宾虹却对此不屑一顾,坚持" 择人而予" ,并认为" 身外之物,有无得失,皆宜度外置之" ," 不与凡卉争荣".历史潮流瞬息在变,许多名振一时的艺术家亮了又暗,象浮萍虚舟。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三个朝代。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因社会巨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以及艺术发展的困境前,黄宾虹没有与世沉浮,而是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以自身的生存理想和振流拔俗的精神重塑了对书画艺术超越时空的见解和创造,竖起了历史的丰碑。他的创造精神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中,面对历史变革时对艺术生命的执著追求。黄宾虹曾自言他的绘画在50年后才会有人欣赏,事实上,他生前就已名扬天下。他的言辞表面上有知音难觅之感,实质上是艺术家走向成功," 高处不胜寒" ,一种来自于内心深沉的寂寞。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他都将与历史同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22:0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