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23|回复: 0

大雅远去 斯文犹在(施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7 1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宾虹书画小品读后记
作者:施 平


  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黄宾虹去世已五十多年了。时光流逝,大雅远去,然而斯文犹在。艺术是万古长青的。历史总会让那些“人因艺显”的人物闪烁出永恒的光芒。二十世纪的上半叶,黄宾虹以他的大雅拱起了中国画的现代“凯旋门”。虽然,他有生之年没能像同期画家齐白石那样红得发紫,然而在赍志而没的半个世纪后,终于得到了世论的青睐。
  今天书画界俗称的“小品”,泛指尺幅不超过二平方尺的书画小作品。小品是相对于巨幅作品而言的。汉晋时期的纸张,方不盈尺,而今,丈六匹也算不了什么。现代展览由于特别重视展示效果,一味求视觉效果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较为小型的书画也就相沿成习而被称为“小品”了。小品不是长卷巨制,它有如词中小令,有如诗中五绝,特点在小中求大、一叶知秋,纳须弥为芥子。
  信札见个性气质黄宾虹年高手勤,交游广泛,诲人不倦,因此,其信札中的文化信息量与理念主张十分丰富,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而且,黄在写好信后,往往在边栏外再申诉一些见解,洋洋洒洒,史论评互见,有些主张反复说明,殷殷可鉴。这些不也是今人高度功利化、心浮气躁的时代所缺少的一种文人风度和学者情怀吗?
  我所读的这批信札,大多是黄宾虹写给弟子顾飞夫妇的,时间跨度大,用笺多种。由于是写信,书法便自然随意,尽显个性气质。我以为,黄的书法除金文联之外,最高水平都体现在信札中。黄宾虹书法诸体兼能,而以金文和行草为上。其金文得高古自然,其行草得质朴自然,出入晋朝唐,旁参六朝,迹近于化,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之高士,行云流水,元气淋漓,为二十世纪书法独诣。这批信札,留给后人的艺术享受与学术文献价值,不可估量。那些 “神州国光社用笺”的朱丝栏,那些 “石芝阁抚禊帖”笺,尤能带我们回溯那一段历史岁月。大雅渐行渐远,而斯文依稀在。
  画稿见胸怀学养黄宾虹画稿如果抽出来单看一件,或许不显得怎么样,但如果联系起来看,则尽显丰富变化。《黄宾虹画稿》似为写生稿,以笔线勾勒,虚灵简洁,画法从书法出,寥寥几根线已足令人观止,个中浸透着多少功力学问?其遗山水形貌而取神韵、脱略形迹而把握大象的本事,堪称出神入化。这种看似形式而不限于形式的表现,正是中国画的最动人处。以小见大,是体制;以简驭繁,是意蕴。黄宾虹所倡的“内美”,正是国画之道的本质与特色。比如西洋拳击,示人以力量之暴,而若中国太极功夫,则“外示闲逸,内含坚刚”,展现一种文明儒雅之较量。其品质之差异大矣。
  《画稿》之选,均为小品,而其面貌数种,风裁不一,要者皆以笔墨气息胜。作为不同时段的不同修为,没有刻意造作,没有苦心经营,仿佛皆是心源流出。习者,日日如此,时时如此,无所期而然,于是,行云流水,皆本自然,后人因而得见“小品”之外的一种“大”:胸怀学养与眼前生机。这应该是中国画的要妙所在。
  黄宾虹书画小品拜读后,得出两点启示。一点一笔之微妙处,才是中国书画的气韵之本源,它们是基本元素。笔墨之研究,应从此处始;艺术品之优劣绝不在于尺幅大小,含有了艺术性就会有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1:2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