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2|回复: 0

《人在他乡》:雷州碑廊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6 09: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雷州农民李建华,他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西安碑林;为了求墨宝他寄出了数不清的信件,坐货车,住寺庙。中国第二大碑廊就在李建华的乡村建成了。


雷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块最南端的一个小城市。在市中心的街道上,李建华开了家美术装饰的小作坊。十六年前,农民李建华离开了自己的村庄,一家五口人到城市里谋生活,这间小作坊的收入支撑着李建华一家人五口人的开支。
店铺的墙上挂着李建华十八年前得的一幅奖状,表明了店主对书法的爱好和造诣。
采访:
(店的收入每月)两三千块吧,(收入)都可以的。
解说:
夏岚村是李建华的老家,离雷州城有近二十公里的路程。村的东面是南海,西面是千里良田;金秋的季节,田间地头都飘荡着丰收的喜悦。
在农忙时节,李建华要频繁地赶回村里,帮家里的亲友干些事情。
村里人边从事农业耕作,边从事海产养殖和捕捞。农忙时节,村里的壮劳力在田间忙活着。孩子和老人则忙着把煮好晒干的海虾去壳制作虾米,等着城里的商人来收购。
多年来村里人就是这样过着东面撒网,西面打场的生活。而喜欢书法的李建华在2000年的时候,起了一个迄今还让众人咋舌的想法。
采访:
2000年,我在电视里面看到西安有一个碑林,看这个碑林(的节目),我体会到中国的书法能通过石碑刻出来以后,能(长久地)流传给后代,我是爱好书法的人,我想通过我的书法给家乡的父老,做一点有意义的好事,后来我就想,我也要像西安碑林那样也搞一个碑廊出来。
解说:
李建华的身份是一个小作坊的老板,背景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少人相信,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金的农民会去做建碑廊的事情,贸然上门去求别人的墨宝,这样的举动更让人容易联想到是一个骗子的所为。一家人的生活从来过的都不是很宽余,李建华却把家里不多的钱花的虚无缥缈,不过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表示反对李建华的做法。
采访:(李建华大儿子李仲)
当时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觉得是一件盛事来的,所以全家都很支持他,以前我在放学回家以后就帮他看店铺,再帮他提些意见(主意),帮他拍书法相片,帮他整理资料。
采访:(李建华二儿子李捷)
有一次我和我妈妈去市场买菜,好一点的菜比较贵一点,差一点的就比较便宜一点,我妈妈说买便宜的可以省下几块钱给我爸爸,他可以用这几块钱寄几封信给那些书法家。
解说:
自从有了做碑廊的念头,李建华就成为了长途汽车公司的忠实顾客;为了省些钱,他还四处打听哪里有顺风的货车可以搭乘。
采访:
我从2000年开始,就经常到广州深圳中山等市,亲自上门拜访书法家,邀请他们送墨宝。
解说:
省城广州离雷州近六百多公里,为了说服名家给自己写字,李建华到过广州多次。
法雨寺地处在广州郊区,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尼姑庵。李建华打听到法雨寺有许多雷州的同乡在这里出家修行。
每次到广州办事,李建华就向寺里同乡道个乏让自己落脚。白吃白住尼姑们的,虽然脸面上有些过不去,但能实实在在地省下几个钱办其他的事。
法雨寺长年有土建工程,许多原材料都从雷州运来,这也给李建华带来了不少好处。
采访:
这个木头是从雷州运过来的,我经常打听什么时候有车过来(广州),就坐顺风车过来广州法雨寺,这里的老乡招待我,我在这里住,吃饭(她们)都不要(我的)钱。
采访:(圣满师傅)
当时我们都不认识,他来到我们这里,我们也很高兴,很欢迎他过来,他把他的事情告诉我们的师傅,我们的当家师傅很慈悲,就同意留他在这里,把他的事情完成了。
解说:
为了寻求名家墨宝,李建华费尽了口舌还遭了不少白眼。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这个农民能建起什么碑廊。法雨寺的师傅们尽量鼓励他完成这件大事。
就这样,李建华一次又一次地奔走在雷州和广东各大城市间。
每次从外地回来,李建华就陷入一场漫长的等待当中。等待着别人能理解自己,能寄来作品;同时李建华还发动相熟的朋友,让他们向更多的人推荐自己的创举。
慢慢地,有一小部分人相信了李建华,给他寄来了墨宝。还帮忙将他想建碑廊的事在全国的书法界传开了。两年过后,只要李建华联系墨宝,许多书法家都当作一件千秋大事来认真对待。他们使尽浑身解数,专门为雷州碑林创作出自己的全新作品。许多寄达的作品让在书法界混迹多年的李建华也感到震惊,最多的一副作品竟达到108张。
李建华约上朋友帮忙,同时租下三个羽毛球场来铺展这些宝贝,才能尽睹一部名家墨宝的全部芳容。
字幕:
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文史馆馆员,席时珞寄给李建华《唐孙过庭书谱》一份共48张。每张2米高0。52米宽,共25米长。
采访:
(时席珞)他花了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特别为了碑廊书写的,无偿赠送给我的。原作达到二十五米长,书谱的内容达到三千七百多个字。
解说:
从2000年开始至2006年,六年里共有四百多名我国当代最好的书法家,将近千幅自己最好的作品寄到了雷州半岛。
回到老家,李建华总爱去海边帮乡亲收网,和乡亲们分享丰收的心情;而令李建华异常喜悦的事情接踵而来:得知李建华要建碑廊的事情后,当地一位叫李纪妙的老人家,把七十万元钱无偿交到了李建华的手中;村里也拨出了五千平方米的空地给李建华建碑廊。
夏岚村村头的靖海宫始建于明代。庙里的妈祖,500年来一直在保佑着村民;保佑着打鱼的人们每一次出海都能平平安安地回来。
碑廊就围绕在这个古老庙宇的四周。2002年5 月6日,碑廊正式破土动工了。除了李建华,村里乡亲也十分兴奋,他们和请来的施工队一起,在工地上卖力地干着活。
采访:
这个碑廊的风格是按照我的构想,我主要是参照了在书本里看见过的其他碑廊的样式,我自己想出来的,也结合别人碑廊的风格,工程队按照我的意图,做起这个碑廊。
解说:
因为资金还不宽裕,第一期工程到了2006年才得以完工。
采访:
在做这个碑廊的过程当中,我就吃住在这个庙里面,同工人们一起做这个碑廊。
解说:
自从有了碑廊,城里的小作坊就全靠李建华的妻子来经营了,一家人的生活还得靠这片小店挣到的钱来维持。几年来,李建华募集了三百多万元的资金用于建碑廊,他分文不少地把钱交给村里的三个懂财务的老人管理,建碑廊所有的花销均由老人们具体洽谈支出。他在钱银上的处理都是出于本心。
采访:
当时有人说你这么多钱,你用一部份来改善你的生活,我说那是不行的,因为我的出发点是做好事的,人家是支持我的,支持我做这个好事的,我要把募集到的钱全部投进去,有需要的话我家里的钱,我也拿出来投进去,更不能用别人的钱给自己用。
解说:
每天清晨,在夏岚村的村头都能听到石匠李能铁的敲打声;同时,在城里的李建华也忙乎起來。
采访:
刻碑的墨宝我收到以后,要拿来这里复印,然后一张一张拼起来,工作量很大,我为什么这样做,我也可以拿到大复印机里面复印出来,但那样花钱太多。
解说:
每次复印一般要花五块多钱;几年来下来,仅复印一项李建华就支出了将近五千元。
如今,建好的碑廊成了村里老人颐养天年的地方。
在石匠工作的时候,只要有需要,老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娱乐,给石匠搭把手。
采访:
我村里的七八位老人,跟了我四年半了,每天就在这里,不要工资的,以前要做保管材料,打扫卫生,管理等很多工作,他们从来没说过要工钱的话。
解说:
农民李建华将雷州碑廊的建设,看作是一件千秋大业。对雷州碑廊的设计,乃至每一块石料的选择,他都是很用心、很考究的。李建华说,要给后人留下一份传世瑰宝。
采访:这这种石头很好的,风化很慢的,几百年也没什么变化的,一千年也估计没什么问题的。
解说:
刻字的工作主要由石匠李能铁负责,这门手艺是他自己琢磨着学会的。这是个枯燥而且很需要耐心的工作。从2002年开始,他天天蹲在这里,和硬梆梆的大石板打着交道。四年里他已经刻好了900块石碑,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石碑在等着他雕刻。
每次的粘贴布局都由李建华亲自做。
粘好后他用钢笔把复印机造成的瑕疵弥补好,仔细检查后再交到石匠李能铁手里。
采访:(李能铁)
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刻了九百多块,大块的碑一般要刻六天左右,小块的碑要三到四天。别人要我刻了一块石碑寄过去,是南京刘浚川的家人要求的,他们看了刻好的石碑后,就写来了表扬(感谢)信,说刻的很好,保持了作品的原汁原味。
同期声:
这个石碑刻出来。(效果)差了一点点,我就毁掉它,再重新刻出来。如果不重新刻出来呀,让以后的人家看了,那是不行的。
采访:
按照我的计划,我要收集全国每一个省的著名书法家的墨宝,原以为台湾西藏方面会有困难,但是我想不到,我一找到他们,好像台湾省的刘艺先生,还有西藏的车应龙先生,我一找到他们,他们都很支持我,在最快的时间内特别为我写了墨宝寄给我。
解说:
被誉为布衣楷圣刘浚川的作品,在李建华手里有两百多张。在老人家身后,能够收集到弥足珍贵的传世作品,至今还让李建华十分激动。
采访:
在2004年8月6号我就到南京动员他(刘浚川)的家人,他们说建华我们全家都支持你,我们送刘老的原作给你带回去,我想也想不到他们一次送了我差不多两百张原作,真是想不到的,这个书法家的墨宝太珍贵了,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大的。
同期声:
你们看这个是他九十岁(写的),这个是八十二岁(写的),八十五岁(写的),八十九岁(写的),全部是经典力做。真是难得的。
解说:
到了晚上,李建华总爱拿出收集到的名家墨宝仔细揣摩,爱不释手。俗语说种瓜得瓜。近千张墨宝,可以用价值连城这句话来形容,它们将永远属于李建华的了。
采访:
楷圣的孩子刘治亚老师有一天打电话给我,建华南京呀,不单单是在南京,在全国很多人,想得到我父亲一张墨宝是很难很难的,现在南京的书法界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解说:
李建华的书法在雷州很有名气,已经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张名片。
在平时,有不少人慕名到李建华的小书房里来,请教写字的方法。这天的客人有些特别,来人是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
同期声:李昌梧
我来学写字,(主要想)来带动大家来发扬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把这个书法写好。
下节预告
碑廊建成后,给李建华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变化?给夏岚村带来了什么影响?广告后请继续关注《人在他乡》——《雷州碑廊传奇》。
解说:
中国为书法大国。书法艺术绵延五千多年。当今书家,北方阳刚浑雄遒健;南方柔韧秀丽圆融,全都蔚为壮观地汇集到了雷州碑廊里。雷州碑廊方圆五千平米,自然成为了书法爱好者的聚集地。
采访:(参观者)
在雷州学书法的气氛比较浓,(这里建了一个碑廊)所以我也算很幸运的了。
第一次参观这么壮观的这么美的书法让我感到很高兴。
到这里来还可以看到书法家现场写字。
这里刚刚建起,我就来了。
解说+字幕:
2005年8月16日,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到夏岚村参观碑廊。蔡东士兴致勃勃地看完了整个碑廊,并当场提词:“雷州瑰宝 墨海珍珠”。回到广州后,应李建华的要求,蔡东士为雷州碑廊再次撰联,。并且即刻拨款五十万元人民币,支持雷州碑廊的建设。
2005年11月30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邀请农民李建华前往省委,到自己的办公室坐坐,陪同的有洪三泰老师。
解说:
农民李建华在2000年的梦想,在当初人们听来似乎是痴人说梦;然而在南中国雷州半岛,海滨的一个乡村——夏岚村,李建华的梦想确实实现了。一个农民创造了一个文化传奇——雷州碑廊传奇。
采访:
李建华 我今天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解说:
农民李建华的梦想还在延续着;若干年后,他的创举会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深远的历史价值。人们会记住李建华这个名字。
解说(加上滚字幕):
在本节目拍摄过程中,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再次拨款人民币五十万元,支持雷州碑廊第二期工程的建设。
采访:最后雷州碑廊要达三万平方米,刻楹联达九百九十九幅。
解说:
如今,扩建雷州碑廊的事情,要占去李建华不少的时间;李建华一如往常,总是要抽出些时间到家附近的庙里练练字。
采访:
这里是一千年前,寇准在这里办的学堂,这里有很多的书画,我经常到这里练练书法,我在这里写字能获得很多很多的灵感。
解说:
一千年前的庙宇,一千年来积攒下来的文化气息。李建华出生于此,也感召着他为下一个千年做着文化传承的一件盛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5:1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