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95|回复: 0

水书《连山易》真伪考(阳国胜 姚炳烈 刘香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国胜 姚炳烈 刘香梅

 
  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连山》为“三易”之首。清代辑佚家马国瀚在他的《连山•附诸家论说》的“序言”说:“后汉时此书尚存,因传者甚少,故《汉•艺文志》、《隋•经藉志》皆不著录……《唐•艺文志》有《连山》十卷……则为刘炫伪造之……然皇甫谧《帝王世纪》、郦道元《水经注》引之……决为古之佚文”。皇甫谧是晋代人,郦道元是北魏人,于是学界据此推测《连山》易大概在两晋、南北朝时已经失传。
  2004年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在抢救民间水书时,征集到一部手抄本《连山易》,共五册(原件现珍藏于荔波档案局)。捐赠者是三都水族自治县76岁的民间水族水书先生谢朝海,他自称是《连山易》第七代传人。据他介绍此手抄本是他家在民国初年抄写的,他的家族每代抄写后,都要将上一套烧掉祭祖。这一消息被新华社报道后引起很大反响,但仍有一部专家学者对此持谨慎、怀疑态度。2007年7月,通过贵州省档案局和湖南怀化市档案局有关领导的中介与联络,我们对水书《连山易》第一册的真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水书,水族称为“泐睢”,外人其称为“鬼书”,意即像“鬼画符”,常人看不懂(如图一)。目前发现水书文字1400个,其中部分字荔波县的一些老水书先生仍可辩认。我们首先向水书先生学会了一些水书文字,又作了大量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照历代诸家对《连山易》的评说进行了综合考证。考证结论:认为水书《连山易》就是古之《连山》。其依据主要有七个方面:
  1、史载《连山》为炎帝连山氏(又作神农氏)首创,夏代施行《连山》易,而水书《连山易》所用文字早在夏代以前形成。
  据《贵州晚报》报道,荔波县档案局组织水书先生,利用水书可破译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陶器上的24个刻画符号,这说明水书文字在夏代早已存在。2006年笔者在水书先生的帮助下又破译了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7400年的一个石头人像上的三个神秘符号(见拙作《利用贵州水书破译高庙遗址神秘符号》),说明水书文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学界一般认为炎帝年代距今5000-6000年。水书文字的发明早于炎帝,这是确认水书《连山易》为古之《连山易》的先决条件。
  2、水书《连山易》封面标有书名“     ”三字,水族语读作“连木桑”,翻译成现代汉文字,则为“连山易”
  图二即为水书《连山易》封面。查“ ”字,甲骨文中没有这个符号,但水书读音同“连”,字形也象“连”字;“ ”字明显是象形之“山”字,只是比甲骨文的“ ”字更复杂一些;“ ”字,形如蜥蜴即壁虎,《说文解字》说,“易,作蜥易,守宫也”,正合“易”——魏伯阳《参同契》云:“日月为易,刚柔相济,阴阳也”。既然转抄于民国年间的资料白纸黑字标明它是“连山易”,且文字如此之古老,我们更没有理由对它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水族同胞是世代家庭秘传的,当时没有作假谋求名利的思想动机。
  3、水书《连山易》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有别于《周易》
  研究发现,水书《连山易》中的八卦、太极等图与我们所能见到的其他易图有明显的不同:一般的太极图阴阳鱼呈顺时针旋转、阴阳五行在八卦图中的排位总是南方火、北方水;而水书《连山易》中所有太极阴阳鱼呈逆时针旋转,大多八卦图五行排位是南方水、北方火,没有一例是南火、北水的。水书《连山易》文字也没有涉及《周易》内容,更没有收录“文王八卦”。这一现象说明水书《连山易》决不是《周易》,而且它形成年代在“文王八卦”产生之前;如果它属“三易”之一的话,就只能是《连山易》或《归藏易》。
  4、史载《连山》“八万言”,而水书《连山易》五册恰好有八万字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我们目前所研究的水书《连山易》第一册71面,平均每面约220字,合计15600字。水书《连山易》共有5册,约每册字数大体相当,总字数为78000字,接近“八万言”。这印证它是《连山易》,而且排除了《归藏易》。
  5、史载《连山》配有图画,水书《连山易》恰好多图画。
  朱元昇说:“《连山》之作,兼取则于图书”;金履祥说:《连山》、《归藏》其辞不复可考……《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水书《连山易》恰好多图,第一册71页共有图表21页,特别是前几页有图无文字,而且这些图反映的几乎全部是书中的重要内容或秘诀。这似乎说明,最早的《连山》可能以图为主,大多解说文字可能为后人陆续所加。有图无字、有图少字是没有文字或尚不够发展的原故。王祎说:“伏羲始画……当时盖有图无书也”,便是证明。
  6、历代凡论及《连山》者,都说“以艮为首”,水书《连山易》中连山八卦恰好“以艮为首”
  蔡元定说:“《连山》首艮,《归藏》首坤” 。罗泌说:“万物者,莫盛乎艮……故重艮以为首,所谓《连山》也”。 笔者研究发现,水书《连山易》中有一个反映四时八节季节变化的原始图即“连山八卦图”正好“以艮为首”。详解如下:
  怎样理解“以艮为首”呢?孙奇逢曰:“《连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曰新于行而曰新于止,惟其时止则止,所以时行则行也,成始成终之义也”。皇甫谧说:“《连山》以纯艮为首……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这两段话的意是说“连山八卦”与炎帝时代的历法有关,其八卦与四时八节相对应,其“艮”卦所对应的月份应为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月和来年的正月,所以谓之“成始成终”(何时起月,古代称为“正朔”,具体说以“子”月为正称为“建子”、以寅月为正称为“建寅”,历史上改朝换代“正朔”也多有改变)。
  首先来研究一下水书《连山易》第7页的一张图(图三)。研究发现此图明显反映周年时令变化的,即连山八卦的原始图(按《连山易》“北离南火”的特点,图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的东、北、西、南四极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东极的“ ”符号为水书为“木”字,表示春天草木生长;北极的“ ”符号为水书之“火”字,表示夏天天气炎热;西极的“ ”符号为水书之“金”字,表示秋天树叶色黄如金;南极的“ ”符号为水书之“水”字,与火相对应表示冬天。除东西南北四极外,图中还交叉着八个明显的自然物象的符号即连山八卦,分别代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连山八卦是以“艮”为首的,我们首先确定“艮”卦位:
  如何确定“艮”卦位呢?邵子曰:“夏以……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者,人也”。 方慤曰:“《连山》首乎艮……用人为正,故其书以之”。这两句话实在让人不好解理,笔者的理解是:连山八卦是以人类生产活动来统领历法的(谓之“人统”),“艮”卦对应连山历法的正月,正月又作“人”月,并在卦位处画了一个人形符号(谓之“用人为正,故其书以之”)。 请注意:对照连山八卦原图,发现图的西北角画有莲株的地方确有一个人形符号,显然此处就是“艮”卦位。朱震又说:“《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所以首十月也”。朱氏之说有两层意思:连山八卦的“艮”卦居西北方,朔正为“亥”月相当于农历的十月。原图的人形符号正好处西北方,莲株上有成熟的莲子盘,莲子成熟季节一般在农历九月,挂边十月。这就确证了西北角偏西处的人形并莲株符号为“艮”卦位。 还可以基本确定“艮”卦对应的月份是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相当于秋分后至立冬阶段(因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八卦每卦对应三个节气一个半月)。如果《连山》历法一年也有十二月,那么炎帝时代大体是以今农历八月为十二月,农历九月为正月的。
  确定了“艮”卦位,其他七卦就好办了。
  “乾”卦用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图表示,在图的西南角偏西处,旁边还有乾卦“ ”符号,意为立冬后(相当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上旬)天高气爽意,南方一般在立冬前后会有一段晴朗天气,谓之“十月小阳春”。
  “兑”卦用“ ”符号表示,在图的西南角偏南处,“ ”为水书之“子”字,而“ ”则意为不流动的水,即为“泽”。“水”与“火”相反表示寒冷,对冬至以后天气更为寒冷,同时冬至对应“子”月。查阅文字史料得知,“兑”不仅有“泽”之意,还贮藏物资之意;《尔雅•释名》解释为“物得备足,皆喜悦也”;《韵会》解释为“穴”;《正韵》说“易兑,水中之钟聚也”,其注“兑犹聚也”。可见“兑”卦与农事的关系主要是说冬至时要备足粮食衣物准备渡过严寒。
  “坎”卦用“水的冰面溶化”来表示,在图的东南角偏南处,意为立春后气温回升,严冬已逝。
  “巽”卦用“树枝偏向一边”表示,在图的东南角偏东处,意为春分时节东南暖风劲吹,大地回春。
  “震”卦用“闪电下雨”表示,在图的东北角偏东,意为立夏节前后多雷雨;
  “坤”卦用“太阳照射植物”表示,在图的东北角偏北处,意为夏地温升得快,植物生长快;
  “离”卦用“两个太阳照射植物”表示,在图的西北角偏北处,意为立秋节天气最热。立秋在农历七月,南方实际七月比六月还热,谓之“秋老虎”。
  以上用物象符号表达的反映农事季节的原始八卦,确实充分体现了“人统”特点,是古人长期生产活动的经验总结。现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古人要以农历八月为一年的终月、农历九月为正月呢?这大概是农历八月为农业最终的收获季节,所以为一年之终。为什么唯独要将一年起始之正月(即农历九月)与“人”挂勾谓之“人月”呢?本文第三部分将有介绍:炎帝的连山八卦是根据当时他们所居住的独特地理环境发明的,“艮”卦和所代表月份的对应方位正是人们所居洞穴的所以地,所以特画“人”为标志,并称之为“人月”。
  以农历九月为正月的历法过去闻所未闻。让笔者意思不到的是,深入调查发现,贵州水族民间居然至今还在使用这一历法,即以农历八月三十过大年,农历九月初一为正月初一,一年也是十二个月。这说明水族民间使用的就是炎帝所创“连山历法”。
  7、调查发现,水书《连山易》中的“连山八卦”,与湘西会同县连山古镇八个古庙遗址排布的方位及其所处地的地貌特征完全吻合,说明会同连山是“连山八卦”的发源之地,也确证了水书《连山易》是古之《连山》
  会同连山距荔波直线距离450公里。笔者在连山发现八座古庙或古庙遗址,它们是山神庙、莲花庙、天星庙、镇江庙、风神庙、雷神庙、地神庙、火神庙。有碑记表明八庙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其始建年代无法考证。八座古庙排布方位很有规律,与连山八卦大致相对应,见图四。乾卦与天星庙对应,山神庙并莲花庙与艮卦对应;离卦与火神庙对应,坤卦与地神庙对应,震卦与雷神庙对应,巽卦与风神庙对应,镇江庙与坎卦对应,遗憾的是兑卦还没有找对应庙。古老的“八庙”对应连山八卦,至少说明《连山易》与会同连山有着亲缘关系,且历史悠久。
  但是,不管连山八庙一庵何如古老,单从八庙与八卦对应的角度来考察,只能说明连山八庙与连山八卦与关,并不能说明炎帝的连山八卦发明于会同连山,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可能:可能是后人根据连山八卦的方位修建连山八庙。而我们研究的结果是:连山的八个古庙说明,炎帝的连山八卦发明于连山,其依据是连山八卦所代表的物象与连山八庙所在地的山水地貌特征完全吻合:
  与“乾”卦对应的天星庙建在西南方偏西处,建庙处地名“星子界”,此处在八庙中地地势最高,“星”意指在天上,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地貌特征一致;
  与“艮”卦对应的山神庙建在西北方偏西处,建庙处正好有一块酷似“山”字的石头,见图五(当地人叫作“连山石”,也是连山地名的来由之所在),而且此处有一列大山名为“艮山”,至西南15公里至“艮山口”止。其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地貌特征一致。最有意思的是“连山石”附近还有一口天然形成的水塘,因遍生古莲谓之“莲花塘”(此塘面积60余庙长年不干,地势较高而四周又无积雨面积,积水成因还是一个谜),在莲花塘边建有莲花庙。在莲花塘和“连山石”之间还有古人居住过洞穴,其中有“神农洞”和“药王洞”。这与连山八卦原图中代表“艮”卦的“人形并莲株”的含义吻合,显然那“莲株”表示莲花塘,“人形”则为人居的洞穴。
  与“离”卦对应的火神庙居北略偏西。此庙正处在方圆数十里闻名的“火神坡”上(何以称“火神坡”?当地群众解释,连山境内唯此坡为红黄土,土质易结贫脊不旺植物,加上大面积空旷无水源,又处南面当日晒,夏天较之周边更热,是一块“火地”,故称),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地貌特征一致。
  与“坤”卦对应的地神庙居东北方,建庙处为河州,是最宜农耕的肥腴之地,附近亦有“地仙溪”地名,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地象特征一致。
  与“震”卦对应的雷神庙居东北图偏东,位于桂干村大山之下,由于连山特殊的地形,这里春夏之交雷电居多,也有“雷公山”地名,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物象特征一致。
  与“巽”卦对应的风神庙居东南方,此庙位于建设村河湾处的一个山包上,地势开阔,是南、北风交汇的通道口,常有大风,并有“风神寨”古地名,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物象特征一致。
  与“坎”卦对应的镇江庙居南方,此处正好是渠水河流入连山的方向,而且这地方地名就叫“镇江庙”,卦名、卦象与地名及其地象特征一致。
  “兑”卦虽然没有到所对应的庙,但笔者调查发现,“兑”卦所对应地方为冲积性沙泥土,地势低洼,有溪流经过;再根据镇江庙处的急拐的河湾的综合考证,若干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很大的河湾水泽。对照卫星地图,还可以依稀辩别出当年的水泽遗痕,见图六。
  《易传》说易经八卦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所得的通灵之物,意思是八卦方位是古人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物象确定的。连山八庙与连山八卦的卦象相对应,又与当地这么多地名的地貌、气候特征点点滴滴完全吻合,决不会是巧合。这就充分说明是炎帝连山氏根据连山的山水风貌发明了连山八卦。地名是人命名的可以改变,但山水地貌和小气候特征是天成地造的,几千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如果是先有连山八卦,后人根其修建了连山九庙,那么这九庙就不可能与连山的山水与小气候特征相吻合,古人不会因此去造一座“火神坡”,不会因此去凿一口“莲花塘”。这应该是一个铁证。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八庙一庵”再古老,也不可能为始建于神农时代,因为据研究神农时代还没有庙,炎帝更不会去造庙。罗泌曰:“炎帝令司怪主卜,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下之文,极其数以定天地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醡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神农时代连山一带人们奉信万物有灵,一些巫人常在连山特定地点敬祀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自然物象之神以求农业丰收,后来炎帝亲自或指示巫人据此发明了“连山八卦”.当时这些特定地点可能只是以某种方法标志地理方位,后来逐步演化为庙。
  
  有了以上七大证据和理由,我相信不会再有人怀疑贵州水书《连山易》是“假冒伪劣产品”了。
  
  (作者之一:怀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社会学民俗专为委员副会长:作者之二,贵州荔波县档案局局长,作者之三:怀化民俗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6 12:4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