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2|回复: 2

中国历代名僧诗选二(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9 11: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偈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①。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②。
  [作者简介]
  神秀(约606—706),唐初湖北蕲州束山寺僧,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矢志出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拜弘忍为师,服杂役六年,得弘忍器重,命为上座兼“教授师”。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学人很多。九十多岁被武则天召至洛阳,又召至长安内道场。武则天亲加礼拜,唐中宗、唐睿宗并加优礼。卒后,唐中宗赐号“大通禅师”。因在北方传“渐悟”禅学,其法系便被称作“北宗”。此宗数传后即告衰竭,著名传人有普寂、义福等。
  [说明]偈(ji)是梵文音译“偈陀”的简称,意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本是佛教经文的一种体裁,但隋唐以后许多僧人所作的偈却脱离了经文内容,成为优美的抒情诗或深刻的哲理诗。偈通常均为四句,每句或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可看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如同文人作诗一样,现存偈亦以五言、七言者为多。据说弘忍在挑选法嗣拟传授衣钵作禅宗第六祖时,先令门人各作一偈,以鉴别门人佛学修养之优劣。神秀首先在寺中南廊壁上题了此偈,弘忍阅后,认为神秀对佛法领悟不深,而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因而另选慧能传授衣钵。
  [注释]
  ①菩提树:梵文意译,亦作“觉树”“道树”。音译则为“毕钵罗树”,印度产常绿乔木,树子可作念珠。据传南朝梁僧智药自天竺移植中国,多产于广东。南方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结咖趺坐,经过静思,排除蛊惑,终于大彻大悟,即证得菩提(觉悟),成为“佛陀”后世遂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用“菩提”表示对佛教真谛的彻悟或功德圆满,修道成佛。明镜:禅宗寺庙的禅堂中多悬挂大镜子,作为佛徒坐禅修行的辅助物。《资政记》中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②拂拭:拂扫拭擦。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且有四尘、五尘、六尘之说。
  在西国怀王舍城
  义净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①。
  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②。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③。
  已毕耆山本愿城难遇,终望持经振锡住神州④。
  [作者简介]
  义净(653—713),唐代著名高僧、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字文明。俗姓张,齐州(治所即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一作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取道南海往印度求法,历时二十多年,游历三十余国,武周证圣初年(公元695年)携梵本经、律、论共约四百部,回国至洛阳,武则天亲迎之。他精通三藏,擅长梵文,回国初期与人合译《华严经》,后在洛阳和长安主持翻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法华经》等经、律、论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在从印度回归途中,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二卷。
  [说明]西国指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都城,其址在今印度比哈尔底赖雅附近,此城唐初即圯,相传是释迦牟尼传教的中心地之一,原有十八座大寺庙和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曾住、成道后久居的竹林精舍,故被历代佛教信徒尊为圣地。这首诗作于印度取经时,描述了作者在异域求经访道的艰苦生涯,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取经回国的愿望。全诗共五联十行,每联两句,字数分别为一、三、五、七、九字,形成宝塔式,形式颇为新颖。文字精炼,韵律柔和,对仗工稳,感情充沛,是一首有一定特色的抒情诗。
  [注释]
  ①赤县:中国的别名。丹思:出自内心的怀念。丹,意为赤诚。此处又谐音单,故丹思又有孤独地思念之意。抽:萌发。②鹫岭:又称鹫头、鹫峰、灵鹫山,梵文耆者崛山的意译,为古印度佛教圣山,因山顶形状似鹫头且山中多鹫,故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和说法多年,所以许多佛教传说皆与之有关。另外,中国的五台山曾拟称灵鹫山,取义亦如此。龙河:古印度尼连禅河之别名,据说河中有盲龙出没,故名。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在该河边树林中独修六年,未能解脱,后至菩提树下静思,方得最后觉悟。③朝闻:到圣地去朝拜并增长见识。朝指朝圣,朝拜。闻即见识,见闻。颓年:残年,衰老之年。④耆(qi)山:梵语耆者崛山的略称,详见本诗注②。城:指王舍城,详见本诗说明。振锡:指僧人游方。锡指僧人所持锡杖,杖头安有锡环,振动则发声,故以振锡、飞锡、持锡等表示僧人游方。神州:指中国。
  道希法师求法西域,终于庵摩罗跋国,后因巡礼希公住房,伤其不幸,聊题一绝
  义净
  我平
  百苦忘劳独进影,四恩在念契流通①。
  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②。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道希法师系与义净一道往西域求法的一位高僧。庵摩罗跋国为古印度邦国名,为宗教圣地。巡礼为佛教礼节,指到各地各处礼拜。远在异国,同道雕丧,净公除了到已逝者旧居顶礼瞻拜外,难免缅怀伤感。这首感怀诗赞颂了道希法师不辞辛劳、远途求法的精神,惋惜其壮志未酬、中道夭伤的遭遇,更为佛教的传承遭此损失而万分感慨。道希法师的志向和经历,本就是净公本人的写照,所以,诗写得很深沉,很有感情。
  [注释]
  ①影:同隐,指示寂。四恩:指天地、君王、双亲、师门之恩惠。契:契契,忧苦貌。②传灯:佛家谓佛的教旨如同明灯,可以照破迷暗,因称传法为传灯。溘(ke)然:疾促、忽然。途穷:穷途末路,指死亡。
  得法偈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②?
  [作者简介]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广东南海法性寺僧,禅宗第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省)。少孤贫,及长,闻经悟道。投蕲州东山寺参见弘忍,初服杂役,后被弘忍选为法嗣,密授法衣。为防人争夺法衣,回岭南隐居十数年。此后于韶州宝林寺、大梵寺、广州制旨寺等处弘扬禅宗“顿悟法门”,鼓吹“见性成佛”,影响极大,传承极广。因他主要在南方传法,故其法系称为禅宗“南宗”,该宗不久便成为禅宗正系,后来更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主流。他的说教由门下弟子汇成《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徒作品中惟一被称为“经”的著作。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他进京,均辞。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皆为他撰写碑铭。
  [说明]唐龙朔初年(公元661年),慧能慕名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在碓房舂米。数月后,弘忍命弟子各作偈,考核他们的佛学修养,以便从中遴选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详见本书神秀《偈》),慧能则针对神秀之偈复作此偈。弘忍对神秀的偈不甚满意,对慧能则倍加赞赏,秘密地把衣钵传授给他。慧能的这首偈语,否定菩提树和明镜台等物质性的本体的存在,宣称万事万物均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万有的本体,人性中本来就有“佛性”。由此推理,不必累世修行便可以顿悟成佛,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观点,比之神秀那套逐渐修行的“惭悟”学说,自然更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因此也就显得更为透彻,难怪弘忍要选定慧能为自己的法嗣。参见前神秀《偈》。
  [注释]
  ①菩提树、明镜见本书神秀《偈》注①。②尘埃:见本书神秀《偈》注②。
  送童子下山
  地藏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①。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②。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③。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④。
  [作者简介]
  地藏(696—794)唐代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僧。本为新罗国(今朝鲜)王子,俗姓金,名乔觉。传其为普渡众生的“地藏菩萨”之化身,故称地藏,亦称金地藏。少年时出家,六十岁渡海来华,定居于安徽九华山化城寺。他年近百岁圆寂于化城寺,其肉体真身尚保存至今,逾千余年而不坏。他是唐代一位著名高僧,关于他的种种奇行异迹也广泛流传。
  [说明]金地藏在九华山化修时,终日与一小童役为伴。当这个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归家中去时,作者写了这首七言律诗赠送他。诗写得亲切柔和,娓娓情深,叙述的也是日常近事,充分地表现出作者仁慈的心地和豁达的情操。
  [注释]
  ①空门: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盘之门,故称佛教为“空门”。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九华: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有东岩、四香阁、化城寺等名胜古迹。与峨眉、五台、普陀等山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②竹马: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懒于句:佛教以金为贵,故有金刚、金幢、《金刚经》、《金光明经》等词。佛家认为寺庙是藏金之地,因此出家修行便是为来世获得福报打好基础,是收聚金沙。金地:佛教典故。佛祖在拘萨罗国有许多信徒,其首都舍卫城一名叫给孤独的老人,用黄金铺地为代价,买下王太子的一座园林——祇园,贡献给佛祖,供其修行传道。后常用金地、布金之地代指寺庙。③瓶:汲水的陶罐。烹茗:煮茶。瓯:盆盂一类的瓦器、陶器。弄花:一种茶艺,于泡茶时于杯中冲出种种花纹、花样。④烟霞:山水景致。因为山水景致中烟霞所占比重最大,故一般山水美景便称作烟霞。烟指雾霭云烟,霞即阳光晚霞
  参同契
  希迁
  竺土大僊心,东西密相付①。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②。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③。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④。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⑤。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⑥。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⑧。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⑨。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⑩。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⑾。
  依然一一法,依根叶分布⑿。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⒀。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⒁。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⒂。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⒃。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⒄。
  事存函盖合,理应剑锋拄⒅。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⒆。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⒇?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21。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22!
  [作者简介]
  希迁(700—790),唐代禅宗高僧,禅宗六祖慧能所度,青原行思大弟子。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自幼持素,年十二,直造曹溪。师六祖慧能得度,未具戒。六祖圆寂,禀遣命谒行思(六祖弟子),得印可。唐玄宗天宝初(约公元743年),到南岳衡山。于古南台寺旁以石为台,结庵其上,时称石头和尚。运公穷究禅理,广结佛缘,入门弟子二十一人,各为一方宗主。迁公本人称湖南石头希迁,与江西马祖道一,并列为禅宗南宗两大领袖。示寂后,唐德宗赐谥为“无际禅师”,宰相裴度为之书“无际禅师见相塔碑”。其肉身存于南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乱兵纵火烧寺,为住于附近的日本牙医移出,运至日本,现供奉于横滨日本曹洞宗总部。迁公圆寂至今已一千二百余年,其肉身至今仍栩栩如生。现衡山南台寺旁石头和尚墓乃衣冠冢,亦系衡山全山现存惟一唐墓。
  [说明]诗题《参同契》亦作《草庵歌》,又作《草庵歌参同契》。实际上希迁禅师写作此诗时即题为《参同契》。后两种诗题,为后人增变而成,目的为区别古代经学著作《参同契》。《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旧题汉魏伯阳作,二卷。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参同,借《周易》爻象附会道家炼丹修养之说,为丹经之祖。注解有四十余家,五代后蜀彭晓有《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宋朱熹有《参同契考异》。参同指两种或多种事物(如思想体系、学术渊源、艺术派别等)相合为一。契指契合,融洽地配合。希迁禅师于唐玄宗天宝初入南岳,结庵于大石上,冥思苦读,精进修行。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因读《肇论》发省,遂作此《参同契》一诗,五言二十二韵二百二十字。其旨在于调和禅宗南北两派的争议,促进禅宗的弘扬发展。言虽简而哲理深,语虽平而寓意丰,成为禅宗重要文献。其影响之远大深广,远远超过一首偈诗本身的意义。
  [注释]
  ①竺土:指天竺。国名,印度的古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深毒,或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大僊:指佛祖释迦牟尼,佛教之创立者。东西句:谓佛祖创教后,在印度(位于中国之西南)广泛传播。东汉时,东传至中国,于河南洛阳立白马寺,译经弘教。尤其是南北朝时,菩提达摩来东土,成为禅宗东土初祖。佛教心法本系师徒密授,承继师尊心法者且受持衣钵。故此句中有密相付之语。如禅宗五祖传法给六祖慧能时,即将衣钵袈裟隐秘交付,不使他人得知。②人根:人的根性,人性本质。此处转指人的智力禀赋。利钝:聪敏和愚笨。道指佛教教理教义。南北祖:指佛教禅宗于五祖弘忍禅师时分化的二祖。弘忍年老将逝,依律传授接班人。时有神秀者年最长,尤精勤渊博,众弟子皆认其必承衣钵。谁知弘忍不赏识神秀那套渐悟法门,将衣钵传给时任粗役的卢行者即慧能。慧能继承衣钵,自是合法继承人;而神秀名望极高,连武则天亦尊之为师,有众多追随者,也自认为弘忍的继承人。于是禅宗五祖之后,有了两位六祖:北方神秀,南方慧能。也就形成了中国禅宗南北两宗。两宗互相攻讦,各不相让,对中国禅宗的弘扬发展极为不利。希迁是慧能再传弟子,且系慧能亲自剃度,当然是禅宗正统代表。但他看到两派相争之弊,很是担忧,有心调和。这里说无南北祖意谓不分北方神秀还是南方慧能,都是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门人,都是佛教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门人,不能勉强分什么南北。这显然是一种大智大慧的认识,是一种顾全大局的做法。③灵源:指佛教禅宗从释迦牟尼到迦叶到达摩一脉相承的源流。明皎洁:意谓明明白白,像月光那么皎洁清晰。枝派:指佛教自佛祖创立以来形成的诸多派别。暗流注:谓各自分衍派生。以暗字强调各不相干,各有各存在发展的权利。④执事:执着、固执于某件事,这里指顽固地把中国禅宗分为北宗、南宗并互相攻击。元同原。迷:迷惑,错误。契理:仅仅认识了道理。悟:指真正的觉悟。⑤门门:各种各样的。境指境界。回互:回环交错。两句谓各种各样的境界认识。要看看它们之间是否互相交错纠结。⑥回:回互,交错。相涉:相关。不尔:指不相回互,没有关联。依位住:各就自己的位置而居。⑦色:佛教用语。凡诸事物如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等足以引起变碍者,皆称色。殊:不同于。质象:本体禀性与形象外貌。声:本意为声音或音乐,此处泛指各种名称、名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外部形式。⑧暗合:谓从内心中承认、认可。上中:上述文字中。亦可分层次,作上等的、中等的解。明明:明辨,明察貌。清浊句:犹好话、坏话、对话、错话。⑨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详见智藏《奉和武帝三教诗》注②。复:反复,周而复始。如子句:接上句,谓四大周而复始地运行,生化回环,犹如童子在其母怀中一般妥当舒适。⑩火热句:火燃烧起来,热气的流动,便产生了风。水湿句:水流入地下使泥土粘结的更紧密。两句中火、风、水、地即所谓四大。这里继续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四大相辅相成、相生相灭的道理。⑾眼色句:谓眼观颜色,耳听声音。鼻香句:谓鼻闻香味,舌尝咸酸。⑿依然:谓上述眼耳鼻舌等各有各的功能法则。依根句:谓上述眼耳鼻舌像树根树枝一样,各有自己的位置,皆有合理的分布。⒀本末句:谓事物的主次本末须归纳好,理清楚。尊卑句:谓事情的大小或人物身份的上下也要按照称呼名号来安排。语有称呼、名称之意。⒁当明中联:谓明明白白的事情中,也有特殊、例外、隐衷,不要去纠缠那些细节。⒂当暗中联:谓在少数例外的事件上,也许有正确光明的一面,切不可将其看做事物的主流、大势。⒃明暗联:谓明暗、前后、主次、本末都是相对的,不会一成不变。⒄功:指作用功能。当言句:谓应该强调其有用之处或用得上的地方。⒅事存联:谓事情存在着,但有时似乎被盖子盖住,看不清楚。道理却应当像剑锋一般,高高举起,光明夺目。⒆承言联:谓领会语言时要领会其中的主题宗旨,不要妄自揣度,另搞一套。⒇触目联:谓睁开眼睛竟看不见路,抬起脚步要往哪里走。触此处作睁解。会指看见、认得。21进步句:谓只要是往前进,就不要分谁走得近走得远。迷隔句:谓一旦执迷不悟的话,那前进的阻力就像山河一般巨大坚固,难以克服。22白:告诉,告知。参玄人:指参学禅宗教理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1: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壁上诗

丰干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①。
  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②。
  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③。
  世途歧路心,众生多烦恼④。
  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⑤。
  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⑥。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⑦。
  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⑧。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⑨。
  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⑩。
  [作者简介]
  丰干,唐代前期浙江天台国清寺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大约公元736年前后在世。本为粗役,性却好学,日则春米供厨,夜则闭门吟读。能医,曾在京城为闾丘太守治病。能识人,于山中小道拾一弃儿,取名拾得,后成为著名诗僧。对诗僧寒山亦颇赏识。关于他的神迹颇为流传。
  [说明]闾丘太守在京城时患急病,曾蒙丰干救治。后来他到浙江任地方官,便到天台山国清寺拜访丰干。打听丰干的住房时,知客僧指着后院,说是其处荒僻,经常有猛虎盘踞,时时听见虎啸,只有丰干敢往。闾丘太守来到后院,推开丰干房门,但见地下尽是老虎的足印,主人丰干却早已避之而去,不肯见客。房中壁上题有二诗,今选其一。此诗通俗明朗,具有明显的散文倾向,一方面阐述了佛学道理,一方面记述了作者的佛隐生活。寒山、拾得的诗风均受丰干的影响。
  [注释]
  ①天台: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凡:总共。②云水:自由的行云流水。③闹:嘈杂、喧扰。隆:崇尊,发扬。佛道:佛家的学说或原理。④歧路心:心意歧异混乱,无定无向。众生:佛教名词,系梵文意译。指所有有情感、有意识的生物,包括六道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⑤兀兀:同咽咽。用心劳苦貌。三界:佛教名词,系梵文意译。指尘俗世界中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⑥灵物:有灵性的生物,此处指人。无始:不要。无通毋,始通使。⑦瞥(pie)然:突然地,很快地。纷:多而杂乱。⑧寒山:唐诗僧,详见本书寒山《三言诗一首》作者简介。拾得:唐诗僧,详见本书拾得《五言诗一首》作者简介。⑨太虚:太上虚空,指天空。廓:广大,空洞。⑩法界:佛教名词,系梵文之意译,与真如、法性、实相等词大致同义。界是种类,诸法一一差别,名为法界,指现象界的全体或指宇宙万物的本体。该:包括一切,尽备。该通赅。
  送清江上人
  法照
  越人僧礼古,清虑洗尘劳①。
  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②。
  见山援葛藟,避世着方袍③。
  早晚云门去,侬应逐尔曹④。
  [作者简介]
  法照(?—782),唐代湖南衡州云峰寺僧。生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任衡州云峰寺住持,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于衡州湖东寺开创五会法门,倡导净土宗念佛名号。后又至山西五台山建竹林寺。他是净土莲宗第四祖,唐代奉为国师。著有《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仪赞》,《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说明]清江是唐大历、贞元间著名诗僧,详见本书清江《七夕》作者简介。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清江即将云游远去,法照写这首诗为之送行。诗中高度地评价了清江在佛学、情操、诗文、律行各方面的造诣和修养,表达了作者对清江的景慕之情和愿意追随的愿望。诗写得很精炼,很有感情。
  [注释]
  ①越人:古时越国境内的人。清江上人家乡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夏代与春秋时均为越国都城。古:不随时俗,保持古风。清虑:心地清净安宁,无忧无虑。②一国:全国.远:远播。四方流传。多生:指一个人经历多次反复的轮回流转而达到新生的过程。律行:指对佛教戒律的学习和实践。③葛藟(lei):葛藤,一种木质藤本植物。方袍:一种僧服,以九条乃至二十条布片缝制,穿在外面的衫袍,因袖宽成方形,故名。这种袍服唐时兴起,江浙较为流行。④云门:寺名,寺在浙江诸暨若邪山,是清江上人的本寺。侬:我。逐:追逐、追依。尔曹:你们,多用于长辈称呼晚辈。
  画  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②。
  [作者简介]
  景云,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江南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大约公元742年前后在世。他工书法,尤长草书,《全唐诗》存诗三首。
  [说明]明明是纸上画的一棵松树,诗人却说是一棵真正的松树,而且自己在天台山上见到过,说得确凿无疑,煞有介事,由此而赞美这棵松树画得极好,可以乱真。这种写法非常新颖、别致。
  [注释]
  ①无:犹么,疑问词。②天台山:见本书丰干《壁上诗》注①。
  靻 叟
  景云
  靻翁居处静,靼乌入门飞①。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②。
  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③。
  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④。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靻通溪,山间河沟也。所谓靻叟,本谓住在靻边的老人,此处当指老渔夫。简洁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居住山溪边以垂钓为生的老渔夫知足常乐的平凡生活。也正是这样恬淡自适的老渔夫,才可能合得上云公这位老和尚的心意,否则,云公何故为他专门地写这首诗呢?这种诗情画意,这字里行间的消息,我们当仔细体会。
  [注释]
  ①靻翁:即靻叟,老渔夫。②乘月归:在月光下回归。③菰(Ru):植物名。俗称茭白,生于河边、陂泽,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菇米可以做饭。古以为六谷之一。荇(Xing)即荇菜,水生植物名。亦名接余。嫩时可供食用,多长于湖塘中。④尘埃:犹言尘世、闹市。扁舟:小船。草衣:结草为衣,这里指粗朴简陋的衣服,兼指老渔夫为平凡的草民。
  辞召诗
  明瓒
  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那得到青山①?
  休将琐末人间事,换我一生林下闲②。
  [作者简介]
  明瓒,外号懒残。唐代湖南南岳衡岳寺执役僧。生卒年及俗姓籍贯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前后在世。他自幼出家,只在厨房菜园执行杂役,很少入经堂念经,又每日收食僧众的残菜剩饭,遂得懒残之名。京兆李泌读书寺中,识其为异人,夜中求见,懒残将牛粪煨烧的芋头分一半给李泌,只说:“领取十年太平宰相”,全不多语。李泌后果登相位,主持大政,成为一代名臣,以功封邺侯。关于懒残的神功异迹和奇闻轶事,流传甚广。能诗,但不多作,大多散亡,偶见于唐宋人笔记杂着中。
  [说明]唐德宗于贞元初(公元786年左右),派特使来南岳征召懒残。特使到时,他依然流着鼻涕在吃煨芋,面目衣服全都被污脏。特使劝他揩净鼻涕,以便交谈。他眼睛一瞪,生气地说:“我岂有功夫为俗人揩涕!”特使劝他赴京享受荣华富贵,催他上路,他便写下这首绝句,交特使回京复命。这首诗看似游戏文字,嘻笑怒骂,没有分寸,其实说得也很有道理,一个既老且丑,连名字都没有的邋遢老僧,俗世的功名利禄于他何干?诗写得直截了当,痛快淋漓,没有半点粉饰和做作。这才是一个大彻大悟的高僧的作风和态度。
  [注释]
  ①掩关:闭门。唐钱起《岁初归旧山酬皇甫冉待御》诗有句“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关。”宋范成大《次韵马少伊木犀》诗有句“归来掩关卧,冰炭交愁肠。”又作闭关,则主要指出家人或习武者闭门深思,以求觉悟。此处两种意思皆有。使符:使者与信符,指特使及其所持皇帝的征聘信函。②琐末:琐碎而又微小。人间事:俗事。这里指宫廷事、官府事。
  偈
  明瓒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①。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②。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③。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④。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⑤?
  生死无虑,而复何忧⑥!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偈,僧人所作之诗,详见神秀《偈》之说明。在唐德宗李适和宰相李泌派来特使召请被顶回去后,懒残意犹未尽,又作了这首偈子,表达了自己不图名利,乐意林泉,愿意终其一生隐姓埋名,终其一生修行学佛的决心。翻开一部中国诗史,四言诗在晋隋以后已不多见,但在僧人的即兴诗歌即偈子中却也不少。懒残这首偈子就是这样一首四言诗。此诗一仍懒残风格,明朗通俗,直截了当,把山林隐修生涯形容得无比美好(懒残的确是这样认识的),把尘俗间的功名利禄看得一文不值。依旧是那句话:这才是一个大彻大悟的高僧的作风和态度。
  [注释]
  ①悠悠:遥远,无穷无尽。《诗·鸨羽》云“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山丘:山林丘壑,指隐修之处。②碧涧:清澈的山溪水。③幕:帐幕。钩:帐钩。④块石:石块。⑤天子:皇帝。古以君权为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来治理人民。故称天子。⑥而复:而又。复即又意。
  题张僧繇《醉僧图》
  怀素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①。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②。
  [作者简介]
  怀素(725—785),唐代僧人、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人。精勤学书,以善“狂草”而著名,师事张旭,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笔法书技。他与张旭一样性嗜酒,酒后亦运笔狂若旋风,字体雄劲飞逸,人称“颠张狂素”。亦能诗,《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说明]
  《全唐诗》误将唐初律宗高僧怀素混为此诗人怀素。实则前者为北方(家乡在今河南省)人,是高僧玄奘的弟子,是律宗东塔宗始祖。后者是南方(家乡在今湖南省)人,是书法家张旭的弟子,是著名的草书大家。两者相距百余年,特予甄别。张僧繇为南朝梁时著名画家,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擅长人物画与宗教图,所画佛像及僧人肖像极为有名。《醉僧图》为其作品之一,今已失传。这首诗名为题古人画图,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醉酒狂书的浪漫性格的真实写照。事实上,诗人在末句已经明白说出:完全可以把自己画入《醉僧图》中去,或者说《醉僧图》所画的便是自己的形象。诗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注释]
  ①沽:买。终日句:意谓一天到晚携着酒壶(酒都是朋友们赠送的)在山林中优游徜徉。这是记述作者留连山水,陶然自醉的隐居生活。②草圣:草书有最高造诣者的美称。怀素及其师法的大书法家张旭均有此称号。
  寄衡岳僧
  怀素
  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①。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青松②。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衡岳即衡山,因为是五岳之一的南岳,故称衡岳。又名岣蝼山,在今湖南省南部。山中多林泉岩瀑之胜,为古代著名的宗教圣地和文化教育中心。南岳怀让和石头希迁均为出身南岳的大德。素公写此诗,寄达者亦修行于南岳衡山的一名僧人,其事迹无从得知,但从诗句中可以约略猜度出:那是一位年事已高、淡泊世事的高僧。和素公前面那首诗不同的是,此诗写得很平静、柔和,显出一种淡雅从容的风味,也许是受了那位南岳高僧的影响吧。
  [注释]
  ①祝融:祝融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主峰,高达一千二百九十米。相传祝融为燧人氏后裔,带领本部族在南岳以狩猎为生。黄帝南巡时,封其为火官,后人奉为火神。山以此得名。现仍有祝融殿古迹。昭:同照。②衲衣:僧人所服百衲衣。二句谓山高天寒,人、鹤、松皆有寒意。
  三言诗一首
  寒山
  寒山深,称我心①。
  纯白石,勿黄金②。
  泉声响,抚伯琴③。
  有子期,辩此音④。
  [作者简介]
  寒山,亦名寒山子,唐代浙江天台寒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大约大历年(公元766—779年)前后在世。长居天台寒岩,并时时往来天台国清寺帮闲打杂,后栖止苏州寒山寺。工诗,诗全无题,多为佛门规诫说教和抒发幽居情趣之作。本诗题及后面两诗题均为编者所加。其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如话,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白话诗,在国内外均有影响。后人集其诗约三百余首,编为《寒山子诗集》三卷。
  [说明]寒山子诗三百余篇,编入《全唐诗》,收入《四库全书》,内中强半为五言,七言亦复不少,如上述三言诗,仅寥寥数首,今选其一,以窥寒公诗之全貌。或传寒公作诗,随意题写在树木岩石上,村墅屋壁上,随写随题,全不经意。可见寒公潇洒豁达,不以文字为樊牢,出入自由,境界非凡。而诗偈散诸各处,启人困惑,导人向善,则寒公用心良苦也。
  [注释]
  ①此二句意谓山深则人迹罕至,清净自在,有利修行。②勿黄金:指寒岩石体偏白,不是黄金之色,对寒公自己而言,却比黄金还要宝贵。③伯琴:将泉水流动的响声比作俞伯牙弹琴的声音。俞伯牙为古代最善抚琴者,详见下注。④子期:即钟子期,古时善听琴者。《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四句诗意谓泉声如琴声,而寒公能辩琴声即泉声中之意,乃为知音也。
  五言诗一首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①。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②。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③。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④。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唐初诗律还不特别严格,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首五古,也可以说是一首五律,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五言诗。明明是写景诗,写山道,写溪涧,写啼鸟,写行人,写风,写雪,具体入微,淋漓尽致,而作者的深邃情感也寄托在此了。八行四十个字,写尽寒岩山中之景,而景之后、景之中却是寒公本人,一个爱好山林、领略风雪、不知日落月出、不知春去秋来的修道人。语言简洁、音韵柔和,每行首字的重叠更加浓了诗味,加深了诗境,增添丁全诗的雅趣。
  [注释]
  ①杳(yao)杳:远得不见踪影。落落:清彻貌。②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③淅淅(xi):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落叶声等。④朝朝:天天。此句意谓山林幽深邃密,阳光照射不到,平时见不到阳光。
  七言诗一首
  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①。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②。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寒公之诗为点化愚蒙,导引初机,往往写得直白如话,妇妪可解。今选此七言绝句,又是一格。这首诗意趣十分含蓄,境界亦幽远深沉,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短短四行二十八字,犹如一幅写意山水,令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正因此,一代高僧那孤独而崇高的形象已矗立在我们面前。
  [注释]
  ①罗列:排列。古辞《鸡鸣高树巅》:“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孤灯:指月亮。形容妙极。②光华:光彩明丽。《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莹:光亮透明状。
  五言诗一首
  拾得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①。
  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②。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③。
  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④。
  [作者简介]
  拾得,唐代浙江天台国清寺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大约大历(公元766—779)年间在世。原为弃儿,被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拾归,收养为僧,遂名“拾得”。他也是诗僧,与寒山为挚友,诗风相似,多为佛门规诫说教和抒发幽居情趣之作,世以寒山、拾得相提并论。原有诗三百余篇,多已散佚,存诗五十余首,附于《寒山子诗集》中,《全唐诗》亦已收载。
  [说明]寒山拾得,相提并论。二公既为佛学同道,亦为文学同仁,皆多诗偈,随意涂写。诗风颇类王梵志:通俗明了,浅显易懂。这首诗便具体地体现拾得诗风,于明白如话的叙述中,道出寒山拾得之来由、之行迹、之道力,却也痛快淋漓、潇洒自如。
  [注释]
  ①寒山:前寒山为人名,后寒山为地名,即寒岩。拾得:前拾得为人名,后拾得意为拾到的、捡来的。②凡愚:平凡愚蒙之辈,泛指普通人、俗人。丰于:拾得之前辈高僧,详见丰干《壁上诗》作者简介。③见、觅:传说二公多有神迹,不与常人相接,人若追寻,往往入石壁隐去。④无为力:犹言无力、无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1: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言诗一首
  拾得
  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①。
  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②。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诗风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寓深意于浅近的文辞之中,是拾得、寒山乃至丰干的诗歌特征;拾得这首诗另辟蹊径,用纯白描的手法,于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情趣和志向,清新自然,颇堪玩味。
  [注释]
  ①叠叠:山峦连绵重叠貌。②胜境:优美的环境,多指林泉山水的美好,引人入胜。合:符合,适合,令人满意。
  题僧院
  灵一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①。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作者简介]
  灵一(727—762),唐代浙江诸暨云门寺僧。人称-公,俗姓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童年出家,初居会稽麻源山谷,后至诸暨若耶溪云门寺,再居余杭宜丰寺。三十六岁因病卒于岑山,诗人独孤及为撰塔铭。他工诗善文,是中唐时著名诗僧,与朱放、张继、皇甫冉、灵澈等经常诗歌唱和。作品存诗四十余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说明]诗题僧院指江西庐山东林寺。东林寺详见本书慧远《庐山东林杂诗》说明。诗中描述了在东林寺中所见的冬日景象:虎溪、明月、松树、薜萝、青山、白云,风景优美,犹如画卷。作者本人的志趣与情感也都在里面了,让读者自己慢慢去体会、去领略。
  [注释]
  ①虎溪:山涧名,在庐山东林寺前院墙外。相传东晋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则以溪为限,若过溪,寺后猛虎啸吼,因名此溪为虎溪。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陆修静,因言谈融洽投机,不知不觉中越过了虎溪,寺后老虎大声吼叫起来,三人不觉抚掌大笑。此事后来成为佛教和文坛佳话,虎溪亦因此更为著名。历代画家作有许多《虎溪三笑》一类图画,诗人品咏作品则更多,道教亦将虎溪列为天下第四七“福地”。实则远公与陆修静非同代人,未可相交共语,传说而已。薜萝:薜为薜荔,萝即女萝,均为藤蔓植物。
  酬皇甫冉西陵见寄
  灵一
  西陵潮信高,岛屿没中流①。
  越客依风水,相思南渡头②。
  寒光生极浦,落日映沧洲③。
  何事扬帆去,空惊海上鸥④。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十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举状元,授无锡尉,后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有诗集三卷,《全唐诗》改编为二卷。皇甫冉及其弟皇甫曾与灵一为方外知交,其诗《西陵寄灵一上人》云:“西陵遇风处,自古是通津。终日空江上,云山若待人。汀洲寒事早,鱼鸟兴情新。回望山阴路,心中有所亲。”表达出对灵一很深厚的感情。一公获寄诗后,遂作此诗以答。全诗写江浙水乡风貌:潮信、岛屿、中流、风水、渡头、极浦、沧州、扬帆、海鸥,句句不离水,淋漓尽致,细致入微,很有特色。
  [注释]
  ①潮信:潮水涨落有定时,故称潮信。没:沉没于。②越客:指江浙一带的人,江浙旧为越国境地。此处系指作者自己,因作者隐居于越地。③极浦:遥远的水边。沧洲:指滨水的地方。④鸥:水鸟。
  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
  灵一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一公存世之作,以酬赠诗居多,大都因人因事,有感而发,时而用典,另寄款曲。这首诗又是一路,别开生面。说它因人而发,却未确指姓甚名谁,诗题寺房墙壁,谁都可看,也可不看。说它因事而发,因为离寺远行,临别留言,而出家人已无家之概念,野鹤闲云,萍踪浪迹,去与来,离与留,难分孰是。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固兼顾了上述种种意义,而它包含的最大信息乃是:万事随缘。诸事诸物,皆由天定,流水落花,天公安排,离合聚散,非我可定。可以说,诗写得再平易再通俗不过。而其意之深,其理之大,却又是显而易见的。真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昭君怨
  皎然
  自倚婵娟望主恩,谁知美恶忽相翻①。
  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②。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江南湖州抒山僧。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765年前后在世。字清昼,俗姓谢,自称为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出家后与灵澈、陆羽同居抒山妙喜寺。他是唐朝著名诗僧和诗歌理论家,其五言诗尤为颜真卿、韦应物所推重。诗多描绘山水胜境和宣扬佛学禅理之作,风格清隽超远,摆脱佛规约束。作品有《抒山集》、《诗式》、《诗评》、《诗议》、《内典类聚》、《儒释交游录》、《号呶子》等。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说明]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亦称明君或明妃,西汉时美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汉元帝时被选人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求汉和亲,她自请远嫁。入匈奴后,封为宁胡辟氏。单于死,复嫁后单于。她对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好关系,起了一定的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但在后代文艺作品中,许多描述皆不符史实。《昭君怨》系乐府《琴曲》歌名,题王昭君作,亦是伪托。
  [注释]
  ①婵娟:女子美好貌。相传王昭君入宫时年方十七岁,佳容绝代,美如天僊,故说她自恃貌美,相信会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倚即恃,靠。主指君主汉元帝。相翻:互相颠倒。据说汉元帝因后宫人众,无法一一过目,便命画工将所有宫入画出肖像,以便按图指名召幸。宫人多贿赂画工,将容貌在图上加以美化,从而得到皇帝召见。王昭君因自己貌美,不肯贿赂,画工故意将其貌丑化,以致一直得不到汉元帝赏识。②黄金句:谓王昭君容貌在汉宫中确实算美丽的,不必(或没有)用黄金去贿赂画师(指毛延寿)加工美化。青冢:王昭君的墓。因其亡终年草色青青,故名。冢今尚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岸边。胡地:在时中原汉族地区人们对北方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
  答苏州韦应物郎中
  皎然
  诗教殆沦缺,庸音互相倾①。
  忽观风骚韵,会我夙昔情②。
  荡漾学海资,郁为诗人英③。
  格将寒松高,气与秋江清④。
  何必邺中作,可为千载程⑤。
  受辞分虎竹,万里临江城⑥。
  到日扫烦政,况今休黩兵⑦。
  应怜禅家子,林下寂无营⑧。
  迹隳世上华,心得道中精⑨。
  脱略文字累,免为外物撄⑩。
  书衣流埃积,砚石驳藓生⑾。
  恨未识君子,空传手中琼⑿。
  安可诱我性,始愿愆素诚⒀。
  为无鸑鷟音,继公云和笙⒁。
  吟之向禅薮,反愧幽松声⒂。
  [说明]韦应物(737—约790),唐朝诗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仕玄宗、代宗、德宗三朝,历官比部员外郎、滁州、江州、苏州刺吏,罢居苏州永定寺,病卒。平生道路曲折,经历坎坷,诗负盛名。今存《韦苏州集》十卷。韦应物与皎然为同时代著名诗人,自然互相倾慕。韦乍到苏州,立刻寄诗给皎然(其诗从略)。从此与皎公结为方外至友。苏州、湖州相距咫尺,诗词唱和,连篇累牍。这是皎公奉答韦应物的一首五言古风,洋洋洒洒的十五句三十行一百五十字,从当时诗风颓废诗坛衰败说起,赞扬韦应物的诗是可流传千古的精品,同时检讨自己业已荒废文学创作,应向韦氏学习,很真挚,很诚恳。皎然不仅是大诗人,而且是很有水平的诗歌理论家、批评家,他的议论和评价是有权威意义的。无论是概括晚唐诗坛还是评价韦氏作品,不失公允,诗也写得雍容大度,确为大家手笔。
  [注释]
  ①诗教:诗歌的教育意义、教育作用。从《诗经》起,以至秦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皆非细事,都与道德教化相关,故有诗教之说。殆(dai):近于、几乎。沦缺:沦落,颓败。庸音:泛指各种非庄严、非高雅的诗歌作品。倾:倾轧,排挤。②风骚:本意为诗经和楚辞的合称,其代表作为《国风》和《离骚》,故名。后用来代指诗文,特别是俊逸、秀美的诗文。此处指韦应物的诗。会,恰巧,适逢。夙昔:往日,往时。③学海:意谓学说渊博如海之广阔。郁:郁结,指凝结成。英:精英、精华。④将:和、同。⑤邺(ye)中作:指韦应物诗作名篇《邺中吟》。千载程:意谓流传千古。⑥虎竹:谓兵符。虎者虎符,竹者竹符,皆为调兵信物。韦应物任苏州刺吏,系一州军政首长,故言。江城:指苏州。苏州在大运河畔。⑦烦政:琐屑的政务。休:免去。黩(du)兵:通常作黩武,即滥用兵力,好战。⑧禅家子:本意为禅宗弟子,此统指佛门子弟。营:经营、谋划。⑨隳(hui):毁坏。华:浮华。⑩脱略:此处意为摆脱、省略。文字累:佛家特别是禅宗提倡不立文字(包括诗文)。以文字为修行中之累赘,强调的是“悟”。撄(ying):触犯、扰乱。⑾书衣:书套。流埃:灰尘。驳(bo):混杂。⑿琼:美玉,指韦应物的诗。⒀愆(qian):丧失。素诚:犹言素志,一贯的意愿和志向。⒁鸑鷟(yue zhuo):凤凰一类的祥鸟。云和:山名,以产琴瑟著称,因以为琴瑟琵琶等乐器的通称。⑩禅薮:犹言禅林,佛教寺院。薮本意为草泽。幽松声:指松涛发出的高雅之声。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①。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②。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③。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④。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陆鸿渐即陆羽(733—804),唐朝文士、茶叶专家。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家世不可考。拒绝官府征召,隐居浙江苕溪,与女道士李季兰、沙门皎然交好。以著书为事,有《茶经》传世,后人奉为茶神。皎然这首诗,写他前往陆羽居处拜访,通过对陆氏隐地环境的详细描绘,虽然我们和作者一样,未能见到陆羽,但这位淡泊名利、著书自娱的高隐名士的风范已经清晰在目了。诗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入微,很精炼,很流利。
  [注释]
  ①郭:外城。②篱边菊:典出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着花:开花。③扣门:敲门。西家:西邻。④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临川道中
  护国
  出谷入谷路回转,秋风已至归期晚。
  举头何处望来踪,万仞千山鸟飞远①。
  [作者简介]
  护国,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可能是江南人,大约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前后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云游,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诗,诗风淡雅清隽,当时即享盛名。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说明]唐代以“临川”命名的地方有今海南省崖县、江西省临川县、四川省兴文县等。按作者现存诗中多写江南湖南、安徽等地风光的情况来推测,诗题中之“临川”似指江西省临川县。这首绝句含蓄委婉地描写了一个云游僧人旅途上的艰辛。诗写得沉郁辽阔,行文潇洒超脱,很有韵味。
  [注释]
  ①万仞:仞为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大约相当于今七尺,万仞乃极言山高,非确数。
  归山作
  护国
  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①。
  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②。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③。
  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④。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⑤。
  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⑥。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⑦。
  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⑧。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
  前面提到护国雅好林泉,性喜云游,然而,倦鸟归林,游子还乡,终究还得回到自己驻锡的故山。这首五言古风便是讲述作者远游归山时的感想:外面纵然也不错,但毕竟还是自己的山林更好,想到古昔的高贤,能挂冠归隐,何等痛快。关心政事,留恋朝廷,屈原的下场又是如何?于是作者得出了结论:世上一切,全是空的!
  [注释]
  ①喧静:喧闹与宁静,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环境。②朝市:朝廷与市肆,此处泛指红尘俗世。林峦: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③四皓:即商山四皓。汉初商山四位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高祖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一日四皓侍太子见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议。拂衣:指辞谢封赏,归隐田园。二疏:汉代疏广与侄疏受。疏广官拜太傅,疏受职任少傅,因年老同时辞官,公卿大夫在东都门外盛会欢送,传为美谈。挂冠:摘下官帽,指辞官。④隐逸传:前代著名隐士的传记,未详确指。三时:本意指春、夏、秋三个务农季节,或佛教所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此处却指每日的早、中、晚三段时间。这种说法,系作者自撰。⑤靳尚:战国时楚国大臣,楚怀王时任上官大夫,妒忌左徒屈原之能,向怀王进谗,使屈原被疏远。又贪图秦使张仪贿赂,买通怀王宠妃郑袖,使秦反问获利,楚齐联合之事夭折。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思想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⑥黄泉:阴间。名及句:指屈原名声之好,名望之高,达到云霄。⑦松牖(you):松木做的窗户。⑧心怀:犹言心中的感想。
  题醴陵玉僊观歌
  护国
  王乔一去空僊观,白云至今凝不散①。
  台垣松殿几千秋,往往笙歌下天半②。
  瀑布西行过石桥,黄精采根还采苗③。
  路逢一人擎药碗,松花夜雨风吹满④。
  自言家住在东坡,白犬相随邀我过⑤。
  南山石上有棋局,曾使樵夫烂斧柯⑥。
  [作者简介]见前。
  [说明]醴陵即今湖南省醴陵县,位湘省最东处,与江西萍乡交界。玉僧观为中唐时期湘东著名道教宫观,据说与僧人王子乔有关(参见后注),早废。护公云游至湘东,参访途中,恰遇观中道长在山中采药,相邀同至玉僊观。佛道皆为出家人,拜访挂单均为常事。玉僊观今非昔比,虽然神话传说、僊人古迹比比皆是,却已冷落荒凉,无复旧日繁华景象,令人无限感慨和缅怀。
  [注释]
  ①王乔:即传说中之古僊人王子乔。《古诗十九首》十六有“僊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其注引《列僊传》曰:“王子乔者,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凝:凝结。②台垣(yuan):台阶和矮墙(指围墙)。松殿:指松柏环绕的道观宫殿。笙歌:泛指各种乐器伴奏的歌声。天半:半空中。③黄精:草名。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多年生草本。叶似竹而短,根如嫩姜,入药。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粹,故名黄精。④擎(qing):举,向上托。⑤过:过从、过访。⑥南山:泛指一般的山,详见后。烂斧柯:传说晋代有樵夫王质上南山砍柴,见山石边有两童子在下棋。童子给王质一物,形似枣核,食之不饥。王质便放下斧子,坐下观棋。不久,童子笑道:“你的斧柄全烂掉了!”王质下山回家,发现已历数代,见不到同时代人了。
  题竹
  玄览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乌飞①。
  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②。
  [作者简介]
  玄览,唐代中期湖北荆州陟山古寺僧。生卒年及俗姓籍贯均不详,大约公元766年前后在世。长期主持陟山古寺,道风高卓,人不可测。能诗,不多作,流传至今者唯此一首,载《全唐诗外篇》(此书中前二句与后二句倒置)和《万首唐人绝句》及各种诗话中。
  [说明]览公任陟山古寺住持,有张躁画古松于斋壁,符载写赞,卫象题诗,有一时三绝之称。览公以白垩涂去。僧那为其甥,翻瓦探雀,挖墙熏鼠,顽劣异常,览公未尝责之。弟子义诠,恪守规戒,布衣一食,览公亦无称赏。人们都觉得奇怪,于是览公题此诗于竹上。全部的疑问都解答了:一切不与物理人情相违,任其自然。
  [注释]
  ①从:同纵。任从,听从。②廓:广大开阔之意。物情:事物之常理,人世之常情。
  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①。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②。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③。
  唯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④。
  [作者简介]
  清江,唐代浙江诸暨若邪云门寺僧。生卒年及姓氏均不详。大约公元775年前后在世。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擅长诗文篇章,在大历至贞元的数十年间一直享有盛誉,与名僧清昼齐名,时称“会稽二清”。有诗二十余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说明]七夕指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传说这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银河)相会的时刻。清江的这首五言律诗权且把这个美丽的传说看成事实,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述。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是那么珍贵郑重,他们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是那么缠绵缱眷,确实令人羡慕赞叹。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韵律柔和抒情,对仗工稳,想象丰富,很有感人的力量。
  [注释]
  ①七夕句:这句是从诗人本身的角度、从地面观看银河上牛女相会,自然觉得遥远。②帐:帐幕。渡河桥:传说七夕时天下喜鹊皆飞上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诗中则说以云为桥。河指银河,又称天河。③金冠:黄金制作的凤冠,一般为贵族妇女所戴,或者参加盛大礼仪(如婚礼)时使用。玉佩:玉制的佩饰。④更漏: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更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7:5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