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41|回复: 0

[选刊] 你想象不到的日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09: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艺访谈


武艺,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时间:2009年9月15日

地点:二月书坊

采访人:陆虹

文字整合:徐家玲
   

--------------------------------------------------------------------------------

画家武艺今年在日本一个叫大船的地方客居数月。也许本来就是闲暇小住,无忧中自有一种细心的体会。那种每天从大船站乘火车出行,天黑归来的感觉,让他感觉不像是在陌生的国度,全然是在中国某个世纪的某个小城。其实无论什么时空,生活就是上船、下船。
有人体验生活,是为了创作;有人画画,是为了挣钱;武艺静静地享受生活的同时用心感受生命的点滴,他不厌其烦地描述日本建筑、日本女人、日本的生活细节,文字和绘画帮助他记住了这段生活。

直到回国数月,一本名为《大船》的书出版,武艺似乎才完整地从那段时间里走回来。

这一次的小住,武艺以一个普通人的心境,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个国度的细节,感受到一个真实平常的日本。日本和中国离得很近,但日本的文化、审美和中国有很大的异同,同是东方国家,日本文化中的精致与中国文化的宽博有着时间与空间的不同。

藏画导刊(以下简称“藏”):今年你去日本画了非常多的速写,也写了不少文字,可以看出你对日本有很深刻的感受,之前去过日本吗?

武艺(以下简称“武”):2007年时去过,是去参加东京艺术大学举办的一个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交流展。我当时一到东京成田机场,第一印象就是很现代,但日本的那种现代又不是“新”的感觉,而是积累出来的现代,有一种厚重感。当时正值秋天,东京一直下雨,非常清新,但因展览的行程安排得很紧,所以我没能细细感受这个国家的风土文化,便想一定要再找时间重新来看一看。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虽然在历史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但这两个国家还是有很多区别,包括这两个国家处理事情的许多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社会的基本方式就完全西化了,而中国在“五四”以后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日本不是这样,像东京的国立美术馆保存的上世纪初日本去欧洲学油画的一批画家的作品,他们学油画要比中国学得更彻底,他们可以完全放弃自我,而中国有一批画家是后来到日本学的油画。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接触西方的时候可以放弃自我,但中国人是从自己的角度看西方的,以此来改良自己。因此日本和中国虽然同属东方,并且在文化上有很深的渊源,但是它们不一样。可能这还是和国家大小有关,中国还是更有一种大国风范。

藏:日本的科技、教育、经济很发达,这些年中国也发展得很快,但你一定在很多细节上感受到这两个国家有很多不同,存在差异。

武:这两个国家真正的差距,我觉得可能还是在教育上。从外观而言,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和东京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细节上我们却能看出两个国家很多不同的东西。比如日本很小的一个地方的图书馆,它们的儿童阅览室其实很丰富,我觉得起码比国内有的大学阅览室要丰富得多,而且在儿童阅览室里面介绍中国的图书很多,因为日本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虑,始终都把中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来看待,所以在日本国民基础教育的时候,对中国的认识就开始了。可以这样说,只要你能想到的关于儿童的书籍在阅览室里都有,除此之外,天文、地理、科学、军事等等图书都非常丰富。儿童阅览室在图书馆占的比例往往比较大。你翻日本的小学课本很有意思,比如它里面经常会有“为什么这家店的豆腐做得很好吃,为什么那家店的面包做得会很好吃”,其实这就是日本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叫做“培养对专业的专注度”,而这在中国是不太强调的。日本人会说“做面条的一辈子都想面条,做衣服的一辈子都想衣服”,这种专业的专注度是中国社会非常缺乏的。因此在日本,你可以从一些小面馆的牌子上看出它已经有一百八十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这是很了不起的,这可能和他们的体制有关,日本往往会着力保护这些国内的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这一点和欧洲很像,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就已经和中国完全分开了。就像欧洲梵?高曾经待过的那个小酒馆,外面的栏杆直到现在都没变,而你去那个小店吃饭需要提前两个月订餐。在日本也是这样,不是你想吃就能马上吃,都是排队排不过来的,他们其实不是单纯的为了吃,而是在“吃”一种韵味。

藏: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说说这些差距的例子。

武:在日本,家长都会带着小孩去博物馆,我们认为这是对孩子进行艺术的熏陶,但是他们会认为这是生活,就像逛超市一样是必需的。而且东京的国立博物馆里把亚洲的传统文化,像中国、朝鲜、日本的,文物做并列的展示,这样给人一个直观的比较和参照。这也显示出日本另一面的用意,表明这三个国家有关,尽管他们有区别,但是在脉络上你会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另外就是他们有“海外日本”这个概念,就是日本对海外影响是很重要的一块,像日本产品对世界的介入等等。日本的教育中,随着年龄增大男女是分开的,有许多女子中学,这样避免了很多问题,男女从高中就分开了,并且日本现在还保留着私塾。像日本的义工都是无偿的,很努力地做,但不计报酬。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社会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因而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日本似乎有一种社会共识就是“让别人愉快也让自己愉快”。

藏:这次去日本,你在日记中对日本地铁里的女性有很多细节性地描述,这种不厌其烦地描写,似乎是对她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揭秘。

武:因为每天坐火车旅行,我就发现女性乘客坐车的时间比较长,很多人也不是去办事,但她们会习惯性的拿一本书来看,其实她们是在独自享受火车这个空间。日本的火车是很安静的,连手机的声音都没有,大家上上下下都很安静,这也提供给了我一个去描述她们的机会。在日本火车上的这种感觉也是欧洲没有的,可能我观察的点不一样,到日本让人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因为,在日本看不出我是外国人;而在欧洲,如果我去画写生,很明显的我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东方人,很难融入那里的生活,而在日本是可以完全融入的。

藏:融入这种生活后,感受到哪些与国内不同的东西?

武:日本相对来说社会机制是比较完善的,一个人有许多的社会保障,这也是日本人为什么长寿的原因之一。日本人虽然也焦虑,但是和中国人不太一样的是,他们内心的焦虑是和身体分开的,尽管他们的自杀率也很高,但这与日本人很强的责任心、自尊心有关。所以虽然自杀的结果都一样,而日本人自杀的出发点不太相同,我在东京坐火车看到他们把自杀叫做“人身事故”,对于这样的事情其实日本社会有着极为快速的处理方式。像北欧的国家自杀率也很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社会保障过好,这样生活也茫然了。我们寻找人不愿意生存下去的原因时,发现原因可谓多种多样,但诸多原因是由国情和信仰决定的。日本的经济虽然和它最好的时段相比是下降了,但发达的程度确实又比中国高很多,因而社会对于国民很多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保障。像东京的人口是北京的四倍,但即使那么多人口也会让人感觉到这个社会井井有条,一点没有杂乱的感觉。东京的地下铁道是五层,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我在日本找不到路,可以写繁体的中文,他们都认识,然后用简单的英语就可以交流,所以在日本就让我感觉到像是到了国内的某个沿海城市,这是和在欧洲很大的不同。在日本的感觉是踏实的,国内不是这样,中国人的内心其实有一些焦虑,这或许和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日本的小学生坐在火车上,就算是一年级也没有家长接送,而中国很多家长一直送孩子送进大学,日本没有家长接送孩子的这种概念。从这方面看日本和中国的差距并不全是经济上的。日本至今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礼仪文化,像一个中学生在下火车的时候都要和自己的同学互相鞠完躬才离开,在日本的机场也是这样,日本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礼仪国家。欧洲的礼仪也很好,它会让你很羡慕,但不会想到中国,而在日本你就会时时刻刻想到中国,又让你感觉像是没有出国。在日本,出了问题他们会首先寻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别人,像有一次我本来买的是普通车厢的票,后来去的是豪华车厢,我睡着了,他们发现了我的票不对时,他们不会打扰你,等我睡觉醒了,才告知。这确实让我很感慨。他们会尊重外国人并且首先检讨自己的过失,然后很礼貌地让我到站下车就行了,而不用补票。有时我感觉到日本现在这种文化的积累与他们整个社会深层的心理、教育、人文等等有很深入的联系。像中国的艺术家其实比日本的艺术家生活要好很多。在日本没有那么多人去关注当代艺术,除非你做到顶级,中国今天艺术界活跃的状态有点像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把梵?高的《向日葵》高价买回来结果砸自己手里,那时就处于一个几乎疯狂的状态。还有我们刚才说的那个例子,小学的老师会带着学生去豆腐店,让他们思考这家店的豆腐为什么在方圆几公里都出名,日本人从小就培养孩子无论去做一件什么事都要做到极致的态度。他们对社会的实践是从小就开始接触的,而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对于社会实践始终是脱节的,日本的这种教育无疑是在告诉孩子“你今后怎么去生存”。

藏:看来只有生活在日本,亲自去体验,才能了解真实而平常的日本。

武:的确是这样,像日本的火车站在海边终点的站台,都有一个升降梯,就是为了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而在国内不全是这样。比如在某新建的车站,没建电梯,我就看到几个儿女推着轮椅上的老人不知道怎么出站,这反映出我们各个部门的工作其实是脱节的,修车站的就只想着车站,修站台的就只想着站台,他不会顾及到这些特殊情况,而日本对于这些都是一个整体,它会规划得很周到。第一次去日本也很有意思,我看到几个老工人在量一块筑路的石头用了半天的时间,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将这石头补上去,就要管五十年甚至更长,不会像中国这么反反复复。另外他们工人的工作时间也比较短,不会有夜班。

日本的饮食文化很有意思。他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往往是从健康的角度去考虑的,饮食很清淡,比如他们的酱油是透明的,像是我们兑过水的酱油,醋也是醋精。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吃白萝卜,并且是把萝卜绞成末然后伴着酱油和醋吃。所以,因为这种饮食结构,纯日本人大肚子的很少。其他食物还有豆腐、牛肉、海鲜。他们吃米饭还有一种特色,就是用生鸡蛋拌饭,你去饭店要一碗米饭他们会给你一个鸡蛋,就是用来拌饭的。像一份快餐里面,有一碗面条、一盘饺子、一盘炒饭,他们是把面条和饺子当菜吃的。日本的饮食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勤俭,我注意到他们小孩子吃过的碗里是没有饭粒的。这也是在战后的一种教育,德国也是,国民都非常节约。日本街道两边的提示语是很值得品味的,比如他们下坡旁的牌子上写着“徐行”,就是让你慢慢走,而在火车岔路口,写的是“最徐行”。街道上卖锅碗瓢盆的叫“生活的道具”,中国叫“日杂”,而日本的这种称呼方式就很有趣。像我看到一个店面前挂着的牌子写了“庖丁”两个字,我马上反应出“庖丁解牛”,走近一看就是卖厨刀具的地方,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称呼,日本人对这些没有感觉了,因为这些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而我反倒觉得非常有意思。日本的生活是很精致的,而这种精致来源于汉或者唐,一顿饭的小碟小碗特别多,吃完一道菜上一道,可能这种吃法也来源于汉或者唐,因为汉墓里出土的小碟、小碗就特别多。在日本,其实是看中国以前的样子,那种不经意的古意在他们的生活中,时时留有。这两次去日本我没有去京都和奈良,我准备花五年时间把日本走遍。当然日本也提供给非常现代的东西,而这种现代和我们有着共同的地方,所以在日本不同的传统与现代人人都能感受到,人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这让人在现代与传统中不知不觉有种深深的思考。像日本的婚姻礼俗基本上继承的中国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那种传统。日本的和服就是唐装,所以西方人也很奇怪,日本非常现代,很多科技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为什么还能将传统保存得这么好。有时我觉得日本像是达到了“中庸”,并将“中庸”做得更极端,而我们是还没有到“中庸”就停止了。

藏:这样的“中庸”文化也影响到艺术。

武:对,像日本江户时代的水墨画往往运用了我们认为是败笔的部分,它其实突破了“水墨不能这样去表达”的认识。还有像设计,它也是在中庸的基础之上,既有东方的状态,又能走点儿极端,这可能是日本理解中庸文化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日本的浮世绘非常精彩,也影响了印象派,其实就是它把传统文化很完整的保留下来了,然后又把本民族的文化提升了。在西方人眼里日本是最纯粹的东方,铃木大佐直接用英文写作阐释禅宗,所以欧洲人了解禅宗都是通过他开始的。其实现在日本很多人都在影响欧洲,包括现在像很多欧洲的厂家都和日本的企业合作,就是因为日本的科技发达,它的现代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缘故。像我最早去巴黎,戴高乐机场全是日本产品的广告,而且在巴黎最著名的马展上亚洲就只有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参加。日本离我们只有3个小时航程,而它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发达程度的国家,尤其是在去过之后,会让你不得不思考中国和日本的现实状态。

藏:这次你去日本感受到日本的这些文化现象,对他们的绘画和当代的文化又是怎样看?

武:日本画的感觉更淡雅、更清。比如我在日本住在大船,大船离镰仓只有一站地,而镰仓是日本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川端康成的故居也在那里,日本武士时代的首府也在镰仓。我选择住的那个地方也是古色古香,寺庙也很多,所以它提供了一个你可以静下心体会周边环境的机会。日本画家画画的方式和宋人很像,因为宋人是强调写生的。现在也是这样,很多日本画家能在一张小卡片纸上极其安静地画几个小时,这和我们现在的画家确实不同。但是日本的水墨画进入当代以后其实比我们迷茫,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画了。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做事比较严谨,当他不知道该怎么画的时候,他可能就不画。但是日本的岩彩画发展得很好,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它能和日本的居住环境搭配起来,和时代结合起来,很好看,不像我们的绘画是孤立出来的,是和建筑脱节的。日本人的生死观和我们也不同,就像他们小区的花园中间是墓地,并且离墓地近的房子更贵。寺庙的大殿后面也是墓地。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可能觉得日本当代的文化更变态一些,因为它的出发点不同,像他们的色情书店到处都是,小孩可以进老人也可以进。所以日本文化也会给你可怕的一面,因为它太专注了。日本的火车站现在很多都一百年了,不管是木质结构还是钢结构仍非常结实,就是再经历一百年可能都没问题,日本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做到一种极致。他们的铁路比我们发展得早,轨道窄车厢也窄,这样一来,人离得近了就感觉人特别大。因为日本人做事很专注,所以我在火车上拿着本子写他们的生活,他们不会关注你,就像他们走路会一直瞅着前面,似乎不懂得东张西望。他们做什么声音都很小,并且很有礼貌,就像在一个巷子一个骑车的女孩请你让路的时候,不会在你的身后大声嚷嚷,也不会按铃,她会很轻言细语的请你让路,等过去以后她还会朝你点点头以示感谢。基本上在日本,过人行道的时候不会有汽车喇叭的声音,汽车都会让你先过,如果你要让汽车先过司机就向你点头致谢。欧洲也是这样,很有礼节,这种感触特别深。

藏:你这次去日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武:在日本最大的收获还是在细节上,有时候我看日本并不是站在一个画家的角度,可能更多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日本手机漫游用不了,你只能通过电话和国内沟通,但很便宜。这样,你就有条件很安静的在那个国家平静的看待日本的生活细节。

藏: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可以说在文学与美术上是日本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日本那种特有的美的气质,这似乎与禅宗也有关系,你怎么看待他们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武:日本的生活、审美中受到禅宗的影响很深,他们对禅宗的理解更透彻,那种优雅、恬静,对细节的关照,对事物的专注,对一切似能解释又不能解释的态度,反映了日本地域、文化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的艺术也正是取之他们的生活。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感觉东山魁夷的画装饰感很强,但当我坐在日本的火车上,眼望窗外时,发现那景象就是东山魁夷的画,他画中的风景和他的故土是多么得像,他的画挂在东京的现代建筑中,非常好看,那种美很有意味。慢慢理解了东山魁夷画里的那种雅是和日本的所有的风土世俗融为一体的。而川端康成作品里流露出的对生活恬淡的态度,也表现了东方人的对待生活和自然的态度,那是一种以禅宗为核心的又清又淡,又很有嚼头的东西。在日本生活,很多时候,碰到事情或者人,他们不给你明确的答案,那种回答总是让人揣摩,让人清醒又迷惑,这种感觉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觉得这个国家,所有的都在一种无声无息的状态中或徐徐前行,或匆匆而过,但平静的外表下,有一个支撑这忙碌的、内在的、和谐宁静的气氛,也许这就是日本态度,说认真也好,较真也好。我在东京时,日本正在申办2016年的奥运会,日本本土很多人在反对,后来也没申办成,其实奥委会给东京的评价很高。似乎很多日本人不愿被一种外来的喧嚣打扰。所以有时觉得我们和日本交往很多时候,并不真正了解他们。他们那种有时并不直接说出来,更注重事情的效果的生活态度,我们并不陌生,而且似乎与自己有着深深的关联。

藏:在日本,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感觉,他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中国人?

武:不觉得陌生,很多地方都有汉字。我在日本时,看他们的电视报道,很多对中国的报道都是正面、向上的。这个民族的特点是谁好跟谁学。他们表面上很谦虚,但谦虚的同时,内心也很想赶超你。中国的经济最近发展很快,让日本很吃惊,因为太近,他们比欧美国家还关注中国,在日本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种交流和互相渗透不能避免,可以说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日本从政府到国民的关注程度都非常高。

藏: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的创作状态似乎是边走边行,边生活边创造,总能让观者感受到你最新的生活体验,你怎么看待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武:我似乎更习惯于在新的生活中寻找新的灵感。这样每次进入绘画感觉时很愉快,没有先前的东西引导我现在的状态,没有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更内在,而不是形式上的。这都是每个人不同的创作习惯,很多艺术家延续一种风格,我觉得也很好,最重要的是真实。我想这几年有时间走遍日本,也是我心态的一种需要。似乎日本的那种宁静更适合我,那种社会给予我的,正是我现在想寻找的一种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7:5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