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9|回复: 0

当代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23: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行书风可以说是近十几年、二十年在中国书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被命名也是很奇怪的过程,它不是自我命名的,而是被他者命名的。这有点像诗歌界的“朦胧诗”,八十年代诗歌出现了以后,有人就说读不懂啊,看起来很晦涩,不能理解啊,其实它抽空了过去的政治含义,打破了过去的审美习惯,我觉的这是很好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流行书风恰恰在这一点上是有其相通之处。

一 流行书风的命名及其文化倾向

流行书风强调一种新的审美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从官本位到民本位。它脱离了过去所说的“书法是什么”这种造句当中的虚假成分。当然,“流行书风”不是百分之百的好,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很大的争论。但它是很意义的事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文化现象。

过去,我们说“书者散也”,书法要写怀抱,或者说要写历代的名诗名句,以鞭策激励或者鼓舞自己,还有一些写大话、空话、套子话,我称这是些形而上的东西。这次“流行书风”是彻底的从形式、结构、语言到内容都回到了个体化写作,我称之为“个体化书写”。因为过去我们喜欢说:“我们”,说“集体”,后来开始说“我”,但说“我”是英雄的我,还和现在不一样,这个时候写的书法就是红光亮、乌黑、圆润、饱满、堂堂正气,凛凛风骨等等。这种审美也有相当的艺术魅力,如写榜书写巨幅的时候也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包括是笔笔中锋等同样有它的文化理路。但是书法落实到个体上的时候,进入了新的世纪,更年轻的一批书家要想出新时,必然要在三个层面突破:第一个层面就是从 “ 我们 ” 还原到个体,而不仅是 “ 我 ” ,不是 “ 英雄的我 ” ,而是 “ 平凡的我 ” 、 “ 自然的我 ” 、 “ 散到怀抱的潇洒的我 ” 。第二个层面是从书法的结构上看,它不太尊重、追求我们过去所称的经典性的章法、笔法和那种字画的要求,所以你看它有时候解体、很宽松,很散漫,甚至有一种反雄强的用笔,而用一些看起来很萎弱但是有很多东西又是很倔强的。它反唯美倾向,反那种圆润通透、铁划银钩的东西,而出一些我称之为 “ 向当代人审美趣味挑战挑畔”的东西,让你看到不舒服。它是 “ 拙 ” ,它是宁拙勿巧;它是 “ 通俗 ” ,不是那种 “ 俗不可耐 ” ,不是 “ 庸俗 ” ,而是俗得自然通透。第三个层面是篇章结构方面,它不是过去像那种英雄史诗般雄强、大气的碑额式的大的写作。相反很多作品是那种小幅的如小斗方等作品,使人感觉书法确实回到了个体,回到了个人的心境,回到了个人当下的生存状态。

但是也有些问题,就是 “ 流行书风 ” 这个命名是否是恰当的,我和一些朋友,包括刘正成先生,还有其它一些理论界的朋友也讨论过。因为往往被人家命名的结果,就像朦胧诗一样,其实不是不可理解的朦胧,而真正的好诗应该朦胧一些。 “ 流行 ” 书风就容易被人家说得比较走形,因为“流行 ” 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命名。我认为应该命名为是“民间书风”,或者是民间加个体的一种“个体性书风”。它在当代中国跟“日常生活化”这种美学趋向紧密相关,也跟我们所说的后现代思潮有关系,跟时代精神也是分不开的。当然可能会对流行书风有很多批评,主要会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流行书风对传统的继承有多少。我感觉流行书风对传统的继承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的,这与所谓的书法主义,与一些先锋派,包括行为书法还是有不小的差异。它写汉字,用的基本是斗方、对联这种格式,还是贴近生活的,不是有意标新立异的。它是一种平常心,在做平常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命名为 “ 边缘书风 ” ,为什么说是 “ 边缘书风呢 ” ?中心的那种 “ 官方书法 ” 或者是那种 “ 僵化书法 ” ,那种权威或者垄断性书法可能会慢慢被民间书法消解或者被零散化,所以说“流行书风”其实是一种 “ 边缘书风 ” 。但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看来,没有中心——在后现代不是说一个人在上面讲,下边人在听,而是在圆桌会议上,每个人都要发言,每个人都有倾听的权力。 “ 流行书风 ”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一种边缘力量,同时也使中心书法变得多元化。因而 “ 自我中心的书法 ” 、 “ 权力中心的书法 ” 、 “ 意识形态中心的书法 ” 和 “ 官本位中心的书法 ” 都不得不受到 “ 流行书风”的冲击。

但是,我还更加希望流行书风在利用民间资源的时候,需要更多地重视、兼顾人们的审美感性和审美感受。因为往往我们在提出一种特别先锋、特别激进的艺术主张时,容易形成与传统经典对立的张力,你是左,我就是右,你是高,我就是下。这样的结果,共实正如王元化先生所说的,它们的思维如同一辙,它们双方共同否定了彼此。你是假英雄,我就往卑微、甚至是 “ 沦落”的方面发展,这就忽略了人们的正常思想。所以不要对着干,也不要有意地挑衅。我倒觉得天地宽阔,自己走自己的路。

二 当代中国书法的原创性问题

二十一世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的精神诞生每个时代的书法,每个时代的书法培养不同的书法家。但精神和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是独创性,即创新形式。因此,在新的千年开始的时候,真正的原创型的书法家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师。

原创型不是凭空能产生的,它是我们在面对传统、面对现代、面对未来缜密思考和践行的结果。传统两千年来在不断变化,但整体上讲,传统不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因为传统经过历史的汰变已经成为了经典,具有了自己的历史价值。但经典一旦成为一种尺度,它就成了我们创新的障碍。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正面临着在传统方面“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一方面要走出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新的选择,这种痛苦成为世纪性痛苦。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打通东西方的审美趣味的对立,寻找一种国际性“审美形式”。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性形式方面的东西,然后将我们本土文化内容逐渐充实进而融合形式,最后内容的份量再逐渐增加,形式依托逐渐减少,以期最终达成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善结合,变成国际性的、具有审美共识性的书法美。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实验”,很难有统一不变的标准。有成功,也有失败,就看谁能寻找到审美的共识。当代书家应该从碑帖、民间书法以外的空间中寻求一些新的书法文化资源,从而用民间书法和学者书法丰富当代书法创造,这是千年书法转折中的自我选择。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书家不再满足于技术性的创新或拓展,应该使自己变得“学者化”。书法不仅仅是技术,它更是一种“道”。最高的书法境界是哲学。只有具备了超越天地人之间的一种思想,他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原创型的书法家。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向书法这条道路,这是好事情,但当中也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书法“普及”之后,当务之急是“提高”。当书法普及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进入推出真正的全能型、原创型的书法大师的时代。

全面总结本世纪来的书法发展,然后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书家,介绍他们的思想、阐释他们的书法艺术,是全球化时代的书法艺术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书法走向界的正途。当中国书法面对西方世界的时候,一部分书家总认为东方文化次于或低于西方文化,这种情况值得中国书法家认真反思。如何使自己本土独特的书法文化精神恢复它的本原面目?我认为,在“本土主义”书法之后,应该提出“世界主义”书法。就是说书法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新世纪的中国书法艺术是逐步走向形式过渡的艺术,包括线条的、黑白的、简单的构图艺术等。中国书法如果能在空间张力、时间构成、线条分割和音乐流动等方面有创新的话,必定会成为人类的审美新形式。新世纪的书法拓展,将有待于中国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的继续创作和共同努力。

我对当代书法发展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在普及了二十年以后,需要推出大师,我认为这些大师应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的人,他需要对传统吸收以后,把自己成传统的一部分,但是也变成创新的一部分。完全否弃的边缘化,或者是完全反中心的边缘化,本身自己就是中心化思维,这也是他要反对的对象。我认为是应该站到比那种二元对立更高的多元化的眼光来看,这样, “ 流行书风 ” 在命名上今后可以更加准确。我估计在这种大的文化思潮背后,就可能在流行书风名目下出现很多小的流派。我希望这样的流派能够出现,因为真正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一种很大的粗犷感,然后出现小的精致的文化。文化精致到一定程度就会僵化,然后又被更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表征所取代。

总之,流行书风是近二十年的产物,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自身存在不少的毛病,不会永恒。其实,它只要在世纪之交,能够为中国的书法发展做出自己的闪亮点,提供给人们思索和批评就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07:0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