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8|回复: 1

面向世界 走向科学让易学真理之光首先照亮自己(杨少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5 16: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少军


一、当今易学厂家必须从回顾中走出
易学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术核心和文化特色,不仅有过"人要三圣、事历三古"的光辉历史,而且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冲突和观念转化中都扮演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的角色。易学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了自己。
易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符号哲学,周易只是其中的主要一支。周易固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它如果停止发展与衍生,它便要逐渐丧失其生命力,就不会有昔日两汉象数新易学的辉煌和宋代易学的新高峰,也不会有今日易学的庞大复杂的体系。因此,易学本身必须首先变易,因时乘变地发展自己,变易自己;易学本身不变易,便是"易而不易",便不成其为易学了。易道以变为用,随着时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每一个时代的易学及其哲学,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都反映了该时代的精神面貌。
当今的易学研究,一方面要求回到"原典",一方面要求面向世界,走向科学。前者即回到原点,是追问易学从何处来?后者即面向未来,则探讨易学向何处去?何时易学才能远离尘俗、回光返照,进入当代科学与文化的最高殿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嬗变,中国学术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已自觉地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的影响。在中西文化大冲扩、大融合的新世纪,在重现民族化又强调世界化的今天,如何用这种西方色彩较浓的观念和方法去整理和研究体系已经相当完备的传统易学,如何使传统易学在新思想的刺激下重焕生命,二者能否有机结合,这都是当代易学研究所面临的新课题。
今日之易学,必须扫除它在哲学、文化方面的繁文缛节与故作深晦,更必须它在占卜应用方面的故弄玄秘与颠倒隐颐。惟如此才能为易学正本清源,使其正大尊荣,堂堂浩荡于斯世。基于此,易学理当向现代科学伸出友谊之手,以求互为动力和依据。
在此,必须提醒每一个关心和热爱易学的国人:我们再没有时间和理由去简单地重复古人了!我们应该把解释、诠注与应用故易的浅近眼光放向深远处,去寻找易学的真正光芒!让易学真理之光首先照亮自己,让易学研究从回顾中走出,面向世界,走向科学!我们应该把沉重的历史脚步从以往狭小的易道上迈出去,踏上新世纪面向世界的科学易大道!

二、中国文化必须大开才能大合
由于中国文化在源头上缺乏细致、纯粹的理论建构和锤炼思维,在解释宇宙、历史及人生问题时就过早走向了"天人合一"的思路,过急于经世致用。纵观中国易学发展史,从伏羲氏到文王之前,八卦作为纯粹的符号,人们对于这套符号内含的哲学逻辑思想并无多大的开展。这是伏羲纯八卦符号易时期。文王受拘之后,有代殷而有天命之志,乃思这套思想符号的实用价值,并据此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殷人之卜的新筮术,易学的发展便进入了筮术易时期。西周初年,孔子顺应时代,本着其在"天命"方面的特殊体认,对筮术易的信仰对象--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卦爻辞赋以新义;同时排斥筮术,于是筮术易变成儒门易。儒门易是由神道思想向人道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个阶段,易学宛如从天上来,冉冉降落人间。
易道之所以能够因应时变,是因为它要为现实人生服务,所以它特别重视"行",而不是"知"。至今日,中国学人,包括近代十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建构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化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而是什么对改善中国人的当下处境有实用,用佬可以推导出一种有实际意义的伦理秩序。历史实践反复证明,这种近视的对策并未发现中国问题的症结,往往舍本逐末,欲速而不达。中国文化的这个欠续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一种文化的宿命。我们过于强调"天人合一"的高级阶段,而对"天人分立"、"物我对待"却缺乏深刻的思维与体认。西方科学之所以发达,关键还是由于信仰上帝、有创世学说为背景,以"天人分立"、"主客对待"为其思维特征。
反省中国文化的思维,总是"感一如实"(易),"当下即是"(祥)的,知"合"不知"分",其利在于和谐感通,其蔽在于逻辑欠缺。中国历来注重的是人伦道德,修齐治平,以"物我不分、天人合一"为思维特色,故对自然事物少有执著与兴趣。中国文化必须大开大合,充分经受印度佛教文明的内向控制性思维(因明、瑜珈)和西方科技文明的外向控制性思维(逻辑、法律)这两个极端思维类型的考验与锤磨,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新生。

三、新易学形态必须适应世界文化潮流
由于中国文化的先天特征是重"行"不重"知"、重"?quot;不重"分",故中国学人虽有高妙的智慧,却少有实质性的文化建构。当代中国文化不在于重建或复兴某种道德思想,而需要文化基础建构方式的根本性革命。只有重审传统文化,才能从否定走向发展;只有面向世界文化,中国文化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和合理部分。中国文化的脉势在易学的根本性变易发展,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只能是一句口号。
在科学昌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民族性必将让位于文化的世界性。作为民族文化特色甚浓的易学,其发展必须与世界先进文化合流,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民族文化的个性是不断向着世界文化的共性而上升、发展的,在某些时候,民族文化个性的若干原有部分发生一种解体现象,这是民族个性的不断上升和新的凝集。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正是文化共性之不断扩大,亦是文化个性之不断完成。因此,中国文化绝不能以文化的多元性为由而居世界的大潮之外,而处于长期徘徊在科学殿堂之外的悲剧性命运。
新世纪的易学将不再是中华本土的狭小易学,而是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新易学。这种新的易学,应该没有卜筮的残余,却有科学研究的使命与业绩。它应当主要关注当代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等重大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人类整体精神困扰类难题,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与可能。
考虑到易学是集辩证法与系统论于一身的符号哲学,因此这种新易学便应是一种新的辩证系统论符号哲学。传统易学以" 爻-象-卦"为基本范畴;新易学则以"环-链-网"为基本范畴。因此,与八卦--六十四卦相对应,新易学便有链系统和网系统论两大部分。温振宇教授在《新易学,环-链-网辩证系统论符号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门新的历史哲学-世界史周期网系统论,它将揭开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谜,使社会科学研究迈向一个新的境界(参看即将出版的《新历史易学》)。
新易学继承了传统易学之"神",而在"形"上变易成世界学术的普适形式,更好的适应了现代哲学科学的潮流,为易学在新世纪回应挑战,逐步面向世界、走向科学作出了"惊人的一跃"的贡献!让易学的真理之光首先返照自己,才能彻照大千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6: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环链网符号哲学是非曲直纯八卦符号易的"现代翻版"
我们常说,最初的就是最终的,最终的也是最初的。事物发展的终点仿佛回到了它的原点。最初是混沌简单的,最终是浑圆简明的,都是简易的,这在纯八卦符号易和环链网符号易中都得到证明。正如古诗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无可奈何的中间是繁花似锦、枝茂错综,呈反对极、周期、回旋的现象。事物发展到极处,"花"必然落去,留下果,"燕"归来,似曾相似,实乃圆合圆升,螺旋发展以至于仿佛回归自我最初而又不是的状态。
当代易学正是到了必须"革自己的命,造自己的反"的时刻,目前只有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才能更好地主宰易学自身的命运。我们先看易学发展历史上的几个精彩片断,来印证上述观点。
先秦儒门易,自孔子至汉田何,六世单传,如一缕游丝之孤悬,传至施雏、孟熹、梁丘贺三人,儒门易乃大为光耀。但由于儒门易陈旧无新,孟熹变起萧墙,经象数为说,焦延寿、京房紧紧跟随,象数易的阵营俨然可观。儒门易遂成强弩之末,象数易的时代随即到来。前有孟熹的摧坚攻锐,推到儒门易;继有焦延寿的发扬光大,并收京房为弟子,于是开创出象数易的三百年盛世。
孟熹是汉代易学史中一个开风气的人物,但由于所提供的图式对过于简单,难于实际应用。京房继承了他的思路,纺织了一个八宫卦、五行六位的图式,创设了世应、飞伏的体例,确定了月建、积算的推断灾异的数学方法,并使之体现儒家文化的价值理想;追求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整体的和谐,因此,只有京房才称得起是汉代象数派新易学的奠基者。
至东汉以后,易风转变,马融、郑玄、荀爽一班经学家投进了象数易的阵营,以治经学立场治易,送将象数易由占验带上了注经之路。与西汉孟、焦、京的易学表现得活泼有生气不同,东汉易学则拘谨有余而生气不足。这一易学趋势的转变,对兴于占验的象数易来说,实在已经注定了趋向衰微的命运。最后王弼以一本扫除象数的易注,使风行三百年之久的象数易于焉告终。
自王弼之后,中国思想界已渐入佛教天地之中,易学退藏于密,让其主流思想之位于佛学,而自居于韬光养晦之域。佛教思想在中国发扬至盛极之后,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在充分吸收融合了佛教思想之后,归宗返本,易学又自然地出潜高隐,起而领导中国学术界。此时是在唐代以后,经过了五代的乱离,赵宋一开始,先由华山道士陈抟现身,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点消息,播散了一些易学将兴的种子。不久之后,易学大家邵雍出现,一时间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这一批以复兴易学自命的思想家,竟以易学为立论基础,或开讲坛,或事著述。突然间易学如空中爆发和光花,灿烂夺目,成了最热门的学问,其兴起之骤与景况之盛,较之汉代象数易之兴,有过之而无不及。
易学的本质是哲学思想,其象、其术、其数与其文字均表达其哲学思想的方式。大体来说,先秦是以象为主,至汉象数易是以术为主,而易之数理学,直到宋邵雍才真正得到发挥。邵雍的先天易,摆脱了传统的卦序排列,以一套新的卦序排列结合于自然数理,从而易之卦象成了表达数的符号。数成了易哲学思想的主要倚托。邵雍的先天易并非别立于传统易学门墙之外而立义。传统易学的理论他全部继承,只是开创了一条新路子,经由这一条路使易学能在先秦、两汉之外更扩展出一片好天地。因此邵雍易学真正发扬易数理之学,为易学开创了新局面。
古代易学到了宋易阶段这个高峰后,再也不能创造新的易学形态了。宋易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学化,其易学哲学标志着古代易学发展的高峰。至于清代的汉易复兴,就其理论思维总的趋势说,可以说是由高峰走向低坡。
下面让我们用新易学的模式来粗略分析一下易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变易规律。
自伏羲时代起为纯八卦符号易时期,为引子阶段,用Y来表示。
自周文王演易起进入筮术易时期,为初级正环节,用A来表示。
自孔子赞易及《易传》形成表明易学发展进入儒门易时期,为初级反环节,用B来表示。
《易传》作者成功地会通了易学与儒学,用儒学义理充实了易学的内涵,用易学的卦爻开拓了儒学的思路。后有道家隐士易作为过渡,用G表示,为象数易前奏。
自孟熹、焦延寿,尤其是京房起进入象数易兴盛时期(前期为占验派,用a 表示,后期为注经派,用b表示)。为二级正环节,用A1表示。
自王弼扫除象数易起进入玄学易时期为二级第一反环节,用B1来表示。
自北宋五子起易学思维发展进入高峰,为义理易兼数理易时期,为二级第二反环节,用B1/2来表示。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的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华夏民族遗留之瑰宝。
自清代易学转向汉易复兴,乃是三级第一正环节,用A12来表示。
科学易,是从传统象数易学中蜕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易学流派。自民国年间发萌,有刘于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薛学潜的《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沈仲清的《易卦与科学》,丁超五的《科学的易》,这些著作都企图打通《周易》与近代科学的关系,以达到传统易学与近代现代化的大趋势,这方面的探索有董光壁的《易图的数学结构》、《易学与科技思维》,丘亮辉的《周易与自然科学》,徐道一的《周易科学观》。这是三级第二正环节,用A22来表示。
图示如下:
YoA-B-G-A1(a-b)-B11-B12-A12-A22oW
Y:纯八卦符号易
A:筮术易时期
B:儒门易时期  
G:道家隐士易
A:两汉象数易
a:占验派时期
b:注经派时期
B11:魏晋玄学易时期
B21:宋元有义理易
A12:清朝汉易复兴时期
A22:近现代科学易
W:环链网符号易
其中,A、B为两大轴心环节。
我们看出,A、A1、A12、A22一脉相承,从筮术易、象数易、汉易复到科学易,都偏向参天象以明体,或比附近现代科学以彰易,B、B11、B12也是脉相承,从儒门易到玄学易,再发展宋代义理易高峰,都偏向全释人事,急乎国家天下之用,这两大类呈反对极关系。 Y、W则遥相呼应,首尾相连,一为纯八卦符号易,为单纯环节;一是环链网符号易,它是传统易学的彻底结束,又是现代世界新易学的开始,恰如浑圆网环节,也是一个新的单纯环节,故用新易学称之,用W来表示。
从时间长河看,Y起始,W终结,其实是一体之两面在不同时期的反映,传统易学时代,人们思维认识程度过于"典要"(易不可以为典要),可塑性小,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所有可能状态和全息状态。正如人们对光的认识一样,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才是全面认识,易同样有纯八卦符号易和环链网符号易二种基本形态。八卦符号易只是易学的原始初级阶段,环链网符号易是新三论思维成果上的高度哲学概括,应是易学的高级阶段。Y与W之间是传统易学时期,W为传统易学之终结,为现代新易学之发韧。
如果说传统八卦符号易是离散的粒于状态,那么环-链-网符号易则是连续的波动状态;如果说传统易学好比佛学上的小乘境界,那么新易学应该是大乘境界;如果说传统易学是发源了中国本土的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智慧结晶,那么新易学则是创立在人类整个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世界普适性的智慧珠宝;如果说传统易学是以预测个人小命运为已任而自己又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悲剧命运,那么新易学则是以人类社会总体命运为思考焦点,具有逻辑清晰、思维宏观、巧妙等特点,必将在新世纪兴致勃勃地上演自己的喜剧!它像一束光芒,由内返照自己以完善自己,向外彻照万科而发扬自己!让易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quot;典要"走向科学,这是新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纪范围内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23:0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