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4|回复: 2

佛教的五戒十善与构建和谐社会(魏奕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11: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3月25日 《广东佛教》


佛教流传于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它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裨益多多。

一、五戒十善的内涵

戒,有所不应为也。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语”分解为不两舌、不妄言、不恶口、不绮语,将“不饮酒”扩展为不贪、不嗔、不痴,加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成,称作“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础,十善是对五戒的扩充和加深,其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五戒侧重于身的修为,而十善兼明心的动念。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等,但都是以上述的五戒十善为基础,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异。五戒十善的内涵相当丰富,下面是我的肤浅理解。

不杀生重在仁慈闵爱。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昆虫蚁蜎,凡是有生命的,佛教认为都不可以杀害。也不论是亲自操持刀枪棍棒或用手足杀伤对方的生命,还是指使他人去杀害,甚至看到他人伤害物命而心中窃喜,都是不许可的。佛教主张佛性平等,即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万万不可残害戮杀,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释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仁爱的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在释氏看来,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互相残杀,各种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免去争斗仇恨,天下便可太平无忧。

不偷盗引导正当致利。偷盗包括诈骗潜窃和强取豪夺。佛教认为,凡是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行为,为人所不齿。佛教主张致利须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称作义利。如果人人都行义利,“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并且将收入用于必要的日常开支,上奉父母,下育子女,或者投资创业,扩大生产,捐助慈善福利事业,服务社会,不奢靡,不浪费,对于借贷也能如约偿还,那么就不会发生偷盗诈骗行为,社会就安宁而少纠纷。

不邪淫戒勉坚贞不渝。除了正式结合的夫妻以外,不能发生性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即使是夫妻之间的性爱,也不能非时、非处和变态。成年男女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这是佛陀教导居士结婚后,要夫妇相敬如宾,不与配偶以外的人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家庭美满幸福。

不妄言凸显诚实守信。就是不说假话大话虚伪的话,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佛教认为,说谎固然是妄言,有时以眼色、手势、点头默认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对方受骗,也是妄言。若是人人远离妄言,大家以诚相待,童叟无欺,互相信赖,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和谐的乐土了。

不两舌教人正直坦荡。“两舌”指搬弄是非,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挑拨离间他人的感情。人际接触中能够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做正直事,就是—个坦荡的君子,就不会有是非烦恼缠身了。

不恶口彰显语言文明。不用恶言毒语咒诅他人,不说粗言秽语有辱于人的话,不讲低俗的言语。“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佛教认为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善德,令人崇敬而亲近之。

不绮语有利庄严威仪。所谓“绮语”,包括花言巧语,戏弄人的言词和导人生诸邪念的不正经语言。佛教认为绮语者轻浮无礼,是轻贱之人。人若不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仪态庄重,为’他人所敬仰。

不悭贪保持清廉高洁。悭贪之人在顺境中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会产生种种罪孽。对于金钱财富权势名位美色醇酒,应当理性地自我限制,绝不可使贪欲恶性膨胀。如果任由贪欲泛滥,终将害人害己。贪墨之人,世皆鄙之。不贪是宝。不贪者清心寡欲,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清正廉明,品自高洁。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1: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嗔恚贵在忍辱负重。“嗔恚”指身处逆境而不能忍受,或因受辱而怒形于色,或遇事不顺而心浮气躁,缺乏忍辱负重之品格,少了坚忍不拔之毅力,滥发脾气,常动肝火。释迦牟尼常常教导人,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对治嗔恚,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利和利他的大事业。

不愚痴全靠学习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不辩是非,固执邪见,胡作非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教人多学习,明事理,做远离邪见的善人。居士更应博览广闻,按照自己的成才意愿,掌握不同的专业知识,方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上述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二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四善业;不悭贪、不瞋恚、不愚痴,是意三善业。其中意三善业为最重要。意即是人的内心思想。意业清净mlj身口言行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

二、持戒是佛法的基础

五戒十善属于道德范畴,也就是现今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基于慈悲、行善、防非、止恶的宗旨而制定的佛教徒道德准则。释迦牟尼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在佛教的律、经、论三藏中,律藏侧重于戒,经藏侧重于定,论藏侧重于慧;而戒生定,定生慧。尽管定和慧所阐述的佛理要高深奥邃些,戒律要浅显易懂得多,但戒律比经藏和论藏更为重要。因为它告诉佛教徒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规范了发心与行为,让佛教徒有了身口意三门的取舍标准,可以由自爱、自敬、白重、自我约束,进而达到他爱他敬他重的人生价值。

戒律有如佛法这棵大树的根部。有了根,方能立地成长滋生枝叶结出果实来。在《涅槃经》中,释迦牟尼开示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他明确指出,众生潜在的佛性,须以持戒作为基础,方能显现。正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写的那样:“有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如同世间万物都依靠大地而成长那样,所有的功德都只能在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俱舍论》中有世亲菩萨的名言“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脱,最重要的是修持”。许多高僧大德都反复教导佛教徒“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所以佛教历来强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将三无漏学中的“戒”置于“定”与“慧”之前,突出了“戒”在佛教中最基础的重要地位。

按照佛教的说法,“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为人,下品为修罗。行上品十恶者人地狱,中品为饿鬼,下品为畜生”。佛教用这种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理论来灌输和施行五戒十善,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间乐土的目的。

五戒(除不饮酒外)本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不论佛陀制定与否,凡正常的人都会知道杀、偷、淫、妄是罪恶的。它不但适用于佛教徒,也适用于非佛教徒。这种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规范,有益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千百年来,它对人心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它已经融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至今日依然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充分发挥五戒十善在构建补: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五戒十善的恒久生命力,放射着道德力量稳定性和承继性的光芒。儒家总是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同样,深入挖掘佛家修身净心的五戒十善传统所蕴含的精义,赋以时代的新精神,作为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之一,既是佛教徒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要,也是佛教界为社会作贡献的神圣使命。

1、发挥五戒十善的心理调适作用,从自我持戒心净而达到众生净,国土净;

佛教的修行重在修心。自从佛教传人中国,它一直在治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五蕴悉从心,“心净故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每个人的内心清净做起。《华严经》云:“欲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菩提心”。只有守持净戒,才能发菩提心,才能解脱一切烦恼,得到圆满的世间安乐。一个能遵守五戒十善的人,他就具有了抛弃五欲贪求的清净心,成为一个内心明澈思想境界高尚的人,一个道德品质优良的人,一个富有爱心悲以拔苦、慈以与乐的纯粹的人,一个令人可亲可敬的人。如果人人都能以五戒十善来净心,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必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也就和谐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1: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道德和法制一样,都是社会制约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法制作保证,更需要道德来维护。同没有法制就不能规范人的经济行为一样,没有道德准则也不可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无论法律制定得怎样详尽完备,总有许多经济行为和社会交往它无法约束到。而道德强调人的责任意识、自觉性、荣誉感和羞耻心,它更有利于人们在经济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发挥自律作用,自觉地不违犯法律。佛教自创立以来,孜孜不倦地施行五戒十善,以净其心,并以此教化众生,进一步达到众生心净,国土庄严,为我们全社会坚持长期不懈地进行道德建设作出了榜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2、恪守戒贪戒盗,多行义利,为社会安宁作贡献。

贪求五欲必生业障,特别是贪财贪名贪色,贻害无穷。追名逐色,作茧必自缚;贪赃枉法,玩火必自焚。尤其是位高权重者,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比众生更有条件满足心中的欲念。因此,职权在手首戒贪。释迦牟尼教导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贪污、受贿、吃回扣,与偷盗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在市场经济的花花世界中,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戒贪戒盗的操守,不但佛教徒应当坚持不懈,非佛教徒更须时时警策。宁可正而不足,不可贪而有余。钱财人人需要,生财须走正道。要通过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科技致富。先富帮后富,同走阳光路。富而为仁,乐善好施,济困扶贫,帮孤助学,利国利民,功德无量。诚如是,则大干世界利乐有情,祥和安宁欢谐敦睦。

3、弘扬不妄语而诚实待人的优良传统,知性无欺,讲求信誉。

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语,强调了一个“诚”字。诚是出自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的道德积淀。在眼下剧烈的商海竞争中,背信弃义,招摇撞骗,欺诈坑人,屡见不鲜,诚实守信的品德尤为难得。这就需要将不妄语推而广之。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准则,特别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更要重诺守信,一诺千金。承诺就意味着责任,凡是对群众承诺要办的事,必须如期兑现。那种轻诺寡信食言自肥之徒,就是不诚实的妄语之人,必将遭到众人的唾弃。人人不说诓骗之言,个个都做讲求信誉的君子,在经济活动中严格履行合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人与人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帮助,何愁社会不和谐?

4、勤修宽容忍让的涵养,制怒息忿,自利利他。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因为一点点小事而争吵不已,甚至拔拳相向。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与人之间磕碰摩擦在所难免,窝火憋气也是常情。问题在于应忍且忍,该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灾。佛教五戒十善中的不嗔恚,教人忍辱礼让,宽容待人,遇到冲突,不要动怒发火,任性使气。“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与人不和,多思已过;与人不睦,且退一步;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得饶人处且饶人。“亏人是祸,饶人是福”。这种相视一笑泯恩仇的旷达胸怀和宽宏度量,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利己又利人。百忍成金,远离过患。勤修这种慈悲忍辱的美德,对于人际团结和睦,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5、积极倡导戒杀护生热爱自然的理念,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如果全世界的政府和民众都能弘扬佛教的戒杀理念,那么地球上没有战争,人类能够在和平的环境里愉快地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戒杀理念广为发扬的话,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些残害野生动物、滥砍乱伐林木的不良现象必将大大减少,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就有望落到实处,经济建设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天更蓝,气更净,山更青,水更绿,何乐而不为?

作者:魏奕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2:4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