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49|回复: 1

[现、当代] 巾子山诗路(陈无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0 09: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无畏 
      



  巾子山是坐落在台州古城里的一座孤山。横亘东西,蟠卧南垣,灵江环绕其侧。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坠下帢帻,遂有此山。有人将它比作水牛,西侧两山峰与水牛犄角毕肖,东侧一山梁非水牛背脊莫属。整座孤山古树名木繁多,绿荫遮天蔽日。其间大小寺庙道观,终年香火不绝。中有佛塔屹立,上下错落有致。巾子山是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之一。自唐代任翻在巾峰寺题诗后,千百诗人纷纷慕名而来,登山览胜,留下难以胜数的佳作。在这座高不及百米,周不及三里的小山上,几乎每一寸土地都铺满了诗作。以“诗山”命名之,我想是恰如其分的。欲登山采诗,条条诗路就在脚下。

  如果从南麓登山,便见到南坡的天际阁(今圮),俗称小寒山,系明末义士陈函辉的读书处。函辉,字木叔,号寒山子,临海城内腊巷口人,崇祯进士,鲁王监国时拜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后兵败,哭入云峰山中,赋绝命词十首,投缳自尽。陈函辉追随先贤方孝孺舍生取义,是台州浩然正气的杰出代表。他在小寒山写了不少诗篇。其中一首是他赴死就义前写给友人的,集中体现了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

  死去真无补,重扶赖有君。先生留正气,后起托遗文。落日空山照,驱车去路分。此身如见许,孤剑在孤坟。

  函辉就义后,去天际阁凭吊者不可以数计。清代诗人王清斯作五律《吊陈寒山先生》一首。句句铮铮然,如金石之声:

  偶来斜石径,道是小寒山。亭榭欹能立,先生去不还。风流千古易,慷慨一时难。当日纷纷者,青松照愧颜。

  沿石级上行几十步,即抵巾子山最大的丛林兜率禅寺(原临师所在)。兜率系印度梵文音译,为知足常乐之意。禅寺建于五代十国时吴越广顺三年(953)。胜光和尚居之,故名“胜光安国”。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兜率寺”。寺中有怡道轩、钟鼓楼、藏经阁、大雄宝殿等建筑。古代寺院讲究前樟后柏。兜率寺前面的古樟皆有几百年的历史,高大的树冠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宋代诗人赵仚七律《游兜率寺》,抒写巾子山、灵江水四季美景。笔锋流转,徐徐道来,大有知足常乐的意趣:

  一到巾山眼界宽,照提直在翠微间。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渔艇两三随月上,海帆八九趁潮还。归时听得桃花角,落日西城未掩关。

    南宋诗人林宪有五律《台州兜率寺》,系描写秋夜寺院景色的力作。诗句不假雕饰,自然流畅,声色杂陈,飘忽超然:

  月色半古寺,虫声杂疏钟。江城缭山色,星斗摇空濛。徐行不自觉,徒倚树影中。忽然变烟雨,江上东南风。

    南宋诗人陈白有五律《题胜光怡道轩》一首,赞美了此间幽僻恬适的隐居环境:

  了了无凝滞,谁人知此心。开池待海月,种树宿沙禽。白云盈青简,古风生素琴。由来大隐者,何必在山林。

  再沿石级上攀,就出现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可一直抵达南山殿。循南坡小道没走多远,便至玉辉堂(今圮)。此堂是明代正德年间台州太守顾东桥所建。古人将君子比德于玉,建堂时适逢大雪,相映成辉,故名。堂上旧有“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一联。明代著名学者、邑人王宗沐七律《登巾子山玉辉堂少时读书处》,感叹人生无常,风物依旧:

  客怀寥落一登临,雨树风篁伴独吟。朋旧凋零惊老至,江天萧瑟叹秋深。世情人事有新故,水色山光无古今。我似东西鸿不定,雪泥踏处已难寻。

    明代诗人秦文有五律一首《玉辉堂小憩》。作者志趣高雅,情绪恬淡,黎明前坐在虚室中饮酒等待曙光的到来,然后扶杖登顶,听涛声,观苍云,超然物外,自得其乐:

  虚室供小赏,坐见曙光分。山座阶前列,江声树杪闻。清尊浮白玉,一杖立苍云。更宜登高顶,相将酒半醺。

  玉辉堂西侧为三元宫,系巾子山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明代万历八年(1580)此宫建成,清代道光年间重修。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可见三元的重要地位。此间宫虽小,景尚幽。后负绝壁,多摩崖石刻;前临大江,见舟楫往还;旁一古樟,大可数抱,五百年物也。清代道光年间郡守潘观藻以学政降谪台州。适逢吕祖洞宾降坛,郡守遂作五律《三元宫》一首,诗中羡慕道士悠闲自在的生活,感叹自己官场的险恶境遇:

  江汉归来客,蓬瀛访道人。风花娱醉眼,水月证前身。剡曲迟安道,江湖老季真。上清怜谪侣,行矣慎风尘。

    另有佚名诗人写的七律《三元宫感旧》。作品借景抒情,字里行间毕现作者往事不堪回首的痛苦心态,以及孤寂凄冷的情怀:

  别去巾峰已数年,江山景物却依然。风光悠漾思当日,气象萧条别有天。隔岸松涛泛月冷,小窗竹榻伴云眠。倚门遥忆空陈迹,莫向东楼习旧篇。

    清代乾隆年间诗人洪雪薑作五律一首。这里远离尘阛,鸟语花香。信徒品清茶,听佛经,连有龙虎之心者皆感此间闲适稳妥,真不愧为小憩佳处:

  净土几人到,落花长闭关。钵空龙睡稳,林密虎心闲。煮茗泉清浅,听经鸟往还。此中容小坐,不信有尘阛。

    三元宫西侧为杨节愍公祠,民国八年(1919)杨氏后人为纪念杨时熙所建。杨时熙字知白,临海城西人,也是一个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铮铮铁汉。明末时,他任两淮盐运使,是著名爱国将领史可法部下。1645年,清兵十万围扬州。史阁部可法命杨时熙共同守城。五月,清兵克扬州,史可法殉国,时熙自缢于城上。子廷栋,省亲至扬州,亦从父死。清代乾隆时,赐谥节愍。民国诗人褚传诰有七律《谒杨节愍公祠》一首,极力赞颂他们父子俩爱国忠君的壮举,必将万世留芳、永垂史册:

  淮台四面哭陴兵,无复相持阁部营。一剑臧洪同日死,双忠许远万年名。江都假座留朱绂,梅岭分香到赤城。犹见荩臣遗物在,如公真不负皇明。

    紧挨着杨公祠的建筑便是中斗宫(俗称斗阁)。盖因崇奉斗姆之神而建之。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她是北斗众星之母。宋元以来崇奉渐盛,尊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宫内有愍忠祠,系明代嘉靖年间台州府知事武公崇祀处。武公因御倭死难,祠久圮,唯石碑尚存。宫内还辟有读画阁。阁中有构舫,绕以朱栏,名“不浪舟”。此间远眺,澄江匹练,群山围屏,竹树烟笼,风景清旷。清代诗人项先熊有七律《斗阁避暑》一首。诗作描摹塔影潮声,怀念在台留有足迹的谢灵运、朱熹(字元晦)诸先贤:

  帻峰高阁对江开,长夏风光拂面来。槛外屐寻灵运兴,樽前诗忆晦翁才。冲天塔影晴愈耸,近海潮声晚更催。到此洵堪终日醉,相将待月下山隈。

    范樵是清代嘉庆年间诗人。他的七律《登巾山斗阁》抒写风雨交加的灵江景色,感叹人生境遇的艰难:

  琳宫金碧敞崔嵬,亚字窗棂四面开。船趁风涛逆流上,雨随山翠过江来。不禁节物关心事,争奈登临乏酒杯。翘首家乡阴漠漠,白云何处是天台?

    在近代台州教育界享有盛名的陆翰文写有七律《花朝不浪舟宴集》。诗作联想丰富,比喻新奇,充满生活情趣:

  廿四番风次第经,江边柳眼为谁青。嵯峨双塔如飞桨,错落群峰作画屏。佳日共倾金谷酒,夕阳红满半山亭。莺啼草长春光媚,隔水樵歌更耐听。

    离开斗阁,继续沿小道朝西走去,便到达仙人桥。所谓桥者,实则是在山壁旁铺了几块石板而已;相传是皇华大仙路过此桥,上巾峰得道升天。清代诗人周辉有七律一首,系怀念皇华真人升天之作。诗中“赤乌”是古代传说的瑞鸟,“勾曲”为修道之地,“稚川”系道家传说中的仙都:

  仙人桥畔卧犀泉,百叠芙蓉好洞天。炼性偶居灵鹫顶,成功犹忆赤乌年。婆娑故里怀勾曲,辗转丹经付稚川。极目青云双帻耸,登真毕竟有家传。

    仙人桥西侧有清晖堂(今圮)。此堂甚古。据宋代嘉定年间的《赤城志》云,清晖堂又称清晖庵。堂庵日月相继,清辉满庭,连鲛人(人鱼)室里的珠盘都没有此间明亮。宋代诗人刘宗孟有五律云:

  曙光沦紫翠,秋气莫争青。山近岚同润,堂虚日共生。断霞云去接,夕阳月来迎。翻想鲛人室,珠盘亦让明。

  如果从西麓攀登石级上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兴寺的千佛塔。相传神龙伏于此,常有云气腾空。龙兴寺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随着朝代更替,又称光孝寺、天宁寺。寺分九院,规模宏大。这座七级六面浮图堪称艺术佳构。它建于元代大德三年(1299),塔面嵌有1003尊佛像砖,造型精美,不可多得。清代诗人张枢有七绝《天宁寺》云:

  巍巍塔影照幡幢,十八真躯自渡江。一瓣真香常不灭,隔邻钟听五更撞。

    诗中“巍巍塔影”,当指千佛塔无疑;相传十八僧渡海投寺,于是塑了肖像;“真香”指的是佛牙香,与沉香观音、乾元铜钟合称寺中三宝,然皆久已无存。

    缘石级而上,左侧可见五级六面古塔,明代万历年间建。再上几步,就是南山殿,为唐张巡崇祀处。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今河南杞县)。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被杀害。不可思议的是张巡系南阳人士,出生死难皆与台州无涉。也许是台人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与同情吧。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在南山殿壁上题七律一首,盛赞张巡孤军守城的英雄壮举,感叹崇祀处的冷落景象:

  刀上蛾眉唤奈何,将军邻境尚笙歌。残兵独障全淮水,壮士同挥落日戈。六射须眉浑不动,一城人肉已无多。而今鼠雀空啼窜,暮雨灵旗冷薜萝。

  南山殿始建时无考。明代沿海一带屡遭倭寇骚扰。相传张巡显应全台,封靖海元帅。明末台州岁荒,张元帅去湖广为购米脱一靴与米商约定,至台州找张姓付款。及米船抵埠头,遍访各处无知者。米商偶尔入南山殿,见张元帅神像的双足缺一靴,而且其貌酷肖购米者。于是米商大悟展拜,并告米至,灾民竟赖以赈饥。台人推崇张元帅的品德,遂重修南山殿。入清以后,屡遇灵异,台人无不祈祷响应。近代台州著名学者、邑人项士元亦有七律《南山殿》一首,讴歌张巡睢阳浴血,台州赈饥:

  长安烽火接幽燕,谁念睢阳黯淡天。赢有丹心盟日月,誓将热血护山川。寰中难觅匡时略,海外争传运米船。此日巾峰隆俎豆,登临我亦有前缘。

    望江楼在南山殿南侧,俯视灵江,为登眺的好去处。清代台籍著名学者齐召南登临此楼,坐观帆影,倾听渔歌,心有所感,作七律一首云:

  山城如带控江流,飞阁嵯峨山上头。远近渔歌楹外起,去来帆影座中收。人烟半罩双峰暝,海气平翻六月秋。乘兴披襟浑欲醉,快哉何必数黄州。

  清代诗人单启在此作七律《望江楼》,赞美巾山灵江的秀美风光。写热闹的码头、空濛的山色、浪里的飞鸟、江中的倒影。笔意纵肆,颇具功力:

  城上高楼眼界空,烟江如在画图中。船停两岸人喧渡,鸟恋千波浪舞风。近水峰峦频倒影,满山烟雨倍空濛。游人极目凭虚檻,万里晴光一望通。

    如果从东麓登山,就会穿过小固岭旁的山洞。此洞幽暗清凉,为避暑胜地。1965年9月,灵江一桥竣工,公路经其间,小固岭洞不复存在。上有贞庆堂,旧名小固山房。光绪年间有孀妇在此守节,故名。堂前巨樟,翠荫遮天。清代诗人洪瞻陛有七绝一首,写旧地重游的感慨。诗中“薖轴”意为病困,“老昙”即老和尚:

  栀花蕉叶尚依然,迟我重来悟夙缘。旧是一家薖轴地,老昙犹为话当年。

  贞庆堂北侧有碧云庵(今圮),清代洪熙祚妻陈氏所建。外有石坊,内有邓锺岳书“筠心荻训”和毛奇龄书“一尘不染”诸额。堂前有山茶一株,高出墙际。清代诗人朱佛心有七律《碧云庵看鹤顶茶古树》一首,描写幽居的孤寂清妙:

[ 本帖最后由 松烟 于 2009-4-30 09: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09: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访琼枝偶驻车,空庭寂寂静无哗。拏云往事供凭吊,栖鹤当年感岁华。长愿幽居滋野草,未甘随俗斗名花。昂头天外孤高甚,满树深红绚落霞。

  离开二堂庵,经连绵石级,抵“水牛背脊”。旁有景德寺,系宋代所建,奉观音像。后几经焚毁。清代顺治年间,僧人就其地结茆,便有“茅庵”的俗称。清代诗人刘廷玑有七律《题巾山茅庵》一首,诗句清朗,对仗工稳,摹写近在咫尺的江声山色,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茅庵高结碧峰头,竹树风生万壑秋。山色正从窗里见,江声常绕槛边流。人来曲折千盘路,画下分明一叶舟。才到城南方咫尺,此身疑为白云留。

    清代诗人葛咏裳居巾子山北麓,与我家比邻,小时常听家父提及。葛自幼好学,登同治进士,授兵部主事。义和团起事,先生返里,任东湖书院山长。他手不释卷,诗得中唐之奥。五律《晚登茅庵》风格清奇,用笔老辣,系他晚年所作:

   一径破云入,柴门绿碧苔。风摇落红去,山逼乱青来。礼佛卷珠幔,繙经横石台。

    问谁继高咏,空忆谢公才。

    茅庵以南有听涛阁(今圮)。它前瞰灵江,后拥茂林,江涛松籁,远近可闻,乃登眺胜地。清代诗人刘枟的七律《听涛阁小饮即事》,描写竹树景色,富有生活哲理,充满蓬勃向上的激情:

  沽酒来登山上楼,两番光景一齐收。临风老树翻疑活,过雨斜阳淡欲流。紫竹林中参妙谛,木樨香里记前游。题名雁塔应非远,且为诗吟绝顶秋。

    清代佚名诗人七绝《丁卯夏游巾山听涛阁》将老天爷人格化,夏天的雷阵雨成了催诗的甘霖,别具一格:

    大钥南阊锁不开,浓云如墨拥轻雷。天公亦觉多情甚,送得催诗好雨来。

    如果从北麓登山,沿着石级,经茅庵岭西折,可直上巾子山峰。南坡有一花岗石建筑,曰逋翁亭,为近年所建。逋翁是唐代著名诗人顾况的字。他曾客居临海,作《临海所居》三首。其中一首写到他幽僻的家居,有可能是龙兴寺附近:

  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从逋翁亭再沿石级向上走几十步,有邑人屈映光(曾任民国初年山东省长)题的摩崖石刻“通幽”二字。再上几步,便抵双峰之巅。其上均有五级六面浮图,曰文峰塔。东塔中空,可凭登临;西塔实心,仅供观瞻。双塔始建年月无考。宋代嘉定年间的《赤城志》云:“两峰如帢帻,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可见双塔创建甚古。登上高塔,仰望日月,俯瞰万家,灵江如带,气象万千。历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描绘双塔巍然耸立,意态不凡。明代诗人高辅元七律《双峰》,描写高耸的巾峰景色,使人文与自然互映:

  玉削双峰倚碧空,峨然胜慨出鸿蒙。云堆对峙形俱杰,天柱高擎势并雄。自昔纵横猿鹤旧,由来趣味古今同。遗风积德多名望,留有芳馨满海东。

    清代台州著名学者、邑人洪颐煊也有七绝《巾山双塔》。他有感于古塔的栏杆在明代嘉靖年间被大火焚毁,颇有几分怀旧的情调:

    双塔崚峋锁碧苔,几时投笔向江隈。前朝亚字红栏在,引得游人日日来。

    清代诗人王镜澜有七律《巾子山双塔》一首,描绘绝顶所见,境界开阔,气势雄健,挥洒自如,笔底生花:

  霞城文运压江东,双帻参天气象雄。绝顶画开峰对峙,当头直上笔凌空。山环城郭千家合,潮涨海门一线通。四面玲珑齐日月,令人游赏望无穷。

  两峰之间南坡有翠微阁(今圮)。直栏横槛,下瞰阛阓;回廊曲牖,俯视江涛。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有《宿巾山翠微寺空上人房》一首,将此间当作隐居的好地方: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觉冥,策杖一游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喜相得,毕竟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采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南宋著名台籍诗人戴复古有《题翠微阁》七绝一首。想象奇特,诗味淳厚:

  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

  舒岳祥也是南宋诗人。他的《题巾山翠微阁》别有一番情味,诗句纵横流动,舒卷自如,运用比喻和夸张,恰到好处:

  逆水游鲲去不回,两鳍插背尚崔嵬。月将塔影和峰转,风作潮花入寺来。星斗四垂双阙壮,乾坤一览八窗开。山僧高卧还知否,人世如今换劫灰。

  华胥洞又称皇华洞,在两峰之间的北坡,有一洞穴,相传为皇华真人炼丹处。因修塔时为土砾填塞其间,不复可登。清代诗人王吉寅有七绝《华胥洞》一首。诗作异想天开,富有生活情趣,读后不禁哑然失笑:

  共说华胥古洞存,如何斑驳失云根。想因仙怕人问俗,故把桃源闭洞门。

  清代诗人李元焘有七律《访皇华洞》一首。描写仙人与世隔绝,杜门炼丹的情景;同时产生的神秘感,诗味更显醇烈:

  石床丹灶百年新,闻道皇华此养真。日月曾教壶里秘,风尘不接世间人。幽崖悬渚苔深积,古洞迷烟草自春。仙鹤不还松更老,竟从何处问前身。

    近年将通往华胥洞的道路整治通畅,还建有皇华阁一座,面目为之一新。

    仙人床在两峰之间,相传为皇华真人得道升天的地方,上有“遗巾处”三字草书石刻。清代诗人赵湛有五律《仙人床和韵》一首。语言简淡秀朗,意味隽永:

  卧云传古迹,拂石见仙床。花影萦晨梦,溪声纳晚凉。依楼留鹤迹,览眺寄诗囊。借问人何去,天台渡石梁。

  巾峰寺在遗巾处东侧,唐代又名帢帻精舍,宋代时又名净光塔院、明庆塔院,历代皆有重修。惜乎抗战时被日机炸毁,至今未能修复。晚唐诗人任翻三上巾山,在巾峰寺题诗三首,描述白鹤、僧人、竹房、江水、明月的去留,表现诗人对流逝的光阴景物的伤感和无奈。这三首七绝为巾子山诗作打开了新局面:

  绝顶深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灵江江上巾峰寺,二十年来两度登。野鹤尚存松露滴,竹房不见旧时僧。

  凉生绝顶竹房开,老鹤何年去不回。唯有前村明月在,夜深还过半江来。

第一首三句原为“前村月照一江水”,台人将“一”改成“半”,大得诗人赏识,笑云:“台人亦识半字。”后代为怀念诗人,建三至阁(一名三到亭),惜已圮。

    自任翻以来,历代诗人唱和甚众。宋代诗人钱昱有《留题巾山明庆塔院》一首。气魄奔放,不同凡响,大有佛骨仙风:

  数级崔巍万木中,最堪形势似难同。阑干夜压江心月,铃铎秋摇岳顶风。重叠画栏遮世界,稀疏清磬彻虚空。有时问着禅僧路,笑指丹霄去不穷。

    章得象系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台州知州,后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他作的巾峰寺七律,字凝句炼,意趣清高。描写登山的情景,摹声摹色,有余音绕梁之感:

  步步云梯彻上层,回头自觉欲飞腾。频来不是尘中客,久住偏宜物外僧。下寺钟声沉地底,前峰塔影落阶棱。凭栏未尽诗人兴,却拟乘闲又一登。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来台州讲学,多次登临巾子山,来到巾峰精舍。他分咏任翻诗篇,可作唐人巾子山诗具体而细微的分解:

  帢帻峰头天蘸碧,梧桐井上叶飘黄。诗脾怪得凉如水,云满松窗月满房。(赋得“绝顶深秋生夜凉”)

  九皋声动万年枝,云液光生老蚌珠。几点沾濡诗客快,仙人掌上得能无?(赋得“鹤翻松露滴衣裳”)

  人烟寥落夜无闻,欲堕蟾蜍犬吠云。万顷清秋谁管得,水光山色自平分。(赋得“前村月照半江水”)

  万绿从中云一片,碧琅玕下屋三间。老昙打得机关透,四面推窗月满山。(赋得“僧在翠微开竹房”)

    作为与巾子山有关的诗人,方孝孺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他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宁海(时属台州)人。早年在巾子山西麓读书。明代初年惠帝时授侍讲学士。燕王朱棣率兵入京师后,朱棣命他写登极诏书,方孝孺仅书“燕贼篡位”四字。朱棣厉声问:“先生不怕灭九族吗?”先生正色答:“灭十族何妨!”于是方孝孺被凌迟处死,夷及十族。其中包括方的学生,凡八百七十余人。他的业师闻讯投巾子山西麓的水井自尽。方孝孺可谓台州浩然正气的象征人物。他对巾子山怀有特殊的感情,写了许多诗篇。其中有《巾山晨望》一首,描写了巾子山早晨烟雾迷茫的景色,从静妙的玄机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所在,但又无法排除世事的干扰:

  月落江水明,疏钟发林杪。蒙蒙山气合,历历川光晓。妙静玄化机,纵意动群表。悠然悟真趣,忽觉天地小。是身本无累,万事相纷扰。愿释经世情,于兹共幽讨。

    秦鸣雷是临海明代唯一的状元郎,曾拜南京礼部尚书。他待人宽厚。在南京当官时,家人与邻居发生墙界纠纷,去信告诉他。复信抄了一首诗:“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几尺也无妨。万里长城千秋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人对家乡的巾子山情有独钟。他一口气写了十六首七律《冒雨独登巾子山》,而且是一韵到底。可见他爱得多么深沉!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录一首:

  绝少游人上翠微,凉风吹雨湿秋衣。一年佳节酒无量,两个会垣人未归。云气暗连天姥合,潮声雁带海门飞。龙山落帽浑闲事,搔首频怜短发稀。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他曾在临海花街率领军民取得抗倭大捷。戚继光是个文武双全的将军。他的七律《登巾山》,借巾子山之景,抒保卫家国之情。气魄雄浑,饶有韵味:

  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行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七律《巾子山》,在众多写巾山的诗作中是出类拔萃的一首。诗人以流走跌宕的笔调,描绘了山海秋色。诗句抚今追昔,意境开阔,风格豪放,对比强烈:

  城上双峰俯万家,振衣秋色满天涯。潮声远带孤帆没,塔影横催白日斜。近海楼台余宿雾,寒山村郭少黄花。当年战垒肠堪断,残戍沿江剩暮笳。

    巾子山的诗是采不尽的。因为巾子山诗作犹如百花园,而采撷到的仅是园中的几朵花;但读者从中可以体察到台州古城文化的悠久漫长,博大精深。我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作为古城的一员,笔者深感自豪。“诗路”写到这里,老夫也不揣鄙陋,凑趣填词《八声甘州·巾子山》一首,聊以作结。词云:

  是何年,仙客醉流霞,头巾落台州。恰端居闹市,双峰耸峙,带水东流。绝顶凉生松鹤,三到赋悲秋。唯有唐时月,仍照江洲。

  千古波涛如练。又金风送爽,更上西楼。正黄花红叶,老少乐盘游。有骚坛词宗俊赏,浩荡情系不浪舟头。行吟处,归鸿绕塔,笛韵通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09:0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