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41|回复: 4

[现、当代] 唐酒徒传(发愤蛀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5 11: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发愤蛀书 来源:《看花已是满眼泪》
 

酒是个好东西,一说起它,蛀书就禁不住食指大动。真正的酒徒,喝酒是不择日子的。心情好要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喝乎?心情不好更要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偶尔有些心情不好不坏的日子———喂,说你呢,看你闲得心头长草,不整两盅,岂不辜负了大好韶光?

唐人多酒徒,有些人嗜酒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有个叫郑昈的家伙就特别贪恋这杯中之物,家里却管得紧,不让多喝。他没法子,只好隔三岔五地将外甥们请到家里来,来客人了嘛,得陪着喝,名正而言顺。蛀书认识一个嗜烟如命的老师,夫人担心他的身体,平时严禁他在家污染空气;于是他瘾一上来就打电话叫学生来家里“谈学问”,师生吞云吐雾,好不快活,剩了师母在一旁干瞪眼。这都不算,学生要走了,他还执意送出老远,为的是能在路上再抽一支“加时烟”。这位老师跟郑昈比起来,真是难兄难弟。话说有一天郑昈又将外甥们请来喝酒了,正喝得高兴,突然从屋顶上掉下一片瓦,正打在他头上,头上的玉簪子被砸得粉碎,血流满面,别提有多狼狈了。外甥王某大惊,说:“完了,完了,二十舅头璧俱碎,不会死掉吧?”郑昈厉声呼曰:“我不痛,休得惊慌,咱再接着喝!”匆匆让人找些布条将头上的伤口草草包扎了一下,舅甥们接着推杯换盏,直喝得天昏地暗,方才罢休。您看,郑昈别无它长,只靠喝酒就青史留名;他要不喝酒,今天有谁会记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郑昈的人曾经到此一游呢?可见喝酒跟做官、作诗一样,都是前途无限的事业呀。喝酒不但能扬名立万,还能救命呢。李百药曾经给隋末占据江南的杜伏威做过官,力劝杜伏威亲自赴长安面见唐高祖,以输诚心。杜伏威听从了他的建议,走到半路又后悔了,觉得李百药撺掇他去长安是害他;但人家李百药是名士,杜伏威不好意思照他的颈子直接一刀剁下去,于是送给他一坛用石灰泡过的酒,想暗地里将他整死。李百药是个酒鬼,一辈子除了看书写字之外,就剩这么一点爱好了。所以既然有好酒,当然不能糟蹋,一气儿全喝了。说来也怪,这李百药本来是个药罐子,打小就大病三六九、小病天天有,祖母见孙子体质差,才特意给他取了个“百药”的名儿。这一坛石灰酒下去,换一个正常人,早就歇菜了。可是阴差阳错,李百药一顿上吐下泻之后,不但没死掉,反而拔除了一身病根。百药先生后来能活到八十四岁,还顺利地完成父亲的遗志,独力修成《北齐书》,都是杜伏威这坛石灰酒的功劳呀。另一个人的经历比李百药更惊险,也是靠喝酒救了自己一命。这位不知名的诸暨人有一天在朋友家喝高了回家,走到半路上,撑不住,躺在山崖上睡着了。突然草丛间踱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它见这人一动不动,不知道是死是活,很想研究清楚。于是它凑近此人,用鼻子一嗅,乖乖龙的冬,一股酒味儿,敢情是给它送肉吃来了。老虎一激动,不小心将胡子伸到此人的鼻孔里。此君受到刺激,突然打了一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喷嚏,“啊嚏”!可怜的老虎哪里见识过这招呀,吓得下意识地一跳,坏了,一下子掉下山崖,摔了个半身不遂。倒霉呀!老虎临死前心里一定在想:如果有来生,本大虫一定要跟酒鬼保持安全距离。

蛀书读唐人传记,见识了很多酒徒的风采,于是便想弄清楚一个问题:究竟谁才是大唐当之无愧的第一酒徒呢?估计很多人一下子便想到李白了。其实太白先生虽然有“斗酒诗百篇”之誉,他为悼念宣州善酿纪叟而写的诗就说“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似乎纪老头酿的酒都让他一个人喝了。其实他是吹牛,他酒量并不很大。史籍记载,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喝高了就侮辱高力士、调戏杨贵妃,甚至直接将秽物吐到皇帝的龙袍上。倒是李白的酒友李适之比他要强,据说能饮至一斗而不乱,照样批阅公文。不过还有更强的,先举两例。唐文宗时的翰林承旨学士王源中能饮,有一天被召入宫中草诏,吓了皇帝一跳———王学士头破眼肿,一副烂猪头模样。王源中解释说,这是因为头一天与兄弟们踢足球,不小心被毬砸在脸上,破相了(古代的“蹴鞠”是实心的,所以容易伤人)。文宗听了,对他们兄弟和洽很是赞赏,下令赐酒。宫人知道王学士能喝,一下子就端上来两盘酒,每盘十金碗,每个金碗足足能盛一升———也就是说,至少有两斗酒。王源中全喝了,一点醉意没有,继续为皇帝写诏书。这么说起来,王源中比李适之能喝。武松在景阳岗也喝过不少酒,酒家原来只肯卖给他三碗,因为酒的名字就叫做“三碗不过岗”;可是武松一口气喝了十八海碗,方才罢休。就算武松用的酒碗跟唐文宗家的金酒碗一样大,他也只喝了两斗不到,而且还满嘴胡话,醉得连路都走不稳———那头倒霉的老虎估计是先被他的酒气熏得晕头转向之后才被打死的。可见武松武功虽高,酒量却还需要加强锻炼呀。唐代还有一个更强的酒鬼,名叫胡证。裴度先生有一次跟十几位军官喝酒,大兵哥欺负裴先生为人实忱,把他往死里灌。裴度撑不住,赶紧着人向胡证求救。胡证穿着鲜丽的衣裳闪亮登场,因为迟至,先自罚三巨觥,然后一个一个地跟十几位军官过招。喝到夜分,仆人端上灯架,准备挑灯夜喝。胡证喝得性起,一脚踢翻铁制的灯檠,将灯架子掐头去尾,单留了中间一截铁棍,横搁在自己腿上,说:“今儿个喝得高兴,胡某要改酒令了。从现在开始,喝酒一次以三杯为度,胡某先喝三圈,其余的人接着来。谁敢洒一滴酒,胡大爷铁棍子伺候!”一圈喝完,军官们全傻眼了,齐刷刷跪下求饶,将胡证呼为“神人”。您算算看,以胡证先生这种喝法,没有三五斗能解决得了问题么?更重要的是,他一点醉意都没有,绝对的酒精免疫。如此说来,他的酒量比王源中又胜一筹。唐代偌多酒徒,胡证先生应该能坐头一把交椅了。



酒桌上,常有酒友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将喝酒的多少与感情的深浅拴到一处,真够损的,恨不得让别人都跟胡证先生一个喝法。其实,酒瘾上来了,满世界找不到酒实在很痛苦;但独赴鸿门宴,与一帮话不投机的人一起拼酒,却更是受罪。《红楼梦》 中栊翠庵的妙玉师傅论品茶,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马了。”茶、酒理通,要是只讲究数量,不讲究质量,确实与饮牛、饮马没区别。咱们可不能将喝酒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否则就抹杀了喝酒作为一门高雅艺术的地位。

唐人喝酒其实是很讲究艺术的。白居易想喝酒了,便写了一首诗,叫老苍头给酒友刘十九先生送去,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您看,请客喝酒的请柬都写得如此雅致,这酒局的品位能差到哪儿去呢?唐人的典型酒局是,几位大老爷们左手举酒,右手持螯,聊聊诗坛的新动向以及最近的政府人事安排。酒过三巡,使女照例捧上来一个小竹筒,各人在里面拈一个字为韵,限韵赋诗一首,写完了大家当场点评,写得最好的就成了当晚的明星,术语叫“擅场”。当然,屏风后面再安排几位女歌手,抱着琵琶喑喑哑哑地唱着小曲。这酒喝得就很有情调。

有钱人家喝酒会玩点儿花巧。做过宰相的李宗闵最喜欢别人来他家里喝酒。他家后院有个大池塘,夏天的时候,满池荷叶临风摇曳,伞盖似的绿得可爱。李宗闵别出心裁地将酒席设在池塘边,大家伙儿嗅着荷香,边赏芙蕖边品美酒。酒杯是不用的,顺手牵片荷叶摘下来,将酒倒在里面,仔细地包好,再用针在荷叶的蒂上刺些洞,然后就着纯天然的吸管享用美酒。美酒在荷叶里泡一泡,越发地浓香馥郁。跟这种喝法比较起来,“玉碗盛来琥珀光”简直就沦落到穷得只剩下钱的煤老板的水平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也喜欢搞点小资情调,不过她没啥文化,发明不了李宗闵式的绿色环保酒器。她只知道鹿是仙物,金贵,于是弄了一截鹿肠子挂在屋梁上,命人在里面灌满酒,再将口子扎紧。来了客人,解开鹿肠就能喝,号曰“洞天圣酒”,煞是能彰显自己有权人家二奶的身份。还有一些人玩的花样更有趣。有一个叫殷文亮的洛阳人,心灵手巧,是个业余发明家。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男一女两个小木人,给他们穿上漂亮衣服,喝酒的时候便让他们来伺候。男木人专管斟酒,一举一动与真人没啥两样。女木人负责侑酒,吹拉弹唱着给客人助兴。如果给客人倒的酒没有喝完,男木人便杵在他面前举着酒壶不放手;如果客人喝得太慢,女木人就唱着小曲儿催他赶紧喝。咱们活在二十一世纪,却没见过机器人长啥样,可是唐人早已在家里用起来了。您想想,有高科技劝酒系统伺候着,这酒当然喝得妙趣横生了。

俗话说“无酒不欢”,饭局上要是不整点小酒,气氛总是活跃不起来。特别是诗人们,要是不给酒喝就让他写一首好诗出来,那还不如直接杀了他。“诗酒风流”嘛,少了哪一样都“风流”不起来的。所以唐人看酒席的规格高不高,并不是看席上来了多少省部级干部,而是看主人有没有本事把当世最有名的诗人请来。皇帝的酒席当然是最有面子的,唐太宗喜欢写诗,所以最有名的诗人都成了他的座上客,比如虞世南、李百药。武后也喜欢搞这一套,她有一次在龙门搞了一个诗歌研讨会,诗人们边喝酒边写诗,谁的诗最快写好,赏赐锦袍一领。左史东方虬憋足了一口气,首先交卷,得了锦袍,高高兴兴地穿在身上。过了一会儿宋之问先生也交卷了,武后一看,宋先生速度虽然比东方先生慢了一点儿,可质量却高了不少。武后一高兴,马上命人将锦袍从东方虬身上剥下来,转送给宋之问。可怜的东方虬,锦袍在身上还没捂热乎呢,落了个狗咬尿泡空欢喜。武后自己偶尔也写诗,一句“看朱成碧”还确实有些功底。不过她的诗酒席却更倚重女学士上官婉儿做裁判。另一次宫中诗会,大臣们交上卷去,静静地听上官婉儿评决。婉儿站在楼上,将她看不上眼的诗从楼上扔下来,纷纷洒洒地扔了一地,最后只剩下宋之问与沈佺期两人的了。再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也被扔下来了。婉儿说:“两位学士的诗很难见出高下,不过,宋学士的诗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余音袅袅,仍有回味。沈学士最后写道:‘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所以比较起来,还是宋学士略高一筹。”您看,毕竟还是皇帝的酒局有面子吧?不但客人牛气,连酒司令的水平都高得令人咋舌。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1: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官家的酒局也不赖。中唐时期的宰相刘晏出守淮南,送行席上诗人钱起擅场,弄得刘晏罢相了还高兴得要命,就跟升了官似的。驸马郭暧家酒局,李端擅场,还为自己赢回了一个叫琴儿的歌女作为额外奖品。据说大历年间,大人物到外地去做官,要是饯别席上没有请到钱起、李端或者郎士元这几位诗人,他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为啥?没面子呀。平常人没权没势,请客时没有著名诗人愿意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靠鬼点子出奇制胜了。诗仙李太白是个大酒鬼,只要听说哪有酒喝,铁定跑得比兔子还快。泾川豪士汪伦就抓住了诗仙这个弱点,写信给他,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正是又好游又好酒,读了信,馋虫立马爬到嘴边来了:泾川有一万家酒店吔,还不赶紧去喝个痛快?赶到后,汪伦从容解释道:“十里桃花,只是说有一个潭叫桃花潭,并没有一株桃树;万家酒店,只是酒店老板姓万而已,咱们小地方,开一万家酒店,哪有客人来呀?”李白是个潇洒人,上了当也不以为忤,而是高兴地跟老汪一起连喝了好些天,临走时还赠诗给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达官贵人能请到大诗人来为自己的酒席助兴,落第的士子就只有找小姐陪着喝闷酒的份儿了。晚唐罗隐不得志,久试不第,心情郁闷,看谁都不顺眼,即使路上遇到个泥菩萨,他也要写诗把人家嘲讽一通。他早年游钟陵,在酒席上遇到一个叫云英的官妓,两人喝得挺高兴。十二年后,罗隐再至钟陵,惶惶如丧家之犬,结果意外地在酒席间又遇到了这位老相好。云英嘲笑他说:“罗秀才,这么多年了还没考上大学?”罗隐已有几分醉意,当场赋诗一首赠之,诗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人们都说骂人别拣最痛的骂,可罗隐不忠厚,愣是把人家老姑娘嫁不出去的事儿写入诗里。再后来,罗隐喝醉了一次酒,丢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儿。他曾经将自己的诗送给宰相郑畋,郑先生有个美丽聪慧的女儿,闲着没事也喜欢作诗。她偶尔读到了父亲办公桌上放着的罗隐诗集,读到“张华漫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的时候,对罗隐崇拜极了,立志非此人不嫁。可是有一天罗隐来她家了,跟她父亲喝酒,醉得一塌糊涂。郑小姐从帘隙看见了罗隐的衰样,再也不提嫁给他的事了。几百年后也有个跟郑小姐一样的奇女子,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后,喜欢得要死,千里迢迢跑到他家里去,要把自己嫁掉。可是一见面,发现心目中的才子哥哥其实是个糟老头子,失望之下,跳到长江里,改嫁给龙王三太子去了。

饭局上是“无酒不欢”,但是一高兴喝多了,就难免闹出洋相来。唐太宗的宰相刘洎喝多了就做过错事,差点掉脑袋。太宗是个书法家,尤其善于写“飞白”字,但大臣很难有机会得到皇帝的墨宝。有一次他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高官,喝得酒酣耳热,兴致一来,当场写了很多字,遍赐群臣。人多字少,咋办?抢呗。大家也都喝得差不多了,于是顾不得什么礼仪,在太宗面前乱遭遭地挤作一团。刘洎可不干了,他一着急,居然爬到皇帝的宝座上去,站得高抢得远嘛,他总算如愿了。没有抢到太宗墨宝的人很生气,集体参了刘洎一本:“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也是,那个座位是有象征意义的,虽然皇帝不跟你讲君臣之礼,但是你老刘也不能太过分吧?还好太宗心情晴朗,开玩笑说:“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既然讲到唐太宗,就再讲两个跟他有关的女人吧。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薛万彻将军,这薛氏不但长得像来自侏罗纪的男恐龙,而且气质欠佳,分明是个乡巴佬。太宗评价薛氏说:“薛驸马村气。”话被丹阳公主听到了,作为金枝玉叶的长公主,她当然不喜欢要长相没长相、要风度没风度的薛某人。虽然嫁给谁她自己不能做主,但拒绝履行妻子义务的权利她还是有的———她是公主,谁色胆包天,敢对她用强?因此结婚好久,公主坚决不让老公碰他。太宗听了直发笑,知道是自己的话影响了他们的感情,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备了一桌酒席,准备劝和小俩口。公主闷闷地喝着,仍然不肯理薛将军;驸马也闷闷地喝着,自尊心很受伤。酒过三巡,太宗找了个借口,要和薛万彻一起表演一个角力的节目。太宗十八岁起统兵打仗,斩将搴旗,战无不胜,是条孔武有力的好汉,也是年轻的丹阳公主崇拜的偶像。角力时太宗故意输给薛将军,愿赌服输,他将自己的佩刀解下来作为奖品送给他。咦,这丑老公居然比皇帝哥哥还有本事?突然之间,丹阳公主就崇拜起她的驸马来了。喝完酒后,两人回家,薛万彻正打算照常骑自己的马呢,公主在车里掀开帘子,娇声说:“相公,今天酒喝多了,就别骑马了吧,跟我一块儿坐车。”从此便把他的丑鬼老公当成宝宠着了。另一个女人是房玄龄的夫人。房玄龄是太宗最得力的谋士,追随太宗三十年,做了二十年太平宰相,在凌烟阁功臣榜上排名前列,可谓劳苦而功高。有一天,太宗决定赏赐给房玄龄几位美眉,以表彰这么多年来他对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可是房氏连连摆手说:“NO,NO。”为啥?因为夫人剽悍,他不敢带回家。太宗很生气,将房夫人叫来,打算狠狠地削她。太宗责备她说:“你太过分了,朕赐给房爱卿美女,你也敢拒不接纳?”房夫人答道:“老贼以前那么落魄的时候,臣妾都没有一丝怨言。现在他发达了就想宠爱别的女人,门儿都没有!”太宗大怒,命人端来一壶毒酒,威胁道:“你选择吧,要不你改掉嫉妒的毛病,要不你就把这壶毒酒喝下去。”房夫人大义凛然地说:“妾宁妒而死!”说罢,一仰脖子将一壶毒酒喝得精光,然后便回家等死去了。太宗耸耸肩,对房玄龄说:“房爱卿,尊夫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怪只怪你自己没艳福了。”

当然,房夫人并没有死掉,因为太宗给她喝的并不是鹤顶红,而是醋。



唐人喝酒,喝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或者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自从魏晋名士跟酒结上缘以来,人们喝酒便开始讲究品位了。什么样的人才叫名士?晋人王孝伯给“名士”下了一个定义:“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 《离骚》,便可称名士。”可见诗与酒是名士风度的外包装,不可或缺的。不喝酒的名士是什么样?就跟007不抽雪茄一样,风度一下子去了一多半。到了五柳先生,据说他的诗“篇篇有酒”,虽然有点夸张,但喝酒确实成了文人的身份标志之一。诗人元结嗜酒,写诗道:“有时逢恶客。”别人不解“恶客”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元结便提笔作了一个注,曰:“非酒徒,即恶客也。”您看,客人不喝酒,多不招主人待见。蛀书蛀了几本史书,试图找几个完全不喝酒的人,结果在唐代暂时只发现了一个韦有翼,这位长翅膀的同志之所以不喝酒,只是因为他父亲名“平”,跟装酒的“瓶”字谐音;他不愿意犯父讳,所以就干脆不喝酒了———至于他喝不喝水,我就不知道了。大约他也喝水吧,不过很有可能是直接趴到水坑里喝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犯讳。据说北大中文系的王瑶老先生也嗜酒,他招博士时,面试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是:“你能喝多少酒?”若考生回答说滴酒不沾,他便会语重心长地教导说:“小同学,你连酒都不喝,搞啥子文学嘛,去考历史系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1: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唐人爱酒,因为“此中有真意”。王绩是唐代第一位知名酒徒。这位东皋子先生隋代做官的时候就不干正事,壶里乾坤大,酒中日月长,每日沉湎杯中。入唐以后,朝廷征聘王先生待诏门下省。他的弟弟王静问他说:“待诏可乐否?”王先生摇了摇头,说:“待诏俸薄,况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门下侍中陈叔达听说了,对后勤部门的同志说:“三升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吩咐他们给王先生提供每日一斗的特殊待遇,因而人们将王绩呼为“斗酒学士”。可是后来王先生还嫌一斗酒不够喝,撂担子不干了。贞观中期,他重回长安做官,此时朝廷当权的大员如房玄龄、魏徵等人都是他老哥王通的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弟弟的尊敬,他们让王绩自己挑官做。王绩选来选去,选中了无职无权的太乐署。为啥?因为太乐署里有个叫焦革的人,极善酿酒,他家生产的酒,在长安有价无市。可惜王绩运气不太好,到太乐署任职才几个月,焦革便“呜呼哀哉,尚飨”了。还好,他的夫人袁氏知道王大人喜欢他家的酒,还时不时着人送些来。可是一年以后,袁氏也仙逝了。无功先生于是仰天长叹:“天乃不令吾饱美酒!”从此对做官彻底没了兴趣,挂冠归隐了。

高宗时有胡楚宾,善文,而且总要喝到七分醉的时候才有灵感。高宗很喜欢他的文章,每次将他请进宫来,都先让人用金杯银盏盛上好酒,写完文章、喝完酒,这些金银器皿就顺便送他了。胡先生家里穷,一点银子全送给了酒家;每次穷得没钱买酒的时候,他便进宫讨差事。得了金银,屁股一拍,又走了。高宗居然也不生他的气,将皇宫当菜园门似的为他开着,真让人讶异。不过此君有一大优点,他在皇宫任职,宫闱秘事颇知道不少,总有人想找他打听一些宫中的新闻。他虽然贪杯,口风却挺紧,不管是谁问,一概顾左右而言它。胡先生这种处世风格,直逼另一位著名酒鬼,口不臧否人物的阮步兵。大儒元德秀也喜欢喝,而且喝酒不择对象,达官贵人他喝,贩夫走卒他也不拒绝。又有一个叫傅奕的人特别贪杯,总是喝得醉醺醺的,倒在地上就睡。睡到半夜突然跳起来大呼:“坏了,老夫喝酒喝死掉了!”然后拿起笔来给自己写墓志:“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

诗人们更是好酒,尤其是盛唐诗人,几乎没有不喝的。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崔颢,足以组成一个“酒鬼梦之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何等豁达的气度啊,能写出这样的诗来,酒当然功不可没。孟浩然学陶,学得诗中都渗着一股酒味儿。当年孟先生为了和朋友喝酒,愣是敢放以举士闻名天下的韩朝宗大人的鸽子。为了喝酒,连前途都不管不顾,确是达人。后来诗人王昌龄从南方贬所返北,浩然不顾有病在身,强撑着陪朋友喝,终于喝死了。读孟诗很有意思,“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读这样的诗,你会不知不觉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比真喝了酒还上头。张旭喝酒更有名,喝多了便大呼小叫,披散着头发蘸上墨,在纸上乱写一气,醒来后大惊:天哪,谁这么牛,写的字如此之帅?他和贺知章有个爱好,喜欢领着两个小童,一个持笔墨,一个抱酒瓮,走街串巷,遇到哪家有好花草便停下来,坐在花丛间小酌两盅,喝得飘飘然,便濡了墨在人家雪白的墙壁上题诗。当然,这俩活宝都是著名书法家,平时人家想请他写个字都不容易,如今主动跑到人家家里来写字,主人当然高兴;于是候他们写完,再恭恭敬敬地给两位敬上一杯。

杜甫有一首 《饮中八仙歌》,写的就是当年长安城里最有名的八位酒徒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以及焦遂。太子宾客贺知章年高德劭,喝多了骑在马上东倒西歪,一不小心掉井里了,便躺在水里呼呼大睡起来,一点都没有朝廷大员的威仪。当年李白初次进京,两人在酒馆里相遇。贺老读了李白的 《乌栖曲》,叹道:“此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中暗笑:这首破诗都能“泣鬼神”,我别的诗还不让鬼神哭成泪人儿呀?于是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 《蜀道难》。贺老读罢,嗟赏再四,曰:“君真谪仙人也。”于是解下御赐金龟换酒,大醉方休。李白的酒名更甚,供奉翰林期间,天天沉饮酒肆。玄宗新作了一首曲子,打算请他进宫来写歌词,找了老半天,终于在酒店的桌子底下找到了他,几个小太监哼哧哼哧地将他抬进宫来,却是人事不省。玄宗无奈,只好让人给他兜头淋了一桶冷水。大才子悠悠醒转,思如泉涌,一提笔便写了十首 《清平乐》,乐得玄宗心里开了花。可是李白借酒使性,后来非要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才肯给皇帝写诗,终于被赶出长安了。您看李诗仙的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此慷慨的酒友,真是千年不遇的极品呀。最后喝迷糊了,他居然跳到水里捉月亮,咳,这老小孩。还有李适之,做到宰相了还丢不开酒,成天价的,饭可以不吃,一斗酒是不能少的。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向皇帝打小报告说:“适之嗜酒,颇妨事。”皇帝一怒之下,就把他的宰相免了。李适之于是写《罢相》 诗解嘲说:“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可见是人心炎凉,丢了宰相之位,想喝酒了都找不着人。

白居易也是个酒徒,越老越好这一口。他晚年分司洛阳,特意搞了一个“九老会”,一帮老家伙也能喝得其乐融融。白先生极喜陶渊明,不但学他喝酒,还学他写诗作文。他仿效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作 《醉吟先生传》———这个名号后来被皮日休借用了去。白先生死后葬在龙山,河南尹卢贞知道他好酒,很体贴地将他的 《醉吟先生传》 刻成石碑,立于墓侧。游人过白墓,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都会给老先生奠上一杯,以至于他老人家的坟前常年都是湿汪汪的,远远的就是一股酒味儿。



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娶公主做老婆听起来很风光,其实不然。公主是金枝玉叶,得把她像皇帝一样供着。人家地位摆在那儿,丈夫和公公见到她,居然还要恭恭敬敬地磕头行礼,哪个男人受得了这窝囊气呀?以前唐太宗就纳闷,说别人争相娶崔家、卢家的女儿,就是没几个人愿意跟皇帝结亲,其实原因就在这儿。有一天郭暧喝多了,顺便发了一通酒疯,将公主胖揍一顿,还扬言:俺老爸是不愿意做皇帝,不然你老爸还能坐在那把椅子上?升平公主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回到娘家向皇帝爸爸哭诉。她老爸唐代宗是个出了名的老好人,不但不责怪女婿,反而将升平公主骂了一通,还真诚地向郭令公道歉:“不哑不聋,不做亲家翁。儿女们呕气说话,怎好当真?”从此规定:公主在婆家要守妇礼,不得接受公公和丈夫的跪拜。这便是著名的京剧段子 《打金枝》。

郭暧这次酒疯耍得妙极。不过,酒疯是不能乱发的。喝酒就跟做人一样,要讲酒德。诗人刘叉就酒后无德,喝多了跟人口角,一刀将人家搠翻在地,畏罪潜逃好多年,直到朝廷大赦后才敢现身,跟着韩文公混饭吃。韩文公何以谓之“文”也?当然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呀!当时的大官们翘辫子了,孝子照例是要带上银子和好酒去请文公写墓志铭的,如果碰巧文公心情不好不愿意写,孝子就会哭天抢地地去亡父灵前哭诉:“孩儿不孝,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来请韩先生写墓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嘛!”所以韩愈写文章赚得盆满钵满,刘叉也跟着天天有酒喝。有一天刘叉喝多了,脑筋一短路,将韩先生的钱都打包带走了,只给韩先生留了一张纸条,写道:“此谀墓中人所得,不若与刘君为寿。”真是没酒德。杜甫酒德也差,他在京城混不到饭吃,跑到成都去投靠西川节度使严武。严武对杜甫挺好,哥俩关系极铁。有一天杜甫喝多了,爬到严武的座位上,瞪着眼睛,指着严大将军的鼻子说:“想不到呀想不到,严挺之这个烂忠厚没用的老头儿,居然生了你这么个厉害儿子!”严武可不是好惹的,八岁的时候见老爸宠爱姨太太,心中不忿,在怀里揣把刀,逮个机会便将这位美女杀了,替自己的娘出气。杜甫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还詈骂人家祖宗,杀人如麻的严武何曾受过这种鸟气?晚上躺在床上,他越想越气,于是披挂整齐,准备去宰了杜甫消气。在门口,他几次三番被钩子挂住衣服,耽搁了些时间;这时,太夫人得到急报,赶紧出来将儿子喝住,这才救了诗圣一命。您看,酒后无德,差点就葬送了卿卿性命,后果不是一般的严重,那是相当严重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1: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就天生谨慎,酒喝得再多也不发酒疯。有个叫程皓的,非常忠厚,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有一次他在酒席上被人痛骂,骂得极难听,一旁不相干的别人都觉得无法忍受。他却一言不发,捂着耳朵跑开去,对别人说:“这位大哥喝高了,说的话哪能当真呢?”不过,程皓不好玩,他的性子好到有沽名钓誉的嫌疑。而任迪简是真忠厚。任先生做天德军节度使李景略的判官的时候,有一次军中宴会,斟酒的家伙也喝糊涂了,误将一壶醋给了他。任先生喝了一口,嘴里牙齿登时一齐酸倒;但他知道李景略御军极严,要是被他知道酒司令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非砍掉他的头不可。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喝了半天醋,将事情掩饰过去,最后才以酒味太薄为由将醋换掉。军中知道此事后,都非常敬重任迪简,只因为他心地好得赛过菩萨。后来李景略病死,军士们极力拥戴任先生继任节度。监军大人不肯答应,将任迪简抓去关了起来。结果为了他军队差点哗变。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砸开牢门救出任先生,请他做了一军之主,而朝廷也只好承认既成事实。

有人妙论,用猴子、老虎和猪来比喻喝酒的三种境界。意思是:喝个五分醉,话少的变多了,话多的变话痨了,总之是像只猴子,上蹿下跳;喝到七分醉,有酒壮胆,酒徒便变得跟老虎似的,顾盼自雄,天不怕地不怕,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等喝至十分醉,酒鬼已经不醒人事,摊在桌底下像头死猪一动不动,真把他扔猪圈里,他准能抱着猪做美梦。唐玄宗有一次登楼眺望渭水,看见有一位已经进入“猪”的境界的醉鬼倒在河边,问那人是谁。笑星黄幡绰顺口答道:“是个将要满任的令史。”玄宗很惊讶地问:“爱卿如何知道?”幡绰曰:“他再经过‘一转’,就可以‘入流’了,所以臣说他是令史呀。”黄笑星说的“令史”,是隋唐中央机关非正式编制的办事人员,搁现在叫临时工。古代官制规定,九品以上叫“流内”,以下叫“流外”,俗话“不入流”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令史秩满一“转”,上升一级,便可“入流”;那位醉得像猪一样的哥们身子一“转”,也能“入流”了──只不过入的是渭流。

一般人喝酒,喝到猴子和老虎的境界比较常见。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待人极谦恭,不作自我介绍,人家根本不知道他是龙子凤孙。暮春时节,一群高干子弟在昆明池边野营,觥筹交错,喝得正热闹,争相吹起牛来。正好这时临淄王出猎,穿着军装,肩上还架着一只鹰,看起来像大户人家的少爷。这帮高干子弟瞅见临淄王了,发现居然有人敢比他们还帅,心里颇为不平,于是将他叫过来喝酒,说:“今日宜以门族、官品自言。”他们的想法是:你长得帅有啥用,咱们把先祖的官职拉出来晒一晒,羞死你小子。酒斟上来了,临淄王捧着酒,按要求讲述自己的门第:“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本人———临淄王李某。”高干子弟们听罢,刚喝下去的酒化着一身冷汗冒了出来,立马撒丫子逃得精光,单剩了一桌好酒菜。临淄王从容地坐下来,自斟自饮,连饮三大杯,然后打着饱嗝,扬长而去。

这样灌了点猫尿就忘了自己姓什名谁的人,裴度也遇到过一个。那天,裴大人刚被钦点了宣州观察使,面圣谢恩后,独自在曲江闲步,遇到几个人正在水边吃酒。这几位明显也是刚得官的,少年得志,再加上喝了点酒,于是指点江山,旁若无人。其中有一个穿黄衣的,尤其是狂言迭发。裴度看不惯那作派,上前问道:“这位大人,所任何官?”黄衫者掩饰不住得意之情,却又努力装出谦恭的样子回答道:“诺,不敢,新授宣州广德令。”说起来也真是巧,这位牛皮哄哄的兄弟,原来正是自己未来的属官,裴大官人听罢不禁莞尔而笑。黄衫者傲气地回问:“这位官人,新授何官?”裴度学着他的口气说:“诺,不敢,新授宣州观察。”听众哄堂大笑,黄衫客面如死灰,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第二天,有人告诉裴度:有一新任县令忒傻,吏部任命他做广德令,他不干,非要换成罗江令。在别人看来,这家伙当然病得不轻,广德是上县,而罗江是中县,这不是拿一头牛换一只羊么?当然,只有裴度知晓箇中原因,只是他不说而已。

京兆府的公安局长王式也好一口,为了喝酒还敢徇私。古代的城市晚上照例是要宵禁的,有联防队员在街上巡逻,要有人深更半夜还在街上逛,就一条铁索锁在脖子上,将他送到局子里关起来。王式当长安市公安局长,晚上出来视察工作,发现有人在街边搭了个戏台,通宵唱戏,天快亮了还吹吹打打。王局长骑在马上,皱着眉头,正琢磨咋收拾这个犯禁的家伙呢;人家见势不妙,赶紧跪在马前,恭恭敬敬地奉上一卮好酒。王局长心想这人挺懂味儿,没罚他,喝完酒便一言不发地离开了。主人正高兴逃过了一劫呢,王局长走了百余步却又折了回来,可把主人吓得不轻。没想到,王式对主人说:“你这撮鸟,刚才给老子喝的是啥牌子的酒,三无产品吧?赶紧换杯好酒来!”主人连忙打开最后一瓶香喷喷的茅台80年陈酿献上,王局长饮罢,这才施施然离开。

有人喝高了就吹牛,李泌更是没醉就开始吹。他好仙,所以常跟朋友吹嘘说自己跟某某仙人有交情。有人来他家做客,他故意吩咐家人:“赶紧将庭院打扫干净,今晚洪崖先生要光临咱家。”客人正满腹狐疑呢,有人给李泌送来一榼酒,于是老李又接着吹:“您来得太及时了,麻姑刚给老夫送了一些仙酒,咱哥俩一起享用吧。”喝到半途,家人进来禀报李泌说:“相爷,某某侍郎让人来取装酒的榼子,正在门外候着呢,您老人家和客人喝快点。”客人这才明白,敢情送仙酒的麻姑就是某侍郎呀,不禁捧腹大笑;李大人却神态自若地让人取了榼子还回去,一点难为情的表情都没有,心理素质超级好。

也有人喝高了就大哭。进士唐衢,屡考不中,心情颇为郁闷。一郁闷就喝酒,一喝酒就哭,哭得别人死去活来。哭得别人死去活来?对,您没看花眼,是这么回事。唐衢之哭,极有艺术杀伤力,相传他“发声一号,音辞哀切,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有一次,太原军区司令员请客吃酒,不知谁把这位好哭佬给请来了。大家在宴会上喝得正快活,突然聊到了当前的政局。唐衢虽是布衣,却不乏忧国忧民之心,跟大家谈起时势之衰,越说越激动,慷慨泪下,一席为之恻然,只好停酒罢席。左拾遗白居易先生听说了唐衢之哭的感染力后,特意为他写了一首诗,诗曰:“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先生的大致意思是:哭吧哭吧,男儿哭吧不是罪。



酒喝多了,免不了要出丑露乖,古人都知道醉醺醺的样子有损形象。南朝画家张僧繇创作过一幅很有名的作品,名曰 《醉僧图》。道士们很高兴,常常拿它奚落和尚。和尚们很恼火,大家凑了数十万的份子钱,一股脑送到画圣阎立本家中,请他画了一幅 《醉道士图》。从此,道士再也不好意思笑话和尚醉酒了。可惜阎立本生得早了一些,要不然再加写一幅《女道士醉酒图》,请杨太真女士担任模特,和尚们肯定会高兴得要多念一万句“阿弥陀佛”。

酒能失志,亦能丧心。某些猥琐男别的本事没有,喝多了就喜欢拿老婆练拳脚。唐参军戏里有一个叫 《踏摇娘》 的保留节目,男主角就是隋末河内郡的一个酒鬼。此君貌寝而好酒,喝完了就打老婆。古话说的,“巧妇常伴拙夫眠”,偏偏这位猥琐男娶了位如花似玉的浑家,还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于是把发生在自己身上活生生的家庭暴力编成曲子唱给别人听,凄凄切切,感动得听者肝儿一颤一颤的。戏班子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情节的高潮是,男演员将女演员踩在脚下暴打,而女演员一边痛苦地扭动着身子,一边唱着柔肠寸断的哀歌,于是“踏”、“摇”、“娘”都有了。

偶尔喝点酒倒不错,只是别天天躺在酒瓮里睡觉。杜甫就天天喝,喝高了便“醉把茱萸仔细看”,想家想得直抹眼泪。后来诗圣喝出了胃下垂、偏头痛外加肺痨,成了“多愁多病身”了,不得不戒酒,写诗道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后来,他去南岳庙游玩,遇到河里发大水,困在孤岛上十余天,没吃没喝,饿得眼前冒星星。耒阳聂县令听说了,亲自驾着冲锋舟将诗圣救了出来,摆了一桌山珍海味为他压惊。诗圣饥不择食,酒戒也开了,吃了很多很多很多的肉啊酒啊什么的。最后……最后,聂县长肠子都悔青了。唐初苏世长,也是天天喝,把自己的良好形象全喝没了。当初,秦王李世民将他选入十八学士,旁人羡慕他“登瀛洲”,将他看得跟仙人差不多。可是因为好酒,后来谁都不把他当正经人。他做陕州长史时,部下违法乱禁,无恶不作,他却没办法管理。他想来想去,想了个歪主意。曹阿瞒不是玩过“割发代首”么?他也想试试。于是苏氏写了一篇长文,将部下犯法归之于自己治理不力,在大庭广众之下脱掉裤子,命令手下打自己的屁股,以示惩戒。偏生那位该天杀的主刑官极度缺乏幽默感,下手忒重,打得他皮开肉绽的。苏世长吃不住痛,惨叫着跑掉了,裤子都没来得及穿,围观者大笑而散。让你喝,丢人丢到爪哇国去了吧?

还有更惨的。诗人卢仝,家贫乏酒,想喝了就跑到相国王涯家里打秋风。这一天发生了“甘露事变”,阉官将包括王宰相在内的朝臣全抓起来杀掉了。事变时卢仝正巧在王府,军士要杀他,他大呼曰:“我卢山人也,非王涯党人!”军士大笑:“你这老家伙,既然自称‘山人’,跑到城里来做什么?”不容分说,仍然砍了他的头,跟别的头一起挂在城墙上示众。卢山人年老,头发都掉光了,没办法挂,刽子手便在他头上钉了一颗铁钉拴绳子,看见的人都难过得掉眼泪。唉,老卢才刚生了个儿子,心中高兴,给儿子取个名儿叫“添丁”,没想到自己脑壳上居然也会添颗“钉”,都是好酒惹的祸呀!

讲了这么多酒徒的故事,最后,是劝列位看官喝还是不喝呢?喝吧,据说喝酒不利身体健康,喝多了酒之后,人肉会发生某种变异,以至于极难吃———蛀书并没有吃人肉的爱好,自然不知其味;这种怪论是臭名昭著的人肉美食家朱粲总结出来的。唐初朱粲凶暴,带的军队断粮了,便下令吃人,开头是专拣细皮嫩肉的小孩和妇女吃,到后来,凡是有肉的都不放过。后来这头牲口吃人上了瘾,干脆省掉了征军粮的麻烦,走到哪里都用绳子拴着一串百姓带着,把他们当作会走路的粮食。他还得意扬扬地宣称:“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数百年后的流寇张献忠,便是吃人朱粲的嫡传弟子,为祸西川之烈,比老朱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朱粲战败降唐,唐高祖派段确前来受降。段确以为,非我族类,其食必异,很是瞧不起这头吃人的牲口,于是借着七分醉意侮辱他说:“听说你常吃人,人肉到底啥滋味?”朱粲也不是省油的灯,回敬道:“别的我不知道,反正酒鬼的肉,吃起来有一股腌猪肉的臊味。”酒鬼的肉是啥味儿并不重要,但酒鬼呼出来的气息很难闻,这是确定的。所以说起来似乎还是不喝酒的好。但有时候不喝酒却会掉脑袋,您找谁说理去?初唐卢祖尚,颇有战功。唐太宗对他说:“交州是岭南重镇,朕想委任你做交州刺史,为朕镇守南方门户,如何?”卢祖尚见太宗如此倚重自己,脑子一热,便很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后来他又听别人说南方是瘴疠之地,穷而且危险,又改变主意了。太宗几次三番地派人催他上任他都不肯,还找了一个可笑的借口,说:“臣听说岭南气候湿热,必须每天喝酒祛湿气才能幸免。可是臣稍稍喝点酒就过敏,去了那儿肯定会死掉。所以,皇上还是另外派一个人去那儿吧。”太宗恼羞成怒,发狠道:“都像你这样出尔反尔,以后朕的政令还怎么推行?”于是将不喝酒的卢祖尚喀嚓掉了。可怜的卢刺史,享年仅三十余。唉,领导让喝酒,看来不喝点还是不行的。

真矛盾啊。曾经有一坛美酒摆在我的面前,喝,还是不喝?这是个问题。([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5:2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