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9|回复: 1

[现、当代] 再看齐白石(朱新建、吴悦石、萨本介、季酉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10: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新建/文
吴悦石/文
季酉辰/文
萨本介/文

   
来源·二月书坊  
--------------------------------------------------------------------------------



齐白石这三个字,在今天几乎家喻户晓,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画家,更是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
我们真的就认识齐白石了吗?

本期“开坛”约请了朱新建、吴悦石、季酉辰、萨本介四位先生,从不同角度,重新认知、解读齐白石,或许对从事中国画的画家有些许裨益。


朱新建/天籁之境

我们随便找个人,说一个一般画家的名字给他听,十有八九不知道,但齐白石不同,他的名字今天几乎家喻户晓。那么,解读一下齐白石,对于认识中国画,乃至认识我们这个民族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齐白石生于清末,成名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大众偶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荣誉院长、文化部颁发的“人民艺术家”,又获“世界和平奖”等等,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获得过这么多称号。1957年他去世后,这股热潮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愈演愈烈。我这个年龄的人还记得:信封上、笔记本上、茶杯上……都印有齐白石的画,冷静地想想,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究竟有多大?通常听到的是:虾画得好。这种说法显然太民间,齐白石当然不至于这么简单。

为了能更加深入地认知齐白石的画,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千余年来一直是被一些业余画家统治着,业余画种占了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文人画。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可能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画家,于是推出了唐朝的大文人王维,就是写“红豆生南国”、“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的大诗人。其实,王维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画家,在当时,他的画名比诗名还要大,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难看到他留下的传世真迹,很少的几张作品真伪问题还被学者们吵得一塌糊涂。其中一张《水溪图》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接近王维本来面目的作品,因为上面有宋徽宗的题字。我们看这张画会发现是有很复杂的技巧,不是苏东坡提出的草草逸笔的文人画。苏东坡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避开了王维复杂的绘画技巧,又说“作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东坡认为画的像与不像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思想给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参与文人画的这批人话语权太强了,就使得中国的本体绘画在不断地萎缩,甚至被他们掐死。苏东坡凭借他当时的影响力,把文人画这个事情真正提出来,而且还有人去配合他。他把王维作为文人画鼻祖没有错,因为王维是唐朝数一数二的诗人,而且画名比诗名还大,那文人画就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宫廷画家里没有几个会作诗的,他们中间更没有人能写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名句,当然就嘴软了。

文人画的理论几乎主导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主要是宋元以后。这里举一个例子:伯乐年龄大了,去和秦穆公告老还乡,并推荐了他的一个学生——九方皋,说很会相马。秦穆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其相马。九方皋在三十里铺看到一匹千里马,是黑的公马,结果弄回来的是一匹黄的母马。秦穆公大怒,说糊涂到连公马和母马都分不清了,伯乐却说:九方皋比我牛B啊!我的心里还有一部分念在皮相,而皮相在九方皋的眼里已经毫无意义了,他只看这匹马是不是千里马。当时的马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相当于“装甲部队”,而这样的例子常常用来解释文人画,文人画的精神就是要放掉皮相。由于参与中国画游戏的这批业余人太多了,虽然没有专业的精神,但他们有另外的优势,比如说诗写得好、书法好,而书法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汉代,就有个叫赵壹的,写过一篇文章《非草书》,因当时有一批人疯狂地玩书法,讲求书法的飘逸、灵动等审美趣味,不去好好地做学问而是比谁的字更好看,赵壹认为这个太耽误事了。可见书法影响到一般文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1840年,西方的快舰利炮叩开中国大门,精英分子纷纷“觉醒”,他们首先觉得是慈禧太后不好,李鸿章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好。中国画也当然在内,否则为什么打不过敌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的《万木草堂藏画》里大骂中国画误国之深,主要攻击中国画里的“四王”,“四王”肯定不是中国画里最精华的东西。比如下围棋,你想吃掉对手,一定是选择对手最弱的地方出手,不能去攻击它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地方,那样会自找倒霉。康有为他们要打倒传统文化时,也是找中国画最弱的地方出手,而“四王”恰恰是个很好的靶子:第一,他们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地位不高;第二,没有生机,空有躯壳。把“四王”打倒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就倒了。其实错了,中国绘画最优秀的一块恰恰不是“四王”,而最优秀的这一块,人数也不会太多。

湖南有一个官员要应付官场,请齐白石去家里代笔,齐白石在他家第一次看到很多八大、石涛等人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明清以后文人画的大师。当时齐白石处在湖南湘潭这么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影响不是很大,受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式的,所以他会以传统的观念对待文人画的精华。“四王”可能太高贵了,齐白石没有看到,再则可能也不太合他的口胃。还有齐白石关心的事对生命的直接感受。一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们所知道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不是看书得来的:冬天是冷得要死的、夏天可能热得要昏过去;大马在挣扎地生出一匹小马,小马血糊糊的,十分钟后站起来了,这叫生命。这和一个城里读书的孩子感受到的东西不一样。田地里看到的青草,池塘里看到的蝌蚪、青蛙,加上他见到的八大、石涛的画,两者在心里相结合,造就了齐白石。

齐白石的画是从文人画发展出来的,吴昌硕肯定是好心,他想把文人画画得更加俗一些,想让它从书斋里面解脱出来,和大众有点关系。但很可惜,他从小生长在闹市,就对生命力感受这一点敌不过齐白石。齐白石是在农村的泥巴里滚大的,中国的书法还很强调金石味,他的一把凿子曾养活过一家人,我们看他刻的印章多少还有点“木工味”,当然自己又加进去不少别的东西,那种雕塑感、成熟的比例和他曾用凿子养活过一家人是分不开的。齐白石虽然有点像个“高级的装修工”,但是对他手的训练非常到位,那么重的“兵器”都用过了,他就能举轻若重了。

我一直在找齐白石的反对意见,但我发现很少,越是有文化的人、有成就的人就越佩服齐白石,反而一些名头小的画家在那里不停地挑刺,我想是他们看不懂。

曾经有人说齐白石的诗是“薛蟠体”,这点齐白石自己是承认的,认为自己的诗是有什么话就直说。还有一些人说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籁,天籁这两个字就是不读书的人拿来做幌子掩盖自己,是胡说八道,这个齐白石就不承认了。当我们看到小马生出来、麦苗长出来的景象,真的是一种天籁。这些读书是没有用的,是人对生命的一个直接的感受。一般的人不会像艺术家那样去细腻地表达,假如这中间出现一个艺术天赋非常高的人,那这个人就非常了不得,他就是齐白石!


吴悦石/经典从艺之路

《藏画导报》(以下简称“藏”):吴老师,您的老师王铸九、董寿平先生,他们是怎么看齐白石的?

吴悦石(以下简称“吴”):他们认为齐白石先生做人从艺都是应该学习的榜样,是以一种敬仰的心对待白石老人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美术界对齐白石的评价都不准确,这和对中国画的不正确的看法有关,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齐白石的创造性,说他非常重视创新。“逢人只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等等,这样的诗句常常被引述,认为齐白石一心在搞创新。其实这样评论是片面的,齐白石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提到。他在评论吴昌硕的画曾写道:“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说明他对前辈是十分地敬仰,并且努力追随。齐白石花了半年时间勾摹了一部《芥子园画谱》,订成十六大本,又借到一本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择其精者用双勾填朱的方式临摹一遍,这些工夫现在又有哪位画家下了呢?这不是羞耻之事。他下的这些工夫正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提及强调这些事情呢?因为当代教学体系和这些风马牛不相干,所以许多美术理论、研究,对齐白石的评价是片面的,强调他的劳动人民出身,独有的创造性和朴素的题材。

藏:过去对齐白石评价是附加了许多的政治因素。

吴:所以要认知齐白石,就应该还原到齐白石的本真去认知。齐白石的艺术是从中国画的传统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写生创作加上工农兵思想、劳动人民的感情得来的,这些都是在片面地曲解齐白石的艺术,不能把锻造一位大艺术家的道路真实地说个明白。

藏:齐白石今天的意义在那里呢?

吴:我们现在距离齐白石越来越远了,他是自吴昌硕之后,用墨最好的一个画家。他的墨法是非常讲究的,运笔过程中对墨的把握非常准确,特别是运笔的细微处更是在意。他画的大写意都是精心用意所在,大写意并不是大笔一挥!白石老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放在精微”,学习白石老人的治学精神、为艺态度,是今天的意义所在。

藏:大写意现在被一些江湖画家所误导,变成了一种杂耍和表演。

吴:大写意应该追求典雅和中正的气象。齐白石的典雅和中正是在骨子里的,笔墨中有一种中正之气。所以我们学习齐白石的艺术,不要听专家、权威是怎么评论,齐白石用他的画,把什么都说清楚了。他的一些诗和题跋也都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他的心路历程,我们研究齐白石不要固执己见,这样才能真正领会齐白石的艺术,领会白石老人倡导的写意精神,发扬写意画的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藏:您的一些长辈对齐白石的艺术有没有反对意见?

吴:有,因为艺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异口同声。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不要拘泥于谁说过什么,比如像黄宾虹,当时很少有人学,但不代表黄宾虹艺术水准不高,而现在有许多人学,也不能说这些人都理解了黄宾虹的高度。凡是都有起伏,这只是一个过程,有人学习齐白石,说明他们看懂了齐白石的艺术,这是好事,至于能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还有个人的禀赋,这是不能强求的。客观地讲理解多少就接受多少。

藏:齐白石的成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他的从艺道路对我们应该有一些借鉴作用吧。

吴:从白石老人一生的轨迹中,系统地把他非常经典的治学之路和从艺之路理清、还原,看看是怎么成就齐白石的,我觉得这个意义更大。


季酉辰/想到品格

藏:季老师,齐白石的画给我们一种很浓的生活气息,您怎么看?

季酉辰(以下简称“季”):他对民间的东西吸收的较多,即我们说的大俗大雅。他能把农民最本质的东西和文人画的雅结合得最好。当然这有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在齐白石的后半生,绘画主张为工农兵服务,老百姓要看得懂。就是在今天,我们各个艺术门类的价值取向也都有这种趋势,包括京剧、电影,都是往“俗”的方向走,或说是往普通老百姓喜欢的方向靠。实际上艺术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通俗的,一个是高雅的,今天高雅方面更欠缺一些。在日本,“能剧”就保留下来,它为自己的本民族艺术留下了一些顶尖的东西。京剧也完全可以往这方面发展,但是很可惜一直没能做得更好。

藏:就像宋元那时候,文人画有很多人欣赏,普通的宗教绘画、民间绘画也很发达,两者是并存的。

季:通常艺术的格调越高,从事的人越少,关注的人也越少,可它是艺术的顶峰,不能没有。就像一个宝塔,没有塔尖就很难看,但也不能没有底,没有底,尖就不存在了。高格调的艺术作品,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它可以抑制艺术的世俗与浮躁。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0: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今天再看齐白石,他的意义在那里呢?

季:他把中国民俗的东西融入到传统绘画当中,结合得非常完美。他能把很俗的东西变得很雅,这就是他的本事。也是为什么老百姓知道齐白石的有那么多人。

藏:当然,齐白石的名重和政府当年给他那么高的地位也有关系。

季:齐白石的画格调不是很高。格调高低和作品题材有些关系,往往格调越高,对题材的依赖就越小。格调高低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不同于雅俗,也不同于好坏。雅俗与欣赏的人群多少有关,好坏与绘画的质量、功用有关,格调高低与作者的心性、对自我的认知深度或说高度有关。

其实雅和俗是一对矛盾,没有办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什么才是雅,怎样才是俗。俗到极点就变成雅了,雅到极点也会变成俗,《儒林外史》里有句话“雅的那么俗”。齐白石是把雅俗结合得好。


萨本介/白石之虚实

藏:萨老师,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您收藏了一口齐白石当年盛米用的大缸。

萨本介(以下简称“萨”):不是大缸,就是用白铁皮制成的那种铁皮大筒。

藏:据说白石老人每天都亲自去米缸量米?

萨:这基本是真的。他出身农民,是一个懂得辛苦的人。挣到的钱是他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这些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别人是体会不到的。

藏:有些人说白石老人作诗题画是“薛蟠体”,您怎么看?

萨:说“薛蟠体”主要是认为老人的诗太直白,太生活化,太“土”。其实白石老人是很讲究平仄的,他的诗生活化、很上口,这些恰恰非常艺术。不卖弄关子,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用浅显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这正是他的高明。

藏:越是名气大的文人,越喜欢白石老人的作品,而那些二流和三流的画家,总是不服气。

萨:对,像艾青、胡适、黎锦熙、叶恭绰、老舍、茅盾、郭沫若当年和白石老人都有交往,包括毕加索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

藏:我们小的时候大家就在谈论齐白石,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在谈论白石老人,可是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了解齐白石的。现在许多画花鸟画的人想建构自己的体系,可离艺术本质的东西越来越远。

萨:我曾经仔细研究过一幅白石老人画的工虫册页,册页中的工虫画得非常精彩,近距离放大,我发现当代人之所以没能画到白石老人那样的高度,因为大家还没有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虚实。白石老人画的工虫是用很虚的笔一点一点的画出来,完成之后,这个小的工虫既实在又虚灵,触之能动,仿佛跃出画来。所以单就他画工虫的方法便是那些试想构建自己体系的画人,不能梦见的!

藏:白石的工虫连细胞、血管、皮肉都表现出来了。

萨:工虫和写意构成一层虚实;题跋和画面也构成一层虚实;一笔与一笔之间又是一层虚实,是一种层层套的虚实。

我曾经对一幅董其昌的金底山水扇面,发了若干日子的呆,用放大镜仔细看过,发现这张画形而上的东西使我很着迷。我反复地观察,发现董其昌也是在做虚实,他这个虚实正好和白石老人相反,他是笔笔实,但实和实与整体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一个更大的虚实。

前些时候还看了一个由溥仪当年带出宫的书画国宝展,我前后去了五次。其中有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在这幅画前,我总计待的时间估计有一整天,它给我的感受太深了。他把整个的气息呈现给我们,从具体的石头到茫茫的大山都表现出层层套的空间关系,从微观到宇宙,他只用最简单的方法一一做出来。人和自然之间的很朴素的平衡关系,中国哲学的虚、实关系;天、人关系;主、客关系,物质和精神他都画进去了,并将这些融合为一体。这便是一种精神的物化。白石老人的方法与精神和董源、董其昌都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

藏:白石老人的后人学老人画画,有学的好的吗?

萨:齐家和历史上的名门望族都很相似,都有一代一代传承的问题。现在社会上认定的是表面画的像与不像,表面像就好,不像就不好。那么究竟是似齐白石好,还是要学习齐白石的精神,不似更好呢?我认为白石老人传达出的那种浩然正气,是别人不可重复的。即使是同样的一笔,但那意思和白石老人表达的仍有天壤之别。

藏:白石老人平时应酬多不多,喜欢和哪些人交往?

萨:他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作画的时候全神贯注,就连画室里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一概不知,甚至客人进来也不知道。

藏:白石老人是一个非常善谈的人吗?

萨:他的话恐怕都在画里面和诗背后说了。

藏:湘潭当地人大都认为白石老人没有文化,他只是一个农民,这让我们感到有些惊讶!

萨: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的教育是从书本入手,似乎知识一多,便有文化,其实不然。白石老人是从实践切入,有问题后再向书本请教,并且向不同的人问学。

齐白石是木匠出身,做活的时候脑袋里先有一个草图,脑子里要能搭起立体的效果来。第一斧子下去就早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藏:这就自然而然造就了他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的能力,跟中国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是一种不自觉的暗合。白石老人的篆刻也和他之前做木匠有很大的关系。

萨:白石老人首先是个诗人,他可以把诗的节奏感、韵味、跳跃甚至于诗的那种调侃都用到画作当中,他的篆刻也一样。

藏:白石老人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不是在表面上做文章,是在诗魂上做文章。

萨:白石老人是首先悟出了一些事理才去写字和画画的。

藏:白石老人的文化高度几乎四个字可以概括:“他日相呼”。

萨:他有句诗:“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这种思维就不是一般人有的。历史上哪位画家合他的口味,他就学,跟自己没关的他根本不去理会。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学习方法,就像采茶掐尖一样。

藏:白石老人怎么看国家给他的一些荣誉?

萨:白石老人自己曾经说过:“毕加索画鸽子,画翅膀振动,我画鸽子画翅膀不振动,但要从不振动里看出振动。”他在白石书屋匾上有跋:“南岳山上有邺侯书屋尚存,千秋敬羡。余五十岁后,因避乡乱来京华,心胆尚寒。于城西买一屋卖画,屋绕铁栅,如是九十矣。尚自食其力,幸画为天下人称之。其屋自书:‘白石画屋。’不遗子孙,留为天下人见之一叹,而后或为保管千秋,亦如邺侯书屋之有幸也。”由此可见他心中太有数了,只有对自己非常非常清楚,才可能表达得这么自信。齐白石的作品像一面镜子,可以从”镜子”里照见自己。




--------------------------------------------------------------------------------

二月书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7 18:3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