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0|回复: 0

要死要活 “经史气”(许石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7 0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石林   

--------------------------------------------------------------------------------

我的老家县志中录有本县前辈读书人一幅对联:“有血性人方能共事;无经史气不足论文。”我很喜欢。10年前去北京看望吴祖光先生,谈起了这幅对联,就请吴先生书之,现在悬挂于我的书房。
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的陈永正老师来深圳出席一个笔会,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找他的人很多。活动将结束,先生休息了一下说:“我给你写幅字,说吧,写什么?”我欣喜之余,不及多想,脱口而出:“有血性人方能共事,无经史气不足论文。”

人谈吐作文要自然流露出“经史气”,不能故意卖弄“经史气”,如袁枚所说的:为文作诗,有典而不用,犹如有权势而不逞。涵养“经史气”,无疑须多读书、还要会消化。但读书,尤其是读经史,不免有一个要死还是要活的问题。当代儒学家蒋庆先生被人深深地误解了,蒋先生倡导的“读经运动”,无非是借当代人宣传炒作的风气和手法,号召人多读书,最好是多偏向被中国人长期冷落的古代经典。就这么简单。蒋先生的读书主张是活的。而批评蒋先生、并死死抓住古代经典中有糟粕这一点,说蒋先生让读书人继承糟粕云云,是把蒋先生理解错了。批评蒋先生的人中,有很多人可能自己读书不要死,但很怕别人读书要死。这是多虑了。

我们当代人读书,很少有人读出名堂的,原因就是没有“经史”作框架。开卷有益不假,但读书如做生意,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有“经史”做底,读书就如有了可着之床,有了能包涵收容的框架,就能“有益”最大化。又如拉车捡柴,有车子备着,总比肩挑背扛收获得多。古装电视剧是个通俗的东西,不必要求有多少“经史气”,但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刘和平,他编剧的《雍正王朝》其中的人物交流谈吐,就很恰当地、很自然地流露出“经史气”,让人观剧时,不免对那些读书人组成的时代有所神往——当然,对专制毫不神往。东汉经学家郑玄,家中婢女回话的时候多说了几句,把郑先生惹火了,婢女辩解,被郑先生一把推到泥里去了。另一个婢女看见了,问姐妹:“胡为乎泥中?”一身泥巴的婢女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婢女之间的问答都是《诗经》里的话,自然流露,且跨越篇章、穿插裁减得当。可见郑家的读书气氛是多么浓,连婢女都熏陶得很有“经史气”。

深圳博物馆老馆长裴建华先生退休前在办公室,临窗观景,挥毫写字,我去采访时正逢他心情好,要给我写字,我就让他写了清代陆润庠的对联:“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庄取达、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我喜欢这幅对联的见识、思想和里面的文字游戏以及文字游戏中的“经史气”。上联连续几个“读”、“取”,下联连续几个“与”、“同”,也是对书法家的考验呢!




--------------------------------------------------------------------------------

二月书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3:0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