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8|回复: 0

[选刊] 不要再为对联创作设置人为障碍(明月伴清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4 15: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北国论坛·楹联艺术区 作者:明月伴清风
--------------------------------------------------------------------------------


  对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格律文学中的大众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艺术形式。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可以为之,山野村夫、红颜稚子也可以为之,这是古代文赋诗词曲都不曾有过的现象。这是对联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对联在古代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原因所在。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大众的、通俗的艺术形式,最近却经常听到许多人感叹:对联真难啊!是真的学对联、写对联很难吗?对联真的到了连一些古典诗词基础较好的朋友也望而却步吗?恐怕未必。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趋势,是与楹联界,包括网络联界所出现的任意抬高门槛、人为设置障碍有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在对联越来越“美”、“文学性”越来越强的同时,势必会使对联创作脱离现实、脱离大众,走向专家文学、文人文学。

  抬高门槛、设置障碍的问题很多,明月的认识可能很偏面、很肤浅,但愿意先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在讨论中、争论中达到求同存异、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一个问题是:格律至上。
  不可否认,对联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规范,也就是要有使“对联”成为对联的基本要求,没有了这些基本要求,对联也就不成其为对联了。就如我们要做一条裤子,需要有一个腰口、两条裤腿,两条裤腿要一般长、一般粗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做成一条腿,就成了裙子而不是裤子了。但是,一条好的裤子,不是仅仅有这些就行的,还要有好的材料(内容),有好的做工(技巧),再加上基本的要求(格律),三者合谐的统一,才是一条好的裤子。对联创作也是这样,必须达到内容、技巧、格律的完美统一,才是一副佳作,这三者是不可偏废的。

  但是,在楹联界,这些年却出现了格律第一、格律至上的倾向,说的窄一点,其实就是平仄第一、对仗第一的问题。征联启事的第一条,必定是“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评论一副对联,也必定先从平仄、对仗上找一找毛病;一些对联的启蒙读物、启蒙文章,也多是要求初学者先从工对学起,先工而后宽。我们常常在一些对联评比中看到这样的评论:某某对联内容很好,可惜因某一字平仄出律,评委只好忍痛割爱。这正是一些初学者感到学对联难的根本原因。格律固然要遵守,但内容的充实、技巧的高超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内容,在任何文学形式中,都是第一位的。没有充实的内容,再高的技巧、再严格的格律,都是徒劳的。一条漂亮的纸裤子真的就比一条稍显难看的布裤子更好吗?

  在这一问题上,明月的看法是:在内容充实、形象鲜明的基础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二者不可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宁可降低一下格律标准(不是放弃),也不可以削弱内容来求得形式的完美。

  第二个问题:乱造格律。
  格律是什么?格律就是一种规范,一种标准。也就是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是”而不是“非”。因此,格律应该是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宜粗而不宜细,宜作基本的要求而不宜作具体的规定。

  那么,对联的标准是什么?五、六十年代,《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写对联》一文中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也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标准,当时列出了五条: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归结起来,也就是四条: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达到了这四条,就可以看作是一副“合格”的对联了。但是,这些年在楹联界,却出现了乱造格律的问题。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将某一格律的内涵任意缩小或无限扩大。比如字音讲平仄,就被规范成了要“两两交替”,否则就是出律,而对句脚安排比较严格的要求,也被扩大到了句中、句音,且不论长联、短联,不论格律联还是散联。再如孤平,本来是五言、七言律诗平声句中所独有的,是一个很清楚的概念,也被随意地修改、扩展,搞得人晕头转向,难以把握。二是将格律绝对化。比如讲***是对联的根本根本格律,掌握了***,就把握了对联的精髓,或者说对联格律就是**、***等等,将没有定论的、尚在争论探讨中的东西加以肯定,这样最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一遇到与这些“根本格律”相悖的地方,就会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三是乱推格律。就是根据此一律推出彼一律。比如根据孤平推论出孤仄、根据三连平推论出三连仄等,将格律的老祖宗们都不忌讳的东西,硬生生地要对格律本就不熟悉的现代人来掌握,岂不是使对联的框架越来越密,门槛越来越高?

  其实,好多问题并不是一定要遵守的格律范畴,而是属于如何使对联更美的“美学”范畴,违反了这些东西,对联依然是对联。比如说同音字连用读起来拗口的问题、上下联笔划相差太大看起来别扭的问题,上下联气势相差过大会出现失衡的问题,等等等等,我们总不能因为读起来拗口,看起来别扭,就把这些也上升到对联格律的高度,要大家逢此必忌吧?类似的问题,只能要求大家在写作中尽量避免、加以注意,而不能成为一定要遵守的定律。

  在这一问题上,明月的观点是:逐步完善、革新古人已经肯定的格律,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格律,决不能在古人的门窗上再钉上几根横木。

  第三个问题:惟工以求。
  在这个问题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非格律对联是不是对联”的大讨论。有的人在力求为非格律对联争得一席之地,有的人把非格律对联一扫帚扫到对偶句里。为什么引发这样的争论?就是因为在对联创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刻意求工的问题。评联是两大要素:平仄、工整;砸人也是两大棒:平仄、工整。于是乎,字字求工,惟工以求,成了对联创作中又一道人工设置的障碍。

  不可否认,平仄和谐、对仗工整而意境深远者,自然是对联中的精品。但对仗是不是一定要字字工对,什么词类、词性都要天衣无缝才行呢?我看也未必,格律诗中尚且有宽对、邻对等等,应用范围更广、风格更富有变化的对联为什么就一定要刻意求工呢?古代的格律诗中、古人流传下来的名联中,真正字字工对的到底有多少?

  对联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脱胎于格律诗的五言、七言联,到出现多种多样的风格、形式,如词类联、曲类联、赋类联以至文类联、白话联、口语联,变化越来越多,自由度越来越大,这才出现了文人村夫共吟联的局面。如果我们在强调对联要百花齐放的同时,又挥舞起平仄、对仗的大棒,只留下“工对”这棵并不粗壮的花木,把其余的都一棒子打死,那对联就真的走到了尽头。

  在这一问题上,明月的看法是:工对固然可取,宽对、邻对未尝不可,格律联是对联,非格律联也是对联,只有互相融合、共同提高,对联才会有新的发展。
  在对联创作中,人为设置的障碍还很多,如随意割裂意境与技巧的问题,逢联必先找雷的问题,等等,但明月觉得,在对联入门、引导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格律的问题。因此,明月希望老联友在指导新手、编写启蒙读物时,能尽量做到一点:不要把没有形成定论的东西加以定性,以免初学者先入为主,造成误导。

  用了三早晨的时间,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总感觉虽然意思到了,但并没有说透。希望大家就类似的问题进行讨论。无论是肯定的意见还是否定的意见,无论是对上述观点的细化还是补充新的观点,明月都竭诚欢迎,以便于以后进行修改完善。

[ 本帖最后由 文潮 于 2008-12-24 15:5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18 00:2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