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9|回复: 3

[选刊] 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的差异辩析(丁金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 1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丁金霞



·从韵味与艺术感染力上来看

在网上苦学了古体诗有几年了,青春的岁月在流逝,揽镜自照,常常感叹生命的流逝与红颜的消褪。可是每每读到诸多以往练习古诗词所留下的足迹时,心中也不免滋生一丝的欣慰,有收获也有失去,失去的是青春的美丽,而得到的也许只是这些记录思想点点滴滴的古体诗词了。虽然我的三本书------散文集、新诗集、古体诗集将同时出版,在我的心中它们的价值与地位分不出高下,可是对于我这位以前曾经是以经商为主的青年女子来说,在短短的三四年内,从开始学习古体诗到最终可以出一本自己的古体诗集,确也是来之非易的。

日日在网上诗词论坛中读帖,评帖,说是一种付出,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诗意的情怀在有意无意间便在心中潜滋暗长了,每每看到诸位诗人或是学者,老师等人发表的作品,除了佩服以外,更多的是描摹与欣赏。其实论坛最重要的地方是能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大家可以轻松自在地交流古体诗词的写作情况,可是读多了现代人所写的古体诗词,有时也不免有一些想法,就拿现代人所写的古体诗词去与古人所写的古体诗词相比较。比较之下,便得出了一定的结论,这种结论郁在心中,总想一吐为快。过年的时候,从遥远的江西寄来了零六年第二期的《江西诗词》。闲下来时,我便用心地学习其中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作品了,读着读着,那种古今人做诗词的差别便在心中愈来愈清晰了。

先欣赏唐宋诗人所创作的诗词作品,看一首欧阳修所创作的《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蝶恋花”词牌,常常是作者借以抒怀一种眷恋、依恋或爱恋的情怀,或清愁雅意,或依依不舍,亦或美好多情的向往,总之寄于作者对某人深刻的思恋之情。故古人常常称诗词之人为风流才子,也不足为怪了。只有多情之人,方可写出多情的作品,也才可以感人。倘若是没有什么感情,何来感人呢?倘若是只有了丰富的情感,可是又找不出恰当的词来完美的表达出来,便也难当“才子”之名了。故而称古代的诗词之人多为“风流才子” ,不足为怪也。“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中。”首句本想说是一位多情之人好不容易把闲情愁绪给抛弃下来,很久了渐渐也习惯了那种平素的生活,可是随着春天的到来,闲愁又如雨后的春韭般,在心头潜滋暗长了,当情丝渐渐胀满了心头,便又如以往那般的惆怅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人多愁善感的意境了,这种离愁别绪也是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更加明显了。诗意在言语之外,这便是古人写诗词的高明之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因为有了离愁别绪,便每日里借酒浇愁了。赏花时更可以牵动出与知音之人相依相偎,有福同享之情,却偏偏仍是孤独的自己,故而既使喝酒赏花,也更难消离愁别绪,反而给折腾出病来了,一个“病酒”,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人刻骨的相思之情,在这种刻骨的相思之情的煎熬下,伊人的容颜难免要红颜易逝,姿容清瘦了。几句简单的话,便构勒出一幅浓浓的相思风情,这在古人的作品中,对这类风情的描写,那是举重若轻,俯拾即是的。因为人的情感,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物质文明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在进步,可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的文明如何进步,唯一变的仍是人间真情,它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成为千古不变的人文风情。诗词在表现这一点上,古人不逊色于今人。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伊人自我忧愁,却要去问河畔的青草与河堤上的绿柳,为什么自己的愁绪也如那绿柳和青草的滋生一样,剪而又发呢? 无意中便来了一个暗喻了。诗不同于普通的散文语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善于借景来抒情,而且常常是融情与物,把愁绪滋长比喻为春柳的初发与春草的生长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因为拥有着一腔离愁别绪,满腹忧伤,特别想到外面散散步,借以消谴心头的忧郁,于是一位风情的女子便曳长衣,履木屐,沐着月光下柔柔的轻风,到外面的小桥上去散步了。柳风轻拂,伊人的衣袂随风飘舞,可是身边却没有与其相依相偎的怜香惜玉之人,唯有林子梢上那一轮淡淡的弯月,照在远处伊人归去后遗留下来的那一行孤独的足迹,越发显得清淡,凄然了。伊人惆怅而归了,空气中便弥漫了浓浓的离愁惨淡的心境,这种心境一直在读者的心中扩散着,扩散着………如同牛奶在淡水中渐渐地消散着。这便是此诗留给读者的言外之意,所谓诗意,就是用简单的几句话,营造出一种动人的心境。这便是“诗语”的魅力之处,也是诗不同于散文或白话的地方。

今人中也有很多人喜欢作古体诗,且有很多人一旦入诗路以来便连篇累牍地作起来。其实诗对于诗人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它靠着那种浓缩的精华语言的力量,吸引着人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为之努力,去掏出自己血管中那最后一丝的热血,哪怕是青丝渐染上了白霜,哪怕是青春在日月的长河中流逝,更哪怕是失去了生活中为之争取切身利益的心情。可是世界毕竟己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往昔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早就发生了天大的变化了,物质世界也早己今非夕比了,其实连语言有许多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代人所作的古体诗中,其语言也必然有着根本的变化,否则就不是现代诗词,而成为古人的临摹诗了。只是读今人所作的诗中,却发现有很多是用浅白的语言纳入了格律的范畴,便称自己的作品为现代古体诗词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了诗的意境,更多的是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动态下的作品,急于成名,也急于追求数量,都是诗词质量提不上去的根本原因。古人也许做一首诗,会酝酿情绪很久,也有人终身的恋爱对像就那么一个人,故而情感纯洁,故而所做出的诗词也就浓情醇厚,醉人心久。可是现代人毕竟是发展到E时代了,无线电波会在瞬间把你的情感传到你意中人的心中,勿需久久地等待,也勿需漫漫的守候。也正是这种快速的电子传递,便滋生了许许多多的情场浪子,朝花夕柳,朝三暮四,也可能会朝令夕改,都难以说得清楚的,没有情感的积淀,自然难以写出感人的好诗。在对于风景的描写上,现在诗人们可能会美妙的言辞层出不穷,可是说到诗词的感人,我想着最重要的还是以情感人。即使写了很感人的诗句,也依然缺少那种回味悠长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江西诗词》中“情意绵绵”篇中摘来《眼儿媚》一首来读:

轻烟疏影草萋萋,相挽到山溪。斜阳滴照,薰风细细,践约如期。
罗祙未解和衣倒,何怕路人疑。林阴草地,香唇乱点,意热情迷。

“轻烟疏影草萋萋,相挽到山溪。”此诗前两句,在轻烟袅袅中,故事中的两位男女主人公相挽着手一起出场了,来到了山溪间,此诗意注定是一首和谐的风景,没有忧愁,也没有别绪。“斜阳滴照,薰风细细,践约如期。”接下来的这两句,对于风景的描写,只是把视野扩大一些。因为相挽而来,故而肯定是践约了的,为此后情感的交流作下一步的铺垫。“罗祙未解和衣倒,何怕路人疑。” 此两句其实是写实之句,虽然写得很具体,也把诗中两位主人公写得很大胆热烈,却是缺少那种言外之意。用我的眼光看来,今人的诗句就是把白话纳了格律诗的范畴。“林阴草地,香唇乱点,意热情迷。”最后两句是对前两句情感的进一步推进,就如电影镜头一般,两人躺在了地上,肯定要发生点什么情节了,故而出现了“香唇乱点,意热情迷”的镜头。 可是此诗读完了以后,给人的感觉总觉得是在讲述一个小故事一般,只是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了两个情人相爱的过程。而“意热情迷”的也仅仅是诗中的两个主人公,而没有让读者在诗外也进入“意热情迷”的状态中。不可否认此诗中所描写的仍然是很完美的一种人生情景,可是我只是觉得缺少气氛的煊染,才缺少艺术感染力的。

古人写古体诗与今人做古体诗中,还有许多的差异与相同之处,还有更多的地方待人用心地体会。在此以点概全的说法,也有班门弄斧之嫌,没法办便只好贻笑大方了。

·从诗词反映现实情况上来看

读古人的诗词与今人的诗词,除了在情诗情感的酝酿方面与韵味的悠长,回味无穷之处有别外,还在具体吟咏的内容上,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有着根本的差别。这种所反映内容的差别,正是古今文化的不同之处,更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形式千差万别的具体表现。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恰恰是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的最真实的体现。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这一层面上,自然是更具有表现力,更有代表性,也必然不会脱离现实之外,孤零零地存在着。无论是诗人,还是文豪,作家还是风流才子们,他们也都是彼时彼地的一个鲜明人物的代表,从他们的言辞中,可以窥出当时社会情况之一斑,正如古诗有云: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皆寒。
现在以同一个词牌在不同时期的内容为分析,看一看诗词在所记录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来感知着古今人诗词的巨大差异。先读一首辛弃疾的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写于公元1162年,在那个战乱纷仍的年代,在人们的心目中,英雄的形像便是立功边庭,勒石封僵,替国家建下不朽的功勋。可是在宋朝时候,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发明冲锋枪,也没有原子弹与导弹,更不能像布什攻打伊拉克那般,短期内用尖端武器轰开敌国的大门,然后攻其城池,占其河山。那时的战斗都是在血雨腥风中,人与人真刀真枪的较量,在维护政权的过程中,大家所崇拜的就是如孙仲谋那样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主。可是如孙权这样的大英雄也不会如诗人所期望的那样:“江山代有人才出,不拘一格降人才”。多少年才可以出一个这样的英雄呢?故而就有了文中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有这样的慨叹了,全词首句便开启了一种苍凉、尚武的味道。第二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英雄的年代,人们休闲娱乐,自然也爱欣赏美人,听歌伴舞。因皇帝宠爱,因而出现了能站在掌中跳舞的赵飞燕,我想伸这个掌的人,虽不是能力举千钧的大力士,也自不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至少应该是一位能膂力过人之人,手上能托个百儿八十斤的。更有妖娆丰美的杨玉环这般可人的尤物,整天伴君悠闲玩乐,吹笙弄舞,快哉乐哉……… 可是多少年后,这样的风流人物也不是如春天的韭菜般,割了再发的。舞榭歌台,人去青楼空,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一样也被卷进了历史的滚滚浪潮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用作者当时的眼光来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己然一去不复返了,风流妖娆的美人们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依旧的斜阳照耀下,花花草草仍然生生不息,在平常的小街小巷中,却曾生活过宋武帝刘裕这样的伟大人物。至少在当时刘裕还不算过期人物,因为毕竟作者也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故而这个人物便不陌生了。可是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了,他也一样是被历史的浪潮卷走一千多年了。在当时宋武帝(刘裕)也曾是凭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收复了万里河山的,收复了长安,洛阳一带,建下了不朽的业绩。这便是当时的生活现实,通过想像,穿透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出:英雄们可以“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地为建功立业,巩固江山而战,虽然营得了不朽的功名,可是俗语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老百姓一定是常常生活在战争动乱,水深火热之中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俗语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场上有打胜仗的时候,也自然有战败的时候。元嘉年间,宋文帝便也欲在狼居胥山上封山建功,像汉武帝时的霍去病一样勒石留念,建下不朽的战功。可惜却因为他的准备不足,仓促行事而大败而归了,从此国力衰褪,一蹶不振了。可想而知,在这种国情下,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更不好了,水深火热,朝不保夕,逃荒要饭,卖儿卖女,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于是便有了下面作者的头脑中犹存的记忆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以往都是歌舞升平的扬州胜地,此时也呈现了缕缕战争的硝烟,处处燃烧着烽火狼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在北魏时,拓跋涛曾经在江苏六合县因为南侵成功,而建立以自己小名“佛狸”为名的“佛狸祠”,彼时一定是战绩辉煌,不可一世之时,在这时也成了不堪回首之处了:既没有人来打扫摆供,更没有人上香焚拜,只留下一群群的乌鸦来充当神灵的使者,偶尔它们也可能会碰响曾经是很神圣庄重的“社鼓”了。民生的萧条,生活环境的萧瑟,可见一斑了。在这样凄凉的生活状态下,谁还会有心情再去关心像廉颇老矣,可是依然是老年战斗英雄这样的人呢。自然就有了结句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民时时刻刻都是以安居乐业为己任,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故而此诗中虽然是借英雄之笔来描述,内中透露的恰恰是人民生活的凄苦,这就是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候的生活现状。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一首今人所作的同词牌词 :《永遇乐·自况》(摘自《江西诗词》102页邝工词)

坠地棚塌,寒天昏黑,霜大风暴。竹岭村前,婴儿啼哭,整体披麻缟。苗嫩雪击,几许险危为殍。有谁怜,孤单命苦,虎狼咧牙伸爪。

山间日照,翻身人笑,喜地欢天进校。珍惜光阴,用心攻读,取得文凭了。服从分配,卅年讲学,猎获“中高”称号。不知困,诗文砺志,乐于动脑。

今人的诗词语言接近我们近现代汉语,所以读起来大家驾轻就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里没什么典故,历史背景大家基本都熟悉清楚,不清楚的可以回家问父母或爷爷奶奶等。所以读起来就倍感亲切,这一点也正是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最大的不同之处-------社会大环境的不同,导致了语系语法的不同,很多字的读音古今也有很大的差别了。致于说到诗词的格律,我想如果大家用心学习,也会如音乐的乐谱般,不久就可以掌握的。音乐的乐谱不可以乱,诗词的格律也不容人轻易改动,因为这也是千百年来,大家一致约定俗成的东西。这一点应该是保留下来的。虽然也有改动后的一词多律,可是大略变化还是不太大的。大家共同遵守着,如果你不喜欢遵守,请做自由新诗好了。

“坠地棚塌,寒天昏黑,霜大风暴。” 故事发生在一个昏天寒地的三九隆冬,在霜浓风大之夜,一户农家住的小草棚倒塌了,可是这种恶劣的环境正是作者的出生时辰,(言外句:也许这是位大人物,一出生便惊天动地的。),“竹岭村前,婴儿啼哭,整体披麻缟。” 小孩子在竹岭村中诞生了,止不住一个劲地大哭起来,可是他哪里知道,他可怜的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状态下,己经悄悄地撒手而去了,所以要给如此小的婴儿也披麻戴孝地为母亲送葬了。(此所谓:娘投死,儿投生,不孝的人真该挨揍)。最是怜儿母亲身,没有母亲的小孩子是何等可怜啊。“苗嫩雪击,几许险危为殍。有谁怜,孤单命苦,虎狼咧牙伸爪。” 如此孤单的小苗苗,九死一生才可能活下来,就差点饿死了,这也是旧社会人民的生活情况,各种反动势力也如虎狼般,向微弱的小生命呲牙咧嘴,伸爪惊吓盘剥着,旧社会,有几户人家不是这样生活着的呢?

“山间日照,翻身人笑,喜地欢天进校。” 社会解放了,这位可怜的小孩子总算保得一条命来,并且可以高高兴兴地进了学堂,学习文化知识了。“珍惜光阴,用心攻读,取得文凭了。” 在苦难中过来的人是多么地珍惜这种学习的幸福机会啊!(这点可不像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稍不满意,就大吵大闹,父母倒成了他们的出气筒了。)在这种幸福的努力之下,作者终于取得了文学上的成绩,拿到了骄人的文凭,这在五六十年代,可是异常稀有而珍贵的。“服从分配,卅年讲学,猎获“中高”称号。” 有了文凭后,又服从国家的分配,在工作上作者又兢兢业业,三十年的杏坛讲学,取得了“高级人民教师”的称号。(来之非易啊,这个职称中可没半点水份的,不是送礼或巴结上司而得来的。)“不知困,诗文砺志,乐于动脑。” 有了文凭、职称,可是作者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学习,课下或退休后,仍然是提笔练诗,以诗文来磨练志向,不甘于躺在自己的功名上安逸享乐,勤学动脑子,作一个新社会的优秀知识分子。(老爷子还真跟得上形势呢,年轻人如今喜欢的,他也一样的喜欢 )

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虽然是同作一个词牌,可是因为作者的出生时代不同,所以其反映的内容通过分析,便赫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在语言方面的差别,也是有目共睹的区别,这些仍然是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差别的一个方面。

·从意境的高下上来看

古今诗人但凡作诗,总难免要着重考虑“意境”二字,言外之意,就是诗词中所营造的诗意情怀。也许我是一位穷人,可是在诗中,我可以描绘出一种极为显达之景;也许我生活在黑山白水间,可是我依然可以通过想像,去描述那种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描写让人神清意爽的生态环境;也许我是一位孤独者,除了与家人交往外,极少与外人来往,可是我却可以营造出诗中亲情融融,团圆幸福的场面;也许在生活中,我身边只是一些营营碌碌着,为蝇头小利动辄就可能会大打出手,或破口大骂的人,可我心中依然有着一腔美好的情怀,有着与诗友们亲人般的眷恋情怀。这里正是诗意之所在,这种最吸引人的美好的东西正是“诗意的引力”,它的力量有时可能大过许多物质的享受。为了打造美好的家园,如今人们不惜重金,也不惜负债重重,更大有人们不惜节衣缩食或贪污腐败,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此重视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种美好的诗意的环境中去,套用一句现代化名词,就是打造“诗意栖居”的场所,一句话,人们都是在有意无意中,追求的富含诗意的东西。所谓诗意,也就是一切最完美,最符合生态生存,最为理想的人生高极生活情景的描述。诗人们在作品中所创作的诗情之境,正是诗人水平最直接的反映。

同样对比古今诗词的差别时,一样可以从诗意的高下来分析理解。诗情是需要培养的,诗意是需要营造与开掘的,可是诗意的开掘却不同于煤矿的开发,在地下打一个洞,搞好安全防范措施,然后让工人下井挖煤就行了,只要肯出力流汗,便会有黑色的乌金从地下源源不断地给运输上来。诗意的营造与挖掘必须是诗人本身有着浓郁的诗意情怀,头脑中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思维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某个偶然的事物一旦刺激了作者的神经,当这个事物在诗人的头脑中发生了强烈的振憾时, 诗人思维在这种情绪支配下,急速地酝酿着,在选择了恰当的文词表现下,一首诗便脱口而出了。其中意境的东西,正是作者强烈思维的表现,其言辞用语,也只不过是为表现情感的依托,而诗的格律形式,只是诗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如火车上的列车员们统一着深蓝色衣服,而部队武警则统一着绿色军装一样,给人一种外在明显的标志,以有别于其他的文体形式,诗的意境,才是诗的灵魂。

现在就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的意境,来分析一下古今人在作诗时,意境上的高下之分。先声明一下,我这里分析古今诗词的差别,并非是有意抬高古人诗词,也非有意贬低今人诗词作品,只是想具体地以实例为分析,在认真地拜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对比,提高我们对诗词各方面的鉴赏与评论,以达到吸收其精华,弃其糟粕之举。最终可以使诗词走向大众化的道路,使诗词这种国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能发扬光大,丰富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看一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在正月十五这个元宵之夜,在黑暗的夜空中,突然开放了千千万万的美丽烟花炮竹,在流星一般的烟花流动中,如同下了一阵星星雨般,让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坐着宝马拉着的美丽的雕饰花纹车子的公子王孙,娇客淑女们出门看烟华灯展了,车一走过后,袅袅余香仍然溢满了所踏过的路。“香”满路,一个香字,便极言了宝眷们奢侈的生活。如果所用的不是高极香料或香精花露水,那么洒到身上后,也许还没走出家门呢,香味早就被大风给刮跑完了,哪里还会有袅袅的馨香留在路上,经久不息地,给穷人们或洒不起香水的人们以清新的香味供其享用呢?宝马,更非是普通人家养得起的马,别说买不起,即使有钱人家赠送一头,也会因为喂不起高级草料而急于出手的,否则不喂高级草料,宝马便会“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了。正如现代人,有一些人充小资,好不容易拿出攒了一辈子的钱买了一辆小轿车,却因为供不起汽油燃料、养路费、保险费、维修费、泊车费等等问题,而不得不把车再赔本折价卖掉一样。“雕车”自然也不同于老农民上田种地所拉的牛车了,所有这些,从简单的话语中,便可以读出诗中所言的都是些阔绰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富强的风貌。“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赏了花,看了灯,还有人在吹着凤箫锁呐等助兴呢。一个“动”字,便令人看出欣赏乐器的人们是何其多。如果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一曲终了,也不会引起人海的骚动,只有在人山人海的围拢下,一曲精彩的表演完毕,一时间鼓掌声,欢呼声,口哨声,还有大人小孩子来回走动的声音……… 原先安静倾听的场面被搅动了。在这么丰富的群众生活的镜头下,月亮在渐渐地移动,长夜不知不觉就过完了,那些鱼形灯,龙形灯等一直都在不停地转动着,表演着。上阙作者简单的几句话,却营造出了一种繁荣昌盛的人民生活情形,如果百姓们大多是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自然也没钱来搞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了。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在这么一个精美的元宵之夜,美人们自然也会拿出自己最精美的头饰,巧梳装,细打扮,然后出去观灯赏景了。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女子们头上所佩戴的美丽的装饰品,诸如金簪玉饰、金钗吊坠、珍珠吊链、或龙凤冠等戏曲中常见的花旦们头上戴的那些行头。穿了漂亮的衣服,又有美好的心情,倩男靓女们自然是兴高彩烈地出门开心去玩了,也许这些公子小姐们大多要趁着人多,偷偷地相亲:或秋波暗送,或趁机让小丫环来个书信传情,或趁人不备悄悄向心中久己仰慕的某位抛来一方丝帕、一袋香囊等等,然后等繁华过后,再谴媒人来走动说合。这些场合正是千百年来,中原大地青年男女们相会,或近距离接触的场合,因为古时候的大家闺秀们不允许轻易走出闺房的,故而她们没机会相互接触。词中的这番风景也是特别日子的特殊情形,正如现在举行一个盛大的交际舞会一般。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如此繁华热闹的夜晚,如果去寻找一位自己早就认识的意中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就有人跑前跑后在地人群中串梭,可是找来找去,却一直没有寻找到自己早己锁定的目标,正在情急之下,突然一回头,却发现那个意中人正在灯火的掩映下,或赏花观灯,或正冲着自己微微含笑招手呢。此句话己成为千古名句,清代学者王国维把他与其他两句诗句并列为人生成大事或做大学问的三种人生境界。前两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经得住孤独与寂寞的洗礼,能够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如果只爱天天跑来跑去地吃喝玩乐,或走马观灯地干,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出来的。在一心一意地做学问或做事业的时候,人也非常地期望能与自己志向相投的人交流心得体会,所谓寻找高山流水的知音。可是自古知音难觅,所以望尽天涯路了。接下来便要努力刻苦的为即定目标而奋斗了,尽管是流了许多汗,人也因为过度地精神付出,缺少回报而显得神情憔悴,可是这些都不能阻止自己奔走在理想的道路上。经过艰苦的努力 ,当你还在一如继往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时候,不期然地,却发现自己所苦苦追求的目标不知不觉就己经来到身边了。此词言己尽,而留给人们回味的东西,却久久不息在人们的心湖中波光荡漾,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咏着,品味着。

再读一首今人所作的描写风景与人民生活的词《鹧鸪天·德安新广场晨歌》

草圃喷泉石径连,划船器傍扭腰盘。银球一拍挥星落,破晓清歌带露圆。
拳脚密,舞姿翩,国标太极任新栓。谁家老少倾巢出,半是从容半是颠。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圃喷泉石径连,划船器傍扭腰盘。” 在现代文明下生活的人们的生存环境又是如何通过新的诗词作品来反映呢? 在拥有草圃,喷泉与人工造景的弯弯石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人工湖,在人工湖中,停着一叶小舟,这里正是人们早晚锻练身体的户外休闲的场所,自然是有人这里扭秧歌,有人打太极拳,有人唱歌,有人跳舞。“银球一拍挥星落,破晓清歌带露圆。” 有时这里有人在打网球,银球飞过,如同天上的流星般,有时早上醒来有人在这里快乐地唱歌,歌声从草叶上的露珠上飞过,向人们表明美好幸福的一天又开始了。“拳脚密,舞姿翩,国标太极任新栓。” 打拳的人密密麻麻排成了方阵,跳舞的行行队伍又如清风扫过平静的海洋,翻动着一串串优美的倩姿靓影,打太极的人们也以不同的姿态样式,错综变化中展示着人们怡养天年的人生乐趣,这正是国泰民安的景像。“谁家老少倾巢出,半是从容半是颠。” 正在这时,谁家的一家老小都从家中倾巢而出了,有的参家这个表演活动,有的参加那个健身活动,若是稍一留意,好像他们既显得从容不迫,又显得疯疯巅巅一样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诗。虽然没有那么多难懂的地方,那是因为现代诗中所用的词语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距离。在内容上同样是反映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可是意境上却也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从古今词汇的差别上来看

诗词中着重表现的中心是诗词的意境,而意境的表现,正是以诗词的用语为载体的,没有形像生动而又恰到好处的用词用语,诗的美好与绝妙之处,是无法表现的,正如《左传·僖公十四年》中所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的差别,最基本的地方就是所用词语的差别,这其中的原因,有一些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一部分词语随着客观事物的消失,而这些词语也在社会前进的潮流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故而该物体的名称用词也随之消失,这是造成古今诗词差别的一方面的原因。第二方面的原因,就是作者文学涵养的差别,文学涵养正如武功大师们修练武功的级别,有的能够修炼到功夫的第七层,有的可以达到某种功夫的第八层,有的经过刻苦的锻炼终于完成了突破,己经达到第九层了,也有极少的一部分人通过终生的努力,历尽艰险后,排除万难,终于达到了第十层了。每一层的突破,都可以引起作者作品质的飞跃。而每一种突破,又都是必须付出万般的心血才可以换回来的,这是老师即使想给,你也不能轻易就拿走的本领。这也有老师无心给,而徒弟不知不觉就把本领学会了,此正所谓:“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文学的涵养达到一定的高度,你才可以写出,含蓄,幽默,或诗情浓郁,或清新绝伦,或回味无穷,美妙隽咏的诗篇。所以诗途非仕途,不是你偷机钻营就能得来的,也不是你请客送礼就轻易拿到的,也不是一些人死乞白赖地就可以轻易骗走的东西,更不是你用压制或逼迫的手段就能敲诈勒索走的。诗意的磨练,诗心的养护,诗词语汇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读一首宋词 贺铸 的《绿头鸭》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宴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认歌颦。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枕鸳相就,香气渐暾暾。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销魂?

翠钗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任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记取明年,蔷薇谢后,佳期应未误行云。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青门外,只凭芳草,寻访郎君。

此词中的许多词汇,因为是古人们生活中存在的名词,今人生活中己渐消失,故而大多不再运用了。诸如:珠箔、彩箫、麝蜡、玉莲漏、绣屏、枕鸳(又叫鸳枕) 、翠钗、银笺、兰舟、凤城、郎君等。古人的这些词,大多借助表示繁华社会中存在的美好事物与奢侈品的名称,来渲染那种奢侈、浪漫、温柔妖娆的大家闺秀,或者说是富家小姐的情感生活。现在就此词的具体内容为分析,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在词中,营造这种浪漫美好,又多情缠绵的气息的。

如果说今人没古人浪漫,我也相信这一点,因为现在生活的快节奏,也容不得哪位多情之人整日里去对什么人苦苦相思,首先是生活中事情太多,一般生活压力都较大,没有古人那般的闲情逸致,二是当今社会男子们大多患了“气管炎”,家中夫人的一个“炸雷”,会把那个即使是满头脑都是浪漫气息的男人的浪漫意念给吼到九霄云外去了,更别说那些本身没有诗情画意的俗人了。不通音律,没有画意的人就更是每日里只劳劳碌碌中度过了自己的生命光阴了。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 美人儿住在装饰精美的画楼里,挂着珍珠做的帘子,这个地方正好临着一个渡口。故事的主人公出现了,她生活的地方是多么美好且有诗意,这里注定将要发生一起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 “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 借着温暖的和风,送来了悠美动听的箫声,仔细听一下,簘声中流动着一丝幽怨之情,让骑在马上的行人听到后,都禁不住被它那沉寂,忧郁的情怀打动,听得人满腔离愁别恨,愁肠几断。故事的主旋律由此句而定,这将是一首哀思幽怨的格调。“宴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认歌颦。” 忆当初,在大堂中排开盛宴,美人艳妆浓抹,调锦琴,理秀瑟,轻歌曼舞,蛾眉轻舒,唱出一首动人的歌声来,那是多么甜蜜而美好的时刻啊。“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枕鸳相就,香气渐暾暾。” 燃着丝丝缕缕的麝香从精美的香笼中徐徐飘出,玉莲形的漏钟也一声声滴着,向人们说着美好的时光在匆匆流逝,美人欲更衣与郎君共度良宵,早己等不及喝酒到微微初醉的地步了。此刻正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之时,容不得浪费时间去喝酒的,哈哈。有刺绣精美的屏风掩映着,躺在绣着鸳鸯的双人枕上,香气弥漫。 在这一刻时光显得的多么地清新、浪漫、美好啊。“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销魂?” 镜头又回放到卧室外:在精致华美的回廊掩映下,窗外传来悠扬的钟声,与林间淡淡的月光,两个意中人此刻是多么缠绵浪漫,销魂摄魄啊。 美好的一刻,大多是为宣染离愁别恨做铺垫的,这里倾尽笔力所渲染的,正是下文悲伤,怨恨的伏笔。

“翠钗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 郎君远去了,走后很久没有消息,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他的一封信,美人连忙从头上拔下翡翠钗,打开银色的锦书信封,信中郎君尽言相思之苦,故而字字含悲,句句有泪。美人也因为读了这封相思之信后,更为心情忧郁,从此也无心跳舞了,舞鞋上落满了灰尘也无心打理。“任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 以前曾经共同踏过的兰舟,这时孤独人儿也无心登上游玩,任它自己漂浮在水面,转到南边的小岛边,还是迎着落日的余晖,静静地闲置着。“记取明年,蔷薇谢后,佳期应未误行云。” 今年己经过完了,明年一定要记得,在蔷薇花开败之时,相会的佳期切莫要再错过了。“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凤城,代指有凤阙之城,这里指京城。因为京城离这里太远了,郎君一时回不来,楚地这里梅花初开,我先寄上一枝,带去对你早春的问候。(请不要忘了我这个多情的娘子在千里之外还时时挂念着你呢!) “青门外,只凭芳草,寻访郎君。” 青门,原指汉京城外的东南门,也名霸城门,因为门涂青色,故言青门,这里代指京城汴梁。如果思念中的郎君一直是归来无期的话,那么我这个弱质女流也要凭着自己的一腔思念之情,出头露面到去京城里寻找那个如意郎君呢。 多么有诗情画意的人间真情啊,可惜世上总是多情的女子负心的汉,也不知她所等的是不是一位遍地流情的风流之人呢? 如果亦然多情,自然应当记得回来的,不该是一别之后,再无消息了。这就是古诗词中常向人描绘的精美的相思之词。而今社会虽然多情女子不再多了,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让女子们占了半边天,同时也极尽所能地“统治着”手中的男子,这才是理想社会的生活呢。呵呵,所以一些女子们不喜欢风流之人,而喜欢质朴本份的男子,也是不无道理的,至少情感上不容易受伤害。

再读一首今人相思之词 《玉楼春·赠别》(选自《江西诗词》况群诗)

青书沉寂无消息,细雨檐前听淅沥。离愁血泪泛胸涛,淹没心头何处觅?
厢房突现娉婷立,赠我相思悬念笔。万千祝愿意缠绵,九岭寒梅君莫失!

今人诗词中,词语大多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故而大家容易理解,也朗朗上口,再细看一下。“青书沉寂无消息,细雨檐前听淅沥。” 情人的书信久久不肯到来,我急得坐卧不宁,又听到细雨滴滴答答地从房檐上落下,更加深了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离愁血泪泛胸涛,淹没心头何处觅?”离愁含血带泪,在胸中起伏波荡,连绵不息,我是多么地想要见到自己的情人啊。直言而无回味的地方,虽然把这种感觉直接说出来了,却缺乏感人的气氛,这正是作者文学修养与古人文学修养之差别。“厢房突现娉婷立,赠我相思悬念笔。” 正在我忧思万千之时,突然在厢房边上,出现了美人的身影了,她赠送我一枝相思之笔,让我把心中的悬念写下来。这句也是虚幻的思想情感,美人不来,极思而致看到意念中的境像了。此极言相思之深,思念之切。“万千祝愿意缠绵,九岭寒梅君莫失!” 我对你心中有着万千的缠绵思念之情,当九岭上寒梅重开的时候,我的意中人儿啊,你一定不要再错过这次我们相聚的机会啊。

古今人诗词作品,在词语运用上的差别,造就了诗词意境,以及艺术氛围上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6:3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