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7|回复: 0

[选刊] 东坡放翁稼轩(伍志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6 1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伍志峰



摘  要:东坡、放翁、稼轩分别是苏轼、陆游、辛弃疾的号。作为同一朝代的三位文人,他们在诗 (词)创作风格上有同有异。同是豪放,苏轼达,陆游愤,辛弃疾慨。
关键词:豪放  达  愤   慨

写下这题目,眼前不由一亮,心里也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一位放翁(人)在东坡上(地)事稼之劳(活动),居轩之室(境),岂非妙哉?细细思量,以“东坡放翁稼轩”为题,实为情妙,妙在三人共有的豪放之情。

东坡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在上片刻画了一个意气风发的狂人形象: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下片最后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而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足“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东坡自语)。

放翁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这是因为其诗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他气魄是如此壮伟:“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奇特的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因素。他写他的武艺超群:“十年为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写他的胸怀:“胸中太华蟠千仞”(《读书》),“胸中十万宿貔貅”(《冬夜读书有感》)。同时,他的诗词总是在战场上驰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继苏、陆之后,稼轩辛弃疾词通过夸张和想象也创造出了雄奇阔大的意境。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期思卜筑》),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沐烟波万顷”([贺新郎]《赋水仙》)。突兀的坚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腾驰骤,像万马的回旋,像巨犀的拔海而出([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一些战斗场景更是如此:“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然而,同是豪放,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的迥异,三人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各自的风格,或者说,豪放之中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怀。

北宋统治者吸取中晚唐的历史教训,削弱武将的兵权,而重用文人执掌政权,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这样北宋文人普遍在政治上树立了比较远大的志向,苏轼也不例外。苏轼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家庭的他,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由于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加上他所处的是中等地主阶层,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革“法制”,尤其反对急进的措施。王安石新法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苏轼政治生涯坎坷不平,一贬再贬,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偏远地区。这样,他的豪放更多体现了他对自己个人遭遇的一种达观的理解。苏轼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春畦雨对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南园》),诗人丰富的联想常是向好处、有成处生发。他的词也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个人的怀抱。[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莫听”、“何妨”、“轻”、“任”等词表明了诗人对自然风雨的态度。对自然风雨如此,对社会风雨呢,不难想象。词人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看到了生活与哲理的某个不一致却合理的细节一一溪水西流,而流露出了不伏老的情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因而本是惹愁的暮雨却带来了一片清新,本是啼血的杜鹃(子规)却啼出了一片好音。

到了南宋,金兵南下,宋朝廷南渡,社会较北宋更为混乱。这样人们更多地关注失地的收复,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传出了一片爱国之音,陆游更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的陆游,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诗说:“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在《书志》诗里,他甚至表示,如在生不能灭敌,死后肝心也要化为金铁,铸成利剑,来内除佞臣,外清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以至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书愤》中还说到死后也要做“鬼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以至于观一幅马画,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碛!”(《龙眠画马》)作一幅草书,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那历来认为可悲的秋风,在陆游听来,也成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百斤长刀两石弓,饱将两耳听秋风!”(《秋风曲》)

苏轼尽管一贬再贬,可由于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陆游尽管居于南宋,可他应进士试,被取为第一,后被赐进士出身,四十八岁时还能亲临杀敌报国的前线。与苏轼的达(达对境遇坎坷)和陆游的愤(愤于山河破碎)相比,辛弃疾的豪迈更多地流露出了他的慨——慨乎壮志未酬。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辛弃疾,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青年时,参加反金起义以失败告终。后南归投宋,积极为抗金北伐之业向南宋统治者献计献策,均未被采纳。随着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和派任用辛弃疾作地方官,也只是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应付地方事变,镇压农民起义,这样就使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击。韩侂胄当权时,他出任镇江知府,其抗金北伐的主张也未被采纳,接着又被解职。因而他尽情地用长短句来一泄自己这位归正来的军人的愤慨。[摸鱼儿]词中上片主要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更托为峨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更葬送了自己。至于斜阳烟柳对昏暗王朝的讽刺就更明显。因而他在词中赞扬一些英雄人物,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孙权,“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刘备,以及飞将军李广、邓禹、马援等,流露出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追效之情。

苏陆辛三人的豪放文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读者,他们诗词中流露出的个人情怀更是润泽至深。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二、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5、《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6、《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1999年黄冈师院中文系毕业,任教至今。后又于2001年取得湖北大学自修本科文凭。是武穴文联作协会员,《语文报•高中版》 特约通讯员。1999年12月在黄冈市中学生文学社团首届四优评比中,获辅导奖三等奖。2000年12月在湖北省首届中学生文学社团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办团经验同年7月在武穴市中学生文学社团经验交流会上交流。2004年9月论文《月吟》在黄冈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市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高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1 03:3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