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21|回复: 0

[选刊] 论《文心雕龙·练字》篇“重文”思想(方科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0 15: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方科平


  [摘要] 在对《文心雕龙》研究中,除一些注释、解说性的文字之外,关于《练字》篇的专题性文章为数甚少。长期以来,人们对《练字》篇重视不足,《文心雕龙》本身也是刘勰练字的佳作,我们当代人要继承刘勰“练字”的思想和方法,规范而文明地使用汉字。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练字 重文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人们对《练字》篇关注较少,估值较低。范文澜认为,“《练字》篇与上四篇不相联接,当直属于《章句》篇。”他又说:“《章句》篇云:‘积字而成句;’又云:‘句之清英,字不妄也;’练训简,训选,训择,用字而出于简择精切,则句自清英矣。”范论从文章字、句组合关系角度出发,提出“《练字》篇属于《章句》篇”的主张,但是客观上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印象,似乎《练字》篇缺少独立的文学理论价值。郭晋稀说:“我们认为本篇(即《练字》)在创作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发挥,对创作实践意义也不大,是全书中价值不大的篇次。”郭氏直截了当提出《练字》“价值不大”的看法。陆侃如、牟世金说:“本篇(指《练字》篇)所论,多属于形式技巧问题,虽也论及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或工具,却未由此出发来论述如何用字以表达思想。”陆侃如、牟世金二位先生认为《练字》篇“多属于形式技巧问题”。在对于《文心雕龙》研究中,除一些注释、解说性的文字之外,关于《练字》篇的专题性文章为数甚少。长期以来,人们对《练字》篇重视不足,本文从“重文”角度对《练字》篇加以诠释,试图阐发《练字》篇的价值和意义。
  
  一
  
  《文心雕龙·练字》开篇曰:“夫文象列而结绳移动,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关于文字的起源,刘勰采用“苍颉造字”说。其实,“苍颉造字”的传说从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流传,许多古籍都有所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君守》、《韩非子·五蠹》、李斯《苍颉》、王充《论衡·感虚》、许慎《说文解字·叙》、《淮南子·本经训》等都有这方面的说法。从文字产生的角度来看,“苍颉造字”说不符合历史实情,不过刘勰在此追根求源,力图从文字产生的角度对其作出阐明。
  文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在中国古代,汉字不仅仅是用来缀字成篇的,它还拥有重要而独特的历史使命,在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勰运用传统的“鬼哭粟飞”说,旨在强调文字的巨大功能,上帝被感动地降下粟米,一味作崇的魔鬼也吓得哭泣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人们已经非常重视文字和利用文字。文字一旦产生,它便代替“结绳”,用来治理百官,观察万民。《文心雕龙·练字》:“先王声教,书必同文:輔轩之使,纪言殊俗,所以一字体,总异音。”看来,“先王”也很重视语言文字,他利用文字来传播声威、教化,颁布文书。由于我国古代地域辽阔,氏族众多,以致字各异形,笔画增减无定,读音迥异。所以“先王”派遣使者寻求、纪录各地方言,来统一文字的形体和声音。
  刘勰还列举了他以前历代统治者重视和运用文字的事例。《文心雕龙·练字》:“周礼保氏掌教六书。秦灭旧章,以吏为师,乃李斯删籀而秦篆兴,程邈造隶而古文废。汉初草律,明著厥法,太史学童,试教六体:又吏民上书,字谬辄劾:是以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虽云性慎,亦时重文也。至孝武之世,则相如撰篇。及宣成二帝,征集小学,张敞以正读传业,扬雄以奇字纂训,并贯练雅颂,总阅音义,鸿笔之徒,莫不洞晓。”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保氏主讲文字的六书,教他们识字、读书。这为贵族子弟将来长大成人以后从事政治、外交等活动奠定了基础。秦代由李斯等人推行的“书同文”运动,它适应了当时秦国统一六国的政治需要,是对先秦古字进行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规范整理工作。程邈狱中的整理与研究,使小篆字体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书写更为便利,由此秦始皇让他出狱并提拔为御史,这反映出秦代对文字的极其重视。汉代朝廷也尊崇文字在政治方面的作用。西汉初期,法律明文规定:太史用文字的“六体”来教试学童,能背诵九千字以上者,可以成为史官。吏民上奏书,字写错了就要弹劾。《汉书·石奋传》:“建为郎中令,奏事下,建读之,惊恐曰:‘书马者,与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获谴死矣。’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文字之事,丝毫马虎不得。大而言之,关涉国家大事:小而言之,危及身家性命,所以缀字连篇终须谨慎。无独有偶,唐代的杨珍任给事中时,在奏折里将一个名叫崔午的人错写成崔牛,受到严厉处罚,挨四十大棍,又被罚铜四斤。(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卷一)唐代陈邃任左补阙,未请示就改动了敕书上的错字,被判打八十大棍。(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卷一)由此看来,古人把文字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联系了起来,他们重视文字到达了何种地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5 16:2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