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7|回复: 0

徐悲鸿的一首送别诗(刘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15: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屏

    为了参加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的开馆典礼和盛成文库的落成仪式,已故作家盛成先生的夫人李静宜女士专程从美国飞了回来。为了回国参加这次“盛典”,她还特意带回了几件“珍宝”,捐献给文学馆,其中的一件就是徐悲鸿亲笔书写的送别诗,诗名叫《送成中兄从戎南去》,内容是这样的:
    壮哉君此去,
    沉霾待廓清,
    匹夫肩其任,
    造势易天心。
    十九路军真帝子,
    神威神勇荡妖氛,
    春申江上鲜红血,
    万岁中华复国魂。
    落款是“悲鸿壬申危亡之际”,也就是1932年上海“一·二八”松沪抗战之后写的。诗笺中的“成中兄”便是盛成。徐悲鸿何以给盛成写此送别之诗,还有一段史话可说。
    盛成1899年2月生于江苏仪征,少年时就参加辛亥革命,被誉为“辛亥革命三童子”之一,后又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并是十人团领导成员。盛成与徐悲鸿是1915年在上海震旦大学读预科时相识的。徐悲鸿是酷爱艺术的画家,盛成也喜欢艺术,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问题。震旦学堂同学一年多,他们成了知心的朋友。后来徐悲鸿追求婚姻自主,与蒋碧薇一起出走日本,轰动了震旦和上海。盛成钦佩悲鸿的胆量和魄力,也冲破了祖母指腹为婚的樊笼。
    1919年徐悲鸿和盛成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因徐悲鸿是北洋政府公费赞助的留学生,对官费生没有好感的盛成,留学10年竟没有与老同学联系,直到1930年回国后才在南京重又见面。盛成在国外学的是农业,曾在巴黎理科大学教授“比较蚕桑学”,却以一部法文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的母亲》而享誉欧洲文坛,被译成10几种文字流行于世界。徐悲鸿见到盛成自然提及这本书,称赞其精彩。后来盛成去了北平,应聘于北大教书,在法语系教授“法国文学史”和“法文诗与法文小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激起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在北平教书的盛成决心投笔从戎,被任命为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盛成赴任途经南京小驻,学友相聚,徐悲鸿感慨赋诗于纸上为盛成壮行,于是便有了这首悲壮深情的送别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徐悲鸿不能亲赴前线杀敌,但他的中华魂报国志已跃然纸上,令盛成欣慰感动。
    “九·一八”后,国破家亡的惨烈现实也使徐悲鸿不能安于正常教学和创作,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开始构思创作高226.5厘米、宽315.5厘米的巨幅油画《?我后》,这张取材于《书经》中商汤伐暴虐故事的巨画上有16个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穷苦百姓。徐悲鸿想通过他们翘首企盼远方的目光和焦虑殷切的心情,表现他呼吁“吊民伐罪”全民抗日的愿望和行动,这幅巨画最终于1933年完成。
    1935年,上海公演田汉写的剧本《械斗》,希望停止内战共御外辱,徐悲鸿看了演出著文鼓与呼:“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乃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反映的是自己的心声和气节。
    徐悲鸿和盛成的友情一直保持了许多年。1933年,徐悲鸿应法国国立外国美术馆之邀带着数百幅中国近代绘画去巴黎举办中国画展,行前盛成给法国恩师大文豪瓦莱里和朋友莫诺先生写了亲笔信交与悲鸿,告他如遇困难可向二人求助。在法国,徐悲鸿果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使画展成功举办。徐悲鸿回国后,专门画了一匹马送给盛成,后来齐白石看到又在画上加题了诗句,这幅画盛成一直珍藏在身边。1934年盛成第二次去欧洲,徐悲鸿又送了一幅经亨颐画的《水仙》,托他代转瓦莱里表示感谢。盛成回国居住在南京,栖身之地窄小起名为“卷庐”,徐悲鸿来过突发灵感,画了一幅“石头”送给盛成,画上题字:“吾心非石不可卷也。”两人看后心领神会开怀畅笑。抗战开始后,盛成参加组织全国抗战文协,又同郁达夫一道去台儿庄前线慰问采访将士。后来文艺界都撤到大后方,盛成和徐悲鸿都去了桂林,两人的交往依然很多,盛成和一些朋友还曾为徐悲鸿和蒋碧薇的不幸婚姻说和调解。抗战胜利后,盛成去了国外,从此再没有与徐悲鸿见面的机会,直到1978年底,盛成才又回到祖国定居。
    晚年,盛成十分怀念老友,他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徐悲鸿耿直的为人,对朋友襟怀坦白肝胆相照,情投意合的朋友都认为这位有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家性格的人是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6月06日第七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4:3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