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14|回复: 0

坚持古为今用方针,深入发掘儒商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4 09: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济南儒商文化研究会  出处:济南儒商文化研究会


坚持古为今用方针,深入发掘儒商文化
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剔除糟粕、汲取精华”、“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文化的竞争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摆上战略位置,这为我们发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那么从儒商文化的角度,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并发展呢?
    (一)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思想。
    所谓经济伦理,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伦理思想是其根本原则、核心和精髓。儒家把仁当作最高道德原则,主旨是“爱人”,即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要求爱护他人、同情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大戴礼记·王言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可见,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是仁者爱人。历代儒商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者爱人的信条,把凭良心办事当作座右铭牢记于心,并付诸于实践。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二)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商业价值观。
    何谓道?在先哲们看来,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本体。它体现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人在处理一系列社会及人生问题时,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司马迁也说过:如果“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可见儒家是肯定人的趋利性的,但关键是经商者要正当地求利,“以其道得之”。在提出“财自道生”的同时,儒家还提出了“义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价值理念。孔子曰:“不义且富与贵,于吾如浮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里仁》)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可见儒家把义看得比衣食、富贵、功名都重要。清代徽商舒遵刚对义利关系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钱似流水,有源有流。以义为利而不以利为利,可以富其源而活其流,此即所谓生财之大道也。”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是儒商商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以其道,行之不远。为了商道畅通,必须继承“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价值观。
    (三)天下以诚、诚信立命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庄子说:“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他们都把诚信视为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天下致诚”、“诚信立命”从来都是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和安身立命的基石。古今儒商都奉行诚信为本,表现为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童叟无欺。他们特别强调以诚待人,认为“惟诚心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他们的经营原则是“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开办的商号买卖公道、童叟无欺,获得了长久而良好的商业信誉。从晋商、徽商、旧军孟氏瑞蚨祥的经营实践中可以看到,唯有“天下以诚”、以“诚信立命”,才能取信于民,获得良好信誉,而那些见利忘义,靠欺诈发财的投机家,最终被市场所抛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我们必须讲道德、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
    (四)内圣外王、产业报国的理想人格。
    儒家把经济视为“经世济民”的事业,是其“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主要任务。从“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出发,孔子在评价管仲的时候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利也。如其仁如其仁。”就是说,只要通过努力使国家强大、人民富有了,这才是最大的仁。遵循上述思想,历代儒商都把以产业报国,“达则兼济天下”视为自己的理想和义务。如超级富豪邵逸夫,自1985年起,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此外,儒商的“外王”,还体现在像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那样,把产品做精作细,把企业做强做大,在国际上创立民族的大品牌、大市场,使中华民族经济走向世界,并取得愈来愈多的发言权。
    在实现“外王”的同时,儒商还十分注意“修身立命”。孔子首先提出“仁、义”的主张,创立了儒学这棵大树的主干,在此基础上,又生出孟子和荀子两大树冠。认为“人性善”的孟子沿着“仁-义”的道路往前走,将修己的重点放在“修心”上,主张“以人修心”达到圣人境界;认为“人性恶”的荀子沿着“仁-礼”的道路向前行,将修己的重点放在“修身”上,主张“以礼修身”。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主张“明体而达用”,将内圣之实体转化为“外王”之实用。但无论孟子、荀子,还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坚信治国平天下当从修身齐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完成产业报国、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夙愿。
   (五)持经达变、君子豹变的人生智慧。
    儒家认为,“义”有两种含义,除了“德之概称”以外,还可以解释为“义者,宜也。”适宜之义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持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一个叫做“常变之道”。《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在不违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变通而权宜行事,变法而求新图强。这就是儒家提倡的“持经达变”。遵循持经达变的道理,众多儒商创造了为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在风云多变的市场竞争中遵循经商之道,既能见利思义,又能权衡利弊,“善识低昂时取予”,故往往击败竞争对手。他们在经营管理中,讲求“以正和”、“以奇胜”。“以正和”强调经营之道的核心在于遵循规律、坚守正道、以正压邪,平稳发展。“以奇胜”强调以超乎寻常的思维和谋略,随机应变,用别人难以预料的奇谋妙术,或攻其不备,克敌制胜。或一招制敌,反败为胜。这些儒商思想,在当今市场竞争中,仍现出智慧的光芒,必须继续继承弘扬。
    (六)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竞争策略。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更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的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表现在经商贸易上,强调和气生财,买卖双方要相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谋取双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贯彻“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思想,愈来愈加重要。如2002年,济南玫德铸造公司遭到美国两家公司的倾销起诉,提出要征收倾销税,税率高达34.8%-148.3%。公司董事长孔祥存在组织人员积极应诉的同时,认识到“商战中,敌人和朋友都是暂时的,只有企业利益是长久的,聪明的商人应该善于化敌为友”。在企业取得胜诉的基础上,孔祥存向美国同行发出了不计前嫌,相互合作,谋求双赢的信息。并最终签署了相互撤诉、各类产品生产合作的协议书。采取这一措施,不但打破了美国同行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且每年有几亿元的国外订单接踵而来。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了企业发展,必须继承儒家“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21:2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