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11|回复: 1

薛岩校友创建北京晋商博物馆(李健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8 11: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作者:李健亚 文章来源:新京报  


   人物

  薛岩,教育学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英国温布尔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秘书长。1998年落户北京,开始从事文化产业。

  森严的高墙大宅、票号钱庄、家规祖业……500多年历史的晋商文化一度出现了衰微,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然而在收藏家薛岩那里,晋商文化却不止停留于文字的追述。4万余件晋商藏品足以还原出晋商那鲜活的现实。
  半年前,北京晋商博物馆成立。不久,一个有着2万-3万平米的北京晋商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薛岩表示自己建这样一个公益性的博物馆,就是想将4万余件藏品“捐”给社会,让更多的公众能接触到真正的晋商文化。

   文物自身会言说出晋商精神

  新京报:余秋雨的《抱愧山西》、电视剧《白银谷》、《乔家大院》,晋商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现。同时,诸多学者也做了基础性研究。作为收藏家,你所言说出的晋商文化明显不同。是什么促使你对晋商文化产生了兴趣?
  薛岩:作为中国第一大商帮,晋商曾留下他们活动的痕迹,包括票号、牌匾、印章、文书等。晋商在商业运作过程中,要产生许多即时记录,如契据合约、账册票据等;为规范其经营活动,要制定各类规章、规程。但这些历史文物留存到现代却面临被历史湮没的命运。

  新京报:你收藏了4万余件晋商藏品,包括图章、印钞版、文书、银票、契约和合同等,最难收藏的是哪件藏品?
  薛岩:我们收藏的4万余件晋商文物都提供了晋商在迈向辉煌顶峰时的一个个真实的脚印。值得一提的是,晋商的经营活动都有相互关联。比如说账簿,对应的就会有清单、汇函。因此文物的系统收藏是比较费劲的。在收藏德顺号的图章时,一开始我们只有2、3枚,但其实这是一个体系,有9枚图章。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辗转打听这些图章的下落。其中有一枚因收藏原因到了香港,我们又马上赶到香港去。

  新京报:对你来说,收藏晋商文物十来年不变的动力是什么?
  薛岩:晋商500年历史留下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商业、金融方面。这批资料再不收集、不研究就太可惜了。如果将这些东西散失掉了,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建博物馆,是想将文物捐给公众

  新京报:收藏晋商文物有了十多年,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要建个博物馆?
  薛岩:以前收藏了一件东西后,我们就会放在库房。
  但晋商文物、文化不是属于我们某个人的,也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整个人类。我觉得不能再放在库房里,对象也不能只有一些专家进行研究。
  由于一些原因,我现在只建了400平米的博物馆,场馆的限制不能对公众开放。所以一直想建个大型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建博物馆的目的,其实质便是想捐给社会。让这些文物都可以面向公众。

  新京报:在你的博物馆里,4万件晋商藏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书资料,其惟一性、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因是纸质的原故,却会面临不易长期保存的困境,那么有没有想过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更好地保护?
  薛岩:确实,文书资料言说出的晋商精神、文化更全面,光从文书资料和收集就非常难。收藏后我们要面临保护的问题,但文书的纸质原故,使我们面临着不易长期保存的困境。目前晋商博物馆还不敢将所藏的文书资料全部展示出来,因为文书资料对灯光、温度、湿度都有严格要求。我们下一步建的博物馆便会有更多的空间陈列,对温度、湿度都会有更多的考虑。

  新京报:私人博物馆在国内也多有所见,但困境也不少。有人就曾提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私人博物馆还将继续承担自己沉重的历史文化责任。这么多年来的收藏并不是一个终点,博物馆还将面临着维持的问题。有没有想过怎么来以藏养收?如何经营?
  薛岩:我们跟国家博物馆恰恰相反。国家级别的博物馆除由上面拨经费外,还需要搞经营。然而,我们建博物馆的目的是以公益为主,它自己本身是无法经营的。我们会用其他的项目来弥补。
  新博物馆建成后,我们将对公众开放。现在的想法是免费,即使要收门票也不超过20元,同时博物馆里还有一些免费的活动。
发表于 2009-8-21 09: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04: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