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72|回复: 1

徽州粮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9 14: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佚名



    历史上的徽商,经营项目颇多,做粮食转贸生意的被称为徽州粮商。
    徽商中的粮商,同茶商、木商一样,资格比较老。如果说,徽州自古多茶商、木商,是由于当地盛产茶叶、木材,那么徽州米商的出现则是因为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田少,严重缺粮这一缘故。据史载,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秋天,歙州 (徽州前身)适逢旱饥,粮价日增,有人请宣歙观察使卢坦下令平抑粮价,而这位地方官却没有这样做,理由是“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民益困矣”。这里所说的“商船”,无疑包括徽州土著粮商经水路外出贩米的船只。
    明清时期,流行“江浙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当时,徽州粮商贩粮也多在江浙及湖广地区,而且是采取水上运输的方式。嘉靖《徽州府志》中说,徽州粮商“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明天启年间成书的《休宁县赋税官解条议全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徽郡仰给江浙,旧例买稻俱派水商……屯溪系一邑总市,商牙辐集,米船络绎相继”。此外,明清时期的芜湖,已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徽州粮商也常常从这里贩粮入徽,或转运其他缺粮地区。
    徽州米商除贩粮还籍外,还在其他地区做粮食转贩贸易。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明人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就提到这样的事情:徽州新安县人陈商,年二十四岁,到襄阳贩籴米豆,两个月后运到苏州府枫桥出售,脱货后回新安,只停了三天又向襄阳进发了。
    徽州米商还在水路上解运官粮。水路运输费用低,利润高,但风险较大,因此发财者有之,遭遇不测导致人财两空者亦有之。明万历年间,歙县上丰人宋应期解运南粮,江行时遇大风,翻了船,不仅赔偿损失,还下了监狱。
    在产粮地区设库囤购粮食,再转卖给客商,或视丰欠行情直接就地抛售市场,这是徽州粮商经营的又一形式。清人赵吉士著《寄园寄所寄》中就提到歙人许某“客在徐州经纪,仓收小麦”。
    徽商效益观念强,米商当不例外。他们用舟车将甲地粮食贩往乙地,脱货后,并非空着舟车返回,而是将乙地的商品再贩往甲地或其他地区。如此对流、循环,资金周转快,利润高。如《明季实录》载,明徽商溪南吴姓者,将一船桐油贩往湖南常德,脱货后,又装了一船米豆返回江苏浦口出售。
    一般说来,徽州米商讲究商德,“取予有义”’“居商无商商之心,不效贪商窥窬分毫”。丰年,他们不贱价伤农;灾年,也能平价售粮。《太函集》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休宁人程锁客溧水,当地习惯于春初以生活资金贷给佃户,秋收时,佃户以谷物并附利息归还。程锁“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嘉靖二十二年谷贱伤农,其他客商率抑价不予,而程锁却能平价囤积。次年灾荒,谷价踊贵,程锁出谷“价如往年平”,因而博得佃户阶层的信用,战胜其他客商的竞争。《休宁碎事》亦载:休宁人刘淮在嘉湖购囤粮食,一年遇灾荒,有人劝他“乘时获利”,而他却说:“孰若使斯土之民得苏之,为大利也”。于是乃“减价以贸,又为粥以食饥者”。
    不讲商德,见利忘义的人也是有的。他们往往在丰年以低价囤积稻米,于灾年以几倍的价格抛售市场。有个资料记载说,明万历十七年,徽州商人从湖北贩米到苏州,苏州正闹旱灾,这些商人将一斗米以一百五十文的高价出售,获利四倍,仍不感满足。《明熹宗实录》有一段记载,反映了徽州粮商中的某些“贪商”,在灾年囤积不售,以便抬高粮价,而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公愤:“万历庚申(1620年)(苏州)因遏籴米腾,一二饥民强借徽商之米,有司稍绳以法,而遂有万人屯聚府门,毁牌殴役,几致大变。”
发表于 2009-8-24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7 13:0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