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0|回复: 0

二王庙血食该归何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11: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  都江堰 二郎庙  二王庙  血食之争  官本位  民本位  三神石人 蚕丛 大禹 望帝 二郎神 李冰
    论文摘要  历史上灌口二王庙庙食之争有多次  从唐宋至今,二郎神胜出,成为二王庙主神,居大殿主座神位,享受最隆厚的香火与血食。这是民本位思潮的胜利。
  二王庙建于山川佳处,楼阁依山傍水,庙貌巍峨,双泉漱石,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崴蕤翁郁,奇花异卉,四季常开,登楼临虚御空,顿觉心旷神怡,俯望都堰之全景,仰发思古人之悠情,庙南层峦叠嶂、如翠如黛,计有赵公、青城、卧牛、牛心、燕尾、莹华、老君、南华诸山。群山尽收望中,好养眼啊!雕梁画栋,建筑布局精美,沿石阶曲折而上,步移景换,旷奥相济,读碑念匾,陶冶情怀,游人百游不厌,留连徘徊。此乃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作品,更是世界璀璨文化之绝版遣存。二王庙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它的环境,完全符合风水的四条原则,即”龙、沙、水、穴”。”龙”是指二王庙背靠龙门山脉的高山玉垒山、湔山,如太师椅的靠背。”沙”是指庙宇左右有两道小山梁回护,如太师椅的扶手。二王庙左有鸡公包山,直插岷江,为太师椅的左扶手;二王庙右有石厂湾山梁,直插岷江,如太师椅的右扶手。”水”是指二王庙门前弯弯的岷江流水,清澈明净,浪花如雪;”穴”即指二王庙座落在山坳台地上,如”玄牝之门”上的珍珠。<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故这块风水宝地上,万物生生不息,人气长存。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人见人爱,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只有有德有功有能之人,才能永远在此享受血食,享受环境。
  蜀地自古以来,在此风水宝地享受血食者,有哪些呢?
  1蚕丛。李白<蜀道难>诗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是古蜀国人的老祖先人,是蜀国开国鼻祖。蜀即蚕,蜀字象一只夸张了眼睛的蚕虫之形。古蜀人以蚕为图滕,并大力发展养蚕,为锦城成都,打下了织锦基业。蚕丛是纵目人,死作石棺椁,蜀人从之,号曰纵目人冢。能引起蜀人从之,当然有德有功,当然该在此享受血食。具有强烈祀祖情结的蜀人,当然要在这风水宝地,祭祀老祖先人啦。四万八千岁,,比万岁的皇帝爷,资格还老。
  2鱼凫。鱼凫是古蜀王。他在此湔山打猎,死于湔山。蜀人在此为之立祠。
  3大禹。大禹生于西羌,其出生地刳儿坪,距都江堰仅20多公里。大禹治水,始于岷江。<禹贡>上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玉垒山即东别为沱的标志。大禹在此治水,当然有资格在此享受血食啦
  4杜宇。杜宇即望帝,是古蜀国第四王朝的一把手。他凿巫山治水,教民务农。死后化为杜鹃阳雀太阳鸟。成都古蜀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鸟金箔图案,即是阳雀。该图案与蜀人崇拜太阳、崇拜阳雀、崇拜化为阳雀的杜宇,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每当春天播种之时,蜀人听见阳雀长啼,都会仰望天空说,这是杜主在提醒我们播种啊!解放前尚存的都江堰农坛内,就祀有杜宇。虽说望帝春心托杜鹃,私生活不太检点,但他颁行重农政策。蜀人还是怀念他。
  5开明。开明即鳖灵,是古蜀国第五王朝的国王。鳖灵被望帝派去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他那美丽的妻子,在他出差时,被望帝淫了。所以望帝禅让政权给他,然后隐居青城山,变为杜鹃.。鳖灵治都江堰有功,又因受第三者破环家庭,所以蜀人同情他,怀念他,崇拜他。
  6李冰。<史记河渠书>是最早记冰治水的。该书把冰治水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门豹治水之前,更在郑国修渠之前很久。该书说”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7二郎神。二郎神在灌口(今名都江堰市)治水斩蛟,救民水火,免费治病,降妖伏魔,神通广大,威应刹那。蜀人及中国人对他崇拜极深。
  以上7位,都是在蜀中有大德大功大能者,都在宝地上享受过血食。然而其间也有血食之变、庙食之争
  第一次庙食之变,是蜀人对老祖先人蚕丛的祭祀规模扩大.后,二王庙原址空间狭小,已远远满足不了万人大祭典的空间要求,便将蚕丛祭坛,从这里迁住广汉三星堆,这里改祀”田于湔山,忽得仙道”的古蜀王鱼凫。                                                                                    
  第二次庙食争,是鱼凫庙衰,改祀大禹。
  第三次庙食之争,是望帝杜宇死后,蜀人纪念杜宇,在此地改建望帝祠,而将大禹祠迁于玉垒关下,鸡公包以东。
  第四次庙食之变,是东汉末年,水利官员在都江堰滩头造三神祠,与望帝祠隔水相望。三神祠上,立三神石人,一神为李冰,另二神为无名持耒者。三神石人抢了古蜀王望帝祠的香火,引起蜀地土箸原住民不满.将石人推倒.不久,官方再造汉官模样的三石人,立于都江堰上,这些石人与民间普遍认同的持耒民工是修堰功臣的理念相违反,又再次引起蜀地±著反感而将石人头颅敲掉,推倒.,。
  第五次庙食之争,是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因李冰二郎香火超过望帝,益州刺使刘季连,顺应民心,将望帝祠迁往郫县,在望帝祠原址,建崇德庙,祀李冰二郎
`  第六次庙食之争,是崇德庙内二郎地位大超李冰。蜀人对二郎的狂热崇拜,迫使宋徽宗敕封二郎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庙名改为二郎庙。庙中格局是:二郎高踞大殿,成为主神。李冰仅居偏殿配享.。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二郎地位大升,迫使维护官本位体制的儒家士大夫,杜撰出自相矛盾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二郎就是李冰,另一种说法是:二郎是李冰的儿子。<朱子语类>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见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这种说法,加深了二郎庙(清雍正五年时改称二王庙)内血食的矛盾。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基本原则。导致了”子掩其父”的乱伦。.然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王朝,也不敢冒犯民意,擅将李冰居于大殿。二郎庙中,二郎神高居大殿的情形,历千余年而不衰,直至文革初期红卫兵打倒二郎神像为止.。清道光时,四川总督骆秉璋视察二王庙时,发现二郎高踞大殿,李冰仅居偏殿,遂大发慨叹说:”子掩其父,得毋紊欤?”并上奏道光帝,请将二郎改居偏殿将李弄到大殿,被道光帝以”前代祀典不宜擅改”驳回。其实,这种”子掩其父”的叹息是骆总督不憧历史造成的。因为二郎并非李冰儿子,不存在”子掩其父”的问题。
       第七次血食之争,是文革后期1974年,革委会一改千年庙食格局,将李冰放大,塑于二王庙大殿,把二郎缩小,塑于二王庙后殿
  第八次血食之变,是2004年为发展旅游,满足广大游客特别是女游客崇拜少年英俊的二郎神的愿望,又将二郎神像重新置于大殿主神位置,而将李冰还原塑于后殿配享。
  民谚曰:”国无二主,家无二猫”一庙之中,也只能有一个主神。二郎庙内主神之争,说到底是权益之争。正因为如此,二郎姓氏之争历千年而不息。                                              二郎是谁?南宋以后,出现了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有说杨戬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为民间传说,势力最大。有说隋嘉州太守赵昱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影响较大。有说李冰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为儒家士大夫主张。清人陈怀仁写<川主三神合传>折中矛盾,将三人都写作川主,写作清源妙道真君,写作二郎神,儒释道三说合流,皆大欢喜。
  除上述三种主要说法外,还有如下说法:
1、二郎神为隋灌州刺使杨煜.
2、二郎神为晋襄阳太守邓遐
3、二郎神为四大天王中多闻天王二子独健
4、二郎神为五代氐族首领杨难当
5、二郎神为羌族神罗合
6、二郎神为袄神若王衍者
7、二郎神为后蜀主孟昶或孟昶”遗孤”李顺
8、二郎神为彝族”支格阿力”神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03:2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