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2|回复: 0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邹恒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1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邹恒华


  循吏,意指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出类拔萃的州县级地方官吏,相当于现在市、县两级地方主官。无论是在巩固统治根基、导民化俗、改革创新、安定一方社会方面,还是在群体数量、个体素养、施政能力、理政业绩方面,循吏的表现都堪称一时之最。循吏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主导群体。正是因为循吏的存在,数千年来,老百姓才对政府充满敬仰、依附、归属之情;正是因为循吏的存在,才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正是因为循吏的存在,才使中国政界始终保持了勤政、廉政、善政、德政、惠政、实政的主流传统和正面典范。应该说,中国古代政府的威严和信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循吏的施政作为、道德教化和人格魅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循吏的全面系统分析,以期理出其主要的共性特征,总结其积极的理政经验,以资时下地方官员从政之鉴。

  一、循吏盛兴的基本原因

  中国古代循吏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历朝历代都涌现了一批有作为、有才华、有贡献的循吏。每一阶段的循吏盛兴都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可循,兹举如下:

  1、政局稳定是循吏盛兴的“维生素”。政权是循吏的基本依托,只有政局平稳,循吏盛兴才有基础和前提。《魏书·良吏传》谓“后之为吏,与世沉浮。”《宋史·循吏传》云:“承平之世,州县吏谨守法度以修其职业者,实多其人。”皆是此道理。西汉初期,“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循吏始得以兴盛。”《汉书·循吏传》。李世民“削平乱迹,湔洗污风,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以是人知耻格,俗尚贞修,太平之基,率由兹道。”《旧唐书·良吏〈上〉》。金世宗“承海陵凋之余,休养生息,迄于明昌、承安之间,民物滋殖,循吏迭出焉。”《金史·循吏传》。由此可见,稳定的政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风,才有循吏的盛兴。

  2、吏治有方是循吏盛兴的“膨胀剂”。古代循吏发展史表明,凡是吏治有方,管理有制,张弛有度,选用有法,循吏必然勃兴。汉宣帝时,“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书·循吏传》。这段话里包含三种吏治制度:一是任职制度;二是考察制度;三是选拔制度。这套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旧唐书》是这样评价的:“汉代命官,重外轻内,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输左校。选任之道,皇汉其优。”唐代“洎天后、玄宗之代,贞元、长庆之间,或以卿士大夫涖方州,或以御史、郎官宰畿甸,行古道也。”所以循吏辈出。辽太宗时期,“抚有燕、蓟,任贤使能之道亦略备矣。……时又分遣重臣巡行境内,察贤否而进退之。是以治民、理财、决狱、弭盗,各有其人。”《辽史·能吏传》。这里表明辽太宗创立了巡视制度。刘宋时,“守宰之职,以六期为断,虽没世不徙,未及曩时,而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宋书·良吏传》,创立了官吏任期制。明洪武五年,“下诏有司考课,首学校、农桑诸实政。日照知县马亮善督运,无课农兴士效,立命黜之。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明史·循吏传》。《清史稿·循吏传》也指出了这一点:“圣祖平定三籓之后,与民休息,拔擢廉吏,如于成龙、彭鹏、陈瑸、郭琇、赵申乔、陈鹏年等,皆由县令洊历部院封疆,治理蒸蒸,於斯为盛。世宗综覈名实,人知奉法。乾隆初政,循而勿失。国家丰亨豫大之休,盖数十年吏治修明之效也。”

  3、清明政风是循吏盛兴的“润滑剂”。政治风气是循吏施政的政治环境,政风的清明、宽松与否直接关系到循吏的兴衰。班固认为汉代“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先,故文、景以后,循吏辈出。”元初“风气质实,与汉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劝农使,又用五事课守令,以劝农系其衔。故当是时,良吏班班可见,亦宽厚之效也。”《元史·良吏〈一〉》。《后汉书·循吏列传》云:“光武长于民闲,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韂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建武十三年,异国有献名马者,日行千里,又进宝□,贾兼百金,诏以马驾鼓车,□赐骑士。损上林池□之官,废骋望弋猎之事。其以手夡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自临宰邦邑者,竞能其官。”

  4、领导垂范是循吏盛兴的“导向标”。汉代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成为天下循吏争相效仿的榜样。汉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为天下群吏作表率,所以汉宣帝成为古代循吏崇奉的明君,为后世所称道。《元史·良吏〈一〉》云:“自古国家上有宽厚之君,然后为政者得以尽其爱民之术,而良吏兴焉。”

  5、循吏自强是循吏盛兴的“强心剂”。汉代“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宽三人都是当时杰出的大儒且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受当权者器重成为一代名吏。《汉书·循吏传》。再如晋代刘毅,虽然面临贿赂公行、营私成风的污浊吏界,仍能禀公直言,抗拒卖官。隋代梁彦光等“立严察之朝,属昏狂之主,执心平允,终行仁恕,余风遗爱,没而不忘,宽惠之音,足以传于来叶。”

  二、循吏衰败的主要原因

  世间万事万物盛衰有时,兴亡有律。循吏亦然。归结起来,循吏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腐败是首因。腐化的政治环境是循吏腐败的首要原因。“及建武之兴,虏难猋急,征役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齐世善政著名表绩无几焉”。(《南齐书·良政传》)。“有魏初拓中州,兼并疆域,河南、关右,遗黎未纯,拥节分符,多出丰氵市。政术治风,未能咸允,虽动贻大戮,而贪虐未悛,亦由网漏吞舟,时挂一目。”《魏书·良吏传》。

  2、吏治衰颓是主因。明代“英、武之际,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瓦解之虞者,亦由吏鲜贪残,故祸乱易弭也。……神宗末年,征发频仍,矿税四出,海内骚然烦费,郡县不克修举厥职。而庙堂考课,一切以虚文从事,不复加意循良之选。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明史·循吏传》。“末造财政紊乱,新令繁兴,簿书期会,救过之不遑。又迁调不时,虽有洁己爱民者,亦不易自举其职。论者谓有清一代,治民宽而治吏严,其敝也奉行故事,实政不修,吏道媮而民生益蹙。迨纪纲渐隳,康、雍澄清之治,邈焉不可见。观此,诚得失之林也。”《清史稿·循吏传〈一〉》。

  3、政风不良是诱因。晋武帝司马炎“光启霸图,授方任能,经文纬武。……当此时也,可谓农安其业,吏尽其能者欤!”但是当时政风不良,“贿赂于此公行,结绶者以放浊为通,弹冠者以苟得为贵,流遁忘反,浸以为常。”以致循吏不兴。《晋书·良吏传》。“但廉平常迹,声问难高;适时应务,招响必速。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此则已然于前世矣。”《魏书·良吏传》。“高祖膺运抚图,除凶静乱,日旰忘食,思迈前王。然不敦诗书,不尚道德,专任法令,严察临下。吏存苟免,罕闻宽惠,乘时射利者,多以一切求名。”《隋书·循吏传》。

  4、首辅乱纲是恶因。《清史稿·循吏传〈一〉》云:“及后权相用用事,政以贿成,蠹国病民,乱萌以作,故循吏难振。”。“季叔浇漓,奸巧多绪,所以蒲、密无为之化,难见其人。”《魏书·良吏传》。“爰及惠怀,中州鼎沸,逮于江左,晋政多门,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既权逼是忧,故羁縻成俗。莅职者为身择利,铨综者为人择官。”《隋书·循吏传》。

  5、官吏自堕是内因。循吏衰败不仅有外在的原因,官吏自身随波逐流、甘于堕落是最关键的原因。“既炀帝嗣兴,志存远略,车辙马迹,将遍天下,纲纪驰紊,四维不张。其或善于侵渔,强于剥割,绝亿兆之命,遂一人之求者,谓之奉公,即时升擢。其或顾名节,存纲纪,抑夺攘之心,以从百姓之欲者,则谓之附下,旋及诛夷。夫吏之侵渔,得其所欲,虽重其禁,犹或为之。吏之清平,失其所欲,虽崇其赏,犹或不为。况于上赏其奸,下得其欲,求得廉洁,不亦难乎!”《隋书·循吏传》。

  三、循吏的历史演化

  不同历史时期,循吏的发展演变、选拔任用、施政方略、制度建设、群体分布、命运流程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唐朝循吏多集中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后,所以就决定了唐朝循吏的基本特点,一是在大乱之后的抚民安民、化民导民、富民利民、荒政管理方面有较大作为的地方官吏。二是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直言善谏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地方官吏。三是在治理边疆、对外交往、平讼断狱方面有突出政绩的地方官吏。再如清朝循吏,由于清朝由于社会关系较以往各为复杂,政府职能更为宽泛,政务更加繁多,对循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道德教化、办学兴礼、治盗平乱、治军剿匪、平冤断狱、治荒救灾、治水保民、治边安民、治妖抑邪、对外交往统合起来,综合施治。因此清朝循吏的素质修养、能力要求、施政措施、理政规划比以往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合理性和综合性。

  四、循吏的主要特点

  综合起来,历朝历代循吏具有如下鲜明的共性特征:

  1、好学、博学、勤学、讲学、治学、兴学、劝学、助学是古代循吏的第一个重要特征。绝大多数是勤奋好学的典范,或学有所长,或学富五车,或才华横溢。一是大多精通经义。如魏朝裴佗“少治《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举其宗致。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魏朝窦瑗“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游学十载,始为御史。”魏朝羊敦“性尚闲素,学涉书史。”魏朝苏淑 “立性敦谨,颇涉经传。”汉代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汉代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南齐裴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魏朝宋世景博览群言,尤精经义。晋代杜轸博涉经书,博闻广涉,奏议驳论多见施用,与李骧并称“蜀中二郎”。二是精于治学,著书立说。如南齐虞愿“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三是热心兴学。如南齐虞愿“在郡立学堂教授。”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傜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后汉书·循吏列传》。四是全力助学。汉代文翁,在成都市中修起学官,“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五是开堂讲学。如清朝张沐任内黄知县时,亲自在明伦堂开坛讲学,授业数百人,还邀请名士孙奇逢到内黄县讲学。在四川资阳县时,军务之余仍坚持讲学。退休后又在汴中开堂讲学,两河之士争相趋附。六是学有所专。如清代陆在新由于熟谙经济理论,康熙五年以策论得举。清代童化长于名法学说,出佐郡邑治。

  2、行孝、倡孝、劝孝、励孝、荐孝是古代循吏的第二个特征。一是躬亲孝道。如魏朝杜纂:“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南齐傅琰“遭母丧,居南岸,邻家失火,延烧琰屋,琰抱柩不动,邻人竞来赴救,乃得俱全。琰股髀之间,已被烟焰。”南齐刘怀慰,父亲“死于义嘉事难,怀慰持丧,不食醯酱,冬月不絮衣。养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义。”二是劝孝教化。中国第一循吏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做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三是倡孝化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汉书·循吏传》。又王涣、任峻之为洛阳令,“明发奸伏,吏端禁止,然导德齐礼,有所未充,亦一时之良能也。”《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后汉书·循吏列传》。四是鼓励孝道。秦彭“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后汉书·循吏列传》。许荆“和帝时,稍迁桂阳太守。郡滨南州,风俗脆薄,不识学义。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后汉书·循吏列传》。

  3、化民、抚民、安民、利民、富民是古代循吏的第三个特征。大凡循吏“深得民心,民众思念。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汉书·循吏传》。杜纂“正光末,清河入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诏许之。纂所历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魏书·良吏传》)。羊敦“兴和初卒,年五十二。吏民奔哭,莫不悲恸。诏曰:‘故广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苏淑,并器业和隐,干用贞济,善政闻国,清誉在民。方藉良才,遂登高秩,先后凋亡,朝野伤悼。追旌清德,盖惟旧章,可各赏帛一百匹、谷五百斛,班下郡国,咸使闻知。’”(《魏书·良吏传》)。苏淑:“出除乐陵内史。淑在郡绥抚,其有民誉。始迳二周,谢病乞解,有诏听之,民吏老幼诉乞淑者甚众。后历荥阳太守,亦有能名。淑清心爱下,所历三郡,皆为吏民所思,当时称为良二千石。”(《魏书·良吏传》)。许荆“荆少为郡吏,兄子世尝报雠杀人,怨者操兵攻之。荆闻,乃出门逆怨者,跪而言曰:“世前无状相犯,咎皆在荆不能训导。兄既早没,一子为嗣,如令死者伤其灭绝,愿杀身代之。”怨家扶荆起,曰:“许掾郡中称贤,吾何敢相侵?”因遂委去。荆名誉益着。”《后汉书·循吏列传》。刘宠“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后汉书·循吏列传》。

  古代循吏都有一颗恤贫之心。如杜纂 “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魏书·良吏传》)。裴佗“所得俸禄,分恤贫穷。”(《魏书·良吏传》)。羊敦“雅性清俭,属岁饥馑,家馈未至,使人外寻陂泽,采藕根而食之。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质米以供之。朝廷以其清白,赐谷一千斛、绢一百匹。”(《魏书·良吏传》)。

  4、德政、惠政、严政、实政是古代循吏的第四个特征。循吏是一群政绩突出的官吏。如裴佗 “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为赵郡太守,为治有方,威惠甚著。转前将军、东荆州刺史,郡民恋仰,倾境饯送,至今追思之。”(《魏书·良吏传》)。窦瑗“声誉甚美,为吏民所怀。及齐献武王班书州郡,诫约牧守令长,称瑗政绩,以为劝厉焉。”(《魏书·良吏传》)。裴昭明“昭明历郡皆有勤绩。”(《魏书·良吏传》)。若杜诗守南阳,号为“杜母”,任延、锡光移变边俗,斯其绩用之最章章者也。又第五伦、宋均之徒,亦足有可称谈。《后汉书·循吏列传》。张恂“迁常山太守。恂开建学校,优显儒士。吏民歌咏之。于时丧乱之后,罕能克厉,惟恂当官清白,仁恕临下,百姓亲爱之,其治为当时第一。”《魏书·良吏传》。宋世景“世景既才长从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魏书·良吏传》。明亮“后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甚有惠政,声绩之美,显著当时。朝廷嘉其风化。转汲郡太守,为治如前,誉宣远近。二郡民吏,迄今追思之。”《魏书·良吏传》。

  5、清明、清贫、清苦、清正、清廉、刚正是古代循吏的第五个特征。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古代循吏的突出特点。如裴佗“佗性刚直,不好俗人交游,其投分者必当时名胜。清白任真,不事家产,宅不过三十步,又无田园。暑不张盖,寒不衣裘,其贞俭若此。”(《魏书·良吏传》)。窦瑗 “寻除广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称。广宗民情凶戾,前后累政咸见告讼。惟瑗一人,终始全洁。……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官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魏书·良吏传》)。羊敦“公平正直,见有非法,敦终不判署。”(《魏书·良吏传》)。虞愿“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常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南齐书·良政传》)。刘怀慰“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太祖闻之,手敕褒赏。…明帝即位,曰:‘刘怀慰若在,朝廷不忧无清吏也。’”(《南齐书·良政传》)。裴昭明“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人士有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及还,甚贫罄。世祖曰:‘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治产业。”(《南齐书·良政传》)。

古代循吏大多廉政勤劳。如“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史记·循吏列传》。汉代著名循吏龚遂,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通《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汉书·循吏传》。任延“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后汉书·循吏列传》。张恂“恂性清俭,不营产业,身死之日,家无余财。”《魏书·良吏传》。

  古代循吏轻视钱财。如杜纂“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痤,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魏书·良吏传》)。

  敢于直谏也是古代循吏的共性特征。虞愿“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南齐书·良政传》)。

  6、治产、治水、治灾、治盗(匪)、治军、治吏、治狱、治赋、治市、治妖、治豪强、治边疆、治外交是古代循吏的第六个特征。

  古代循吏的施政活动遍及当时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成效显著。如在督促农事方面颇为勤勉,如杜纂“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魏书·良吏传》)。在征蛮平边方面也涌现了不少循吏。裴佗“蛮酋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万余家,恃众阻险,不宾王命,前后牧守虽屡征讨,未能降款。佗至州,单使宣慰,示以祸福。敬宗等闻佗宿德,相率归附。于是阖境清晏,寇盗寝息,边民怀之,襁负而至者千余家。”(《魏书·良吏传》)。

  治吏严格、善于用人也是古代循吏的一贯风格。如羊敦“然其为治,亦尚威严。治有能名,奸吏跼蹐,秋毫无犯。”(《魏书·良吏传》)。“王堂、陈宠委任贤良,而职事自理。”《后汉书·循吏列传》。刘矩“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后汉书·循吏列传》。

  古代循吏大多有平冤断狱的突出才能。如傅琰“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琰不辨核,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以食鸡”。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县内称神明,无敢复为偷盗。”(《南齐书·良政传》)。裴昭明“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迁射声校尉。”(《南齐书·良政传》)。“汉代著名循吏黄霸,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语在《胜传》。胜出,复为谏大夫,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语在《胜传》。胜出,复为谏大夫,”《汉书·循吏传》。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髃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筭。”《后汉书·循吏列传》。童恢“复辟公府,除不其令。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户。”《后汉书·循吏列传》。宋世景“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狱,剖判如流。”《魏书·良吏传》。

  一些循吏不仅善于理政,而且还善于治军、善于用兵。如傅琰“升明二年,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元元年,进号宁朔将军。四年,征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迁建威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宁朔将军。”(《南齐书·良政传》)。

  治事安民、维护治安是古代循吏的一项基本功。如刘怀慰,任齐郡太守时,“怀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南齐书·良政传》)。任延“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休屠黄石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后汉书·循吏列传》。宋世景“行荥阳太守。郑氏豪横,号为难治。济州刺史郑尚弟远庆先为苑陵令,多所受纳,百姓患之。世景下车,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问,今日之后,终不相舍。”而远庆行意自若。世景绳之以法,远庆惧,弃官亡走。于是僚属畏威,莫不改肃。终日坐于?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尝有一吏,休满还郡,食人鸡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鸡。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吏干叩头伏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坐弟道玙事除名。”《魏书·良吏传》。

  荒政管理是古代循吏必备的基本能力。如第五访“迁张掖太守。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吏惧谴,争欲上言。访曰:“若上须报,是□民也。]太守乐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赋人。顺帝玺书嘉之。由是一郡得全。岁余,官民并丰,界无奸盗。”《后汉书·循吏列传》。阎庆胤,“不知何许人。为东秦州数城太守。在政五年,清勤厉俗。频年饥馑,庆胤岁常以家粟千石赈恤贫穷,民赖以济。其部民杨宝龙等一千余人,申讼美政。”《魏书·良吏传》。

  组织有关工程建设是古代循吏重要的施政内容之一。如任延“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砥绩,直□沟涧,防遏冲要,簄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后汉书·循吏列传》。

  发展生产、造福一方是古代循吏主要的施政目标。如“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穀阳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为谏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汉书·循吏传》。“南阳茨充代飒为桂阳。亦善其政,教民种殖桑柘麻纻之属,劝令养蚕织屦,民得利益焉。”《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儣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着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后汉书·循吏列传》。张恂“出为广平太守。恂招集离散,劝课农桑,民归之者千户。”《魏书·良吏传》。

  古代循吏大多善于理财聚财、征收税赋、发展商业流通。如秦彭“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局蹐,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后汉书·循吏列传》。孙叔敖“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引起市场混乱,孙叔敖请复如故。”《史记·循吏列传》。韂飒“又耒阳县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址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后汉书·循吏列传》。

  少数古代循吏还是外交高手。如裴昭明“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九年,复遣北使。”(《南齐书·良政传》)。

  古代循吏号称智吏、孝吏、良吏、能吏、廉吏、刚吏、军吏,多是智勇双全、善谋实干、清正廉洁之士。但少数古代循吏由于时代所限,也有不少缺点。如政治立场不坚定。杜纂 “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史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水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魏书·良吏传》)。窦瑗“尔朱世隆等立长广王晔为主,南赴洛阳。至东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废之。瑷执鞭独人禁内,奏曰:“天人之望,皆在广陵,愿行尧舜之事。”晔遂禅焉。”(《魏书·良吏传》)。

  五、循吏的理政经验

  从历史文献来分析,古代循吏留下了丰富的理政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古代循吏具有坚定的指导思想。古代循吏施政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这点在《隋书·循吏传》中阐述得非常清楚:“古之善牧人者,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随其所便而处之,因其所欲而与之,从其所好而劝之。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若子产之理郑国,子贱之居单父,贾琮之牧冀州,文翁之为蜀郡,皆可以恤其灾患,导以忠厚,因而利之,惠而不费。其晖映千祀,声芳不绝,夫何为哉?用此道也。”。二是古代循吏具有不竭的求知意识。古代循吏大多系科举出身,勤奋笃学,始终保持着古代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竭的求知精神,是典型的学习型干部。三是古代循吏具有廉正的从政作风。古代循吏廉洁问政,干净施政,从而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其廉政之风值得后人学习。四是古代循吏具有严谨的敬业精神。奉职循理。恤人体国,良史述焉。叔孙﹑郑产,自昔称贤。拔葵一利,赦父非稥。李离伏剑,为法而然。《史记·循吏列传·索隐述赞》。五是古代循吏具有清晰的施政思路。古代循吏一般都是德法并举。恩威并举,教化为本。如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后汉书·循吏列传》。在具体措施上采取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方法,即使从政地方是难治之地,也不畏艰难。六是古代循吏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古代循吏并百都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之人,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破常规制定新法、新制、新规。如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汉书·循吏传》。七是古代循吏坚持不断地总结经验。古代循吏也会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理政经验,如傅琰“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南齐书·良政传》)。
(江西省抚州市信访局)

  参考文献:
1、《史记·循吏列传》
2、《汉书·循吏传》
3、《后汉书·循吏列传》
4、《魏书·良吏传》
5、《南齐书·良政传》
6、《晋书·良吏传》
7、《隋书·循吏传》
8、《旧唐书·良吏传》(上、下)
9、《辽吏·能吏传》
10、《宋史·循吏传》
11、《金史·循吏传》
12、《元史·良吏传》
13、《宋书·良吏传》
14、《明史·循吏传》
15、《清史稿·循吏传》(一、二、三、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5 19:3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