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1|回复: 0

试论《黄帝四经》之混沌神话思维(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16: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黄帝四经》之混沌神话思维─兼论对陈鼓应先生「先天一气」及金春峰先生「混沌之气」的商榷



摘要

「水」为中国古代学术重要的主题。在以道家或黄老思想中,水常为古代哲人论述宇宙生成之前太初状态的重要意象。混沌之水为混沌神话的重要意象,更是哲学之水的原哲学思维。关于《黄帝四经》对宇宙生成的探究,大抵受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论的影响。其中陈鼓应先生及金春峰先生分别以「先天一气」、「混沌之气」来形容天地生成之前宇宙状态。然而就《黄帝四经》文本及陈鼓应先先的注解,笔者以为陈、金二位学者的说法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此外,历来对于中国古代盘古宇宙卵型创世神话的始源大抵以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为主。然而从混沌神话之浑圆意象而论,《黄帝四经》亦有类似宇宙卵创世神话的演变脉胳。虽然盘古神话的文本记载仅止于三国,但一个神话单位的形成通常是要经过长久时空环境的蕴酿。对于盘古开天神话的始源上溯,《黄帝四经》混沌浑圆意象则提供了盘古开天宇宙卵神话流变上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混沌之水、混沌之气、黄帝四经、原始思维、盘古开天、宇宙卵、创世

神话

前言

在西汉学术思想中,「黄老」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黄老思想文本上,则受限于原典资料的不足而鲜能一窥其堂奥。然而西元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则在考古学辅助下,重新揭开汉代黄老思想的神秘面纱,为汉代黄老思想的重要化石。

就哲学理论来说,「黄老」思想主要以《老子》及依托「黄帝」之名为基础。[1]《黄帝四经》虽无明言上承《老子》,但就其引用《老子》词字、概念而言,《黄帝四经》业已融化《老子》思想。[2]从思想发展脉胳而论,《黄帝四经》思想中的宇宙论主要承袭先秦《老》《庄》道论。而宇宙论又与混沌创世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即从混沌神话的意象及中国文字具象的特征角度,[3]探颐《黄帝四经》潜藏在哲学背后的混沌创世神话世界;并对《黄帝四经》中水与气在宇宙生成模式地位及类似盘古开天宇宙卵型创世神话等问题加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天地万物形成的探讨为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课题。笔者于探讨《郭店楚墓竹简》之〈太一生水〉混沌神话时,发现在《黄帝四经》中亦有类似〈太一生水〉之混沌大水创世模式;且其混沌大水的地位明显地高于「气」。[4]《黄帝四经》在天地生成论上大抵上承先秦道家。而在《黄帝四经》有关天地生成的重要文本《道原》之道体诠释上,陈鼓应先生于《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一书中以为「虚同为一」的「一」与「道」相通。而「虚同为一」的「一」亦即「先天一气」,除此先天一气之外,别无他物。大陆学者金春峰先生在《汉代思想史》书中亦认为《道原》之「道」为「混沌状态的气」。然而细察《道原》通篇之文本,并无上述两位学者所言先天一气之「气」的叙述。且陈先生在训解「湿湿梦梦」一词时,亦视之为先天一气混混沌沌的状态;其「先天一气」与「混沌状态的气」在《黄帝四经》宇宙生成论或混沌创世模式之地位颇值得商榷。

职是之故,本文试着从与天地生成思想相近的混沌创世神话视野切入,根据《黄帝四经》文本重新检视陈、金二位学者的说法,探讨「水」与「气」在《黄帝四经》中的地位。此外,历来对于中国古代盘古宇宙卵型创世神话的始源大抵以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为主。然而从混沌神话之浑圆意象而论,《黄帝四经》亦有类似宇宙卵创世神话的演变脉胳。虽然盘古神话的文本记载仅止于三国,但一个神话单位的形成通常是要经过长久时空环境的蕴酿。对于盘古开天神话的始源上溯,《黄帝四经》混沌浑圆意象则提供了盘古开天宇宙卵神话流变上的重要线索。

历来对于《黄帝四经》的研究大多以哲学思想角度为主。综合上述问题的提出,关于《黄帝四经》之混沌神话则颇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混沌的意象[5]

所谓「混沌」(chaos)是原始神话宇宙观最重要的内容及宇宙生成的方式之一,为对世界形成之初的前宇宙(precosmic)状态描述及创世神话中重要的主题。[6]混沌的表现意象除了混沌大水、混沌大气之外;或为上古理想乐园;或为无边无际虚无飘渺;或为黑暗幽蒙;或为神话爱凡麦化影响的上古帝王、封禅之神;或为恶兽、匈恶之人、混沌大神及海怪等。混沌创世的雏型与特质,即以混沌大水、浑圆、混沌大气、混沌神兽、混沌海怪及黑暗深渊等意象表现出宇宙生成之前的状态。混沌以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方式表现。宇宙的生成乃是由混沌无秩序下开天地万物、文明秩序的演变过程,最后并返复原始混沌之神圣初端。

苏联神话学者梅列金斯基于《神话的诗学》中总结混沌的特质云:



混沌大多被视为诸如幽暗或黑夜、虚空或深渊、水或水火的相互作用及

卵体内无定形状态的体现,并被想象为形似某种廆怪(冥世)灵体者,诸

如龙蛇、邈古巨灵以及长辈神。混沌之转化为宇宙,无异于黑暗之转化

为光明、水之转化为陆、虚空之转化为实体、无形之转化为有形、破坏

之转化为创建。[7]



叶舒宪先生于《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书中亦曰:



在创世神话中,混沌作为天地万物产生以前的初始状态而出现,这是一

个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原型母题。混沌母题有时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现,如

巴比伦创世史诗中的海怪提阿马特;更多情况下是以非人格化的形式出

现,通常表现为混沌大水(海洋)或是混沌之气…混沌母题的主要相关特

征:无形、无名、空虚、静止、黑暗、无边无际、先于宇宙而存在、具

有潜在的强大生命力。[8]



三、《黄帝四经》之混沌神话论述及对陈、金二位学者的商榷

(一)《黄帝四经》中之混沌无形幽暗

就绝对独一的创生之道来说,道是不可言说但又必须加以叙述的。所谓的「一」、「无形」、「恍忽」、「混沌大水」、「混沌大气」等为对道之性征的众多描述。[9]在《经法.道法第一》对道体的叙述中,万物之所从生的道是「虚无刑(形)、其裻冥冥」状态;「虚无形」为对道体性征的形容。《经法.道法第一》之说与《管子.心术上》「虚无形谓之道」及《老子》「大象无形」颇为接近。至于《经法.道法第一》对道体的诠释语言里,「冥冥」除了形容道体的玄远深邃外,更具有幽暗的意义。在《十大经.行守第十三》中,先天地而生的道亦具有「无刑(形)无名」的特征。此外,高不可察的「上道」在《道原》中亦是「广大弗能为刑(形)」。

综合上述《黄帝四经》对于道体「无形幽暗」的叙述,可以发现作为绝对道体性征之一的「无形幽暗」实具有混沌神话中对于前宇宙状态相同的神话描述。《黄帝四经》云:



虚无刑(形)、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

生…见知之道,唯虚无形。」(《经法.道法第一》)[10]



无刑(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十大经.行守第十三》)[11]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

(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道原》)[12]



(二)《黄帝四经》中混沌大水意象

从《老子》、《郭店楚墓竹简》之〈太一生水〉及《庄子》等书中,与道体同具有创生作用的混沌大水在先秦道家典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汉初黄老思想融合儒、法、墨及阴阳等诸家学说,[13]其对于宇宙生成的叙述大抵与先秦道家相近。综观《黄帝四经》对于宇宙万物生成的论述,亦可发现那流贯先秦道家混沌创世重要的混沌大水意象。

《黄帝四经》于《道原》首揭天地万物肇始以前「恒无之初、迵同大(太)虚」的渺茫状态。由此太初之前宇宙状态「虚同为一」,进而生成天地、神明、阴阳,「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从《道原》首章的记载中,明显地发现「虚同为一」的「一」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所谓的「一」,陈鼓应先生于《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一书中以为与「道」相通。而「虚同为一」的「一」亦即「先天一气」,除此先天一气之外,别无他物。[14]大陆学者金春峰在《汉代思想史》书中亦认为《道原》之「道」为「混沌状态的气」。[15]然而细察《道原》通篇之文本,并无所谓上述两位学者所言先天一气之「气」的叙述。且陈先生在训解「湿湿梦梦」一词时,亦视之为先天一气混混沌沌的状态。所谓的「湿湿」本身除了字形上「水」的具象特征之外,陈先生亦以「涌动聚合貌」释之。除此之外,《道原》一书的作者在诠释「道」的特质时,亦以具有混沌大水意象的「四海」来形容绝对创世的道流转的状态。综合《道原》文本及陈先生的训解,其「先天一气」的说法似与其训解不太吻合。所谓「虚同为一」的「一」并非先天一气之义,应为具有创生作用的混沌大水。并由此一绝对的混沌大水创生天地阴阳万物等二元相对文明世界。



恒无之初、迵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

神微周盈,精静不 (熙)。古(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故)无有刑(形),

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

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视规(蚑)侥(蛲)。鸟得而蜚

(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

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道原》)[16]



除了上述「恒无之初、迵同大(太)虚」混沌大水记载之外,《道原》之混沌大水亦见于对道体的诠释。道不仅是「高而不可察」,更是「深而不可则(测)」。从后者「深不可测」的行文语句中,亦可以发现混沌大水的痕迹。

《黄帝四经》之《十大经.观第二》为对天地阴阳四时形成的另一重要论述。关于《十大经.观第二》之「群群□□□□□□为一囷」,陈鼓应先生以为「群群」当读为「混混」或「浑浑」,与《老子》十四章之「混而为一」相同。中间阙文经陈先生的考证,应为「沌沌,窈窈冥冥」。[17]所谓的「群群(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者,盖指天地万物肇始之前宇宙状态。依陈鼓应先生之考证,则「群群(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在字形的具象特征上,明显地具有混沌大水意象,而非陈先生在译文中所云天地未生之前的「先天一气」。[18]此外,文中之「窈冥」与《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一样,同具有混沌大水的意象。[19]



黄帝曰:「群群□□□□□□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

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十大经.观

第二》)[20]



「气」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要概念之一。气出现在《黄帝四经》之中凡五处。《十大经.观第二》中之「气」乃指二元相对阳轻阴浊之「地气」、「昼气」及「夜气」,非为绝对无序、生成宇宙万物的混沌之气。《十大经.五正第三》之气为怒者之「血气」。《十大经.果童第四》之「气」则与向人讨食之「乞」字相通,在此为到处流浪行乞之义,全无哲学思想意涵之气。《十大经.行守第十三》之「气」为「气质」之义,为一个人心灵的表露。而《道原》之「气」则为天文星辰之「云气」。综观《黄帝四经》对「气」的叙述,似乎未见创生宇宙万物之「气」。故陈鼓应先生以「先天一气」释「一」及金春峰先生《汉代思想史》以「混沌之气」释「道」,两位学者之说颇值得商确。[21]兹将《黄帝四经》中的气汇整罗列于下:



《黄帝四经》言气一览表



出处
内容叙述
备注

《十大经.观第二》
黄帝曰:群群□□□□□□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 德虐之,因以为常。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牝牡。牝牡相求,会刚与柔。柔刚相成,牝牡若刑。下会于地,上会于天。得天之微,时若□□□□□□□□□□寺地气之发也,乃梦者梦而兹者兹,天因而成之。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不会不继,无与守地;不食不人,无与守天。

是故赢阴布德,重阳长,昼气开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阳修刑,童阴长,夜气闭地绳者,所以继之也。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
二元相对阳轻阴浊之「地气」、「昼气」及「夜气」

《十大经.五正第三》
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对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刑。内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对曰:道同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是为 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黄帝于是 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单才,阉冉乃上起黄帝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何不可矣?
怒者之「血气」

《十大经.果童第四》
有任一则重,任百则轻。人有其中,物又其刑,因之若成。黄帝曰:夫民卬天而生,侍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敌由始?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又等。前世法之,后世既员,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并而峦,营行气食,周流四国,以视贫贱之极。
与向人讨食之「乞」字相通,在此为到处流浪行乞之义

《十大经.行守第十三》
有人将来,唯目之瞻。言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釆,行之 ,得而勿以。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胃之诬。故言寺首,行志卒。直木伐,直人杀。无刑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为「气质」之义,为一个人心灵的表露

《道原》
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行侥重,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撌,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
天文星辰之「云气」




综合上述,可以发现在哲学思想成分颇重的《黄帝四经》背后,实潜蛰着以混沌大水为主要意象的混沌创世神话。由此超绝独一的混沌状态下生二元相对的天地、阴阳、四时及万物等世界。形成一种「道→原始混沌大水→天地万物」的混沌创世模式。与混沌创世神话模式相较,其所异者盖《黄帝四经》将造物神「哲学化」为自然无为的「道」。至于所谓的「混沌大气」或「先天一气」则未存在《黄帝四经》宇宙生成体系「先天」或混沌创世神话模式「道→原始混沌状态→天地万物」之中。

(三)《黄帝四经》中之混沌浑圆意象

就目前出土文献而论,创世神话中的宇宙卵型创世神话仅止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三五历纪》之「天地浑如鸡子」盘古开天神话。然就混沌神话的主要意象而言,宇宙卵神话中之「鸡子」所具有的浑圆意象为混沌神话重要的类型之一。先秦两汉典籍之中虽无与《三五历纪》相同的「盘古开天」宇宙卵型神话的记载,但在《黄帝四经》之中,却可以发现同样具有混沌神话类型之一的宇宙卵浑圆意象。

《黄帝四经》之浑圆意象主要记载于《十大经.观第二》之中。《十大经.观第二》之「群群□□□□□□为一囷」除了具有混沌大水的特征之外,其「囷」字则为此段形容天地未成、阴阳未剖之太初状态的关键字。依陈鼓应先生之考证,此句应为「群群(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天地肇分之前的状态为混混沌沌;且以「囷」意象形容之。「囷」者,《诗经.魏风.伐檀》传云「圆者为囷」。[22]《周礼.考工记.匠人》疏谓「地上为之方曰苍,圆曰囷」。[23]依许慎《说文》的训解,为「廪之圜者」之意,亦即「圆形仓廪」。[24]综合古代典籍对「囷」的训解,可以发现「囷」字实具有浑圆的特质。而《黄帝四经》的作者以此浑圆的「囷」来形容天地剖判之前的混沌状态。其说与三国徐整《三五历纪》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相似,同为古代宇宙卵型的创世神话;亦为混沌神话的类型之一。

台湾历史学者陈启云于〈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理念和心态〉一文中认为「盘古」的名字可能采自汉代或汉代以后边疆民族「盘瓠」的传说,但其所包含的主题意义和所代表的文化心态,却是先秦所固有。盘古神话关系密切的是「浑沌」宇宙原始观和神话。[25]饶宗颐先生在〈盘古考〉一文中,援引许多考古资料证明盘古神话应为汉代之产物。[26]但就文本之出土年代而论,大都认为盘古开天之神话为三国时代的产物。虽说盘古神话的文本记载仅止于三国,但一个神话单位的形成通常是要经过长久时空环境的蕴酿。就神话的流传方式而论,三国吴徐整的《三五历记》主为文字写定的神话;在《三五历记》之前应有类似相关的神话流传。《十大经.观第二》之「群群(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虽无「盘古」之名,但却有与盘古神话浑沌如鸡子之浑圆特征相通的「囷」;且保存了混沌神话类型之一的宇宙卵型创世神话的文本。

美国神话学者吉拉道特于《早期道教的神话与义意─混沌主题》(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The Theme of Chaos(hun-tun)一书中根据《道德经》、《庄子》、《列子》及《淮南子》等文本之混沌神话论述,归纳道家混沌神话的创世模式。即由无形无象、隐藏、伟大形式的尚未创造的道,下转为已创造的道;此道亦即混沌。混沌的状态乃是阴阳未分(yinyang)、无差别的创造单位、宇宙卵、原始大水、无性的、无意识、葫芦等意象。后由此混沌状态膨胀、剖分形成包含阴阳的(yin and yang)天地宇宙形式(cosmic form of heaven and earth)。[27]以下将上述《淮南子》混沌创世模式归纳整理,并辅以吉拉道特之理论,制表罗列于下:



《黄帝四经》混沌创世模式一览表




绝对本源
混沌(创世初阶)
二元相对世界

混沌神话
造物主
无形无象、幽暗、混沌大水、混沌大气、混沌大神等意象
二元相对天地万物

吉拉道特
Uncreated Tao=0
Created Tao(hun-ch’eng)=1

阴阳未分、无差别的创造单位、宇宙卵、原始大水、无性的、无意识、葫芦等意象
Cosmic form of heaven and earth=2

阴阳已分的天地宇宙形式

《黄帝四经》

混沌大水、混沌浑圆、混沌无形幽暗
天地万物




(四)《黄帝四经》之混沌神话在先秦两汉混沌神话流变中的地位

《黄帝四经》之混沌神话在先秦两汉混沌神话流变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混沌大水及浑圆宇宙卵神话等意象上。顾名思义,《黄帝四经》思想与「黄帝」及「老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老子》的混沌神话内容来说,气在《老子》宇宙生成体系或混沌创世模式中与《黄帝四经》一样皆仅止于二元相对世界的天地之气。混沌大水的地位明显地先于气之表现。据此除了发现《黄帝四经》在承继先秦道家宇宙生成思想上大抵以《老子》为主之外,更可证明具有黄老思想《黄帝四经》与「老」之密切关连。就混沌大气的角度,《黄帝四经》与《庄子》的关系则不若混沌大水明显。兹将《黄帝四经》与《老子》、〈太一生水〉、《庄子》混沌神话意象「水」与「气」之地位制表罗列比较于下:



典籍
混沌大水
混沌大气或先天一气

《老子》


二元相对世界天地之气

〈太一生水〉


无混沌之气

《庄子》


具有原始混沌状态之气

《黄帝四经》


二元相对阳轻阴浊之「地气」、「昼气」及「夜气」




此外,《黄帝四经》之混沌浑圆意象亦可证明类似三国吴徐整《三五历记》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卵型创世神话在神话形成的时间溯源上有往前上推的可能性。徐整的《三五历记》只是神话的文字写定最早年代,并不代表古代中国在三国以前并无类似的神话。虽然神话人名并不相同,但可从神话所表现的意象与特征来探颐其流变。而《黄帝四经》混沌神话之浑圆意象正为类似三国盘古开天辟地宇宙卵型创世神话提供了在神话发生时间上往前溯源的重要记载。

四、结语

从哲学思想的流衍而论,《黄帝四经》在宇宙生成论上大致上承先秦道家。本文所探讨的混沌神话为古代对宇宙生成的原始思维。在神话哲学化的影响下,混沌神话主要潜隐于哲理性浓厚的典籍之中,尤以道家著作最为明显。综合上述对《黄帝四经》混沌神话的论述,可以发现以混沌大水为主要意象的混沌神话自先秦《管子》、《老子》、《郭店楚墓竹简》之〈太一生水〉及《庄子》一脉而下,流贯至《黄帝四经》。混沌大水在《黄帝四经》中明显地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黄帝四经》更保存着三国徐整《三五历纪》之前宇宙卵神话的前源化石,亦体现出混沌神话之浑圆意象;使类似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在神话发生的年代上更有向上前推的可能性。至于与混沌大水同为汉代混沌神话两大主轴的混沌大气意象并未见于《黄帝四经》之中,而陈鼓应先生与金春峰先生两位学者分别以「先天一气」及「混沌之气」释「道」的说法颇值得进一步的商确。混沌大水自先秦道家《老子》、〈太一生水〉及《庄子》一脉而下,至《黄帝四经》中仍占主轴地位。在混沌神话上水与气在宇宙生成的关系上,混沌大水应先于天地之气,居于主轴的地位。

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日〕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台北:中新书局,1982年)

〔美〕雷蒙德.范.奥弗编:《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台北:天工书局,1989年)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着,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10月)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08月)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05月十四版)。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合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叶舒宪、萧兵等着《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08月)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04月)

李增:《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台北:洪叶文化,1997年)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7年)

孙承熙主编:《东方神话传说》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北京大学,2000年05月)



期刊部分



杰克.波德于〈中国的古代神话〉,《民间文艺集刊》第2集。

杨儒宾:〈道家的原始乐园思想〉《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

陈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理念和心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年09月

陈忠信:〈太一生水之混沌神话〉,《第四届先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国文系,2001年07月16-17日)

陈忠信:〈太一生水浑沌创世初探〉,《鹅湖月刊》,2001年04月。

西文部分



Mircea Eliade ,From primitives to zen:a thematic sourcebook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new work:harper&row 1967

N.Jgirardot,”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The Theme of Chaos(hun-tu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Mircea Eliade,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volume 4,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

[1]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页32。

[2] 关于《黄帝四经》与《老子》的关系,陈鼓应于《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一书中有二者详细的归纳比较。参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3-5。

[3] 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页177-178。叶舒宪云:「汉语文化的主要书面符号─汉字,因其〞象形〞特性而对原型理论有重要的贡献。荣格、弗莱等对原型的释义均突出其〞表象〞、〞意象〞的性质,这种〞象〞是通过语言的联想而构成的。汉字的初始形态以象形为基础,字体本身保留了造字之初的集体表象和象征意象,其中不少具有原型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视觉直观的原型。」

[4]参见拙著:〈太一生水之混沌神话〉,《第四届先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国文系,2001年07月16-17日),页94-97。及〈太一生水浑沌创世初探〉,《鹅湖月刊》,2001年04月,页50-53。

[5] 关于混沌的意象,请参阅拙著〈试论太一生水之混沌神话〉,高雄师大:《第四届先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07月15-16日及〈太一生水浑沌创世初探〉,《鹅湖月刊》,2001年04月,页47-50。

[6] 关于创世神话的种类可参见Mircea Eliade,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volume 4,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p94。另见Mircea Eliade ,From primitives to zen:a thematic sourcebook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new work:harper&row 1967,p83。中文部分则可参考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及陶阳、牟钟秀合着:《中国创世神话》(台北,东华书局,1990年10月)。

[7]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着,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10月),页230-231。

[8] 叶舒宪、萧兵等着《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之研究》,页132-135。

[9] 李增:《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台北:洪叶文化,1997年),页45-52。

[10]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51-56。

[1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387。

[12]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474。

[13]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史迁之父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评黄老学说云:「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掫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参见〔日〕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台北:中新书局,1982年),页1367。

[1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470。

[15]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21。

[16]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470。

[17]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269。

[18]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274。

[19] 〈在宥〉篇广成子所云「窈窈冥冥」之至道,虽无明显具象地在文字上与「混沌大水」有所关连;然就「窈」与「深」远在词义系连关系而论,「窈窈至道」实具有混沌神话中的混沌大水意象。《说文》云:「窈,深远也。」《广雅.释诂三》云:「窈,深也。」参见《丛书集成.新编》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1991年07月台一版),页93。成玄英疏云:「至道精微,心灵不测,故寄窈冥深远,昏默玄绝。」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台北:天工书局,1989年),页382。

[20]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268。

[21] 台湾学者李增先生亦认为陈鼓应先生以「先天一气」释道之诸多性征的「一」颇值得商确,因为陈先生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一书中并未明言以先天一气释「一」之缘由。参见李增:〈黄帝四经「道」之思想〉,《先秦两汉论丛》第一辑(台北:洪叶文化,1999年),页184-189之注2、注3、注4、注6及注11。

[22]《十三经注疏.诗经》 (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08月初版十三刷),页211。

[23] 《十三经注疏.周礼》,页651。

[24] 《说文》云:「囷,廪之圜者。从禾在□中。圜谓之囷。」陈鼓应先生云:「本谓圆形仓廪」参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页269。

[25]陈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理念和心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年09月,页11。

[26]参见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北京大学,2000年05月),页90。

[27] 吉拉道特称之为hun-ch’eng ,亦即混沌之意。N.Jgirardot,”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The Theme of Chaos(hun-tu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P240-2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7:3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