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4|回复: 0

庄子之学源出儒家(jessechang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1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essechang

(郑重声明:原创,主要出自拙著《先秦诸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庄子的学术渊源是一个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迄今为止,大多学者都认为,庄子学术源于老子开创的道家之学,但是这一常识看来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唐代韩愈在《送王秀才序》一文中说:“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庄周之书,喜称田子方之为人。”他推断庄子之学,源于孔子的再传弟子田子方,进一步上推,则可溯源于孔门著名弟子子夏。然近代以来,著名学者章太炎、郭沫若、钱穆、李泽厚等,都认为庄子应当源于儒家八派中的颜氏之儒。
    章太炎云:“儒家之学,在《韩非子·显学》篇说是‘儒分为八’,有所谓颜氏之儒。颜回是孔子极得意门生,曾承孔子许多赞美,当然有特别造就。但孟子和荀子是儒家,记载颜子的话跟少,并且很浅薄。庄子载孔子和颜回的谈论却很多。可见颜氏的学问,儒家没曾传,反传于道家了。庄子有极赞孔子处,也有极诽谤孔子处,对于颜回,只有赞无议,可见庄子对于颜回是极佩服的。庄子所以连孔子要加抨击,也因战国时学者托于孔子的很多,不如把孔子也驳斥,免得他们借孔子做护符。照这样看来,……孔子传颜回,再传至庄子,又入道家了。至韩退之以庄子为子夏门人,因此说庄子也是儒家。……他因为庄子曾称田子方,遂谓子方是庄子的先生。那么,《让王》篇也曾举曾(子)、原(宪),则阳、无鬼、庚桑子诸子也都列名在篇目,都可算做庄子的先生吗?”(《国学概论》)
    郭沫若说:“韩愈疑庄子本是儒家,出于田子方之门,则仅据外篇有《田子方》篇以为说,这是武断。我怀疑他本是‘颜氏之儒’(章太炎曾有此说,曾于坊间所传《章太炎先生白话文》一书中见之)。书中征引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很多,而且差不多都是很关紧要的话。以前的人大抵把它们当成‘寓言’便忽略过去了,那是根据后来所完成了的正统派的儒家观念所下的判断。事实上在孔门初一二代,儒家并不是那么纯正的,而儒家八派之中,过半数以上是已经完全消灭了。”(《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
    钱穆说:“……庄子思想,实仍沿续孔门儒家,纵多改变,然有不掩其为大体承续之痕迹者。……若谓庄子思想,诚有所袭于孔门,则殆与颜氏一宗为尤近”,“要之庄子关于人生哲学之理想,必有与孔子颜渊一脉相通之处”。(《庄老通辨·庄老的宇宙论》)
    李泽厚则指出:“孔子而后,儒分为八。以后有更多的发展和变迁。……曾子也许更着重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使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极端保守而愚鲁。颜渊则似乎更重视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于发展出道家庄周学派。”(《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
   
    这一看法,比人们的常识要合理得多。只要仔细阅读一下《庄子》内、外、杂篇,就可以发现,在内篇中,老子的地位远不及孔子和颜渊,庄子有很多至关重要的观点,比如“心斋”、“坐忘”等,都是以孔子和颜回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老子的影响则看不出有太大;其中颜渊的地位看起来尤其重要,因为在内篇中,孔子曾受到过批评,颜渊却没有,并且孔子还说过颜渊是贤人,自己要追随他的话。
    《庄子》内篇由孔子或颜回宣讲庄子基本观点的例子,主要有以下数端:


    在《人间世》一文中,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很长,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关键内容是孔子向颜回讲述心斋,所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另外,孔子又教给颜回因应暴君的办法,重点是“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
又,孔子向叶公子高传授事亲、事君以及自事其心的方法,篇幅也很长,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大要是说:“……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心因应外物而优游,寄托于不得已来颐养内心),至矣。”
    在《德充符》一文中,孔子赞美鲁国兀者王骀是主体内容之一,其要点是:“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又,孔子向鲁哀公赞美卫国丑人哀骀它(陆德明《庄子音义》:“它,徒何反”),说他“才全而德不形”,并加以解释,为文章的主体内容之一,其要旨是:“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鲁哀公称孔子为“至人”。
    在《大宗师》一文中,孔子向子贡说自己是“游方之内”,即游于世俗的礼法之内,朋友子桑户死了却临尸而歌的孟子反和子琴张则是“游方之外”,并进一步阐发“游方之外”的道理,为文章的主体内容之一,其要点有:“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按即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kuìkuì,纷乱,昏乱不安)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孔子又表示自己是天之戮民,应该追求方外之道。
    又,孔子向颜回称赞母死而“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的孟孙才,为文章主体内容之一,其中说孟孙才“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大意是说他不知生死之异,故能安于变化而不以哀乐概怀,故无去无就,而顺应自然的变化。
    又,颜回向孔子讲解坐忘,亦为文章的主体内容之一,其大要是由“忘礼乐”到“忘仁义”,再到“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孔子感慨说:“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以上内容,都涉及庄子学说的根本,又都借孔子、颜回之口说出。更耐人寻味的是,当作为庄子理念之表征的人物王骀、哀骀它、孟子反、子琴张、孟孙才纷纷登台亮相的时候,庄子并没有让他们来陈述相关的理念,而依然把宣讲的任务交给了孔子。
    《庄子》内篇批评孔子的内容主要有两处:孔子适楚,楚国狂人接舆以歌讽谕孔子:“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荆棘,有刺的小灌木)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曲折、屈曲),无伤吾足”(《人间世》);鲁国兀者叔山无趾在老聃面前批评孔子追求名声,谓其受好名之累,为天加刑焉,至人则视名声为桎梏(《德充符》)。很明显,这些批评的分量,跟以上孔子充当宣讲人的部分,实在没法相提并论。
    《庄子》内篇提及老聃者约略有以下数端:《养生主》提及老聃死,秦失(《庄子音义》:“音逸”)前去吊丧,三号而出,并且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德充符》写叔山无趾在老聃面前批评孔子追求名声,实为自身的桎梏,老聃问:“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在这两个片断中,老聃是一个简单的配角,或者只是引发核心事件的由头,或者出面提一个问题,如是而已。《应帝王》写老聃向阳子居讲解明王之治,其全部内容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里老聃总算是做了主角,可分量远不及孔子或颜回。
    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寓言,不足为证。然而如果庄子的学术思想真的是来自老子,庄子在寓言中借重于孔子和颜回,却不借重于老子,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到了外篇和杂篇,老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核心思想都是借老子之口来传达的,相比之下,孔子和颜回的地位则日益走低,甚至成了被戏弄和辱骂的对象。具体例子就不必列举了。这些也都是寓言,可其中必有历史的碎片或投影。
    由这些事实殆可以断定,孔子和颜回深刻影响了庄子其人其作,而老子对庄子学派产生重大的实际影响,则是从庄子后学开始的,具体表现于《庄子》一书的外、杂篇部分。《庄子》内篇喜欢以孔子和颜回为宣讲人,其外杂篇则喜欢以老子为宣讲人,假如仅仅是借重前人,那庄子跟他的后学何以如此不同调呢?或许有人说,《庄子》内篇多假借孔子、颜回之口,是因为庄子之时儒家在世上的影响最大;《庄子》外、杂篇中老子的地位高扬,是因为庄子后学时老子在世上的影响最大。这种判断看似很有逻辑,却不合实际,因为战国时候,老子的影响一直没有超过儒家的各位大师,甚至没有超过墨学诸子。总之,庄子及其后学跟孔子、颜子、老子在学术方面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其本人殆渊源于孔子之后的颜氏之儒。需要说明的是,说庄子学术渊源于颜氏之儒,并不是说庄子的学说一定跟儒家的学说相同。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各不相同,庄子又何必一定跟儒家相同呢?其实,庄子可以说是从儒家内部产生的叛逆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9:2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