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20|回复: 0

[选刊] 《绪论·宋代社会与文学》(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11: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宋代分为北宋(960 - 1127),南宋(1127 - 1279)两个阶段,共320年。宋代社会有以下特点:
一、高度的中央集权
宋初统治者汲取晚唐五代以来“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政权、军权、财权都集中到中央朝廷,结果形成了“百年无事”的承平局面,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朝廷以高官厚禄拉拢知识分子,每年取士三百多人,是唐朝的十多倍,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宋祁:“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国家财政的枯竭。故终宋一代未曾未曾出现如汉唐时之“盛世”,文学上亦无西汉赋家或盛唐诗人所表现的开廓恢宏的气象。
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宋太祖靠兵变夺取政权,为防后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其实宋朝不仅宰相由文人担任,甚至掌兵权的枢密使也由文人担任,造成军队战斗力的削弱。但重文轻武,也造成了繁荣的文化。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朝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
三、激烈的朝廷党争
北宋有新旧党之争,南宋有主战与主和之争。
四、尖锐的民族矛盾
北宋与辽、西夏、金常发生战争。由于国力的衰弱,宋人常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因而其作品缺少唐人的潇洒浪漫气息,而注重写实。尤其是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占汴京,北宋王朝灭亡,南宋王朝建立,南宋文学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        繁荣的城市经济
唐代中叶十万户的城市只有13座,北宋增至46座。北宋汴京及南宋临安都极为繁华,由以城廓为象征的政治都市变成商业都市,从《水浒传》的描写中可见一斑。宋词、话本等文学形式的兴盛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六、        理学的出现
影响到文学上,出现了重道轻文、重议论、重才学等特点。
宋代文学主要有词、诗、文、话本、戏曲几种形式,宋词最有特色,与汉赋、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并称。宋诗与唐诗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后人有宗唐宗宋之争。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彻底胜利,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代(文学史20页注24)。话本和戏曲留待元代部分讲。

阅读书目:
1.社科院文研所《宋代文学史》
2.杨海明《唐宋词史》
3. 许总《宋诗史》
4.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5. 上海辞书出版的社《宋诗鉴赏辞典》
6.钱钟书《宋诗选》
7.        社科院文研所《唐宋词选》
8. 四川大学中文系编《宋文选》

第一章 宋初文学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宋初复古思潮与散文创作的关系及宋初三体诗。
教学重点:宋初三体诗
教学难点:西昆体的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节 宋初文坛

宋初的概念(参见文学史22页)
唐代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晚唐五代仍是骈文占统治地位。宋初西昆体文人继承了重视词藻典丽而忽视内容的文风。柳开、王禹偁等人则倡导复古。
柳开,原名肩愈,字绍先( 或说字绍元,乃沿《宋史》误,今本《宋史》已改正)。意思是以韩柳的继承者自任。肩即肩随,绍即继承,先指柳宗元。后又改名开,字仲涂, 即“开古圣贤之道”,“开今人之耳目”,“使就孔仲尼之涂”。由于他是道学家而非文学家,过于重道轻文,不免“辞涩言苦”,他的复古主张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王禹偁尖锐批评了五代以来“秉笔多艳治”的文风,认为文是“传道而明心”的东西,因此,应当“远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近师吏部。句之易道,义之易晓。”而不是“模言语而谓之古”。韩愈之文,原有“诘屈聱牙”和“文从字顺”两方面。王主要继承后者。他的文章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语言平易,不象柳开等人道学气那么重。    

第二节 宋初三体诗

宋初诗歌主要沿袭唐代诗风,人称沿袭期。诗坛上主要有三个流派:一为白派,亦称白体,主要学白居易,代表诗人为王禹偁;二为西昆派,亦称昆体或西昆体,主要学李商隐,代表诗人为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三为晚唐派,主要学贾岛、姚合,代表诗人为九僧、林逋、魏野等。
一、白体
王禹偁字元之,是宋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曾当过朝廷的谏官(左司谏),因为敢于直言谏诤,“八年三黜”,但仍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后死于贬所黄州,世称王黄州。存诗五百八十余首。
王禹偁诗主要继承了白居易注重反映现实的精神和通俗平易的风格,进而学习杜诗。他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文学史25页)。
王禹偁的写景抒情小诗,清丽明快,饶有风韵。如《村行》(作品选2页):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信马:骑马任其漫步。野兴:野外游览的兴致。“马穿山径”写出村行特点。“菊初黄”点出时令为秋,亦是村行所见。后句写出悠闲自得的神态。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万壑:四处山沟。晚籁:黄昏时空虚处(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先写村行所闻,后写村行所见。一有一无,一动一静,对仗工稳而富有情韵。峰本无语,但特地一说,则似乎原先有语而忽然无语,如说“数峰毕静”则减少了意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村行所见,突出色彩,与“菊初黄”相应,写秋景而不萧瑟。还表现了嗅觉。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何事:为什么。吟余:吟诗后。先问后答,蓄势。表达思乡之情(作者为山东巨野人),流露出政治上失意的惆怅。
此诗风格极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宋初白体诗人有过分浅俗之语,欧阳修《六一诗话》:“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
二、晚唐体
晚唐体作者除寇准为高官外,其余是一群山林诗人,有的是和尚(九僧),有的当隐士(林逋、魏野),风格近似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诗的内容较单调。
林逋一生过着隐逸生活(见作品选5页作者介绍),有“梅妻鹤子”之称,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存诗近三百首。代表作为《山园小梅》(作品选5页):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以梅与众芳对比,写出其风采、神韵、品格。向小园而不向大园,正是隐士情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欧阳修曰:“前世咏梅多矣,未有此句也。”抓住梅的特点,以水月为衬,境界幽静。入神、高雅。“清浅”、“黄昏”为双声词,有音韵之美。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写梅之吸引力,禽蝶尚且偷眼、欲下,人更不用说了。《蔡宽夫诗话》认为“与上联气格全不相类,若出两人”。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进一步写梅之高雅,表现诗人的情操。吴乔《围炉诗话》认为起联“太杀凡近,后四句亦无高致”。
苏轼《书林逋诗后》:“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以林诗与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比较。王十朋:“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姜夔以“疏影”、“暗香”为词调名。
三、西昆体
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主要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宋真宗时,杨亿等人参加了《历代君臣事迹》(后改名《册府元龟》)的编撰,工作之余互相唱和,后将这些唱和诗集成《西昆酬唱集》(西昆指昆仑山之西,《穆天子传》称为先王之所谓册府)。由于是唱和诗集,作者又都是宫廷文人,因此,集中之诗很讲究声律词藻。就唱和一体来说受元白影响,就风格来说则模仿李商隐。刘筠曾画李商隐像,书其诗句于左右。《中山诗话》记载:“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我为诸馆职挦撦至此。”杨亿说杜诗是村夫子言,也反映其追求华丽的诗风。
西昆派的咏物诗没有多大价值,但他们还有不少咏史诗,借古讽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汉武》(作品选7页)讽刺汉武帝迷信神仙,妄求长生。《明皇》写玄宗纵情声色,导致安史之乱。西昆派喜用典,与其写诗时的环境有关。欧阳修认为西昆派诗人并非有意多用故事,而是“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六一诗话》)。
西昆体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艺术技巧较高,对纠正白体过俗有一定作用。因此“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欧阳修语)。欧阳修有时也批评西昆派,多指其文。当然,西昆体也有弊病,钱钟书说是“害了贫血病和软骨病”,后来学者又发展了这些弊病。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柳永词的新变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前人多以豪放、婉约二派划分词家,北宋前期词人大多属于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等。
一、晏殊
晏殊十四岁时即被当作“神童”推荐到朝廷,赐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宰相,也做过一些地方官。他的地位与生活同南唐宰相冯延巳很相似,因而“尤喜冯延巳歌辞,而其自作,亦不减延巳”(《中山词话》)。他常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自称“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惟说其气象”,并举出自己所作的诗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句,说:“穷人家有这景致也无?”欧阳修《归田录》说:“晏元献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使玉枕凉。’未是富贵诗;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都也。人皆以为知言。”“笙歌”二句乃白居易《宴散》诗。因此,“吟咏富贵”是晏词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表现他以饮宴诗酒为乐的闲适生活;而“惟说气象”也就是晏词的艺术风格,也就是清雅含蓄,珠圆玉润。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后人称之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文学史35页)。
《浣溪沙》(作品选124页)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虽在次句,实兼及首句。化用晚唐郑谷诗《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句意,可见天气、亭台仍如去年,但去年与人同饮共唱,今日却是独饮独唱,物依然,人已非,旧词也换了新词。
“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出对时光流逝的无限伤感。上片由今思昔,在相同的空间环境中表现时间的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晚春景象,触景生情,实中有虚。明人卓人月评此联曰:“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清人沈雄说:“对句易于言景,难于言情。”(《古今词话》)用虚词作对不易,而对得工巧、贴切更难。更为可贵的是此联极有理致。“花”与“燕”可看作美好事物与难忘记忆的一种象征。晏殊曾将此联写入一首《示张寺丞王校勘》的七律中,可见其本人亦十分欣赏。传说晏先写出上句,久未对出下句,偶然向王琪提及,王对以下句,晏大为赏识,此说未必可信。叶嘉莹:“在伤春之哀悼中,却隐含了对于消逝无常与循环不已之两种宇宙现象的对比的观照。”
“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回应“花落”。末句如一特写镜头,表现主人公思绪万千、愁肠难解的心境。“小园香径”亦如去年,而孤独却是今年才有的。《示张寺丞王校勘》:“小园幽径独徘徊。”《木兰花》:“当时共我赏花人,占检如今无一半。”下片写今日怀人之景况。
此词主题一说伤春(作品选、文学史),一说怀人(唐圭璋),一说借花落春归而寓悼亡(文学史注释)。伤春意显,怀人意隐。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
全词仅四十二字,既无偏僻词句,亦未堆砌典故,全就眼前景物抒发感慨,词句明白如口语,意境却很深远。原注“向误入《南唐二主词》”,可见词风有相近之处。
晏词特点见文学史34页。
二、欧阳修
欧阳修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共二百四十多首。他自号“六一居士”,自称其生活中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书一万卷,金石逸文一千卷,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欧阳修词数量颇多,但题材仍与《花间集》无多大差别。故有人认为其艳词“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其实无需为其避讳。欧阳修《归田录》载:钱惟演“平生性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说”。亦体现欧本人对词的态度。欧与晏殊并称晏欧,二人作品与延巳词多相互混杂,如《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同见三人集中,“庭院深深深几许”亦见于冯集。单从风格上判断,很难分辨。刘熙载《艺概》:“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生查子》(作品选125页)
欧词部分风格对苏词有影响,如文学史35页《朝中措》。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存词仅五首,却有二首脍炙人口。《渔家傲》(作品选110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首句点时、地,突出“异”,与它地异,与它时异。次句倒装,写所见,雁都无留意,人更难堪。“四面边声连角起”是所闻,边声从四面而来,无法躲避,加上角声,萧瑟中含着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又是所见,前景辽阔,反衬城之“孤”。加一“闭”字更显得冷清寂寞。上片写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孤城中人,“一杯”与“万里”相对照,如杯水车薪,难解乡愁。“家万里”则难归,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燕然未勒”。这里写出将士们的责任感。“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令人想起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回应上片“落日”,可见时光流逝。将士戍边日久,壮志未酬。下片抒情。末句较消沉,欧阳修称之为“穷塞主词”。
全词沉郁苍凉,在宋初词人大多沿袭五代余风时,显出不同流俗的气概,开宋代豪放词派先声。
范仲淹的《苏幕遮》虽为传统题材,但境界阔大。人称“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二、张先
  张先,字子野,是宋代长寿词人,活了八十九岁。他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作家。在他运用的词调中,自创的新调占了一半。他的词现存一百七十首,有六十余首有题,甚至有长达三四十字的小序,反映出向抒写个人情志方向发展的倾向。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慢词,但与柳永不同,不用铺叙手法,而以小令作法写慢词。他因写词得了许多外号,如因词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而称“张三中”,因词中有三句用“影”字生动者而称“张三影”,因“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的名句而称“桃杏嫁东风郎中”(因其官尚书都官郎中)。
    《天仙子》(作品选第120页),时作者在嘉禾作判官(地方长官僚属,略低于副使),约52岁。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然而词人此时却是因病不能赴会,独自借酒浇愁,故有后句。
    “送春春去几时回?”以问句点出愁的内容。“春”亦象征青春年华。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杜牧诗:“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晚”字双关天晚与晚年。由“午”至“晚”,抚今思昔,前瞻后顾,徒为伤感。注释言记省即记忆,不妥。记即记忆,对往事言。省即省悟、明白,对后期言。上片抒情。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句。以“并禽”反衬自身之孤独。花因月而有影,因风而弄影,有顾影自怜意。“云破月”亦因风之故。王国维曰:“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中山诗话》载,欧阳修见张先,迎曰:“好!云破月来花弄影。”《遁斋闲览》云:“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呼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
    “重重帘幕密遮灯。”似将人与世隔绝。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由傍晚写到夜静人深。此处方出现“风”字,但前边已多有暗示。又因风而想到落花,回应“送春”。下片写景。
一般词多为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词结构却相反,颇为新颖。
张先有“张三影”之称,清人李调元根据其词尚有“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认为应名之曰“四影”。其实,张词中写到影的共有二十多处,可谓善于写影。
三、王安石
王安石也不以词名家,偶有所作,别具风貌,存词29首。刘熙载云:“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桂枝香》(作品选126页)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写怀古的地点、时间。“登临”则高瞻远瞩,易引起怀古之思。如陈子昂登幽州台便有“前不见古人”之句。王安石善用“送”字,其诗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作品选25页)。“故国”则与怀古密切相关。“晚”、“肃”有萧瑟苍凉之意。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为“送目”所见。先用两个比喻总写山水。化用谢朓诗意,对仗工巧。一为曲线绵延,一为散点铺展。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具体描写山水中景物,既有自然景观(残阳、西风),又有人文景观(征帆、酒旗)。“征帆”句写江中行舟,景致极美。“背西风”二句写岸边景,亦很有特色。金陵自六朝起已成长江航运枢纽,也正因此而繁华,“征帆”、“酒旗”均有深意。
“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转写秦淮河景色,“采舟”即画舫游艇,与“征帆”不同。“星河”暗示已入夜。最后以一声感叹收束上片,如画龙点睛。唐人高蟾《金陵晚望》:“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上片描写金陵的壮丽景色。
“念往昔,繁华竞逐。”转入怀古。概括了六朝灭亡的原因。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从最近的陈朝追溯往事,充满感情色彩。“相续”说明因贪图享乐而亡国非仅陈后主。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千古”进入久远的时间,“凭高”回应“登临”,立于视野广阔的空间。“念”、“叹”、“嗟”三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心中的感情,且有递进作用。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从怀古回到现实。“流水”象征时间、历史。“草”意象常用于怀古作品,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诗句,指出亡国的危险依然存在。王安石有清醒的眼光,故有变法之举。结句充满忧虑。下片怀古伤今,直抒胸臆。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乐景写哀,并善于点化前人诗句,并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与范仲淹《渔家傲》词并为宋代最早的豪放词作。
背诵:范仲淹《渔家傲》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作家,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柳永生平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于野史、方志、笔记中。原名三变,人称柳七。早年在汴京过着纨绔子弟、风流才子的生活。常出入歌楼酒馆,为歌女写歌词。曾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写了一首《鹤冲天》词(文学史45页),表现自己的激愤之情。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词,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柳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而“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约四十七岁才取中进士,后官到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传说柳死后,“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一曰‘吊柳会’”。柳永是北宋词人中政治地位较低者,有《乐章集》213首。柳词在当时影响很大,曾有一西夏归朝官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二、        柳词的内容
1.描写都市生活。
此类词有四十多首,约占五分之一。涉及汴京、扬州、苏州、杭州、长安、成都等。陈振孙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钱钟书《宋诗选注》:“宋人有句话,说宋仁宗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写在柳永的词里。”
《望海潮》(作品选114页)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先把钱塘放在一个广大的时空环境中,写出其特点:位置之重要,历史之悠久,极有气势。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钱塘风景之美与人口众多。写都会,也写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钱塘江潮,由岸边写到江中,再写总的感受。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怒”、“卷”二字准确而生动。苏轼词:“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受柳词影响。写形胜。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具体写“繁华”,拈出珠宝众多和服饰精美两点,其余可以想见。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如王安石《桂枝香》上片结尾:“画图难足。”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再转写西湖景色(形胜)。“桂子”应“叠巘”,“荷花”应“重湖”。湖、山、荷、桂、夏、秋交错对照,颇见匠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市民的幸福生活。“弄晴”写白天,“泛夜”写晚上。“钓叟莲娃”以老人、小孩为代表。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一幅与民同乐景象,歌颂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归夸。”祝孙沔内调中央朝廷。虽为应酬语,仍归结于对钱塘的赞美。
此词一气呵成,上下片之间无明显的转折,章法较为独特。以铺叙见长,又不是平铺直叙。此词还用了许多数量词:“三吴”、“十万”、“三秋”、“十里”、“千骑”等,使铺叙不显得板滞。
2.抒写羁旅行役。
陈振孙说柳“尤工羁旅行役”(作品选作者简介)。此类词有六十首(文学史)。名作有《八声甘州》(作品选118页):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对字领起,气势不凡。日本学者宇野直人说,这种句型在诗中常见,而柳永第一个大量用于词中。“暮”、“秋”点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景。“洗”字生动,秋天景物经雨洗后更清晰。柳永喜欢写秋景、雨景,如《雨霖铃》。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雨后气温下降,写触觉感受,“渐”字写出变化过程。“冷落”既指环境,也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境界苍茫辽阔,深得苏轼赞赏。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进一步写“冷落”景象,用以特征代本体的借代手法,写美好事物的消失,寓情于景。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水本无语,如此一写,则似能语而不语,有拟人化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上片写景。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回应上片首句,上片即登高临远所见。写法类似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此有悔意。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明知故问,感叹身不由己。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顒望”,吴小如释为“伸长了脖子或仰着头远望”。想象佳人对自己的盼望。从温词“过尽千帆皆不是”化出,但比温词曲折。想象之景却写得如在目前,虚中有实。宇野直人将这种写法称之为柳永的“假设手法”。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更可见已登高临远。揣想佳人心理,自我辩解。本为实景实情,却从虚处下笔,曲折有致。故梁启超以温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比之。下片抒情。
此词善用领字,使铺陈的词流畅、紧凑。
双声叠韵词及叠字的运用也使词声情并茂。如:清秋、冷落、渺邈、长江、无语、阑干、潇潇、苒苒等。
《雨霖铃》中学学过,不细讲。
3.        描写男女艳情。
此类词近20首。由于柳永与歌妓关系密切,故能写出她们的心声,但也有些格调不高之作。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调忤仁庙,吏部不放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公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晏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二、        柳词的艺术成就
   1.发展了慢词。与柳永同时甚至稍后的词人多写小令,因为它与诗较接近,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制、运用慢词的作家(见文学史39页)。多用慢词,扩大了词的艺术容量,也丰富了词的题材,因为小令不好表现的内容可用慢词表现。词学大师龙榆生说:“如果不是柳永大开风气于前,说不定苏轼、辛弃疾这一派豪放作家,还只是在小令里面打圈子,找不出一片可以纵横驰骋的场地来呢!”(《词曲概论》)
2.发展了铺叙手法。柳词多用赋体,善于白描。夏敬观曰:“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3. 语言通俗。后人常批评柳词俗,如李清照称“词语尘下”,但柳词俗中也有雅。
柳永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改变了词的体制,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背诵:《雨霖铃》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产生的原因及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关系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有关欧阳修身世可参阅作品选246页《泷冈阡表》。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与他的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在朝廷任馆阁校勘时,朝官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宰相吕夷简,因而被贬。欧阳修为之鸣不平,却无权在朝廷申辨,因而写信给谏官高若讷,斥责他不主持正义,反而妄随人言,恶语攻击范仲淹,说他“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就是有名的《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因此得罪了当权者,被贬为夷陵县令。后又回京任谏官。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被解职,范仲淹还京,奏陈十项革新政治的措施,由仁宗下诏颁行全国,号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一时诽谤范仲淹结引朋党的谗言充斥朝廷。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被迫离开京城,出使河东。欧阳修上书仁宗,指出当时诽谤范仲淹者的目的:“欲广陷良善则不过指为朋党”。又撰《朋党论》(作品选237页),进一步阐明朋党的实质:“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因此,“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滁州,写下名篇《醉翁亭记》,此后任过一些地方官,后入京与宋祁等人修唐书,经过七年努力,完成《新唐书》二百五十卷,又以个人精力完成《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死后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最初反对西昆派文人崇尚骈俪的文章,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文风。“公之举进士,学者方为时文,号四六,公就而视之曰:此不足为。”(吴充《欧阳公行状》)西昆派遭石介等人打击后,文坛上兴起一股“险怪奇涩之文”,人称“太学体”。欧阳修曾讽刺宋祁撰《唐书》法为“宵寐匪桢,札闼洪庥”(代“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分知贡举,主持当年进士考试,将作文平实朴素的考生,如苏轼、苏辙、曾巩等取为前几名,黜落了当时一些所谓“知名人士”,引起落第文人纷纷攻击。而这次考试,推动了北宋散文革新运动更加深入发展。唐宋八大家,北宋有六人(欧、苏、曾、王),其他五人或出自欧门,或得欧扶掖,故人称领袖。曾巩落第,欧阳修为他写序饯行,令人刮目相待,后又在知贡举时把他录为进士;对王安石,欧阳修不仅两次加以推荐,而且在赠诗中给予极高的称评;三苏中,苏洵以一默默无闻的布衣身份,经欧阳修的推荐和鼓吹而名动海内,苏轼、苏辙则是欧阳修知贡举时选拔于前列的,苏轼尤其受到他的推重。
欧阳修在创作上推崇韩愈,苏轼称之为“今之韩愈”。他亲自补缀校定韩愈文集,今人陈幼石说:“若非欧阳修首先在破书蒌中发现了韩集,韩愈在今日是否会为人所知道还是个问题。”(《韩柳欧苏古文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就道而言,趋向平实,不象韩愈和宋初人那样,强调“统”的传授,而强调从关心现实中得来。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加上苏、曾、王等人的大力支持,古文运动成果显著,以致于“学者非韩不学”(《记旧本韩文后》)。
《秋声赋》(作品选254页):
开头一句带过夜读,即写耳闻之声。只说有声,未点明何声。笔有曲折,引人入胜。《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立秋,凉风至。”注:“西南方风。”故己透露了消息。“悚然而听之”,不同寻常,扣人心弦。接着惊叹,渲染气氛。然后用三个恰切而新颖的比喻,一连串双声叠韵词句,把秋声写得声势浩大,撼人心灵。由远而近,由小声至大声,由“初”而“忽”,陡然而起。“初”句暗含风雨,“忽”句暗含波涛。“金铁”暗含“赴敌”数句,突出“砰湃”。用“波涛”、“风雨”、“金铁”、“军声”等壮伟之物比喻,写得悲壮感人,气概非凡。与童子对答,文势趋于缓和,使读者心情由紧张而松驰。“汝出视之”,由听觉转入视觉。“星月”三句描写,应“夜”字并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异”的感觉。最后点出声在树间,使人恍然大悟。
  作者听了童子的回答,即发感叹。连用三个语气词,定下“悲”的感情基调。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然后点明秋声。一句设问,引出后面涛涛议论。先蓄势,再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秋之为状”引出秋声。再写秋声之悲,连用四叠字。接下写秋气之威力,从未秋写到己秋,似己将秋声写尽。作者用“夫秋”一转,从感性转向理性,由具体描绘进入理论阐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读者引入另一种境界。先从几个方面分析秋的实质是肃杀,因而秋声使人悲。“嗟乎”又一转,从秋声写到人事,从无情写到有情。“百忧”、“万事”即人之秋。从对秋声的感受,深入到人生的大问题上来。“思其力”二句,隐含着胸怀宏图而不得施展的意义。悲忧先存乎心中,因秋声入耳而引发。“宜其”二句,应“草拂”二句,“念谁”二句明指忧思,隐含对人事的感慨。其中亦体现了作者愤慨的感情。
赋中平添一童子,为赋体常见主客问答手法,不仅增添情趣,且以其天真反衬主人公的悲伤。欧阳子无知音,又不能入睡,只好愁听四壁虫声,悲上加悲。而虫声在秋声之外又加一声,与秋声奔腾而砰湃形成反差。作者显然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描绘声音的。结尾摇曳生姿,给人意远思深之感。
本篇写得抑扬顿挫,音调铿锵,读来朗朗上口,把难以捉摸的秋声描绘得有声有色,中间又触合着作者对政治生活的慨叹。
从此赋可以看出,宋代的赋更加向散文化方向发展,人称文赋。汉赋极力铺陈,此赋却大发议论。宋人陈善说:“以文体为诗,自退之始,以文体为四六,自欧公始。”(《捫虱新语》)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宋诗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宋仁宗、宋英宗二朝,主要代表诗人是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他们有意矫正崇尚近体专务对偶声律的诗风(如范正敏《遁斋闲览》记李廷彦献百韵排律于上官,中有联云:“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官读而恻然伤之,谓曰:“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此!”廷彦亟起自解曰:“实无此事,但图对属亲切耳。”)大写古体诗,古体诗在他们的诗集中占一半以上。有人称之为“复古期”,但宋诗工巧、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在他们的诗中已有所表现,应视之为革新期。
梅尧臣、苏舜钦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都比欧阳修早。欧阳有诗称梅“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又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苏氏文集序》)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或宛陵先生。他数次应举落第,靠叔父荫补任过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县令等小官,与钱惟演、欧阳修有来往,受他们推重。《宋史》说“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抨击宰相吕夷简,被贬官,梅写诗表示同情。五十岁时,由于大臣推荐,经仁宗面试,赐同进士出身。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等人知贡举,荐梅为小试官,阅卷时激赏苏轼文,积极向主试官推荐,取为第二名。这次考试,对矫正当时流行的晦涩文风起了很大作用。梅官终都官员外郎(主军事刑狱),人称“梅都官”。有《宛陵先生集》,存诗二千八百余首。
由于梅尧臣一生穷困不得志, 使他比较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写出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欧阳修因而在为梅尧臣诗集作序时提出了“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的著名论断。
   《鲁山山行》(作品选11页),时作者39岁。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将正常次序颠倒,前是所感,是果;后是所见,是因。突出“野情”,跌宕有致。只写山而行在其中。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适与野情惬”,因而是好峰。“随处改”是因为“行”的缘故。第四句才点出“行”字。“幽”、“独”突出“野情”。而“迷”字一语双关。一指迷路,幽径易迷,独行易迷,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更易迷。二指景色迷人,如李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同时“迷”字还预示下边另有景致。如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霜落林空,山行者方能看见熊升树、鹿饮溪。以动形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人见熊鹿而熊鹿不惊,人与物皆自由自在,野趣盎然。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庄子•山木》:“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由上联引出疑问。王维《终南山》诗有“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处只见熊鹿,只能自问,原不指望有答案,但鸡声告诉了行人。沈佺期《入少密溪》:“树密不言通鸟道,鸡鸣始觉有人家。”鸡鸣打破了荒野的沉寂,更使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气。“云外”可见其高远,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余味无穷。
此诗很能体现梅尧臣的主张:“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见解题)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称梅尧臣为一代宋诗的“开山祖师”,吴元振《宋诗钞》说梅“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梅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淡”。他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学史56页)这种平淡不是平淡无奇,而是语平淡而意不平淡。欧阳修称其诗“闲远古淡”,读其诗“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但有时过分追求平淡风格,则“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钱钟书语)。有些诗以丑为美,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如厕有鸦啄蛆》(文学史56页)。
苏舜钦字子美,《宋史》本传说他“少慷慨,有大志”。苏曾住岳父杜衍家,每晚一边读书,一边饮酒。一次读到《汉书•张良传》,赞叹不已,举杯痛饮。杜衍说:“以《汉书》下酒,虽饮一斗不为多。”二十七岁中进士后,仅作过县令、大理评事之类小官。后受打击,“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今存诗二百二十余首,其中古体九十六首,律诗一百一十六首。
欧阳修有诗称:“缅怀京师友,文酒邀高会。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而后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在文与道的关系上,苏缺乏辩证的眼光,重道轻文,因而他的一些诗显得粗糙生硬,缺乏韵味。
    《淮中晚泊犊头》(作品选18页)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因是晚泊,故曰春阴,阴即阴霾,“垂”字给人压抑感。后句“明”字写光线,不指实何种颜色。在冷色调上加上一点暖色,但因只是“幽花”,“时有”,故整个画面仍显得凄清。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孤舟显得孤独、古祠显得苍凉,况是晚泊,更是冷清寂寞。后句显得动荡,衬出旅途的艰辛。
南宋刘克庄说此诗“极似韦苏州”,确实令人想起韦的《滁州西涧》(见解题)但韦诗悠闲自得,苏诗心中不平,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苏诗气势过之。尽管是小诗,仍然体现出了苏舜钦的豪放风格。
欧阳修早年曾与梅尧臣为诗友,梅诗的平淡风格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梅尧臣诗集序》中,欧阳修继承了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此外,欧阳修还写有《六一诗话》,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欧诗今存八百六十余首,他继承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其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已较明显。朱熹说他的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以诗言之,第一等诗”。
《戏答元珍》(作品选14页)作于因写信给高若讷,指责其在范仲淹与吕夷简的斗争中不主持正义,因而被贬官夷陵之后。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化用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意。将夷陵称为天涯,体现出其心理。“疑”表示猜测。前句果,后句因。古人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与八月十五“月夕”相对。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诗人对此联特别欣赏,认为“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见解题)此诗别题《花时久雨之什》,因久雨而花开迟。上句初看似无理,有了下句则合理。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抓住当地天时风物特点,写出一实一虚两幅画面,一为眼中所见,二为心中所想。乍暖还寒的气候,本不易写,二十四节气有“惊蛰”,时在农历二月初四。同时暗示春的来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屈原有《橘颂》,此处也写出了作者不屈不挠的品格。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正面写迁谪之感。“乡思”包括思乡与怀京两层意思。归雁北去,己仍在天涯。物已繁华,而己身患病。以乐景写哀。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作宽解语,表达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唐末朝士诗《覩野花思京师旧游》:“曾过街西看牡丹,牡丹才谢便心阑,如今变作村园眼,鼓子花开亦喜欢。”王禹偁诗:“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意相类。山城仍会开花,只是晚些而已。
在这首短短的律诗中,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且描写细致入微。
对欧诗的评价,历来分歧较大。苏轼、王安石对其评价很高,后世亦有人认为不甚“当行”,甚至斥之为诗中一厄。平心而论,欧诗开创了宋诗的新途径,使宋诗具有与唐诗不同的特点。但其诗有时过于散文化,缺少韵味。如《食糟民》:“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明妃曲和王介甫》:“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都过于直白。其诗的成就似不如文。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是政治家,其文论重视实用性(见文学史58页)其散文风格简洁峻切,如《答司马谏议书》。
曾巩的散文理论和创作都与欧阳修相近,其文以平正周详见称,无论叙事、议论,都冲淡平和,而又委曲周详、舒缓不迫。其文便于学习模仿,朱熹曾学其作文,清桐城派学古文也多由曾入手。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时期是宋诗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此时出现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位大诗人,他们的诗分别被称为“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宋诗四大家有三家出现在这一时期(另一人为陆游)。陈师道《后山诗话》:“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严羽《沧浪诗话》:“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有人称这一时期为创新期,其实应称为高峰期。
  王安石生平经历见文学史58页。
王安石今存诗一千五百余首,早年诗风刚健豪放,叶梦得《石林诗话》说他“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晚年诗律精严,含蓄清新,陈师道说他“晚年诗伤工”(《王直方诗话》),人称“荆公体”。王安石喜欢杜诗,说杜甫“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滹南诗话》引),他“深得老杜句法”(《苕溪渔隐丛话》),开宋人学杜之风。由于王学识渊博,就连痛骂他祸国殃民的人也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他与人辩论时也说别人“君辈坐不读书耳”。因此,其诗常用很多典故,喜用奇字险韵。且喜欢说理,体现了政治家的特点。
《明妃曲》(作品选21页)
本诗可分为四部分,每四句为一部分。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从初出汉宫写起。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以面部特写反映其悲痛心理。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徊顾影”,以动作表现心理。欲扬先抑,“无颜色”时尚使君王失态,如是盛装悦色时则可想而知。君王不同于《陌上桑》中的农夫,平生所见美女如云,且注重礼仪,尚不能自控,可见昭君之美非同一般。(德)莱辛《拉奥孔》说:“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此处既写出了昭君的美貌,也表现了元帝的好色,一箭双雕。前四句写明妃离开汉宫时的情景。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却怪”指不当怪而怪,寓入作者感情,启下“枉杀”。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入眼平生”不知多少,“未曾有”,再次表现昭君美貌绝伦。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作翻案文章,却说得有理,突出昭君之美是画笔无法表现的,因为外表好画,而“意态”这种精神气质的美却难以用画笔表达。作者主要不是为毛延寿叫屈,而是要表现昭君之美。以上四句写明妃离开汉宫后的情况。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写昭君出塞后心理,着重表现其对汉朝的怀念。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雁能南飞而己不能,雁足传书也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第三部分写昭君出塞后对汉朝故国的眷念。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写家人的安慰,实则是作者通过家人之口发的议论。“万里”与“咫尺”形成对比。一反前人认为明妃出塞方为不幸的传统看法。如晋人石崇《王昭君》:“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以家人语衬出昭君的忠厚。
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对王昭君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有心理描写,还通过元帝作侧面烘托。
此诗角度多变,章法曲折。先从昭君角度,后转元帝角度,再转昭君角度,最后是家人角度。
诗中有两处议论,一处是诗人直接议论,一处是借家人之口议论,观点新颖,体现了宋诗重议论的特点。前人咏昭君有叹其可悲者,有怨恨延寿者,有讥讽元帝不画贤臣画美人者,王诗却能出新意,这正是咏史诗的可贵之处。
   《泊船瓜洲》(作品选23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意指瓜洲与钟山很近,诗人泊船瓜洲,心却在钟山。叙事中饱含深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前句写江南春景之美,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后句抒情奠定基础。或言“还”为“还京”,“明月”指宋神宗,均不妥。“春风”可喻皇恩。二句写出内心矛盾。《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三句为名句,关键为“绿”字用得好(见解题)。但这种用法在唐诗中已屡见,如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钱钟书曰:“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它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的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王安石知识渊博,曾作集句诗五六十首,故可能为后者。
由此诗的修改可见王安石诗“工”的特点。

第四章 苏轼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苏轼在诗、词、文等方面的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教学重点:苏轼的词
教学难点:苏轼革新词风的意义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苏洵时有文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氏父子并称三苏。母能教其读《汉书》。苏轼22岁考取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读其文,连称“快哉!快哉!”并对梅尧臣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后在凤翔任判官(略低于副使)。30岁左右入京,供职史馆。曾陪伴辽国使者,辽使常背诵苏轼及苏洵、苏辙作品。王安石实行变法后,苏轼与其政见不合,曾反对新法,因此自请外调,先后在杭州、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浙江吴兴)等地任地方官。45岁时朝廷御史台有人摘引其诗文,说他“讪谤朝政”,将他逮捕入狱,此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住黄州东边的山坡上,便以东坡为号。神宗死后,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上台执政,新法被废,苏轼回朝任职。因对司马光一概废除新法不满,加上论事得罪当权者,53岁时出任杭州知州,颇有政绩。哲宗亲政后,新党上台,御史台又有人告发苏轼所作词有“讥刺先朝”的话,追免一官,降两职,贬到惠州。后又贬到儋州(海南),后有诗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临朝听政,旧派人物一度上台执政,朝廷令将苏轼调至廉州(合浦)安置,后大赦内徙,病卒于常州,享年65岁。
苏轼在政治上所受的磨难在古代文学家中是突出的,这种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大体上以儒家的入世精神从政,以道家和佛家思想来对付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中四位成就较大者之一。与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相比,苏轼更重视“文”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即孔子所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他重视真实的思想感情在文中的作用:“夫昔之能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之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南行前集叙》)对自己的文章,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文学史68页)他称赞朋友的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苏轼论文,崇尚自然流畅,打破一切格套,而又尊重艺术规律。他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众人皆不知出处,及入谢,欧阳修问之,曰:“想当然耳。”众人大笑。
苏轼之文有两类成就较高。一是政论文,立论不象王安石那样大胆,论点有时显得保守、陈旧,但汪洋恣肆,有《孟子》和《战国策》(纵横家)的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称,又有一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李塗《文章精义》)。邵博说:“欧阳公之文,和气多,英气少;苏公之文,英气多,和气少。”(《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二是山水游记,常将情、景、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前赤壁赋》(作品选277页):
开头先点时、地、人、事。“诵明月之诗”二句另有一解,即诵《诗经•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一章,启下“望美人兮天一方”。以下写景突出清风、明月、江水,写人、事突出欢乐。情景交融,令读者亦飘飘欲仙。
第二段“乐甚”二字承上启下,“扣舷而歌之”为“乐甚”的形象表现。歌辞可见《楚辞》影响。箫声引出悲情,博喻手法的运用亦准确生动,体现了苏文的特点。
箫声引出主客对话。感情由“乐甚”变为“愀然”,姿态由扣舷而歌变为正襟危坐。然后通过主客问答,引出滔滔议论。《秋声赋》议论由作者一人说出,此文则分别通过客人与作者二人说出。客之言亦为作者思想的另一面。客之悲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古代英雄与自身的对比,二是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作者之反驳运用了辩证法,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与尼采思想暗合。“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他认为生命的永恒是建立在个体毁灭之上的,这个观点值得我们重视。现象界里万物变迁,生老病死,一切都被创造出来,又不可抗拒地被毁灭掉。在这不断的创造与毁灭过程之下潜伏着的却是永恒的生命之源。众多的个体生命毁灭了,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生命力却是不朽的。尼采写道:‘单人应该注定成为某种超个体性的东西。——这就是悲剧想要做的。忘却死亡给个体造成的极度恐惧。’在尼采看来,这就叫具有悲剧意识(tragisch gesinnt sein)。”
佛经中有“风为耳之所食,色为目之所适”之语。
本篇采用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巧妙表达感情波折和思想矛盾解决过程(由喜而悲又回悲为喜),达到情、景、理三者的有机统一。苏轼手书《赤壁赋》送与友人时,曾有跋曰:“轼云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可见其小心谨慎之态。
清人恽敬说:“苏子瞻自纵横家、道家、小说家入,故其言逍遥而震动。”(《大云房文稿二集目录叙说》)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诗今存二千七百余首,他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以下据此归结苏诗的特点:
一.        出新意。苏诗想象奇特,比喻奇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品选31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首句初晴,次句后雨,首句写水,后句写山。“潋滟”、“空濛”,用词准确生动。《次韵仲殊游湖》:“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湖比人,联想奇妙,但二者除了都有一个名字中“西”字外,都还很美。其它诗有“西湖真西子”、“只有西湖似西子”、“西湖虽小亦西子”等,同用此比喻。“淡妆”比晴,“浓抹”比雨。又是一重比喻。
博喻是苏诗的一大特色,西方称为莎士比亚式比喻。《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文学史74页)四句七个比喻。施补华《岘佣说诗》:“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钱钟书说:“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二、寄妙理。即作品富有哲理。
《题西林壁》(作品选36页)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全由议论组成。巴尔扎克曾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它类似总结。”(《论艺术家》)本诗即作者游庐山感受的总结。
三、体豪放。苏诗不象唐诗那样含蓄蕴藉,而以透辟明快见长。他继承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以写文章的气势、笔力写诗,并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来写诗。
《游金山寺》(作品选30页):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金山寺在长江中,因而自然想起江水源头的家乡。“送”字有情,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为水送人,此处为人送水。“宦游”亦点出得以游寺的原因。《唐宋诗醇》:“万里路程,半生遭遇,一笔写尽。”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仍承上写江。时为十一月,故只见沙痕,不见潮头,用“闻道”补写,一虚一实,先虚先实,流露出遗憾心理。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先实后虚,此时应只见出而不见没。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思乡心切,故登顶望乡,明知望而不见,亦不甘心,故曰“试登”,果然视线被遮,心中之愁可想而知。上四句俯视,写水;此二句远眺,写山。以上写白天游金山寺所见。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欲归被留,过渡。可见游寺并不快意。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对仗比喻写傍晚景色,一写江面,一写空中。不写“落日”而实有之。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月夜之景,前句既点时间,又暗含月出之意,旋转入写月落,繁简得当。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天深黑”方能看到如此景象,迷离恍惚,似真似幻。以上写傍晚至半夜所见。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人非鬼竟何物。”归后之思,令人神秘莫测。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作者推测,其实正因心中有“归山”之念的缘故。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回应开头,以归田作结。最后写游寺后所感。
本诗写法与韩愈《山石》诗颇相似,气势豪放而又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以江水开始,又以江水结束。从寺下江水想到江水源头,又想到江水入海。前十二句四句一换韵,语气舒缓。后十句两句一换韵,句句押韵,语气急促紧迫,与神异内容、迫切心情相谐。
赵翼认为苏轼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一大家,并比较三家诗曰:“李诗如高云之浮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苏诗如流水之行地。”(《瓯北诗话》)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的诗文成就都很高,在词的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为人称道。今存词三百六十二首,比柳永多一百多首。《四库全书总目》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约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一、        苏轼对词的革新
    1.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内容。晚唐五代文人词多写男女艳情、离别相思,故有“词为艳科”之说。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词有不少前人所无的题材。如《江城子》(作品选136页)以词悼亡,前此罕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出对亡妻的深情,虽然已经死别“十年”,仍难忘怀。不必有意去想,情乃自然流露。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言相距遥远,时作者在山东密州,亡妻葬于四川彭山。作者十年来屡遭打击,备尝凄凉,现无处可说,更显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假设与想象,以夸张手法突出容貌变化之大,暗示十年的坎坷经历。上片写梦前所思。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梦中所见,如同现实。“忽”字写出梦的特点。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既非惊喜,亦非“不识”,也没有“话凄凉”,却是有泪无言。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醒来后的想象,化情为景。下片写梦中所见及梦后所感。
此词如叙家常,自然质朴,感人至深。莱辛《汉堡剧评》:“感情绝对不能与一种精心选择的、高贵的、雍容造作的语言同时产生,这种语言既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产生感情。然而感情却是同最朴素、最通俗、最浅显明白的词汇和语言风格相一致。”(第五十九篇)
    《浣溪沙》(作品选138页)写农村生活,亦是一种创造。中国古代多田园诗,但以词写田园生活不多见,因词本是都市文化的一部分。
   2.打破诗庄词媚界限,创立豪放超旷词风。张綖《诗余图谱》:“词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苏轼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文学史81页)。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江城子》(作品选134页)
“老夫聊发少年狂”,宋人喜言老,其实苏轼只有三十九岁。写出壮心未已。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刻划狂态,写出射猎特点,暗示猎者身份。“卷”字极有气势。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倾城”写百姓围观之多,可见声势之浩大,也表现出太守与民关系融洽。或谓“为报”意指:“为我报知”,“倾城”指美人。后两句一副英雄形象,“孙郎”回应“少年狂”。上片写打猎时的豪迈气慨与壮观场面。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回应上片首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说作者以魏尚自比,不当。因为魏尚是因罪削职,苏轼到杭州任通判是自请外任,任密州知州是升官,不是降职。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与“老夫”、“鬓微霜”合。冯持节时,拜车骑都尉,为带兵之官。用典表达领兵愿望。
“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天象作比。《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彫弓指弧矢星,非真弓。《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正义》:“弧九星,在狼东南,天之弓也。以伐叛怀远,以主备盗贼之知奸邪者。”《晋书•天文志》:“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注13引楚辞亦此意,后尚有“操余弧兮反沦降”一句。“天狼”指辽。《宋史•天文志》:“弧矢星,在狼东南,天弓也……流星入,北兵起,屠城杀将。”作者不满足于亲射虎,而是要射天狼,实际上是将射猎当成军事演习。下片抒发慷慨报国之情。
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定风波》(作品选142页)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可见雨不小,这是客观存在。“莫听”,“何妨”则表明作者的态度。不但“徐行”,还要“吟啸”,从容至极。《晋书•谢安传》载谢“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代表平民生活,“马”代表官宦生活。一个反问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怕”不仅指自然风雨,更指仕途风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露出隐居之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略有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晴”指太阳下山。泰然自若面对人生。苏晚年于海南作《独觉》诗,也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见注释)作结。
苏轼曾多次用“豪放”一词评诗、画,亦用之评词。历来均认为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但亦有人说苏非豪放派。理由是:“象大江东去一类所谓的豪放词,至多只有六、七首。其余的三百三十多首词中,也和当时别的文人的词作差不多,无非是些登山临水、吟风弄月、羁旅苦闷、相思愁恨以及赞美歌女舞妓、应酬朋友官吏之作。”(吴世昌语)说苏词豪放者只六七首,未免太过。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则指出了苏辛二人的区别。
作为一个大家,苏词的风格又是多样的。《词苑丛谈》卷四:“苏子瞻有铜喉铁板之讥,然《浣溪沙》春闺词曰:‘采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王士禛《花草蒙拾》说苏轼《蝶恋花》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句,“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苏轼的婉约词,格调较高。
  3.突破音乐束缚,使词更具独立性。陆游曾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苏轼并非不懂音乐,他的不少词都合音律,能演唱。晁补之说:“居士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正如李白不喜写律诗一样,均是性格使然。
背诵:《念奴娇》、《水调歌头》
作业:苏轼《汲江煎茶》诗赏析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江西诗派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黄庭坚的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见文学史82页),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著名书法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今存诗一千九百多首。
黄庭坚父黄庶,亦为著名诗人,诗学杜甫。庭坚23岁考中进士,曾任县尉,后出任北京(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元丰二年(1078)曾写信并附诗二首给在徐州的苏轼,苏称赞他“超逸绝伦,独立万物之表”。此后黄便将苏当作师辈。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时,起用旧派人物,黄被召入京,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哲宗亲政后,任用新党,有人弹劾黄庭坚、秦观等修《神宗实录》失实,诬诋新法,贬山谷为涪州(四川涪陵)别驾,蜀士子慕名来就学,常得山谷指点。徽宗即位后,向太后听政,旧派人物再次被任用,朝廷招其回京任职,但未到任,有人揭发其文中有“幸灾谤国”之语,被除名送宜州羁管。崇宁四年,死于戍楼。
黄庭坚为苏门学士,思想及政治经历也与苏轼接近。
黄庭坚的诗论影响较大,过去一般注意他的两段话,一是《答洪驹父书》(文学史95页2段):“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二是惠洪《冷斋夜话》载:“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文学史103页注13)其实这不是黄庭坚诗论的全部。黄庭坚主张学杜,也并非只从形式上学,也注意到杜甫“善陈时事”的方面。他也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他还说:“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的话(文学史93页)。点化本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历代诗人常用。唐诗发展到高峰,宋人难以逾越,黄主张向纵深发展。点化不是抄袭,也不是剽窃(见文学史103页注14),而是推陈出新。黄庭坚也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诗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学史89页2段)。当然,黄诗论亦有不足,过于强调读书,忽视师法自然,表现生活,过于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有时堆砌典故,令人费解。
《登快阁》(作品选44页):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叙事。《晋书》典意为劝傅咸官事不必察察为明,麻糊点办得了,装点傻自己也是痛快的(朱自清《诗多义举例》),扣住“快”字。“倚”字含倚阁赏晴两重意思,如用“赏”字,则显得呆板。杜甫《缚鸡行》:“注目寒江倚山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登快阁所见之景。分写山水,境界辽阔。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谢朓诗:“澄江静如练”。由傍晚写到入夜。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前句写世无知音之苦闷,后句用阮籍典,因琴已毁,故只能青眼对酒,借酒销愁。“横”字用法奇特。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叙归隐之念。《列子•黄帝》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常用“鸥盟”表现无意追名逐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清人姚鼐认为此诗“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诗”,方东树也说是“寓单行之气于排律之中者”,都说出了此诗的特点。
《寄黄几复》(作品选47页):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我与君一南一北,不说相思已见相思意。化用《左传》典亦有来历,二人所在均为海滨。不能相见即思寄书,然却不能。寄雁传书为熟典,加上“谢不能”,拟人化,即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因“君”在衡阳之南。《汉书•项籍传》:“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立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之。”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忆昔日京师相聚之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桃李春风,景致极美,令人难忘。隐喻当年与黄几复同科事。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杯酒,极平常,却有深情厚谊。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下句写别后相思之深。“江湖”使人想起漂泊、流浪。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江湖还暗中与京城相对。古人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之说。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江湖上听夜雨,已极萧索,何况面对孤灯,思念友人,深夜不寐。此种情景,已有十年,多么漫长难熬。《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诗只是并置意象,省略掉关联词语。欧阳修喜爱温庭筠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仿写为“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村”,终不佳,黄诗方算学到点子上。此联京城与江湖,乐与哀,少与多,短促与漫长两两相对,融进了作者深厚感情。《王直方诗话》载张耒评论曰:“真奇语。”此联虽用日常词语,却组成奇妙意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前句写几复清正廉洁,“立”字移至“壁”前,固然为对仗需要,更使“持”字不仅有操持、维持之意,更有支持、支撑之意。后句写几复政绩显著。《国语》:“上医医国,其次救人。”中二联均以数字作对,极自然,不显雕琢痕迹。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障溪藤。”因应首句。杜甫《不见》:“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然几复仍不能归。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几复如此清廉有政绩,却落得如此结果,岂不悲哉!触情于景。
此诗以前人诗句、史书散文语言入诗,是黄庭坚“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诗论实践的典范,写得苍劲古朴,而不晦涩。此外,诗末句连用二“溪”字,“但有四立壁”五字全仄,又不在下句补救,体现了黄“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的主张及瘦硬奇峭的特点。
宋人林光朝比较苏、黄诗时说:“苏黄之别,如丈夫女子应接,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艾轩集•读韩柳苏黄集》)
黄庭坚晚年诗风趋于平淡,《与王观复书》其二:“平淡而山高水深。”(文学史90页)《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文学史91页)为代表作,《后汉书•班超传》谓超在西域三十一年,求归上疏,云:“臣不敢西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黄庭坚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开创了江西诗派(参看文学史96页)。
背诵:《登快阁》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曾拜苏轼、黄庭坚为师(见文学史91页),与黄庭坚并称“黄陈”。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见文学史92页)。黄庭坚称“闭门觅句陈无己”,当时人说他在登临得句时,急归闭门苦吟,家里人知道他要写诗,连猫犬都赶走(文学史102页注6)。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曾将其与谢灵运对比:“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有诗六百九十首。代表作《示三子》(作品选51页):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相忘”实乃无可奈何,“不可忍”为真实心理。二句极富跳跃性。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其送妻儿入川时有“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诗句,可见子女尚小。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写出复杂感情,淋漓尽致。杜甫:“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从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
此诗为陈“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主张的体现,可见杜甫《羌村三首》影响。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南宋初期(宋高宗时)诗风主要江西诗派的风格,代表诗人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人称此时为“凝定期”。
吕本中本人创作成就并不太高,他的贡献主要是总结了江西诗派的创作经验。《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列这一诗派的二十余人。他还提出了“学诗当识活法”的观点(文学史99页),意思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变化不测,给读者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他说:“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
陈与义曾作《墨梅》诗,徽宗见之,亟命招对,遂登册府,擢掌符玺,后官至参知政事。他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但不少人认为不当属于江西诗派(文学史104页注22),他是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陈的创作大致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北宋时期,大多抒写承平时的闲情逸致,以及个人的哀怨和牢骚。后期为南宋时期,诗人伤时抚事,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如《伤春》(文学史99页),诗题即取自杜诗。
陈与义在靖康之难后的经历颇似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经历,故对杜诗有较深理解,故能学到杜诗精髓。此诗题取自杜诗,其中又化用杜诗句,更可贵的是诗中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与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杜诗一脉相承。陈与义曾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文学史100页)为自己对杜诗重视不够而后悔,杨万里则说他“诗风已上少陵坛”。陈与义《春日二首》其一(作品选63页):“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注重外物的感兴,对江西诗派过分雕琢文字有所矫正。
曾几诗对陆游有较大影响。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北宋中后期词坛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秦观、周邦彦的创作成就 
教学难点:周邦彦词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节        晏几道

晏几道号小山,为晏殊幼子,与父并称二晏、大小晏。虽有显贵父亲,却一生落拓不遇,五十多岁才出任一个小镇的官员,还曾因事入狱。有《小山词》二百六十首。黄庭坚为《小山词》作序,说他有“四痴”:一是仕宦连蹇,却不依傍权贵;二是文章“不肯一作新进士语”;三是不会理家,“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四是“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见文学史108页)。词风与乃父有别,显得婉丽多愁,人称“古之伤心人”。
《临江仙》(文学史109页),写作背景见108页。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二句互文。梦后酒醒,只见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暗示人去楼空。寓情于景。小山词常写梦,见文学史110页)
“去年春恨却来时”一句过渡。由前边之景引起对去年春天离别的回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微雨”应“春”,“人独立”、“燕双飞”应“恨”。以燕衬人,含蓄而有感染力。谭献《复堂诗话》称为“名句千古,不能有二”。然二句出自唐人翁宏诗。上片写词人酒醒梦回时的感触。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记得”二字统领下片,回忆初见时情景,因为第一印象最难忘。“心字”双关,指衣领如篆书“心”字,亦指心心相印。
“琵琶弦上说相思。”可知一见倾心。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忆起分别时情景,并回到现实。以景结情。景致很美,情调却很感伤。下片回忆与小蘋相见及分别时情景。
  冯煦评小山词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学史110页)本词亦有此特点。


第二节 秦观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名有两种读音,但其弟名觏、觌(dí),故似当念guāng。据说苏轼未认识秦观前,秦知其将过扬州,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寺中,东坡果不能辨。苏轼曾向王安石推荐秦观,王读秦诗后也非常喜欢,称“清新妩媚,与鲍、谢似之”。秦观37岁时考取进士。曾任国史编修官,与黄庭坚同修《神宗实录》,哲宗亲政后,苏轼兄弟先后被贬,秦也被外任杭州通判,途中又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的罪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接着又因写佛书被削职,先后被贬郴州、横州、雷州(广东海康)。宋徽宗初立,向太后听政,朝廷赦下,迁徙内地,途中卒于藤州,年53岁。苏轼听说秦去世消息后,曾感叹:“当今文人第一流,岂可复得。此人在,必有用于世,不用,必有所论著以晓后人。前此所著,已足不朽,然未尽也,哀哉!哀哉!”(《与欧阳元老书》)
秦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的创作上,被认为是正宗婉约词人。虽然他存词不多,仅八十首左右。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文学史111页)就词而论,黄不如秦。秦观《满庭芳》词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之句(文学史112页),风行一时,苏轼曾戏呼为“山抹微云君”,又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而秦观的女婿范温赴宴,竟以“山抹微云女婿”自矜。
《鹊桥仙》(作品选149页),内容与词调一致,历来咏牛郎织女者,多为之鸣不平,哀其不幸,秦词则写出了新意。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写出七夕特点。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风”即秋风,“胜却”即胜于。李商隐《辛末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见注释)“金”“玉”与前句“银”字响应,营造一种洁净的境界。天上人间对比,“一”与“无数”对比,常理是“无数”大于“一”,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却胜于无数。唐赵璜《七夕》:“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上片写相会。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过变两个比喻,似幻似真。“忍顾”形象。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继续写离愁,陡然一转,调子高亢。补足上片结句,以议论作结,不落俗套。对人间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朝梁暮陈者进行抨击。下片写离别。
此词赞美纯洁爱情,格调高雅。《蓼园词选》说:“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託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穿凿过甚,不可从。
此词写景、抒情并无特别之处,四句议论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严羽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但好的议论可以成为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文学史111页)秦观词柔婉清丽,擅长创造凄迷的意境,表现内心细腻的感情。善用比兴手法,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文学史112页)等。秦词情韵兼胜,语言清新。冯煦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王国维则表示异议说:“余谓此唯淮海当之。”晁补之说秦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况周颐评其词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元好问说秦诗是“女郎诗”,其词风亦较纤弱。黄升《花庵词选》载: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说明秦词有学柳之处,但也有学苏之处。夏敬观说:“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少游之词。”(《吷庵手校淮海词跋》)

第三节 贺铸

陆游《老学庵笔记》:“贺方回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见文学史114页)贺铸有词二百八十余首,在北宋仅次于苏轼。词风介于豪放、婉约之间。
《青玉案》(文学史115页):“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自问自答。宋人罗大经曰:“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有以水喻愁者……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或谓三句分别为二三月间、三四月间、四五月间景象。词人因此有“贺梅子”之美称。黄庭坚诗:“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宋金词人步其韵唱和仿效者多达25人28首。
《鹧鸪天》(文学史115页)与苏轼《江城子》同为悼亡词名作。
“重来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无理而有情。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以连理树半死,双栖鸟失伴比喻还丧偶。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以比喻感叹人生短暂,并以新旧对比。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以细节感人。贺铸曾有《问内》诗:“庚伏厌蒸暑,细君弄针缕。乌绨百结裘,茹茧加弥补。劳问‘汝何为,经营特先期?’‘妇功乃我职,一日安敢隳?尝闻古俚语,君子毋见嗤。瘿女将有行,始求燃艾医。须衣待僵冻,何异斯人痴?蕉葛此时好,冰霜非所宜。’”


第四节 周邦彦词

一、生平简介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早年“博涉百家之书”,为人“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29岁时,向神宗献《汴都赋》七千言,“多古文奇字”,为神宗赏识。徽宗朝,因“妙解音律”,“能自度曲”,又善于作词,被任命为大晟乐府(中央音乐机关)提举官。有《清真集》(一名《片玉集》),存词一百九十余首,近人辑补十二首,共二百余首。
二、词的特点
前人推崇周邦彦为宋词“集大成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甚至称为“词中老杜”(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主要从艺术技巧方面而言。王国维又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人间词话》)
1、言情体物,穷极工巧。
2.工于布局、结构细密。
《六丑》(作品选156页)
“正单衣试酒,正客里,光阴虚掷。”首句写季节,“试酒”指四月初酒库呈样尝酒。《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旨至诸所隶官府而散。”卷十载张鎡《赏心乐事》“三月季春……花院尝煮酒。”“客里”写环境,“光阴虚掷”暗指误过赏花期。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因误了赏花,故“愿春暂留”,知不可能久留,可见不忍光阴虚掷。然春不但不能暂留,反而去如飞鸟之疾;不但如“过翼”,且全无踪迹,可见竟成虚掷。周济评曰:“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一问一答,自问自答,以人比花。孟浩然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细写落花之态。《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或言“楚宫倾国”以西施比,此处以杨妃比,似太拘泥。
“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以蜂蝶有情反衬人之无情。“窗隔”暗示作者在室内。上片写花谢前及花谢时情景。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换头写园中所见,暗示时已昏,应“夜来风雨”句,作者在园中呆了一整天,可见惜花之深情。“岑寂”是因为既无人,又无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无蜂媒蝶使。
“静绕珍丝底,成叹息。”无花仍绕,可见仍不甘心。“叹息”表无可奈何。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恋人,因时已晚,怕人将离去。
“残英小,强簪巾帻。”写人惜花,残英更显可贵,更值得珍惜。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终不如意,因行客不比佳人,残英亦不如繁花。“颤袅”、“欹侧”,描绘生动细致入神。
“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结语奇。由落花想到花片,从花片想到潮水,由潮水想到情人,极尽变化,情致缠绵,依依不尽。周济曰(见解题):“不说人恋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却惜欲去之断红。”下片写花谢后情景。
此词如抽茧剥蕉,宛转曲折,深密细致,刻划入微。或言“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人与花有同病相怜之意。
夏敬观曰:“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3.精于音律,有清浊抑扬之美。
前人说:“诗律莫细乎杜,词律亦莫细乎周。”(邵瑞彭《周词订律序》)周为大晟府官员,一面整理审定旧调,一面又创制新词。其词不仅分平仄,还注意分四声。故被认为是宋代格律词派的开创者。
4.善于融化前人诗意语句入词,如文学史118页举例。
  背诵:周邦彦《苏幕遮》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南渡前后词风演变的状况
教学重点:李清照词
教学难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其后赵构在商丘称帝,是为高宗,建都临安,南宋就此开始。南宋前期词的特点是出现了许多反映民族矛盾,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等。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宋代婉约派的正宗词人。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一、生平经历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知识渊博,喜欢收藏书籍与书画作品,对金石研究很有兴趣。李与丈夫一起从事收集、研究工作,节衣缩食,甚至典衣作价,乐此不疲。大致说来,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之前,基本上过着安定美满的生活。靖康之难后不久,李清照载书十五车避难南下,后定居临安。在动乱中,丈夫病逝,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大半散失,李清照将幸存的金石拓本及赵明诚生前题跋精心整理,编成《金石录》三十卷,并为之作《后序》(作品选292页),这是了解李清照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后改嫁张汝舟,不久即离异。此事学术界多有争议。李清照有《漱玉集》,今存词43首,又14首存疑。
二、词论
李清照有《词论》一篇,似作于靖康之前(亦有人怀疑非李作),反映了她的词学观点,她要求词的创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2.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
3.        协律。要分五音(唇齿喉舌鼻)、五声(宫商角徵羽)、六律(阴阳各六律,即十二律)、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词,认为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
4.        典重。认为贺铸词“苦少典重”。
5.        铺叙。说晏几道词“苦无铺叙”。
6.        故实。不满秦观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词“尚故实而多疵病”。
其中最重要的是“协律”一项。李清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批评了诸多词人,唯独未批评周邦彦,或许认为周词合乎其主张。对李清照的词论,后人评价不一,或曰保守,或曰进步。从词与诗属于不同体裁,当有不同特点,维护词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的角度说,这种观点有正确的一面。苏轼以诗为词有进步作用,也有弊病。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词别是一家,严守诗庄词媚界限,坚持词为艳科的传统,则不利于词的发展。李清照诗充满爱国激情,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其词却没有此类作品,与其词论不无关系。李对苏词的批评也是片面的。
三、前期词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开创了词史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自我描绘,给“男子而作闺音”的词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如梦令》(作品选160页)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回忆昨夜情景,“雨疏风骤”指雨大风狂。关心风雨是因为它们决定着花的命运。“浓睡”仍知风雨,可见是风雨后借酒浇愁方能入睡。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现主人公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心理。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终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试问”有不敢问又忍不住要问之意。“却道”说明回答出乎意料。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立即反驳,可见心中原已有答案,问“卷帘人”是心存侥幸而已。
此词虽短,却带有戏剧性、情节性。对心理的刻划也很细致。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各有特点。
四、后期词
李清照的后期词,主要描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家破夫亡的悲苦心情,大都缠绵凄苦,沉痛感伤。
《声声慢》(作品选163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若有所失,似在寻找精神寄托,但是周围的冷落凄清气氛使作者心境更凄凉。连用七对叠字,每对本身已重复一次,起了加强作用,七对中又分为三组,每组之间都是同义或近义关系,再次加强,制造了一种异常凄冷的气氛。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心境不好偏遇上不良天气,更是愁苦。此种感受非才子佳人所能有,只能属于年迈体衰的老者。据新华社2002年10月8日报道,与中文“初秋感伤”相似,西方语言中借用“布鲁斯”这一伤感的美国黑人民歌形式把这种初秋时节的忧愁情绪称为“秋日布鲁斯”。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慕尼黑大学下属的精神病学医院专家乌尔里希•亨格尔介绍说,他与同事研究发现,产生“秋日布鲁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秋天来临时日照时间缩短,光线不足,从而影响到人体内某些激素的生成,导致部分人群生物钟出现紊乱,作息节奏发生变化。一些人有时还会觉得身体虚弱,常常感到过度疲劳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无法将息,只好借酒销愁。《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但酒少且淡,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晚”字一本作“晓”。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是北方人,雁从北方来,故称旧时相识。雁足可传书,但如今却无,更令人伤感。赵嘏(gǔ)《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气氛越来越冷清,感情越来越浓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写花,拟人化,亦有“人比黄花瘦”之意,故无心赏花。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著”同“着”,写出孤独与寂寞,意同“薄雾浓云愁永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用白描手法,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感叹收束,画龙点睛。
此词采用了不少叠字,开头七对,下片二对。古人填词以多用双声叠韵词为戒,恐如“绕口令”,而李词却将叠字用得巧妙而贴切。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曰:“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徐轨云:“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词苑丛谈》)。后人有专学此者,如元代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不免过于雕琢,陈廷焯讥为“丑态百出”。
此词共97字,齿音41字,舌音16字,共57字,用以表达凄苦心境,体现了作者关于词要分五音的观点。诵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前赤壁赋》)。
《永遇乐》(作品选162页)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将傍晚景色写得非常壮丽,以乐景写哀。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同样以乐景写哀,春意正浓,却说“知几许”,是因为人无意赏春。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前句应“染柳烟浓”句,次句应“落日”二句,后句写心理。以上均是以佳节美景与郁闷心理相对照。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良辰、美景、好友、香车都提不起作者的兴趣,可见心灰意冷之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转入回忆。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往日元宵赏灯时的华丽衣饰写出年轻时的欢乐心情。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与上形成鲜明对比。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人之笑语反衬己之痛苦。
本词采用了今-昔-今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对比与反衬的手法,语言雅俗相间。
宋末爱国词人刘辰翁《永遇乐》题记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五、李词风格
李清照词有独特风格,被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
一、        真挚浓郁的感情。其词非“男子而作闺音”, 且经历坎坷,故有真情实感。
二、        清新自然的语言。李词有非常口语化的句子,也有极典雅之句,但雅句也不过分雕琢。清代彭孙遹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词统源流》)
三、        声调和谐,富于音乐美。其词论强调协律,《声声慢》为典型作品。

第二节        朱敦儒

朱敦儒早年为人清高,不愿做官。南渡初,流寓南雄(今属广东)。宋高宗时曾入朝为官,后因与主战派李光来往被免官。74岁时又重回朝任职。有词集《樵歌》,一名《太平樵唱》,共二百五十首。
《相见欢》(文学史130页):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写地点、季节。“清秋”引出悲秋。“倚”字用法如黄庭坚“快阁东西倚晚晴”。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为倚楼所见,以夕阳、流水意象寓悲凉感情。谢朓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上片写景。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直抒胸臆。末句透出迫切心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扬州在长江北,是当时抗金前线。

第三节 张元干
张元干曾为主战派将领李纲僚属,于靖康之变时冒矢雨与金兵浴血奋战。由于钦宗听信谗言,李纲被罢,张元干也因此获罪。后又因词获罪被削籍下狱。有《芦川词》一百八十余首。《贺新郎》(作品选166页)
“梦绕神州路。”词为送别,却未开门见山,将送别与国事联系在一起,这是二人友谊的基础。不说“思念”而说“梦绕”,更显情深。成语有“梦绕魂牵”。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想象的中原一带因战争而萧条,用《诗经•黍离》典。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发出义正词严的质问,以象征手法抒悲愤之情。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化用杜诗,问天实则问当朝统治者。
“更南浦,送君去。”方转入送别。“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更”字深沉。国事已堪悲,战友又遭贬,心情与一般送别不同。上片写送别的背景,写时事。
“凉生岸柳催残暑。”写送别的季节。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送别时景象,暗寓时间推移。
“万里江山知何处?”想象友人离别之遥远,流露关切之情。
“回首对床夜语。”回忆深夜长谈不眠情景,此后难再。韦应物诗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示全真元常》)之句,叙写风雨之夜兄弟对床交谈的情谊;白居易诗亦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雨中招张司业宿》)之句,表达欲与友人相聚的心情。
“雁不到,书成谁与?”活用雁足传书典故。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用韩愈诗句,表豪放情怀。
“举大白,听《金缕》。”回归到举酒送别。下片写送别情景。
张元干后因此词被捕下狱,并被削籍为民。

第四节 岳飞词

岳飞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先世务农,家贫而好学。20岁入伍为宗泽部下,后为抗金名将,所率部号称岳家军,多次大破金兵。后被秦桧(huì)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世传词共三首,两首《满江红》,一首《小重山》。
《满江红》(作品选169页)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史记》载荆轲刺秦王,于易水话别,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又《史记》载蔺相如于秦庭“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合用二典表现悲愤心理。“凭栏”句用李后主“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意。“潇潇雨”正象征心中的不平静,此时雨歇而怒未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世说新语》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又载阮籍至苏门山遇孙登,分手时孙长啸,林谷传响。《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此处将外部动作与心理刻划有机结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回忆披星戴月,转战千里的历程。前句时间,后句空间。就个人而言,已成就功名,就国家而言,则微不足道。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闲:轻易,随便。对自己的告诫,流露出迫切心情。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作者要建立的是雪耻的功业。作为臣子来说,再也没有比自己的皇帝被虏更大的耻辱了。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长车指战车。贺兰山,旧注在今宁夏,今有人考证在河北磁县。缺:山口。岳飞曾与部将相约“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汉书•王莽传》:“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张说《祭石岭没陷士女文》和《祭石岭战亡兵士文》中说:“誓灭群丑,蹴踏兰山。”“虏血尔酹,虏醢尔尝。”(醢:肉酱)“匈奴”指入侵的金人。表现刻骨仇恨。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新发现汤阴县岳祠碑“天”作“金”。唐肃宗收复两京时,岑参《奉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有:“金阙晓钟开万户”句。
此词调多用入声韵,急迫短促,声调激越,宜抒豪壮情感与恢弘襟抱。此词抗战时曾激励不少志士仁人。
此词真伪曾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近年来基本上公认为岳飞所作。(见文学史139页注23)
背诵:李清照《声声慢》、岳飞《满江红》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陆游诗
教学难点:诚斋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宋孝宗、光宗、宁宗时,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文学史116页),又称“南宋四大家”,这是宋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或称“中兴期”,诗人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而另具特色。

第一节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诗数量丰富,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四百余首。此外,其诗质量也非常高,不仅南宋四大家中其他几位无法比拟,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陆游的生平和创作
    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五岁以前为早期,四十六至六十五岁为中期,六十六岁至八十六岁逝世为晚期。
    (一)早期创作
    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位学者和藏书家,小时的陆游常目睹父亲及其朋友“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便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学史116页)。早年好学,自称“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二十九岁时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秦桧孙子只列第二,又因陆游“喜论恢复”,受到秦桧忌恨,第二年礼部复试时被黜落第,直到秦桧死后才被起用。张浚北伐失败后,被诬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罢官回乡,闲居四年多。陆游早年亦学江西诗派,其诗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文学史126页注3)这一时期优秀作品有《游山西村》(作品选66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游山西村的缘由,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农家虽无好酒,但好客,重人情,“腊酒”、“鸡豚”均为辛勤劳动所得,来之不易,但为了“留客”,农家毫不吝惜。“足鸡豚”之“足”字使人如见丰盛之宴席,虽未写音容笑貌,然忠厚真挚之情态毕现。“莫笑” 二字饱含深情,实则暗中将农家之纯朴与官场之虚伪进行对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名句,紧扣题中“游”字,写途中所见。 前人亦有相类写法:“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王维《蓝田山门精舍》)“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菰浦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秦观《秋日三首》其一)均不及此联著名,因此联集中,精炼。“山重水复”,故“疑”,暗寓焦虑之情。“又”字表示出乎意料,先惊后喜;又体现前边已经过一些村庄。“疑无路”虚,“又一村”实。写景重在光线亮度,突出繁茂特征,出语不俗,且富有理趣。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入村后所见所闻民风民俗,应“丰年”二字,虽热闹而又简朴,如《桃花源记》境界。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抒情,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思相近。“柱杖”见不辞辛苦,“无时”见交往密切,“乘月” “叩门”有声有色,富于诗情画意。与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意境相似, 但更有情。
    此诗主线分明,画面清新,情景交融。结构上类似孟浩然《过故人庄》。
    (二)中期创作
    陆游四十六岁时出任夔州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到达南郑抗金前线。范成大镇蜀时又任其参议官,因不拘礼法,被同僚讥为颓放,索性自号“放翁”。入蜀之后是陆游创作上的高产时期,也是其诗风转变时期。他自称“四十从戎驻南郑”后,“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原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淳熙五年诗人离蜀后十余年间又做过其他一些地方官,后被当权者加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免去官职,回故乡后将故居命名为“风月轩”。
    《关山月》(作品选69页)
    本诗每四句为一层,共三层。《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多咏边塞与内地、征人与思妇之相思情。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作者历来反对和亲:“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隆兴和议规定:宋金以淮河为界,金为叔,宋为侄,宋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和戎”本应为和平共处,现却是一种屈辱。“十五年” 言其久。将军“临边”本为战,今却不战,故曰“空”,愤懑之极。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按,按节拍,打拍子。“朱门”句当指将军而非一般豪门贵族。前句如高适诗:“美人帐下犹歌舞。”古人认为好马当瘦,杜甫诗:“锋棱瘦骨成。”李贺诗:“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今却“肥死”,无可用。十五年不战,即使如今欲战,亦不能战矣。以上四句写守边将帅。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三十”或作“二十”。形象地表现了时光流逝之快。“白发”不光是岁月所致,李白诗:“君不见高堂明镜催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故“白发”中隐含着不战之悲愁,下句可见。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倒装句法。心情沉重。又着一“空”字,与前呼应,征人白白捐躯,壮士虚度年华,谁之过?以上四句写戍边战士。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以“干戈”代战争,形象。此种奇耻大辱前所未有。靖康之难至此已五十一年。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忍死:临死挣扎,有所期待。《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遗民“忍死”生活,只盼恢复,然希望多次落空。“几处”实则“处处”。以上四句写中原遗民。
    写作特点:
    1、概括性强。十二句诗写了三种人,其种种表现都统一在月下。
2、对比强烈。有兵与将、遗民与南宋朝廷、古与今的对比。
    (三)晚年创作
    陆游六十六岁至逝世的二十年之间,在故乡农村度过晚年。仍保持爱国激情和豪壮诗风,但渐渐趋向平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品选73页)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冬日天寒,作者年老活动不便,故曰 “僵卧”。“不自哀”则另有哀处。六十八岁仍思为国戍边,壮心不已。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三句点题。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梦正因“尚思为国戍轮台”而来。且此梦未必为真梦。作者另有诗云:“忽闻雨掠篷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示儿》(文学史116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上首言“僵卧荒村不自哀”,此处则言死亦不足悲,只悲山河未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不得见“九州同”,死亦要闻。最后的遗言交代的不是家事,仍是国事。“无忘”见叮咛之殷切。悲中有壮,充满信心。
    二、陆游诗的思想内容
1.陆诗大部分表现爱国精神,清人赵翼称其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梁启超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文学史144页)钱钟书言:“爱国情绪饱合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击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他既不象一些人只会悲叹,而是常常表现出亲自上战场的愿望,而且这种激情贯串一生。
2.陆游也有一些描写山水景物、日常生活的作品,如《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等,自然清新。
3.此外还有一些表现爱情的作品,如《沈园》(作品选73页):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首句渲染悲凉气氛,有声有色。次句引入怀旧,上次相遇至今已四十余年(参第二首注1),自然已非旧貌。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由景物及人,有景物依旧之处,却更令人“伤心”。正面表现物是人非的感慨,“惊鸿照影”写出对方昔日之美,而今回首, 倍加“伤心”。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古人常将美人去世称为“香消玉殒”,首句点出时间的漫长。次句以“柳老”喻人之衰老,启下。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写出至死不渝之情,“犹”字既表现坚贞,又充满伤感。“泫然”泪下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但未点破。
近人陈衍评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文学史126页注6)
    三、陆游诗的艺术成就
    陆游早年学江西派诗,曾以曾几为师,曾不仅在艺术技巧上给予指导,而且在思想给与教育。曾几告诉他“文章切忌参死句”,但陆游早期作品仍缺少创新。中年入蜀从军南郑后,创作开始发生变化,领悟到:“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诗成就极高,人称“小太白”,其特点主要有:
    (一)神奇的想象。他常用梦境来寄托理想,如“铁马冰河入梦来”等,作品选70页《五月十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甚至想象到民情风俗也改过来了:“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赵翼统计陆诗纪梦者达九十九首之多(实为157首),《瓯北诗话》:“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言之有理。弗洛伊德把作家的创作称为“白日梦”,并说:“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创作家与白日梦》)
    (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中年的创作中,蜀地雄奇的山水,动荡的军旅生活是形成这种气势的重要原因。
(三)精炼自然的语言。诗人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其描绘自己写诗情景时曰:“煅诗未就且长吟”(《昼卧初起书事》);“炼句未安姑弃置”(《枕上》);“转枕重思未稳诗”(《初夜暂就枕》)。陆游擅长写七律,对仗工稳。但陆游炼字并不专捡奇字,而是用普通词汇,创造新颖意境。梅尧臣对陆游有较大影响,陆自云:“大巧谢雕琢”,“工夫深处却平夷”,“小诗清淡如秋水”。赵翼说陆诗“清空一气,明白如话。”刘熙载曰:“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
陆游诗的缺点是字句和诗意重复较多,钱锺书《谈艺录》有较多批评。
背诵篇目:《书愤》

第二节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存诗四千二百余首。他学诗的道路颇曲折:先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晚唐绝句,最后自成一家,创造了“诚斋体”(文学史154页注13)。“诚斋体”的特点是:
    一、饶有理趣。《宋诗钞》说:“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体。”(127页注14,诗例见文学史123页),风趣而有哲理。杨万里还有诗曰:“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读诗》)
二、想象奇特。诗例见教材124页,又如《初入淮河》(作品选85页)。北宋时,宋与辽以桑乾河为界,宋辽使者年年相送于桑乾河上。
三、自然活泼的语言。杨万里反对袭用前人语言,“不听陈言只听天”,“点铁成金未是灵”。提倡脱口而出,自然平易,“君看醉中语,不琢自成文。”故杨诗有大量俚语、俗语、口语。
此外,杨万里主张从大自然中,从日常生活中摄取诗的题材,他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山中物物是诗题”。姜夔说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
《闲居初夏午睡起》(作品选82页)杨曾自言:“工夫只在一‘捉’字上。”白居易《前有别杨柳枝绝句梦得和云……戏答》:“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先议论后写景,色彩明丽。《小池》(作品选83页)画面优美,生机盎然。钱钟书《谈艺录》:“诚斋善写生”,“诚斋如摄影之快镜”。  
诚斋体虽然在风格、造意上有独创性,但由于主要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摄取诗材,内容不够深刻,思想性不很强。有些写生活琐事的诗,如病疮无聊、梳头有感、睡起理发、雨中懒困之类,显得庸俗无聊。过分相信“信手自孤高”,有些诗不免粗疏草率,如“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之类。

第三节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曾任广西经略安抚使(驻桂林),写有《桂海虞衡志》,记风土人情。曾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中兴四大诗人中最显达。存诗一千九百余首。其诗有两组特别值得重视。一是使金纪事诗七十二首,二是《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一、七十二首纪行诗
宋金订立“绍兴和议”时,与金为臣君关系,南宋皇帝须跪接金朝皇帝的诏书。“隆兴和议”将二者关系改为叔侄关系,但订约时忘了改受书礼仪,孝宗后悔莫及。乾道六年(1170)派使者出使金国,名义上是求陵寝之地(北宋皇陵所在地,即汴京一带),实际上想求金改变受书礼仪,但国书上不敢明写,只教使臣相机行事,故使命艰难。范成大接受派遣后,作了最坏准备,事先安排好家事。北上途中,以个人名义密草私书,于金朝廷送上。金朝皇帝大怒,认为其放肆无礼,左右也大加恫吓,甚至想杀掉他。但范屹然不动,坚持送上私书。这种气慨与果断坚定精神,连金朝的臣僚们都不得不钦佩,说从未见过宋朝这样的使臣。此次出使,历时半年(闰五月往,十月归),范成大不仅维护了宋朝威望,全节而归,而且趁机对金朝各方面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并写了日记《揽辔录》及七十二首使金纪事诗(原称《北征集》)。《州桥》(作品选75页)即其中之一。
“州桥南北是天街”,州桥即《水浒传》中杨志卖刀处。表面看是平静叙述,然而充满了对往昔的回忆。“天街”应指“御路”。过去是天街,今已不是。
“父老年年等驾回”,因是天街,故在此等驾。此时距靖康之难已四十四年。年年等驾年年落空,仍坚持不懈,可见其忠心。
“忍泪失声询使者”,写出强忍悲痛而痛不可遏之情,感染力超过直写放声大哭。
“几时真有六军来?”见忍无可忍,日子难熬,盼驾回之心切跃然纸上。“真”字生动,可见过去听过无数谣传,也可能过去使者有安慰之语,然终未成为现实,故此次要落实。
此诗只是叙事,并无抒情议论,然作者的感情自在不言中。与杨万里《初入淮河》其三比较,更深刻感人。按史料记载,当时宋人使金,并不能随意与百姓接触,诗中所写,乃是虚构。
二、《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范晚年归隐石湖时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被人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传说宋孝宗原想让范成大做宰相,以为他“不知稼穑之艰”,就此作罢,范便写此诗为自己表白,其实在此之前范已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疾苦的诗。这些诗不仅描写了农村的自然景色,反映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象前人的田园诗只重在某一方面。见作品选76页。
尤袤诗集已佚,后人只收集到两卷,撰有《全唐诗话》。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的创作特色及成就
 教学重点:辛弃疾
 教学难点: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节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有《稼轩词》或称《稼轩居士长短句》六百余首,为两宋词人之冠。
一、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一生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可分为三个时期:
1、        二十三岁以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起义。二十二岁时率二千人起义,投奔抗金领袖耿京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曾只身拿获叛变投金的义端和尚,追回义军大印。后又奉命与南宋联合,归途中听到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敌,即率五十轻骑冲入五万人的金营,生擒张安国,押至临安斩首,震动朝野。此期无词作留存。
2、        二十四至四十二岁,南归以后的仕宦生涯。长期任地方官,13年调任14任官职,分别在江苏南京、安徽滁州、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等地任职,在湖南时曾创建“飞虎军”,金人畏惧。曾上《美芹十论》及《九议》,阐述抗金主张及计划,但不被重用。此期有词约七、八十首,以抗金复国作品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3、        四十三岁至六十八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四十三岁时归隐江西上饶的带湖,此后二十多年,曾数次出任地方官,但时间不长,隐居生活占了十八年之久。晚年壮心不已,临终前还“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此期创作了大量词作。
《永遇乐》(作品选189页):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用倒装句法。因东吴曾在京口建都,自然联想到孙权。孙权为辛弃疾景仰的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满江红》)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写法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缅怀另一英雄。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刘裕之壮举正是辛弃疾所向往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宋文帝北伐事影射韩侘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回忆早年抗金军旅生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指中原沦陷已久,沉痛之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老当益壮之志。廉颇尚有人问,己却无人过问。时作者66岁。
岳珂《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曾批评此词“觉用事多”,辛弃疾非常高兴,认为“实中余痼”,于是每天修改几十次,改了一个月仍未改好,可见其推敲功夫。前人杨慎、清人周济认为此词为辛词中第一。
《西江月》(作品选181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所见之景,清新宁静,有声有色。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法类“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方干:“蝉曳残声过别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晋书》载晋惠帝在华林园听见蝦蟆叫,问从人:“此鸣者为公乎?为私乎?”从嗅觉、听觉写景,仍是以声衬静,充满丰年的喜悦。诗词中常写喜鹊报喜、蛩吟诉哀,却无言蛙说丰年。同时蝉鸣、蛙声都预示有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倒装句,突出星与雨。五代卢延让《松门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星稀暗示云密,行人自然焦急,欲寻蔽雨之处,引出下二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二句倒置,亦符合心理顺序:先忆后见。“忽见”自然惊喜,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得轻松和谐。
此词上片静景,以动衬静。下片动景,平静叙述,如一幅淡墨素描画,虽有色,但不浓,虽有声,但不吵。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清新可爱,具有夏季特色。数字的运用化紧张为轻松。
二、        辛词所体现的作者个性
1.        英雄气概。
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位英雄。友人陈亮这样描绘他的形象:“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辛稼轩画像赞》)陈廷焯在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词的特点时曾说:“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云韶集》卷五)“名士之雅”与“英雄之气”,正是苏辛词的最大区别。辛弃疾自己也每每以英雄自许,他的词多为英雄抒怀。当“无人会,登临意”时,他感叹世无知音:“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文学史159页)。也景仰古代英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2.        幽默诙谐。
《西江月》:“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作品选188页)《沁园春》:“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肆:死刑后陈尸示众。)!杯再拜曰: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三、        辛词的艺术成就
1.        发展豪放悲壮的词风。
苏轼开创豪放派,但苏门学士未随。辛词充满英雄气慨,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品选180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苏轼生于太平年代,故词多超旷,辛处于战争年代,且为爱国将领,故词多豪壮。《临江仙》:“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文学史157页)体现其风格上的追求。
当然,作为一个大家,辛词具有多种风格,如《丑奴儿近》为效李清照体。又如《摸鱼儿》(作品选175页)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写出春离去之快。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心理独特,花未开时已惜,此时则更惜。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将春拟人化,向其劝止。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春仍无法留住。蜘蛛虽然殷勤,却也无济于事。作者就如蜘蛛,宋朝国势则如春去不可挽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用典写处境、心迹,参看《解题》。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指出妒者下场。
“闲愁最苦!”此时的闲愁是无所作为之愁,故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回应上片,仍落笔于暮春景象。
2.        创造耐人寻味的意境
王国维:“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性,有境界。”又说:“南宋词人之有意境者,唯一稼轩。”辛词意境具有雄奇阔大的特点。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一个广大的空间环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一个久远的时间环境;“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一幅壮观景象。辛词虽豪放,但并不都是直抒胸臆,一览无遗。常常写得含蓄,不似一些豪放词人那么直露。
《青玉案》(作品选178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连用二比喻写元宵灯火,引人入胜。“花千树”、“星如雨”都言其多。
“宝马雕车香满路。”李清照:“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写赏灯人的贵家气派。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与上句所写均为物之美者。三个动词写出热烈欢乐场景,有声有色。上片写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转入写人。上句写赏灯者的穿着、装饰。李清照:“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句写神态,刻划得微妙微肖。莱辛《拉奥孔》:“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
“众里寻他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度”见寻之久,焦急之情自不待言。见时惊喜之情亦跃然纸上。那人与众人,所处之地与众人所处之地形成鲜明对比。此人到底是何人?为何独处?作者为何要寻他?结尾含蓄,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词用陪衬对比手法,刻划了一个与众不同、孤独高洁的女子形象,似有寄托。王国维以末四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大境界的最高境界,前二为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        充满神奇变幻的想象。
《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木兰花慢》(作品选186页):“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沁园春》(作品选182页)下片三比喻,新颖、独特。
4.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明人毛晋说:“宋人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善评也。”苏以诗为词,辛以文为词。辛喜用典故,不仅点化唐诗,且经史子集中语均可改造入诗。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西江月》(作品选188页):“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用《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三国志》中曹操语。《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用《论语》,“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用《南史》(文学史163页)。辛词也有极近似民间词者,如《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辛词影响很大,在他同时及以后有陈亮、刘克庄等五六十位词人学其词风(陆侃如、冯沅君语),人称辛派词人,这些词人豪气不减辛词,但形象、文采不及。
背诵:《永遇乐》、《摸鱼儿》

第二节 辛派词人

一、张孝祥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小张元干41岁,曾在建康、桂林、长沙等地任职,退居芜湖,暴卒时年仅38岁。有《于湖词》二百二十余首。张孝祥喜欢苏轼词,“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见文学史165页)
《六州歌头》(作品选172页)
隆兴元年(1163),张浚出师江淮,先胜后败。主和派重新得势,次年冬与金人达成和议,宋、金以淮河为界。此词作于兵败之后,和议复起之时。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望断,极目望尽。长淮本为腹地,而成关塞,已令人悲。而关塞不修,草木丛生,更令人悲。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一写敌之猖獗,一写环境之萧瑟,一写我之不防备。
“黯销凝!”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转入回忆。“当年事”指靖康之难。“殆”表示猜测。有不甘心之意。然从下文看,并不全将原因归于天数。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以孔子讲学之处代表文明礼仪之邦,取景很有代表性。“亦”字见他处亦然。写法如鲁迅《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想象之景,亦有现实依据。据说金兵占领曲阜时,曾指着大成殿孔子像喝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是你说的吗?劈脸就是一箭,还放火将孔庙烧毁。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昔日宋人耕种之地,今成金人游牧之地。白日所见,与我方“关塞莽然平”形成鲜明对照。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写夜间所见所闻,敌人耀武扬威,与“悄边声”形成对比。上片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在淮河边的所见所闻。
“念腰间箭,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领出抒情。写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零”,尽。时不我待之情跃然纸上。
“渺神京。”称汴京为“神京”,可见其在作者心中的神圣地位。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应“悄边声”,此是兵败亡国之由,是词人壮志未酬之由。语含讽刺。《尚书•大禹谟》说有苗昏迷不恭,以致民怨天怒,舜令禹往征,打了一个月还不服,益劝禹修德感之,禹便班师回朝。舜于是大布德教,两阶上舞着干羽。过了七十天,有苗自来降服了。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休兵而未能怀远,只好争先恐后去求和,不知羞耻。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遗老,遗留的老人。中原遗老并不想见“冠盖使,纷驰骛”,而是想王师北伐,收复国土。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回应开头,点明主题。
此词对比强烈,南宋与金朝,主战与主和,昔与今各方对比,感情激荡。故张浚罢席,陈廷焯盛赞(见解题,尚有“惟‘忠愤气填膺’一句,提明忠愤,转浅转显,转无余味,或亦耸当途之听,出于不得已耶”之评)。此调悲壮,多三字句,读之有呜咽之声。
前人评张词有“潇散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迈入凌云之志”(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
二、陆游
陆游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不小成就。尽管他不重视写词,说“少时洎(jì)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但“犹不能止”(文学史167页)。有《渭南词》,存词一百三十余首。
陆词中,有些用比兴手法写其情操,如《卜算子》(作品选171页):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点出此梅为“无主”之梅,生长于荒僻之处,故“寂寞”,但仍然开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长于荒僻处本已寂寞,黄昏时更寂寞,“独自愁”,无人过问,无人关心,无人陪伴,再加上风吹雨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早开,乃自然规律,本无意争名夺利,故“妒”毫无理由,写出其品质。“一任”,口气坚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应“风雨”,零落可怜,成泥可怜,碾作尘更可怜,然尚有“香如故”,则不须悲。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意。
在陆游诗词中,标题有梅者大约有八十四题,一百六十五首。“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乃诗人之化身,梅香即诗人精神之象征。陆游一生爱国,却屡受排挤打击,故以词明志。
咏物作品,贵在不即不离。此词处处写梅,遗貌取神;又处处不止于写梅,物我交融无间,浑然一体。
三、刘过
刘过终身布衣,晚年与辛弃疾唱和,十分崇拜辛弃疾,有诗曰:“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只欲稼轩一题品,春风侠骨死犹香。”(文学史168页)人称“平生以义气撼当世”的“天下奇男子”。有《龙洲词》80首。代表作《沁园春》(作品选193页):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用典,先肯定赴约为快,豪放之极。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说明未往之原因,想象奇特,将三位与西湖有关而不同时代的古人牵至一处(作者与他们也不同时)。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化用苏轼诗,暗示苏邀其游西湖。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写出惬意情景。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双涧,东西水绕,高下云堆。’”化用白居易诗,邀其游山。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化用林逋诗,邀其赏梅。
此词用散文笔法,想象新颖奇特,用典圆脱自然。刘熙载言此词为“有意效稼轩体者”,并说刘过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文学史169页),此词可见一斑。岳珂讥为“白日见鬼”,其实正是此词长处。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姜夔及姜派词人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姜夔
教学难点:姜夔词的风格特征
教学时间:二课时

南宋后期,由于经历了几十年至百余年妥协退让的和平时期,许多人已习惯于这种苟且偷安的局面。词坛上爱国主义的呼声减弱了,出现了一批与辛派词人风格不同的词人,如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后人称之为“雅正派”、“醇雅派”或“格律派”。

第一节        姜夔

一、姜夔的生平经历及姜词与音乐的关系
姜夔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自幼随父往来于长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间。客游湖南时,遇见老诗人萧德藻,萧赏识姜,以侄女妻之并介绍姜结识杨万里,杨称其“文无所不工,甚似陆龟蒙。”又介绍他持诗往见范成大,范以为其翰墨人品都似晋宋雅士。姜还与朱熹、辛弃疾有过交往,朱爱其深于礼乐,辛服其长短句。姜一生未仕,除了卖字之外,大都依靠他人周济生活,迹近清客(旧时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门客)。他精通诗文、书法、音乐,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曾向朝廷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常自度曲,现其词集中尚有自注工尺谱词17首。其词今有《白石道人歌曲》八十余首,多为记游与咏物之作。词风受北宋周邦彦词影响较大,后人并称周姜。
  (播放《姜白石歌曲》演唱录音)
二、姜夔词的风格特征
稍后于姜的张炎评其词曰:“不惟清空,又且骚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姜词“清虚骚雅”。以下从这两方面说明姜词风格。
1.清空。
张炎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解释“清空”,很形象,然亦不易理解。清即清新,不浓艳。姜词境界凄清,写景不施浓墨重彩。喜用“清”、“冷”、“寒”一类字眼。刘熙载用“幽韵冷香”形容姜词,并比喻为“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姜喜咏梅,涉及梅的词有二十八首,著名者有《暗香》、《疏影》,陆游曰:“梅花如高人”。孟浩然一生未仕,其诗也以“清”为特征。诗词浓艳则柔,清新则刚。故前人谓姜词“清刚”、“清劲”。
姜词之“空”首先表现为意境的空灵、含蓄。但姜词有些主旨不易理解,如《暗香》、《疏影》。王国维说姜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姜词之空还表现为结构的疏宕,姜多用虚字(非今人所言虚词),显得生气流通,气脉连贯。多用实字(名词)容易质实,堆砌,密而不疏,显得板滞,如温庭筠词。
2.骚雅。以《扬州慢》(作品选195页)为例说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点出歇处的位置。“名都”、“佳处”使人想起往日繁华,与下文所写形成反差。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句化用杜牧诗,后句暗用《诗经》:“彼黍离离”意,与杜牧当年所写情景形成对照。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出今日荒凉之由,以拟人手法反映战争给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磨灭。《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有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可见有以乔木为故国象征的传统观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从听觉角度写出萧条冷清景象,“空城”与“名都”极不相称。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设想。作者是初至,所见与想象中的景象大相径庭,而杜牧亲身经历了扬州最繁华的时期,如今重到,所见与昔日差别甚远,自当大吃一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继续想象,杜牧不仅会“惊”,且这种“惊”到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程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与杜牧诗中意境对照,盛衰之感融于画面中。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不仅感叹人生,更为国事感叹。
上片实景,实中有虚;下片虚拟,虚中有实。
周济言“清空则古雅峭拔。”清空与骚雅实有相通之处,为论述方面,分而言之。《诗大序》说“雅”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骚”则有“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司马迁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可见,骚雅主要是指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又符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风格。陈廷焯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与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不同。但姜词表现重大现实内容的不多,他的骚雅,主要表现为不俚俗,不放纵,即使写艳情,亦显得高雅,所谓“好色而不淫”。《踏莎行》写相思之情,末二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文学史176页),则不如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艳丽。《暗香》开头:“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结末:“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文学史177页)都使艳情变得淡雅。此外,姜词还多写山林雅趣。姜词骚雅的特点与其风流儒雅的个性有关。范成大言其似晋宋雅士,陈廷焯:“观稼轩词,知为豪杰。观白石词,知为才人。”
背诵:《扬州慢》

第二节 吴文英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以布衣终老。有《梦窗词》三百四十首,在南宋仅次于辛弃疾。有长达240字、分四叠的自度曲《莺啼序》(文学史182页)。其词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人评价极高。湖北大学教授刘尊明统计宋代十大词人排行榜吴文英列第八位。
《风入松》:(文学史181页)作者在苏州仓幕供职时曾纳一姬,同居约十年,后离去。吴每逢清明、寒食必有忆姬之作。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二“听”字流露出关注之情,因为“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风雨摧落花,故有下句,如《红楼梦》林黛玉撰葬花词,写出伤春之情。“清明”又为祭祀时节。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转入伤别。“绿暗”与“红稀”有关,说明柳已长得很茂盛,则柔情无限。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料峭:风着皮肤微寒貌。中酒:醉酒。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料峭”叠韵,“交加”双声。伤春伤别合一。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由雨入晴。吴词屡屡提到“西园”,为其寓居之地。前句言人去园空,盼其复来。杜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日日,可见盼归心切。“依旧”无限感伤。如崔护清明郊游,见一少女倚在门外桃树旁,对他很有情意。第二年清明再去寻找,却只见桃花不见人,于是赋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赏新睛亦兴致索然。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谭献曰:“是痴语,是深语。”无理有情。手法如画蝴蝶逐马蹄表现“踏花归去马蹄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双鸳:女鞋。苔生非一夜所至,此亦痴语、深语。李白《长干行》:“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陈廷焯:“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张炎批评“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王国维则曰:“映梦窗,凌乱碧。”然本词无此病。《四库全书总目》:“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文学史184页)
与姜夔比较,吴词同样追求“骚雅”。但姜词清空,吴词质实。姜多用虚字,吴多用实字。姜意象疏,吴意象密。叶嘉莹认为吴词写法近于今西方现代派,时间与空间交错,依感性不依理性,可备一说。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一、王沂孙
王沂孙,号碧山,今存词64首,咏物词34首,清人对其评价极高。
二、张炎
张炎有《山中白云词》302首,有词学批评著作《词源》。其词擅长咏物,受周邦彦、姜夔影响较深。
三、蒋捷
蒋捷有《竹山词》,风格接近辛弃疾。代表作《虞美人•听雨》(作品选218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写年轻时的享乐生活。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写飘泊生活,与“少年”形成对照。上片回忆过去,以反衬下片。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僧庐”暗示心归佛门。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詠《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皆写雨夜离愁,蒋词用“一任”写其万念俱空心情。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上片回忆昔日,下片转到而今,以“听雨”为线索连结。“歌楼”、“客舟”、“僧庐”三个环境选择得很典型。“上”、“中”、“下”三个方位词互相呼应,显出作者构思的巧妙。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南宋后期和辽金诗歌的发展概貌
教学重点:四灵、江湖派及元好问诗
教学难点:四灵诗的创作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宋诗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亦有人称之为“飘零期”,主要代表诗人有永嘉四灵、江湖诗人及宋末遗民诗人。
四灵介绍见文学史204页。江湖派戴复古《哭赵紫芝》诗曰:“东晋时人物,晚唐家数诗。”道出四灵为人与为诗的特点。四人中,徐照、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是不得意的小官。他们对待现实的态度是:“爱闲却道无官好,住僻如嫌有客多。”(徐照《酬赠徐玑》)“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药作》)因而,在创作上,认为“泊然安贫贱,心夷语自秀。”(赵师秀《哭徐玑》)“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翁卷《送蒋德瞻节推》)他们看到江西诗派后学的弊病,就另辟蹊径,反对江西派“资书以为诗”,主张“捐书以为诗”,“以不用事为第一格”。江西派主张学杜,他们主张学贾岛、姚合。赵师秀《二妙集》所选即贾姚二人诗。他们特别欣赏姚贾那种写山林野趣的作品。宋末方回说:“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数物一步不离,而气象小矣。”(文学史204页)他们认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工拙”为“风骚之至精”,因而专工近体。但诗意淡薄。赵师秀说:“一篇幸止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可见诗思之枯竭,亦见推敲之功夫。
翁卷《乡村四月》(作品选92页)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二句写出了四月初夏的特点。上句写色,为静景,色彩素雅,“遍”、“满”二字使色彩充溢整个画面。下句写声,为动景,子规似在催耕。“雨如烟”有一种朦胧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蚕桑”应“绿遍”,“插田”应“白满”。二句有因果关系,先说果,后说因。写出了农忙季节的特点,而作者作为旁观者,心情是轻松的。
    赵师秀《约客》(文学史205页):“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首句点时,写雨,暗伏客不来原因,次句蛙声因雨而起,写景极细致。三句点题。四句通过动作表现客不来的惆怅。屋外雨声、蛙声与屋内的静谧形成强烈对比。贾岛诗云:“宿客不来过半夜,独闻山雨到来时。”
江湖诗人是因南宋商人陈起将一些同时诗人集子刻印出版,合称《江湖集》而得名。这些诗人多是流落江湖的文人。他们的诗与现实联系较紧密,艺术成就也比四灵高,代表诗人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刘克庄是江湖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最初受四灵影响,但其不光效法姚贾,还学许浑、王建、张籍、李贺诗。后来觉得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便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晚唐体中加入典故成语组织为小巧的对偶。刘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诗,如《戊辰即事》(作品选94页):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细绢)。” 以问句开头,引人深思。次句说明原因,讽刺辛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以戏谑口吻深化主题。“柳浪闻莺”为西湖一景,如将青秀山改种玉米将大煞风景。
戴复古也是江湖派名家,其诗既受四灵影响,也受江西派影响。他说:“贾岛形模原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
《江阴浮远堂》(文学史208页,堂名取自苏轼诗:“江远欲浮天”):“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首句令人想起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次句与唐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咸阳城东楼》)相近。三四句写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望后深悔的复杂矛盾心理。刘克庄《治城》:“神州只在阑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正面说出,不及此耐人寻味。与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说法不一,然感情相同。

第二节        宋末诗歌

宋末遗民诗人的代表为文天祥、汪元量。
文天祥早期诗较草率平庸,后期诗充满爱国激情,写得沉痛悲凉。曾在狱中集杜句为绝句二百首,称凡所欲言,杜先言之。
《过零丁洋》(作品选97页),此诗为《指南录》中的一首,时被元军俘虏,押解过零丁洋(广东珠江口外)时,元军主帅张经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张世杰,文写此诗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前句写由明经入仕,后句写勤王,此为其生平两件大事。作者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呼应朝廷号召勤王至被俘恰为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用两个比喻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巧用地名对仗表达感情。“惶恐滩”一名“黄公滩”,在江西万安县赣江之西,为一险滩。文天祥曾因  兵败撤退经此地。
“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怀,由悲而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金陵驿》(作品选98页)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首句寓情于景,一片苍凉景象。离宫,指南宋在金陵的行宫。日落,是南宋亡国的象征。次句以孤云自比,用设问句式,引人深思。陶渊明《咏贫士》:“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说明“无依”的原因。上句反用新亭对泣典(见作品选107页注12),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意。下句用典亦有变化。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刘禹锡:“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甫《归燕》:   “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进一步写“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景象。燕有寻旧巢的习惯,故云。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
汪元量原为南宋宫廷乐师,南宋亡后随后宫迁徙燕京,曾屡至囚所探望文天祥。晚年归江南,为道士。人称其诗为“宋亡之诗史”。代表作有《湖州歌》98首,《越州歌》20首,《醉歌》10首,均为七绝联章形式。
《湖州歌》(作品选101页)其一:
“一掬吴山在眼中,楼台垒垒间青红。”写白天所见故国山河之美。“一掬”如同可捧在手中,小巧玲珑。“青红”写出色彩艳丽,而“楼台”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中。
“锦帆后夜烟江上,手抱琵琶忆故宫。”写夜晚思念故宫,回应“楼台”。
其二:
“北望燕云不到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前句写路途漫漫,后句在写景中包含无限感慨。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秦观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写出凄凉景色。“东西”一本作“东南”,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军州”,失去北方,减去一半则为“四百”,此为约数。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因辽代诗歌成就不高,因此主要讲金代诗歌。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和诗论家,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他经历了元灭金的历史变故,因此其诗词受杜诗影响很大,其诗以七律成就最高。元好问还编有《中州集》,为金代诗歌总集,收录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岐阳》(作品选107页):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二句时空交错。首句空间,雄关险塞,一片荒凉,虽险而未能起作用。次句时间。张孝祥《六州歌头》:“征尘暗”。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信:音信。一望一闻,写出作者的关注。虽无来信,但东流之水已带来信息。杜甫《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赋于野蔓、残阳以深沉的感情。一萦一照,加重“情”“意”。白骨纵横,散乱于荒野蔓草之间,暗淡的残阳,斜照着无人的空城,令人目不忍睹。金章宗奉和七年(1207)金朝户口统计有768万户,4581万人口,到蒙古灭金时,只剩下87万余户,475万余口,几乎减少了十分之九。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谁:何。“为谁流下潇湘去。”面对亡国惨祸,无可奈何,只好问天。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首领,相传以金作兵器,并能唤云呼雨,后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此指元人。
此诗沉痛悲凉,可看出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元好问还仿杜《戏为六绝句》,写了《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评论了汉魏以来众多作家,主张刚健豪放,纯朴自然的诗风,反对柔靡纤弱,雕琢华艳。
小结
宋诗发展可分为六个时期:
一、        沿袭期: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二、        创新期:梅、苏、欧
三、        高峰期:王、苏、黄
四、        凝定期:陈与义等
五、        中兴期:中兴四大诗人
六、        衰落期:四灵、江湖派、宋末遗民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5 00:4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