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88|回复: 0

《王弼傳》(何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8 11: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劭 撰


  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父業,為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尋亦為傅嘏所知。于時,何晏為吏部尚書,甚奇弼,歎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

  正始中,黃門侍郎累缺,晏既用賈充、裴秀、朱整,又議用弼。時丁謐與晏爭衡,致高邑王黎於曹爽。爽用黎,於是以弼補臺郎。初除,覲爽,請間,爽為屏左右,而弼與論道,移時無所他及,爽以此嗤之。時爽專朝政,黨與共相進用,弼通不治名高。尋黎無幾時病亡,爽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門下,晏為之歎恨。弼在臺既淺,事功雅非所長,益不留意焉。

淮南人劉陶,善論縱橫,為當時所推。每與弼語,常屈弼。弼天才卓出,當其所得,莫能奪也。

性和理,樂遊宴,解音律,善投壺。其論道傅會文辭,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

弼與鍾會善,會論議以校練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

  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弼注《易》,潁川人荀融難弼大衍義。弼答其意,白書以戲之曰:「夫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顏子之量,孔子之所預在,然遇之不能無樂,喪之不能無哀。又常狎斯人,以為未能以情從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雖已定乎胸懷之內,然而隔踰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於顏子,可以無大過矣。」

  弼注《老子》,為之<指略>,致有理統。著道略論,注《易》,往往有高麗言。太原王濟好談,病老、莊,常云:「見弼《易注》所悟者多。」

  然弼為人淺而不識物情,初與王黎、荀融善,黎奪其黃門郎,於是恨黎;與融亦不終。正始十年,曹爽廢,以公事免。其秋遇癘疾,亡,時年二十四。無子,絕嗣。弼之卒也,晉景王聞之,嗟歎者累日。其為高識所惜如此。



【《王弼傳》語譯】 張素卿

  王弼小時候就很聰明機靈,十幾歲便愛讀《老子》,擅長清談論辯。他的父親王業是尚書郎,這時候裴徽擔任吏部郎,是當時清談界的領袖,王業帶著年紀還不滿二十歲的王弼去拜訪他。裴徽一見到王弼便對他另眼相看,特地拿當時清談的重要課題來考驗他,問說:「『無』是萬物生成的來源,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但是,孔子不去說它,而老子則整本書討論個不停,這是為什麼﹖」王弼回答說:「孔子能夠親身體會道--也就是『無』,而『無』卻難以用言語解釋,所以孔子不說。老子還沒有達到體道的境界,所以常常討論『無』,這是他還沒能達到的境界。」不僅裴徽賞識,不久,傅嘏也知道王弼很傑出。這時候,何晏擔任吏部尚書,非常欣賞王弼,大為稱讚,他說:「孔子曾說『後生可畏!』像王弼這個人啊,年紀輕輕的,卻可以(跟他)談論『天人之際』這樣的大問題了啊!」

  魏明帝正始年間,黃門侍郎這個官職屢次出缺,何晏已經進用了賈充、裴秀、朱整等人,後來又建議任用王弼。這時,丁謐跟何晏爭奪權利,另外向曹爽推薦王黎這個人。結果曹爽任用了王黎為黃門侍郎,於是讓王弼補臺郎的缺。王弼剛剛接任新職,便去覲見曹爽,請求私下單獨談話。曹爽支開了左右侍衛,王弼便大談『道』如何如何,經過好多時間,都沒有提及別的話題,曹爽因而譏笑他不識時務。當時曹爽專攬朝政,大權在握,跟他同黨的人都一起獲得提拔,唯有王弼曠達超群,不刻意去追求名位。不久,王黎黃門侍郎做沒幾天就病死了,曹爽任用了王沈來接替,於是王弼就沒有機會在門下任職,何晏為他惋惜不已。王弼補臺郎的時間不長,做官本來就不是他擅長的,因為這樣一段際遇,就更不留意仕途上的發展了。

    [然而,王弼在清談論辯方面的表現卻極為出色,下面是最受稱道的幾件事:]

  淮南人劉陶擅長談論縱橫術,很受當時人的推崇。每次他跟王弼辯論,常常都能辯贏。但是王弼才智出眾,討論到他有心得的題目時,劉陶也得甘敗下風。

  王弼的性情隨和中理,喜愛宴飲遊樂,懂得音樂律度,擅長投壺的才藝。王弼論說「道」的時候,舖陳文采方面比不上何晏,但是他天才穎悟、常有獨特的見解,這一點則勝過何晏。他也常會仗著自己的長處取笑別人,所以很多人都痛恨他。

  王弼跟鍾會交情很好。鍾會擅長辯名析理的學問,取向不同,然而往往也很佩服王弼玄遠高超的思想。

    何晏曾經提出「聖人沒有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論點,他的說法相當精闢,鍾會等學者都贊同他並且持相同的論點。王弼的想法則與眾不同,他認為:聖人優於一般人的地方是他心靈的悟力,而喜怒哀樂怨等情感則跟大家一樣。聖人心靈穎悟,所以能體會虛靈和諧的道理--能達到『無』的境界;聖人也跟大家一樣有情感,所以面對事物也興起悲哀、快樂等情緒反應。這麼說來,聖人的情感,也是因事物而反應出來的,只是能不受事物羈絆罷了。現在因為聖人能不受事物拘束,便說聖人沒有因應事物的情緒反應,真是離真實情形太遠了。

  王弼注解《周易》後,潁川人荀融曾經批評他的「大衍義」。為了回應荀融的質疑,王弼寫了一封信來答覆,他語帶嘲諷地說:心靈穎悟而能夠推求最精微的道理,這樣仍然不能去除自然的情性。例如顏回的才能,孔子事先已經瞭然於胸,但是遇到顏回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快樂的心情;顏回死了,則哀慟不已。以前我也常取笑孔子,認為他還不能以理化情,現在才知道自然情性是改變不了的。你的才能有多少斤兩,雖然我早就瞭然於胸,不過相隔超過十天、一個月沒見面,我心裡還是想念得很啊!因此,如果知道孔子對顏回也會有哀樂之情,差不多就可以明白其間的道理了。

  王弼注《老子》,並且作了一篇<老子指略>,很有條理,體系井然。他又著<道略論>、注解《周易》,往往有精彩透闢的言論。例如太原人王濟也愛好清談,他覺得自己對《老子》、《莊子》了解不夠,曾經這麼說道:讀王弼的《周易注》可以領悟到很多道理。

  王弼雖然很聰明,但是心胸不開闊,又不了解人情世故,起先跟王黎、荀融交情不錯,王黎搶走了黃門郎的職務之後,他便懷恨在心;而他跟荀融的交情也沒有持續多久。正始十年,曹爽在政變中垮臺,王弼也因為公事被免除職務。這一年秋天,便罹患癘疾病死了,享年二十四歲。他沒有兒子,所以子嗣斷絕了。司馬師聽到王弼病死的消息以後,連連歎息了好幾天。由此可見,王弼年輕早死,是多麼令人惋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5 19: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