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73|回复: 0

戴震的教育思想(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2 11: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作者:佚名


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微休宁人,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十八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生平活动
戴震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幼年家境较贫困从十岁起读私塾,他聪明过人,塾师授以《说文解字》,“三年尽得其节目”。他在家读了七、八年私塾,以后跟随父亲到各处经商,走了不少地方。十八岁那年,他在江西南丰县邰武设立私塾,教育儿童;二年后回到休宁,跟从汉学家江永学习礼经、算学、舆地、钟律、声韵等学问,受益很大,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基础。他二十九岁成秀才,三十岁时受到迫害,在北京、扬州等地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四十岁中举人,五十岁时他曾在浙江金华主持金华书院,后又任清政府四库馆的纂修官。中举后曾先后六次入都参加会试,均落第,至一七七五年准于乙进士一体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年后病死。他曾在北京、山西、邵武、扬州、金华以及家乡等地讲过学,他的及门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王念孙、段玉裁、洪榜等。
他的一生,主要从事著述和教学工作,博闻强记,善于思考。他的著作宏富,对经学和语言学有重大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主要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东方文集》等。
二、教育思想
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他在《原善》中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如血资饮食,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得之也亦然。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或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日:虽愚必明。人之血气心智,其天定者往往不齐,得养不得养,遂至于大异。苟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我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这就是说,只要“慎习”、“贵学”“贵其化”,人的认识就能由“暗昧”到“明察”,即由不知到知;由“狭小”到“广大”即由知得不多到知得更多。如果我们消化和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就能牢固地掌握它,各界多了就能运用自如。这样,认识就可能达到同圣人一样的境界。因此他又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身,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贤人圣人。……才虽美,譬之良玉,成器而宝之,气泽日亲,久能发其光,可宝加乎其前矣;剥之蚀之,弃之不异,久且坏伤无色,可宝减乎其前矣。”他说得很清楚,人“不学则愚”学以养其良,人需要教育,如同良玉需要加工琢磨一样,而“充之至于贤人圣人”,便能达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目的。
(二)关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戴震为了实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的发展,以“理在事中”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他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为义理、制数和文章三个科目。他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义理,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未者也……对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而失其义理;宋儒得其火理而失其制数。有人焉,履泰山之巅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二人者不相谋,天地间之巨观,目不会收其可哉?”(《戴东原集》)戴震在这里并不把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同等看待,他肯定以义理为主,把制数与文章作为用以掌握义理的工具。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所以他把“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的门人段玉裁曾对此作了说明;“义理者,文章考核之原也;执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又说:“六书九数等事尽我,是犹误轿夫为轿中也”(段玉裁《戴东原序》)。为了掌握义理,戴震要求学者必须学好制数、名物、音韵等知识,借以深刻领会六经中的义理,甚至连一字一词都不能忽视,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戴先生年谱》)他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戴东原集》)“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经躐等。”(《古经解钩沉序》)
他讲得很清楚,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循序渐进,是学习的重要步骤;如果不掌握字或词,便不可能了解义理,所以他认为这就是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不能编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经典。由此也反映出戴震治学的严谨态度。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他说:“学不足以盖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以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为了很好地掌握知识,他要求学者获得“十分之见”。他认为:“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必究,本未兼察。”这就是说必须历史地、细致地、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十分之见”,才能有所获益。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他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正是说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由此可见,戴震的为人品德,也是值得后人借鉴。
三、简要评介
戴震对于教育问题本身没有像王夫之、颜元那样有比较缜密的系统的见解,对于教与学的问题也不曾提出多少具体意见,但是,他所提出来的见解,却是有创造性的。他一生从事学术,为清学中坚;一生从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他的思想中已含蕴着新的时代的教育要求的开端,这是非常可贵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虽不能完全摆脱旧约束,而且是在儒家的封建道德内立言,但他却在新的解释之中,扬弃了他认为旧的错误的东西,初步表现了一些新的方向,足以反映出当时理学教育思想已在没落途中,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趋向,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见到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教育家的积极意义。当然在教育思想上,他过于强调了读经,认为有志闻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可。这些缺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使他的思想受到种种局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6 05:5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