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5|回复: 0

禅 密宗及大圆满(越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4 17: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 尘





              (原载《禅》刊1995年第1期)



 

大圆满次第



  广义的大圆满次第包括了前行与正行,其前行部分多为培植见宗而预做准备,

或为清除细微障碍,包括若干深埋心识深处而自己很难、甚至无法觉察的障碍。

其力用与圆满次第相似,甚至过之,故也不广传。要注意的是有许多极高妙精微

深入的修法,十分殊胜,得之不易,若细分起来,仍是大圆满前行,例如近年有

人西行求法,得授法要而归,以为已得大圆满法。实际多属大圆满前行或加行。

前行与正行的分界为,凡确立及护持见宗以上诸行,为正行,否则尚属前行。如

果根据所闻前行部分,则易于低判了大圆满无上法要。又有人以为密法其见不透

彻,不如禅宗。此多因了解不足而来。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红教法典译成中文

的不多,中土人多无由得知。所幸一篇开显大圆满见的法宝,由藏地四教共仰的

龙钦巴大师所作的《实相宝藏论》,已由郭元兴老居士翻译为中文,有缘者可以

一阅,看看是不是与禅宗不一样。实际上红教对修大圆满正行于见上有极高要求,

特别是重实修实证,光是在语言文句上、思维逻辑上能得过的知见还不够。必须

要见心不二,见修不二方可得入口诀部正行之门。或问,要求这样高岂非没人能

入手了吗?倒也不是。对已具备必要基础之人固然可以直入正行,即使稍有不足,

红教设有方便,可以向上接引。但无论如何,大圆满正行要求行人于各方面均有

相当好的基础,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行人正见已具,又于菩提心、禅定等均具必要基础(注,此条件并非苛刻,

许多人可以做得到),如果又有缘得具证量之上师传授,则入于大圆满次第。又

若无有,须待清除细微道障,则入于正行。大圆满之“大”字,非谓大小相对之

大,而谓无相待,不二,绝对。其正行是为行人遣除一切对待、分别、意度及作

意,直入实相。故正行之中,不观想,不持咒,不结印,不系念于三缘(乐,明,

无念),不执于四喜,就连圆满次第所修的气,脉,明点,细身亦在遣除之列。

行人初入时,会有无从下手之感。



  大圆满内分三部,《大无上庄严论》云“诸持心者为心部,持虚空者为界部,

若于道上无修治,此即口诀部心髓”,其中又以口诀部最为猛利,直截了当。心

部者,即心而起心性自然智,故于本觉智有所变异。其法要与大手印颇近,然大

手印用持印对境,而心部直判境即心性自然智,亦即空性,本净无染,故更直截。

界部者,直判一切俱为法性普贤界,更无其它。此部特生光明,以远离缘虑之要

安住明空双运。此二部已极殊胜,然依口诀部判之,心部尚属意度,界部虽不执,

仍不免流于意度,不如口诀部直契远离能所,轮涅不二之无分别本觉智法养空性。

须要附带指出的是,除极上上根人外,无论哪部行人在起手处都不离作意,而在

道上才遣除作意。若初不起作意则不免任病,而中途不予遣除则又落作病。出决定



  口诀部又分二,前一部分名“且却”,汉译“立断”,又译“般若定”;后

一部分名“妥噶”,汉译“顿超”,又译“当体用”。其重心在且却。以下当对

口诀部行人所须备之见行略加叙述。





五、且却



  且却一向为不传之秘,历史上每代祖师往往仅口耳传于三数个具器弟子而已。

然而近年来门开稍阔,已有阐述且却之英文书籍出版。但受英文译者程度所限,

各种译文水平高下不一,间有谬误。反观国内,中译本尚无多见。佛法兴盛于中

国逾千年,中土人多具大乘根器,岂有我中土行人反而不得见此殊胜法要之理?

笔者几经犹豫,终下决心为介绍。限于程度,所述或有未尽准确之处,愿有具眼、

具证量之大德为之指正,则无谬之法广布中土,大众幸甚,笔旨幸甚。



  对真如佛性,红教从三个方向开显。三者是一,一亦不立,分三而说只是方

便,真如之本质有人译作“体”,是为空性;真如之本性有人译作“相”(不太

妥当,易生误解),是为朗然自照之本觉智;而真如之显现有人译作“用”,是

为法界万法。行人若寻“显现”而修,即几乎不可避免地落入对待,极难顿超能

所,但易于上手,是为渐行道。如果行人直趋“空性”而修,则为真如门,最顿

最速,但空性不可被观察,自性不可得,除极上根之人不得入门,无处下手。唯

有依本觉智而行,入手稍易,又不迂回,此即俱生智见之方便,与禅宗之“即心

即佛,非心非佛”异曲同工。但这里不可将六识思维心误作本觉智。本觉智朗然

自照,却也不是光明相,但与禅宗之“自性”、“本心”全无二致。

 

    前面说过,唯识,自续及应成见均为正知见,但大圆满正行却要求行人具备

俱生智见或大圆满见。红教特地将后二者称为“见宗”以示区别。古德云“当下

一念显空性,少物微尘不可得,顿超能观与所观,我得如是之见宗”。实际上,

当唯识见与自续见得以与心地相合即成为俱生智见,而应成见与心地相合则成为

大圆满见,又称大中观见。要与心地相合,行者须明本心,与仅由思维逻辑所成

之见本质不同。禅门有类似说法,称仅由思维而得之见为“由阴界里捞得”。就

彻底而言,俱生智见较大圆满见有一尘之差,但在接引人上独具便利,相对易入。

而行人在且却正行之中必然将俱生智见趋入大圆满。倘若直接由应成见上手,因

只破不立,行人非具十分猛利之根器不得易入。



  且却为无相法,虽无具体之行法却大致仍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中为破除

第一个难关——体悟本觉智,确立见宗——而设,尚非真正正行;第二阶段为且

却正行,却又无可言说,强说,则为让行人“修学无住行”。



  1.入手阶段。若行人已明本心,可跳入下文确立见宗处。这个“明本心”可

以依禅、依密、依因缘而得,均无不可。若尚未体悟本觉智,大圆满口诀部的殊

胜方便是,可由具证量上边师直指开显,然而也不可存偷心,以为可依赖上师给予,

如此则为心外求法,反不得悟,所以在上师直接之下多有豁然而朗之学人,也有

时经数年屡指而不得者。此多为基础不齐,正知见建立不够全面,不够“正”者。

总之,定要明白本心方可进行下一步。



  既体悟本觉智,上师复考核。让学人将过去学会的关于空性真如佛性的正知法犯法

见与本觉智相互印证,检查是否有不合处。若有不合,前必有误,须详细检验校

正,甚至彻底重来,直至一切无误,以防所悟不真,此一检验极重要又行无定则,

本身即是让学人将正见与本觉智之体悟融合不二的方便之一。若无此校验,行人

以后易落细微常见。若一切无误,学人则开始体悟到本觉智即空性,两者不二。

此时,上师让学人放下过去所学的一切知见,而代之以对空性本觉智的直接体悟,

从而成立“见宗”。这很象人吃了糖以后,先前所学对糖的知识,如“白色晶体,

溶于水,有甜味”等等,全被对糖的直接体验所取代,不过这种直接体验很难转

达他人,强要说则又成为“白色晶体……”等等语言文句了,没吃过的人不知所

云,吃过的人一听便晓。这种集知识与体验为一体,不再依赖思维逻辑而对空性

本觉智的体悟,即为“见宗”。在这一过程中,预选建立般若空性的正知见是必

不可少的,否则见宗无由建立。但仅仅正知见又是绝对不够的。此一阶段大约相

当于禅宗的“得个入处”。



  2.正行阶段,正行无相无作无住。行人初得见宗,利根者一了百了。余者,

因无始串习,妄心攀缘不止,不能无住,行人正是要学个无住,可是无住又怎么

可以修学?修学即非无住!于此上下不得进退失据处,口诀部亦有一融合智慧与

方便为一体的台阶:保持见宗不失即自性定。这里,不可忘失的是见宗而不是知

见。见宗不是相,不是念,不是缘虑,不是推理逻辑,不是分别抉择,说似一物

即不中。但是见宗既不异于空性又不异于本觉智,不失见宗即是住于无可住之空

性之上,正上修学无住,其妙处须细心领会方可体察。开始保持见宗不失时离作

意,后渐遣除,实修于此之人将对无自性义产生亲切体会,本觉智日益朗照,光

吞万象,而对佛陀之教诲,渐渐亲知其不谬。此阶段实为关键,行人在对“不失

见宗”稍加熟悉和稳定之后,必须在座下日常万物之中时时刻刻行持。正如第三

代大宝法王所言“明白本心尚不甚难,难在护持不失”,连六祖也须十五、六年

保任。然而这种行持实为成就之正行,见修不二,见行不二在此得到实行,诸佛

菩萨无边神通大用以此为基,三身五智由此开显。故《椎击三要诀》开宗明义,

以三句话总括为“见宗广大无有量,定即智悲之光明,行即如来之芽苗”。此非

仅指三位祖师之名号,实已将口诀部之要领包括无余。顺便提一句,“椎击”为

“卓钦”的音译,藏语之中卓钦意为大圆满,椎击二字在汉文中又有“棒喝”之

联想,甚妙。当在动境中离作意而见宗不失时,则进一步体验无生义,转入起用。



  为帮助初入且却之行人检查自己进度,口诀部将且却正行分为三种进程。这

不仅对且却行人,对光明大手印及禅宗得入处后行人也都极具参考价值。



  (1)识妄即止。行人初得见宗,常在忘失中,执于迷境,每当发现则需猛

力,才得提起见宗。然而旋得旋失,反复不已。提起之时,因作意猛烈,妄念必

须顿止,此即识妄即止。古德述及牧牛时有云:一回入草去,暮地牵将来。正可

为此写照。此阶段稍加巩固后,行人如果去看公案,可以看懂些,因见宗已立。

但若上禅堂应对堂头和尚,也许应得一二句,几句后必随言句而去,失宗。要吃

棒,自救未得。



  (2)蛇结自解。蛇不怕被系成个结,它自会解开。功夫渐深,见宗可以保

持较久不失,其间作意己弱,失后再提也不花力气。在不失见宗之中,思想可以

起起落落。当其起,如云生于空其来无相;当其落,如云散长空其去无所。自起

自落不碍虚空之广大清朗。此时行人对无自性义体证真切,于无生义如雾中看花,

虽见不切。此时如果应对禅门宗匠,行人不时或可出惊人之句。然而,脚跟未落

时,时有失宗,尚须努力护持。



  (3)贼入空屋。湛然常在无须作意,本觉智虚明自照光吞万象,思想起落,

内外诸相,随机应对等等,不过是因缘聚散,无能再起迷执,如同贼入空屋无能

为害。唯于无生义虽得,只是尚未圆满,还不能行同诸大菩萨,于度生中起无边

神通大用。然而堪为人师,住持正法,引导后学。此时之修士本觉智亦不立,入

于大圆满见,启大圆满觉之门。



  上述三进程后,修士分两路。一路转修妥噶,下面谈;一路仍依且却。进一

步的情况非实证之大德难加言诠,笔者无力介绍。但其必然方向是趋于空有圆融,

空有双超之圣境证量。总之,且却之正行以“见宗”为核心(切勿于此执实有),

凡护持不失的任何行,均为正行。反之,即为歧途。例如无念,禅坐之时若无念

而不失见宗为极殊胜之正行。若仅无念,见宗亡失,即为禅家所讥“在黑山鬼窟

里做活计”。又滞于蛇结自解处,倘若以为“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念”即

是,则为大误。此仍六识思维心之用,只是稍为精细些,离趋向解脱甚有距离,

万勿自误,而于无上法要续生诽谤。但倘若于每一念起落之同时,体悟其空性,

则正是不失见宗的另一说法,为极殊胜行,可见,正行与否差别细微,故而禅德

有云“毫厘相差,天渊相隔”!不可不谨慎。





六、妥噶



  妥噶为口诀部之顶。修士虽依且却可以上求佛道,但多数会在适当时转修妥

噶,因妥噶极其迅速猛利。历史上许多大成就者于且却上化的时间常为妥噶的五

到十倍。妥噶是为空有圆融,即相即空的圣境证量,同时完全脱离分别抉择及作

意痕迹。然而,行人若无且却基础,即不可能修妥噶。即使使用些技巧,修出些

相似景象,因无自性定,也非真实,不可自欺。“化虹而去”之说也不很准确,

虹光身所表证者应为无来去,非去来今。



  大圆满口诀部介绍到此。笔者虽仅略涉皮毛,大概也可看出其殊胜难得。但

此文用做增加点知识则可,用以试修却万万不可。密法修行非有具证量上师灌顶

不可,时至末法,此等明师可遇而不可求。读者切不可因心急而乱拜师,致为伪

师骗子所误。其实分别骗子不难,只要看他的见与行即可。





七、大圆满与禅



  在密法中大圆满位居极顶,然而与中土教法关系如何呢?历史上藏地曾有许

多对“和尚见”的批判;批判一种由一位禅宗大德带入西藏的教法。国外现今有

若干自以为中观应成见的,至今仍好为此种批评。然而红教不同。数百年前,

教中兴之祖,著名大成就龙钦巴尊者(龙钦心髓即由他传下)在《实相宝藏论》

中明白说道:“大阿阇黎和尚所说,劣慧之心所不能容:于实义中如是而住,诸

下乘人于秘密法心不能纳,遂起诽谛”,可见评价禅宗教法之高,当今红教法王

贝玛诺布更明确说:“大家不要以为大圆满法在汉地没有传,历代以来中原依大

圆满修至佛位者,有数千人之多”,这当然指的是禅宗。不仅评价高,干脆已认

同禅与大圆满实为一家了。



  本质上禅与大圆满实无二致,若硬要究其差别则有两处,其一,在开示后学

时,禅宗为防人落边见,多用遮的方式间接表达,技巧上有点象中观应成派;而

密教为接引更广根器之行人,多以开显的方式明讲,其实禅宗于“第二峰头略露

消息”是同样的做法。在这一点上,密教反而“显”,显教反而“密”了。其二,

在引后学明自本心时,禅宗稍侧重于六根门头悟取,而密教稍侧重于在深入正定

时现量。然而,两者于此均不偏废,只是今在末世,禅门高峻难入。而密教广设

方便,不论何人只要自己愿意修,密法之中必可找到适合的次第,故应机广大,

然而禅密均是无上法,合则两利,可为复兴中华佛教创造新局面。故当今中土密

教大德,如钱智敏,朱慧华,黄念祖,元音老人等诸上师。无不倡导融会禅密,

禅体密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5 03:3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