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3|回复: 0

拍场上的中国书法为何不能与国画平起平坐?(孔祥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17: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祥祥


近两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拍卖市场也日渐红火,收藏逐渐成为部分中上阶层人士投资并借以修身的重要领域和手段。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书法与国画当然成了国际与国内拍卖市场上的宠儿。但是,相比较于目前正热火朝天的绘画领域来讲,中国书法市场似乎显得过于冷清,这项流传千载、与人们的生活更为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为何在当代文化市场上受此冷落、始终未能同国画有平等的地位呢?

拍卖市场上的中国书法与绘画

在当前的拍卖市场,尤其是国内的文化拍卖市场上,中国书画作为一个整体无疑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块领域。但我们无须仔细而是只要稍微浏览一下现在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就可以看到,目前在市场上火暴上演的中国书画热毫无疑问地是在国画主导甚至统治下进行的,而中国书法却仅仅作为“穿插”其中的“点缀”而存在,似乎只是以此来显示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不分家的旧理。
尤其在近现代及当代中国书画的市场上,近两年其发展的速度和火暴的程度都到了让人眼球都跟不上的地步。但是,纵观各拍卖行的大型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国画几乎都占到了全部拍品的90%以上,无论是从其绝对数量上来看,还是考察其具体的成交价、成交率等各种数据,中国书法相对于绘画作品来说都少得可怜,这些都无疑地证明了国画在当代书画市场上一统天下的地位。
在各大拍卖公司中国书画尤其是近现代以至当代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这种国画统领天下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仅举一例:在中国嘉德的2005秋拍中,11月5日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第一部分的拍品共有247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画作品,而书法作品总共才只有不到十件;在第二天进行的第二部分的436件拍品中,书法的影子也随着总数的加大而稍稍多了一些,其中刚刚谢世的中国文化界、书坛泰斗启功的作品占了相当一部分,另一大块领域则被一部分书画双长但主要以画作名世的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溥儒等大家的几件书法精品所占据,除此之外只有几位近现代书法名家于右任、沈增植、沈尹默等人屈指可数的几件作品在那里独立支撑中国书法的门面。而与这种寂寥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近现代国画界的几乎所有大师级人物的精品画作都在这里登场,并以压倒性的优势让前者显得更加势单力薄,仅就这简单的数字来看中国书法就根本无法有与国画平起平坐甚至双分天下的可能。更有甚者,在其11月7日将举行的“中国当代书画”拍卖专场中,全部108件拍品无一例外的均为国画作品,书法以全军覆没的颓势未能占得一席之地。事实上,这种“重画轻书”的现象其实并非罕见,甚至早已成为业内外的“共识”和普遍规律。凡只限于现当代作者的书画拍卖会上,似乎都只有现当代国画家的位置,在今年8月中拍国际进行的“当代中国名家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全部88件拍品也同样全为国画,而未见书法的丝毫影踪。
在其他如北京荣宝、北京翰海、上海崇源、北京华辰、上海敬华等一些以中国书画拍卖见长的国内各大拍卖公司历年的历次拍卖会上,我们都很少能从中寻觅到书法的影子,相对于备受追捧的国画作品来讲,其成交价与成交率也是少得可怜。书法已完全成为了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它们仿佛就是为了“书画”一词的相对完整才得以被保留的。以此观之,似乎凡中国书画的拍卖会都可改称为国画的专场拍卖了,且毫不为过。
同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并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并行而互补的同时发展的书法与国画竟会在当代市场上受到对比如此鲜明的差别对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层次的,除了有艺术形式本身的原因,还有许多长久以来的人为因素所形成的阻碍。书法市场就像一个羞涩的待嫁姑娘,虽已上骄,却始终未能摘下那块引为遮挡的红盖头。

中国书法为何不能与国画平起平坐?

书法家身份的尴尬

中国书法与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与文人、宫廷等社会上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项艺术品的拍品中,它们往往被视为是最具人文性和文化气息的。但是,也是由于这历史的原因,中国书法却不得不长期以来都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上。
历史上的书法家大多兼具有政治家、文学家等其他更为重要的身份和社会职能,书法只被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是文人借以获取其其他社会地位的手段,专业的书法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长久以来,“书法家”只能作为其他“家”的附属,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书法家”或说“职业书法家”总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症结所在。书法家以文化、学识为先,否则即是“书匠”,而不对等的是“画匠”一词古已有之,且早已是一项正当的“职业”了。画家可以没有多少学问,但书法家必须有相对较高的学问;绘画可以作为一项正当的职业,而书法自古以来都只能作为一种素质的象征、身份的附庸。这种身份划分上的传统差异造成了书法家在当代社会中难以转型的历史性尴尬。
当代社会对这种文人传统的继承从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于各大专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设置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书法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美术作为一门专业甚至独立的院系从近代教育伊始即业已存在,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得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发展;而书法却始终未能在此专业教育领域与美术分得一杯羹,直到近些年才掀起了各院校开始兴建书法学院、将中国书法独立分科的风潮,但为时已晚,至少在最近十几年,书法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依然稀缺,而这种专业教育下的专业意识更将在一个更加长远的时期内继续束缚书法的市场化发展。
到了文化领域已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很多书法家仍旧死守着“书法家”的历史原则,将“卖字”视为文人不屑一顾的行当。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能够进入正式大型拍场的当代书法家屈指可数,而一些优秀的当代画家的作品则早已攀升到了堪与某些古人比肩的价位。这里不得不承认书法家自身观念的因素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
有鉴于此,目前中国书法市场上交易的主要形式也依然停留在登门或托人求购、借助于笔会或画廊代理、私下交易等“传统”方式上,这又在另一种层面上实际满足了一部分书法买家、藏家的需求,反过来继续阻碍书法拍卖领域的发展。

旁观者对书法艺术性的认识尚模糊不清

鉴于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的独特的物质依托,其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定位与分界在大多数人眼中始终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也就在一定层面上大大削减了书法艺术的受众群体。购买是创作的动力,同时也是这个领域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旁观者对于书法的正确认识,书法市场的开拓策略再完备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由于历史的原因,书法的主要功用并不是装饰,更不是拿来收藏。毛笔是用来写字的,而写字是用来记录和创作文学作品的。只是在“写字”的实践中,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某些独特美感,并且开始意识到了这种美对于其自身文化修养以至社会地位、名望的抬升作用,而开始从汉字审美的角度来审视和欣赏一件书作,由此一些人开始钟爱于此甚至独好此道,因而产生了历史上很多不朽的书法大师。但是,虽然对于书法的艺术价值,古人早已认识得十分清晰,但这种认识依然与今人不同:“写字”的实用价值依然排在毛笔的功用之首,而其创作价值只是一些文人闲暇时借以修身或交流、应酬的工具罢了。在当时的百姓眼中,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才会写字,“这个人识字”更是一个人文化含量的标志,而没有太多人会注意到他字的好坏;而“这个人字写得好”则意味着他是文人士大夫中更高段的而已。
但到了近代,西方开始传进了更加方便和简易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于是毛笔作为一项实用和使用工具开始逐渐退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舞台,识字和写字也随着教育的普及而变得再没有那么神秘。写字的实用价值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扬,而书法的艺术价值却至今仅在小范围内被关注和认同;毫不费力的“写字”几乎人人都会,而写得如何则在更大层面上成为了一个人个人学习、积累和修养的问题。书法到底是不是艺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主观而又不太明确的定位。
从旁观者一方来讲,很多人依旧没有认识到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效果和巨大的艺术价值,所以很多藏家依然把眼光主要停留在对绘画及其他发面的投入上;而从书者一方来讲,很多书家本人都是“兼职”的,真正把书法艺术当作职业的人仅在近些年才有所涌现,但仍然不是这个群体的主流。一项艺术不管要在哪个方向上有所发展,没有一定的人群作为创作和购买的基础,这种想法都将在当今社会寸步难移。
书法有其独特的技法、完整的形态体系以及独立的审美方式和文化内涵,作为一项可创作、可收藏的物质形态早已被世人所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讲,说其不是艺术是万万说不过去的。但问题在于,在大多数人眼中,这种“抽象艺术”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与绘画作品相比依旧相去甚远。如何从书法的角度上让人们认识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才是进一步开拓其拍卖与收藏市场的关键所在。

书法审美标准的难以确定

与书法家和画家在身份上暂时无法做到平等相对应的是,书法在艺术审美标准上也有着很多与国画相比导致其处于劣势的因素。
绘画作品的描摹对象是实际的人物、事物与景物,即使抽象画也有一个固有的、客观的“形态”上的束缚,尤其中国画更是以描摹实景为主,这就使得其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更具有直观的认知性和使最广大人群相对比较容易和直白理解的可能,虽有重于“形似”者、有重于“神似”者,但总归有个“似”字作为其创作的基本点和本质依据或说物质依托。
而书法的创作对象是汉字,除了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和部分金文以外,后来经过一系列发展和演变而得来的“现代”汉字已经几乎完全看不出其“象形”的意味,而是变成了与西方字母形式的文字“殊途同归”的抽象记录符号。书法风格和形式的多变,书写技法的难以把握,汉字线条中所蕴涵的极为抽象的所谓神韵、性灵等中国传统审美概念的不易捕捉,这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于书法作品的评审标准具有了某种不确定性,也使书家本人与观者、买家之间无形中多了一道认知和体味上的阻隔。同时,要在一个限定的“形”中注入自己的理解甚至创造,稍不留神即可能走上歧途,这也为书家自身的成长设置了相对较大的障碍,为书法本身的发展框出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所谓的“现代书法”仍然没有被最广大的书法人群所认同,而抽象绘画却众所周知地早已成为了国际上现代艺术的领军者。
由于这种“生而有之”的根本性差异,决定了书法与绘画在学习与创作、继承与发展、审美与鉴赏、开拓与创新等各个方面的极大不同。虽然“书画同源”之理古已有之,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源头”却实在不知指向何方。
国画的审美标准早已有了一定意义上相对比较规范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界限与观念,而中国书法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艺术审美方向上的一大难题,个人的喜好和偶然的视觉碰撞大大加剧了在书法评赏过程中个人因素的作用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
审美标准既难以确定,其市场价值自然无法作到权威的认证和衡量,这成为了当代书家中只有极少数几位已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书法家——其中不乏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的威望在起作用者——才能进入由古人书作主宰的中国书法拍卖市场的最重要因素。古人的作品毕竟有限,当代书家资源的开掘又无法做到充分和权威,中国书法市场靠什么来继续维系和发展呢?

如何开掘中国书法市场的最大潜能?

中国书法市场的相对狭小,从相反的意义上来看即说明了其开掘潜能的相对较大。在国画拍卖市场已经日渐趋于定型的同时,中国书法向正常化、规范化交易的迈进其实还处于第一阶段的起步期。尤其在当代书法领域中,有待开掘的资源和市场其实是无限广阔和巨大的,其关键之处在于各方有志之士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新媒体的介入是书法市场发展的救命稻草吗?

随着上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大众传播的理论在一定层面上开始了又一轮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的空间、自由的环境、多维的视角、即时互动的交流方式、空前广大的主客方群体,具备此种种特征的高科技催生下产生的人类交流与活动的虚拟空间,构筑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互动平台,为社会中的每个人创造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同时也为任何一门艺术、学问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一种全新的发展角度和模式。
正当网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的时候,中国书法这个深深浸润于传统之中的古老艺术也适时地闯了进来,在网络上大展拳脚,重新散发它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书法爱好者通过互联网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书的心得体会,书法类网络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异军突起,大有与传统媒体一争高下的态势。
作为历史悠久、在人们心目中最具权威力量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到热、转而再度由盛入衰以至日渐趋向没落的大风大浪,它们的职责始终停留在以报道、介绍为主的单向传播阶段。时效性不足、与读者沟通较少是它们的主要弊端所在,单纯的“告诉”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读者日益挑剔的接收中枢。于是,各种书法类的网站、论坛应运而生,开放互动的交流方式、快速即时的沟通效果,吸引来了大批书法爱好者的加入,也预示着有关书法市场的一种新的运作模式的全面启动。
网络对于书法市场的首要影响,在于人们通过网络扩大了自身的交际范围,从而创造了陌生人之间异地而实时交易的可能。
在网络出现之前,个人与个人之间私自的书画交易主要通过熟人中介或对于名家的慕名拜访等方式,其交易面的狭窄、交易量的有限是不言而喻的。而网络恰恰最有效的打破了这一惯例,它使得天南海北的人有了认识、交换或购买对方作品的可能,同时将交易双方的范围由少量已被确定的名家与藏家扩展到从事书法创作和喜爱书法艺术的每一个普通人:只要你的作品有人认可,你就可以以创作者的身份占领网上书法市场的一块阵地;同样,只要你热衷于收藏,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网络上大肆收罗,也许你所相中的今天的初学者就是将来的书法大师。
民间的书法市场在网络上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但这还只是书法所应占据的中国艺术市场上的一块极小的份额。书法类网站、论坛简单地只满足于论坛的点击率、发帖量,其最好也不过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们自娱自乐的园地,书法网络自身媒体意识的觉醒才是书法在新的传播方式下得以长足发展的催动力。
当书法类平面媒体大多故步自封、停留在从前的运作模式的时候,当画廊、拍卖公司对于书法的交易前景并不看好的情况下,书法网络应该承当起作为新媒体的任务与责任,对于书法市场的建构与完善起到极为重要的一个推动作用。
首先,书法网络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易的平台,还应是相对权威的仲裁和交易方。“书法网”在这方面成为了引领中国书法网络朝正规化、市场化方向运作的弄潮儿。与书家签约、代理书家作品、销售图书及笔墨纸砚等书法相关商品、开设可出租网上店铺、开设网络商城、发行杂志等等一系列举措让众同行愕然,同时也为书法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为书法市场向更广领域内扩展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模式。
其实,艺术家代理模式在国外早已发展成熟,既有利于艺术家全心投入创作,也有利于艺术市场的规范。只是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除受地域、规模限制的画廊代理外,其余流通媒介的介入还属于新生样式。书法网络踏足这一领域,无疑填补了中国书法市场上的一块空白,以自身的媒体公信度作为信誉保证,凭借不受现实空间限制的开放虚拟交易场所,其影响力显然是之前的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
其次,书法网络借助自身的全球互动优势,对于书法以及书家的宣传也是促进书法市场繁荣的重要一笔。
一个市场的成长,其首要前提在于买卖双方的了解与互动。从卖方来看,既是要走向市场,则书家本身的宣传必不可少,将自己关在独立而封闭的创作空间中,其人不为人知的同时则其书也必然无法在市场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买方来看,书法受众群的大小对于书法市场的放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上的书法也应该能够代表中国书法以及书法理论的最高成就水平,则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书法艺术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体味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另外,书法市场不能只停留在民间交易、网络买卖的层面上,书法要走向国际市场,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更多方面的支持,就必然要在拍卖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与中国画等其他艺术样式等同的地位。进入拍卖市场是中外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在当代市场上成熟和得到认可的最终标志,同时完善而规范化操作下的拍卖体系也有利于反过来促进该艺术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书法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书法市场的范围,但对于书法进拍场的助推作用却还没有完全显现。书法网络交易的火暴才只是刚刚开始,且还停留在小额、分散交易的方式上,尚未达到足以引起业界重视和多方参与的程度,拍卖领域更大块的交易是不放心听从这样一个小辈的指引的。或许只有当其自身的发展已经达到成熟,并在事实上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书法市场的走向时,它的影响力才能够有效的显现。
新媒体对于书法市场的介入是一剂催化良方,但不是救命稻草。书法市场,尤其是其拍卖市场的真正崛起,国人任重而道远。

以人为本——助推书法市场发展,人的意识是关键

就作品资源一方来看,目前已被社会认同的老书家为数虽然不多,但其作品数量相对古人来说却不止百倍。这些人大多在文化艺术领域有较高的威望,作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套路并已入佳境且渐臻完美,质量上有保障、认同度上有相对广大的受众群体、收藏价值上也基本已经有了最低标准的确定,所以这部分老书法家的作品应该成为今后十年甚至几十年内当代书法市场上的重要一支。但是,由于传统因素和某些历史理念的制约,他们的潜能尚未被完全挖掘,这也是人为因素很难改变的痼疾。同时,部分藏家也应认识到其深藏的巨大价值,现在开始收藏为时未晚。
与老书家形成对立的是,现在中国书法领域中的很多中青年书家已日渐显示出了他们的实力和独特的风格魅力所在。虽然由于种种因素,他们的作品还很难被主流的大型书画拍卖市场所认同,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正在以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他们的作品价位也以每年上涨百分之二三十的平均速度向上提升,这一部分即是我们最应该开掘且蕴藏着无限潜力的重要领域。
一方面,中青年书家应该有提升自身作品艺术含量的同时向市场靠拢的意识;而另一方面,拍卖公司和媒介、市场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借以发展的桥梁,这也是完善当代书法市场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到,以实力中青年书家为主要构成的“职业书法家”群体已经或正在逐步形成。仅就北京一地的情况来看,小有名气的如回龙观、通州书法家群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人员的平均素质水平、艺术影响力,都已经基本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创作群体所需要的高度,这与当年中国现代艺术家的成长踏上了一条近于重合的道路。所不同的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发展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各种传播方式的发达给创作者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展示空间,国人对于艺术的重视、对于审美的多元容纳也为创作者自身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而良好的环境。作为未来中国书法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承担起创作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的责任,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与市场的合作力度,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语境下营造一个书法发展的新空间和创作——市场——收藏——再创作的良性循环模式。
书家自身的努力大半在其艺术价值的完善,而走上市场的道路则必须有社会其他人员和机构的通力配合。拍卖公司、画廊等社会机构作为书画作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书画媒体及其组织的交流活动等作为书家与作品宣传的主要手段,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对于社会、对于书画收藏界的潜在而巨大的主导性影响,媒介经营者的意识与决策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大型的拍卖公司能够在单纯关注成交率的同时开始重视尚未成名的中青年书法家,画廊代理及代理人机制逐渐成熟,书画宣传界的国际化竞争态势的形成,权威书画媒体的当代性意识与国际性意识的及早确立,都将对当代书法市场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购买人群的角度上来看,目前对当代的书法领域的整体水平、风格以及其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准确的认识和预测的藏家还在少数。如何使购买者不再盲目投资,而是从需求的层面上促进中国当代书法市场的发展,应该是所有书画中介机构和书家、买家本人都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中国书法作为我国传统国学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应该得到藏家与市场的认同,还应该在最广大的人群内得到适当的普及,形成一个良好的基础性氛围。书法艺术的“神秘”深深影响着受众对于其艺术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判断,“看不懂”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其卖方市场进一步扩大的绊脚石,“不确定”更使得一件书法作品在收藏者眼中难以获得正确的价值评估,即便是国内外响当当的大收藏家,对于现当代的中国书法领域也只是仍然停留在浅尝而未敢深入的阶段。此时,对于书法的普及性教育、大众化推广即成了书法界以及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艺术从来都不应该是只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缺少了当代大众的关注、理解和认同,任何优秀的“曾经”最终都只能沦为博物馆中被保留的历史符号,就如京剧一样,真正的“挽救”在于普及。只有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对于书法艺术有一个基本而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当藏家本人可以独立确定一件书法作品的审美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时,则书法市场的繁荣将指日可待。
其次,书家本人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发展程度与方向。
书法风格领域的难以扩宽从来都是历代书者潜心而不得的根本。前人的成就是学习的榜样和向导,同时也是难以挣脱的限制和束缚。纵观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大多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开创出自己独特的技法、风格的开流鼻祖。一味地模仿古人最终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制作”,而谈不上“创作”;但若想脱离古人的桎梏、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扎实的功底和对于艺术的敏锐感知与创造力又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只会走上另一极端的误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凡是流传至今、仍在不断被后人学习与借鉴的书法作品,无一不是雅俗共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人们在观赏它的时候总是能从其中找到不同的、新的韵味和感觉。这种精品的概念不是精英意义上的,而是大众意义上的,曲高和寡的结果并无异于敝帚自珍。其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了这条康庄大道,沿此向前,则历史上书法繁荣的景象将在当代社会中进行全新意义上的重演。
另外,在当今的中国书坛上,仍存在着很严重的官本位、星本位现象。很多买家由于对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的不确定,难免凭着该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来评判其在书法方面的价值;同时,很多官员和其他社会领域中的明星人物则借助了人们在书法投资上的盲目性或有意的某种功利目的,大肆宣扬、炒作自己的作品,抬高自身的文化含金量。这不仅在买卖双方之间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不等价交换”,影响书法市场有秩序、有规律的进行,更是给大众对于书法艺术的了解和认识造成了一个扭曲的印象,妨碍了对于人们的正确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向的培养,甚至还会因此而影响到书法审美角度的发展方向。不除此恶疾,则书法总要受到非艺术因素的制约,书法市场的形成也将无法达到稳固和完善。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除遵循其固有规律之外,人的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中国书法市场的形成、发展与扩大必须靠书者、买家以及媒介决策者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8 09:5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