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8|回复: 0

书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载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0 10: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这是中国先哲们对于无所不包的“道”的最简要的解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者,即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内在矛盾,故“冲气以为和”,则是事物运动中的矛盾统一,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的。
  文字,作为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怎么估价也不过份。经过中华先贤们的不断努力探索,终于找到了“方块汉字”这一归宿。而书法,作为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与一体,作为中华民族最少受外来思想影响的传统艺术,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方法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她是那样质朴,质朴得和普通中国人的性格一样;她是那样深奥,深奥得象哲学家的玄谈妙理一般。“山川草木反复于尺寸之间,日月星辰回环于尺牍之上”(蔡希综《论书法》);“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趢连而埽撩”;“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欧阳询《用笔论》);她是无声的音乐,静态定格的舞蹈,抽象的绘画,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旋律。
  书法,是以文字的点线组合抒情达意的造型艺术,她具有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书法的灵魂在于“抒情”。她起于点划用笔,基于单字结构,成于章法布白,美于风神气韵;既要求工于一笔之内,又要寄情于点划之间;既法度森严又变化无穷。书法的灵魂及其三要素无一不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书法起于点划用笔,“用笔者,笔画运动之法也”(徐谦《笔法探微》)。中国书法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她亦刚亦柔,至刚至柔。关于用笔,前贤论者甚多。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鉤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澹而雍容,内含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矩芒”。用笔的中锋与侧锋,外拓与内[扌厭],涩于疾,方与圆,藏与露,用墨的润与燥,笔意的沉着与痛快,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阴阳合和”的对立统一规律。“中锋用笔,侧锋取势”的用笔与中国古代兵法“以正谋,以奇合”的思想如出一辙。所谓“方圆兼备,藏露互见;忽涩忽疾,将枯将浓”等,无不讲求平衡阴阳,以期达到刚柔相济,气血调合,形神兼备的起点与归宿。赵孟頫说“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书法的点线,她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蕴的,是我们的祖先有意识乃至无意识、潜意识支配下创造出的心线;她蕴含、反映着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美的理念及美的法度。古人提出“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划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撇如陆断犀象,竖若万岁枯藤,戈如百钧弩发”(传卫铄《笔阵图》);“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仅就一点而言,便有“立点”、“侧点”、“提点”、“长点”等多种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都是用自然现象和形态来描述点划的形态,并以此来作为“美”的准则,这正是“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观念的体现。
  书法基于单字结构,“结体者,迭笔成形之法也”(《笔法探微》)。书法结字讲天覆地载、迎让朝揖、倚正向背、纵横呼应等,在字势上书法讲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谱》)。要求密处不犯,疏处不离;计白当黑,调匀点画;点划呼应,顾盼有情。其中“计白当黑”,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哲学思想在书法结体中的具体反映。在紧守中宫,重心平稳的基础上,极力追求斜侧变化,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阴阳合和,水火既济,这里结字字势美的法则、规律和天地万物之理都相通了。这里既讲对立统一,又讲因字成形,道法自然,“谓如‘東’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应“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姜夔《续书谱》)。蔡邕《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法结字与天地万物之神韵通过意象思维的思路飘浮完全相通了。
  成于章法布白,“分布者,迭字成行、行成片之法也”(《笔法探微》)。书法要求阴阳调合,气血暢达,以“字里生金,行间玉润”为美的典范。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谈到“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通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易经》云:“变则通,通则久”;章法的要害就是“气息流淌”,就是前后照应,静中有动。气活则韵胜,韵胜则有神,这样的章法就“通久”而仍有魅力。结字和章法上都讲求“计白当黑”,就是要求书家要有意识地留心空白,精心空白。“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学画九论》)。空白所表现的空间意象不仅是为了烘托黑墨所表现的主体,而且有伸向宇宙空间无尽的遐想。在意象思维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空白里有着多层的丰富想象;计白当黑,以不写为写,无中生有,有中还无,这就是意象思维所创造的禅境、道境。从这一点上讲,最纯粹而又最丰富的黑白两色构成有中国书法,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书法之美在于其风神气韵。今之印刷书体亦美矣,但失于性情,其功能主要是其实用性。书法作为艺术则是“寄情于点画之间”。“中和”是儒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审美意识,阴阳调合是其总纲。“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和”,追求平衡与和谐,是中国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要求。书法家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也都是打破了旧的“中和”而建立了新的“中和”,从而发展了书法艺术。“气韵”是客观存在的生命变化的节奏与韵律;气流注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之中,气顺则和谐、自然、平稳、安祥、静谧、和平、繁荣,气逆则杂乱、躁动、不安、衰败。书法中的点划本身就是气息流注的表象,点划的虚实轻重疏密所造成的节奏就是韵律的基本元素。“意境”则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不是真实事物的实境,而是在书家心中、笔下、眼前所倾注的深深情意的意境。“用意者,综用笔、结体、分布,随一时之意兴而创成一体之法也”(《笔法探微》)。“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万仞之岩,自然意远”(张怀瓘《书断》); 我们说锺太傅字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 王右军“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大令“风行雨散,润色开花”,欧阳率更“八体振动,遒劲险绝”,颜平原“环伟博达,气象磅礴”,柳诚悬“金刚怒目,力士挥拳”;等,都是指其书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境而言。这种书法意境既有“一花一世界、一叶地乾坤”的多层次深度,又有“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的虚实相生的朦胧感。
  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在于“究天人之际”,主张“天人相通”,“天人合一”。儒家以“仁”为美,所以书法的创作者、书法作品的内容以及书法作品“字”的本身,都必有具有美的品德。所谓“心正则笔正”,“作书先作人”等,既是要求书者要注重个人修养,要有完备的人格美。颜真卿的作品之所以为历代所推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作人的大义凛然,“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创作的过程,讲求“五合”,即“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绚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书谱》),其中“偶然欲书”是指要有强烈的创作****,“五合交臻,神融笔暢”。创作的过程,书者心神必须融合到书写的内容中去,“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苏轼语),“写乐毅则情多怫郁,写画赞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这样达到“心手双暢,物我两忘”之境,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人身虽小,暗合天地”。人与身外之物都是在无极的宇宙,相对有极的范围内活动。书法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之一,也必然受着冥冥之中支配这个世界的大法则--阴阳对立统一法则的支配,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阴阳对立统一、气息流淌、意境追求、意象表现、中和为美的审美意识支配之下,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各类艺术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圣坛上完全相通了。
赞曰:
  道生万物,一阴一阳,冲气以和,相得益彰;
  为书之意,神韵为上,为书之法,载彼阴阳。
  用笔之道,方圆兼备,藏露互见,忽涩忽疾;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外曜峰芒,内含筋骨。
  结体之方,奇正相生,师法自然,因字成形;
  纵横有象,上下呼应,计白当黑,顾盼有情。
  章法虚实,疏密管领,接上递下,错综带映;
  气息流淌,内暢外通,行间玉润,字里金生。
  临深之水,使人神清,不测为妙,焕若神明;
  登高之岩,自然意远,五合交臻,意在笔先。
  作字作人,尚德崇艺,心手双暢,思超神逸;
  中庸之道,仁美备集,阴阳合和,天人合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3:4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