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1|回复: 0

书者之心(施百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0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百忍


     学书法,有难度。难在透过书法的艺术形象,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重量、人文修养。这是一种古典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向内的心性修为。现代人建立于利的基础上的价值观,是一种向外的索取,终将导致自我的迷失。文化传统,引导人向内看,看个人本来具有的价值。如果不知道从内心来建立,固然从小开始学习书法,但俗世的生活观念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内心。心建立在外面,就难以见微知著,体验书法精神。可以说,书法与个人的身心修为直接相关。在我看来,严守日常生活中进退、应对、洒扫的规范,学会礼让,作自己的主人很有必要。正由于书法是建立在内在心性的修为上,所以,外在功利与内在心性的天平很难平衡,也就是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书法的起点从心开始,如果将心建立在向外的功利上,同时又想写好书法,看来只能得书法的末流,而未能直捣黄龙,探得本源。我这样说,并非要显示自己的清高,只是指出其中的学习规则罢了。不过,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还能选择书法,已是善莫大焉。只有通过学习而发现问题,没有不学习就知道解决问题的。如果看到了心性的价值,明白了自身的意义,坚持从这个地方修为书法,无疑会写出好作品。

    学书法,干净己心。从洒扫环境到修养内心,是相通的。有时候,我们静静地写书法,看上去是安静的,但心中的杂念却非常厉害,以至于会写不下去。有时候,我们也会写得身心舒畅,在不知不觉中留住了时间,几个小时就像弹指一挥间。这时,我们体验到初步的安定,从中获得快乐,同时清楚那个内在的心性。心性需要亲自印证,而无法从道理上获得。努力转变自我的心,让心变好。这时,我们将涵泳出审美心胸,使人生充满了美丽。审美心胸与个人的生命感悟有关。譬如在静态结构的经典书法中充满着流动的力量。我们可以设定,这是一股内力不断地生发,并在其运动的过程中留下了痕迹。因此,静态的线条无不充满了动感。感知这种动感,找到一种方法将之表现出来,是为笔法。也就是说,笔法是书法的核心。笔法的产生,必须以平静的心来观照,这样才可能写出具有生命动感的线条,否则,就成了躁动。躁动是外力,与内力的动静相宜自是不同。因此,笔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操作,还具备了心的活动而显得气韵生动。

    时常读帖、临池,熟悉书法艺术形象,可以锻炼心的敏锐。使其一旦接触书法墨象,便能引发内在的感动,唤醒内在的心性。这既是艺术的,又是哲理的,更是生命的。生命的创造,在书法的过程中得以诞生,我们将因发现生命本身而充满欣喜。但我们往往受眼睛的遮蔽,当我们看字帖时,或许只注意其表象,而没有触及其实相,以为一笔一笔的笔画就是书法,而忽略笔画背后蕴藏的生命意象。内力与气势,在书写过程表现为一气呵成。线条本身的质感,是不可忽视的主体。或者偶尔写出连贯的模样,但没有提升到理性来认识,这就无法进一步看清自己,而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好比如不知黄金的宝贵,也会将之视作砖头抛弃。个人身上的优点,比黄金还宝贵,关键要自己看出来。否则,有可能将牛粪捧回家,以为可以在上面插上一朵鲜花,结果,鲜花很快就枯萎了。可见,知道与不知道相差很大。培养审美心胸,就需要看到并喜欢自身的优点,且长期养护它。如果没有正念,想埋头苦干也不行。在我看来,儿童虽然没有读很多书,但童心就像一块天然的璞玉,需要通过学习切磋琢磨。从这个角度说,觉知的心最为宝贵。觉知的心能化缺点为动力,不能觉知,有优点也无用。

另一方面,静坐也能锻炼心的敏锐。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就如同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笔锋上一





样。这时,可以清楚看见心里念头的起伏波动,但一切都随它而去,我们只是注意自己的呼吸。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回到正心、诚意,从而使自己平静下来。慢慢地,我们将学会与自我相处。这个方法,对于整天忙碌的人尤其重要。静坐中,心将一点一点地重新凝聚。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书法也是入静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人缺乏定力,让他写写书法虽然有点好处,但刚开始的时候,学习的人会感到很难受,乃至于不得不讲话,不得不走动,这是躁动之心的投射。止语以及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入门时就显得很重要。可以看出,只有将这颗粗糙的心变细了,才有德。德如同地基,想把房子建造得越高,地基要求越深。厚德载物,将影响到将来的前程。因此,内心的平静需要时时的修养,在平静中掌握知识,在平静中运用知识,自己首先做自己的主人,进而立人达人。至于建立书法形象,也会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可以说,平静是学习书法的大根大本。离开了平静,笔法只剩下技术,技术再好,也只能做表面的涂抹,而不能建造高大的楼房。虽然人在不断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平静,这是心性的常态。远离俗世,获得平静是一种方法;积极入世,获得平静也是一种方法。入世的平静,需要有稳固如磐石的德,否则容易随波逐流,变得麻木不仁。如果能够落实童蒙养正,无异于步入成功的人生。当前的基础教育,虽然也谈素质,但原先的成绩却变得更为隐蔽,教师摆脱不了体制的限制,心照不宣地将学生往作业堆里拉,往分数线上挤,结果学校的教育更有可能推出高分无品,人格扭曲的人,真是悲哀!从这个角度而言,书法的自我认识将使人获得宝贵的人和,这是将来做事情的基础。如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和的获取转化在书法线条中的意象会是厚重与质朴。一滑而过的线条,是心浮气躁的表现,也有可能是一种聪明,但在德的修养上,就谈不上了。每个人都离不开德,当我们能够观出书法线条里潜藏的德的气象时,是很值得贺喜的。纯正之气,深厚之气,不是刻意地追求得来的,而是不断地改善内心世界的结果,是自然呈现出来的。

    这样,当一个人对书法的线条越来越有感受力的时候,他的心也会越来越精炼。在古汉语的语境中,处处流露着古人之心的精练,大书法家的用笔,也极为精炼,字结构或者文章的结构同样地呈现出密不透风的严密,同时还有疏可跑马的精神延伸。在不能增不能减的结构中,无声胜有声,诗心扑面而来。古汉语语境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说得更为具体点,是经的基础。比照之下,古汉语的一句话,现代人往往就能写出一本书。从阐释的必要与意义来看,如果没有对文化传统的深切体认,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现代人因古汉语的精炼而生起的这份喜好之情,是无可非议的。稳定的语言结构与稳定的内在心性相统一,如果现代人远离古汉语的语境,一味地进行白话书写,则有口语化、平面化的特征。粗疏的心在这样的语境中容易四处蔓延,而很难进入德的体验。我们知道,书法的语境是古汉语,而非白话文,如果学书法而不读一读古文,无疑偷换了时空,就像是一个现代人穿上了古代的服装,再怎么样装还是一个现代人。可见要进入文化的传统,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像,还应有千载一心的会通。

当然,深入书法传统并不等于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变成古人,而应在人类精神思想的共通处找到接轨的地方。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说的就是这种会通,这是超越时空的心相印。当我们通过学书法唤醒了这颗心以后,将因为阅读了自己的心而不断地内转化书法经典的点线,同时也会外化为一种有意味的生活方式,使生活中充盈了人性的气息,笔下有古意,生活有古风。简言之,体验哲理,创新生活,尊重本然,回到当下,是书者应有的文化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4:3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