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01|回复: 7

[选刊] 南京网友痛批余秋雨钟山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0 11: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都市圈圈网

  论坛:余师太钟山碑文真是可笑!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有此碑文不如无!



  近日,著名学者余秋雨来到南京,受南京中山园林管理处邀请为钟山风景区撰写碑文,千年钟山从此结束了无碑文的历史。余秋雨钟山碑文今日在扬子晚报刊登后,引起网络一片哗然。多数网友质疑余秋雨的水平大不如前,与当年的《文化苦旅》有着天壤之别。今日,有网友“小生”在都市圈圈网论坛发帖痛批余秋雨钟山碑文,直言其碑文“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有此碑文不如无。”认为“钟山,其历史地位之重,不因‘六朝熏风’,不因‘南唐遗韵’,甚至也不因‘大明王气’,而在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自夏商周以迄元明清,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都只是改朝换代;到中山先生领导民众推翻帝制,肇建共和,始可言‘革命’。若论风景,其高、其大、其美远胜钟山者正多,如五岳,如黄山,皆是;而其所不如钟山者,恰在于它们缺乏钟山所具有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象征意义。碑文没有抓住这一要领,与钟山的历史重量全不相称,怎配立在这里!”

  在此附上余秋雨钟山碑文和网友“小生”碑文点评,以飨网友。



  钟山风景区碑文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余秋雨己丑秋文并书



  有碑若此不如无!

  小生

  阅12月3日《扬子晚报》,得知“钟山从此有碑文”矣,“著名学者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将于今日在美丽的梅花谷揭幕”,“千年钟山,从此结束了无碑文的历史”,精神为之一振。及至仔细拜读了这篇碑文,却不免摇头叹息:有碑若此不如无!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篇碑文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钟山,其历史地位之重,不因“六朝熏风”,不因“南唐遗韵”,甚至也不因“大明王气”,而在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自夏商周以迄元明清,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都只是改朝换代;到中山先生领导民众推翻帝制,肇建共和,始可言“革命”。若论风景,其高、其大、其美远胜钟山者正多,如五岳,如黄山,皆是;而其所不如钟山者,恰在于它们缺乏钟山所具有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象征意义。碑文没有抓住这一要领,与钟山的历史重量全不相称,怎配立在这里!

  其次,这篇碑文无妙想,无佳句,就文学审美而言,也乏善可陈。仅仅“乏善”,倒也罢了,偏偏它连最起码的“文从字顺”也没能做到。

  一开头便不通:“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这个“却”字,用得尤为欠妥。莫非作者想说“华夏大地,美景无数”,但“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却”只有“寥寥几处”而已?以我“华夏”五千年之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土地,难道“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名胜,就只有区区个位数么?

  结尾仍然不通:“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烟霞满纸”,本是赞美他人文笔优美的套话。揣摩作者的本意,是想说“对钟山烟霞而展纸为文,遂觉烟霞落纸,令我心旷神怡”。不料他疏于文言表达,说成“我才写了几句,就已经是烟霞满纸,美不胜收”,意思完全“走火入魔”为“王婆卖瓜”。

  笔者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觉得他的语体文还是写得很不错的。文言文虽然非其所长,但语体文、文言文都是“文”,面目不同,神理毕竟相通,水平亦不至于低到如此地步。时下商品“伪劣”者甚多,“名人”也难免有“假冒”。不知钟山风景区的“主事者”,在慕“名”邀请余先生撰写碑文时,可曾“验明正身”,请他出示过“身份证”与“户口本”?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钟山碑文>遭炮轰:被骂"最令人作呕一景

来源:中国新闻



    《钟山碑文》刻在天然巨石上,放置在钟山风景区的梅花谷内。(图片来自香港《大公报》赵璐摄)







[回放] 余秋雨为钟山撰写碑文 建议风景区去掉标语口号



    中新网12月7日电 日前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的由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接连遭到学者与网民的猛烈炮轰,被骂为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香港《大公报》7日刊出的一篇文章称,这块自安徽运来的长12米、高4.8米、厚1.6米,重达136吨的天然巨石上,用金字阴刻着余秋雨所撰并以行书写成的碑文。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

    张生说,我是读余先生文章长大的,实在不忍心先生注定不朽的文名在此留一遗憾。余秋雨才华迸发时不管是写苏东坡、海瑞的风雨家世,还是写敦煌卷子的流离沧桑,都令人过目难忘。但是,很遗憾,这篇碑文却几乎是写钟山的文章里面文心、文思最为贫乏的一篇。

    张生认为,盛世为文一定要千锤百炼。如今人人衣食足而知文采,普通中小学生作文令人逼视,网上写手藏龙卧虎,很多人陪余秋雨趟过文化苦旅,品过山居随笔,已非吴下阿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手环伺,更需要已经成名者慎重落笔。以钟山整治而言,斥资50亿,移民二万多,确实是一项超越当年滕王阁的工程,秋雨先生不能为此等文章,可以不为,为后人留一块飞白也是功德。反复表白有没有收取笔润,反而落俗了。

    自我赞叹令人莫名

    张生说,尊重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自古以来,文人往往相轻,但傲视天下的李白也有服气的时候,在黄鹤楼题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到了南京一带游历,坦言“一生低首谢宣城”。

    再大的文名,一定要谦虚。张生指出,古人论文,往往窥一纸而知其才。所谓“满纸风云”、“满纸烟霞”之类,本属别人的夸赞之词,但赞叹从别人嘴里出来是甜美的,从自己嘴里出来,就令人莫名惊诧了。“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看到余先生文中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他说,“我一定要对余先生说,这是您文章中最差的一篇!”

    付了润笔拒说数额

    南京文人学者云集,为何偏偏要请余秋雨作此碑文?据中山陵园管理局官员披露,关于“钟山碑文”,他们最初也找了当地的学者起草,甚至组织管理局内部员工撰写,“但都不满意”。后来,“管理局领导提出请余秋雨撰写”,认为一来因为余秋雨名气大,另,余秋雨多次来过钟山景区,了解钟山。于是,管理局在今年6月份派人专程赴上海,把钟山风景区背景资料送给余秋雨,余秋雨不仅“一口答应”,而且“很高兴”。中山陵园管理局对这篇碑文是赞赏有加。至于是否因此付给余秋雨报酬,该管理局官员肯定地表示“给了钱的”,但拒绝透露具体数额。

    余秋雨:是我的心声

    报道称,余秋雨在接受南京的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他说,这个碑文是自己起草、自己书写,压力很大,是认真想了很久才写的。“我给很多地方题过碑,但字数都很少,字数很多的大碑文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法门寺,一个就是中山陵了。这个碑文有两段,几百字,真的是花了心思写的。”余秋雨还说,写碑文的心得就是,对历史要有了解,要选择最重要的来写,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大中有小。“中山陵这五年来变化太大了,现在综合整治结束,到处都是相通的,非常好。我认为是大工程,大手笔。”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钟山碑文,为啥成了余秋雨的“败笔”?

作者:梁梦溪
来源:中国网
 



  余秋雨的“钟山碑文”遭到网友炮轰

  日前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的由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接连遭到学者与网民的猛烈炮轰,被骂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12月7日中国新闻网)

  余秋雨的“富豪门”余音未绝。现在“碑文门”又来了。

  按理说,一位著名作家给一处风景名胜题写碑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为啥余秋雨写的碑文就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碑文和一般的文章相比,不论从文字、结构上来说,难度更大。对作者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作家余秋雨这次写的碑文可不是他的“处女作”。余秋雨说,“我给很多地方题过碑,但字数都很少,字数很多的大碑文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法门寺,一个就是中山陵了。”可见,余秋雨写碑文已经“很有经验”了。

  人们常说,文如心声。余秋雨说,他做到了。首先,他多次来过钟山景区,了解钟山。他说,“中山陵这五年来变化太大了,现在综合整治结束,到处都是相通的,非常好。我认为是大工程,大手笔。”他写碑文,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其次,余秋雨说,这个碑文是自己起草、自己书写,压力很大,是认真想了很久才写的。可见余秋雨写碑文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千锤百炼”。

  可是,余秋雨的“大作”遭到了专家学者的“炮轰”还是有点出人意料。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

  自古文人相轻。张生教授对余秋雨碑文“入木三分”的“解读”难道成了最好“注解”?

  其实,如果文艺评论家对余秋雨写得这篇碑文“评头论足”,也就罢了。可是,为啥这篇碑文引起网民的“众怒”呢?毫无疑问,网友们在看余秋雨的这篇碑文时,早已戴上了“有色眼镜”。可以说,网友们面对的不再是一篇“碑文”,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坛名人余秋雨。网友们的“发难”,更多的不是针对这篇文章,而是针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余秋雨。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说,我们欣赏一篇文章时,不妨先抛开对这位作者的成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这篇文章体会得更深,避免自己更多感情色彩的“干扰”。同样一篇碑文,如果落笔人写得不是“余秋雨”,而是他的笔名,或许得到的评价将是另外一番景象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钟山碑文”市民褒贬不一

新华网-现代快报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余秋雨来到南京,为中山陵“整治纪念碑”揭碑,碑文是余秋雨亲笔题写的。在揭碑仪式上,他说,自己为很多地方题写碑文,但是大碑文只有两处,一处是法门寺,一处便是中山陵。余秋雨向来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他的碑文自然也成了众人评议的焦点。
  “南京是能聚气的城市”

  “整治纪念碑”坐落在中山陵梅花谷,外表看上去有点像传说中的龙。碑长12米、高4.8米、厚1.6米,重达136吨。碑文正面上方是书法家管峻写的“龙”字,背面就是余秋雨所撰并以行书写成的碑文,金光闪闪。

  揭碑仪式上,主持人先朗读了余秋雨撰写的碑文,而后余秋雨本人发言。

  他讲了对中山陵的感觉:“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说,如果我住在南京,每个礼拜都在旅游。”余秋雨说,昨天已经看过碑了,“我很惊诧从哪里找来这么完美的一块石头?我很满意。”

  余秋雨说,中国聚气的地方很少,南京却是难得的能聚气的城市。在中国,有历史的地方未必都有好风景,而中山陵恰恰既拥有很丰富的历史遗迹,又有大风景。“南京是一座有足够文化品位的大城市,这个大城市花了大手笔,花费了很多的力量来整治环境,相当不错。”

  揭碑仪式前后不到半小时,当余秋雨等人拉下盖在“整治纪念碑”上的红盖头,现场的观众便开始参观这个巨大的碑了。当余秋雨来到大碑的背面时,他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小伙子、小姑娘纷纷找出纸和笔让余秋雨签名,余秋雨乐呵呵地在递上来的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这五年,来南京的次数相当多,我对中山陵尤其情有独钟。”余秋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接到中山陵的邀请,让他为钟山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写碑文的时候,自己是欣然受邀。

  “余秋雨是无偿为我们题写碑文。”中山陵风景区的一位负责人透露。

  “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余秋雨坦言,这个碑文是自己起草、自己书写,压力很大,是认真想了很久才写的。“我给很多地方题过碑,但字数都很少,字数很多的大碑文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法门寺,一个就是中山陵了。这个碑文有两段,几百字,真的是花了心思写的。”余秋雨说,写碑文的心得就是,对历史要有了解,要选择最重要的来写,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大中有小。“中山陵这五年来变化太大了,现在综合整治结束,到处都是相通的,非常好。我认为是大工程,大手笔。”

  游客评价碑文褒贬不一

  余秋雨走后,便有人对这个碑文进行点评了。有位游客说,“他毕竟不是南京人,对南京的文化还是缺乏了解的,虽然是大腕,但这个碑文也不咋的。”有游客夸好,说是大处切入,有历史有风景,是篇美文。也有人连连摇头说,“这个碑文实在……唉!”

  整治纪念碑全文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点评

  漏了城和水,有些遗憾

  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

  “记”是很难写的,需要“精”“气”“神”,要用简要的词语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很难。余秋雨的碑文总的说来不错,他所说的中山陵有几个“大”是对这个碑文的注解,也是对钟山和紫金山的综合。

  遗憾的是,余秋雨的碑文没有强调水,如果把城和水带一下,效果会更好。山和水是形影不离的,离开了水,就没有把钟山渲染到位。南京这个城市的特点,就是山、水、城、林,这座城内,高低错落的城墙,恐怕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例了。如果把“城”也带进去,会更加显示出钟山的历史和大气磅礴之势。

  民国文化为何没有点拨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

  这个碑文,我觉得不错。

  贺云翱说,现在的碑文既要有一定的古典风格,又要有一定的可读性,不能太拘泥于格式。余秋雨从比较中入手,把钟山放在全国大背景下,来点评,指出钟山在全国各地寥寥几处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段是写了钟山的历史人文之美,自然风光之美。第二段是历史的回溯,写到综合整治,以及环境整治后的远景。

  让贺云翱略感遗憾的是,碑文第一段六朝、南唐、大明都有提及,却对民国文化没有提及。

  有碑若此不如无!

  都市圈圈网网友

  仔细拜读了这篇碑文,不免摇头叹息:有碑若此不如无!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篇碑文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钟山,其历史地位之重,不因“六朝熏风”,不因“南唐遗韵”,甚至也不因“大明王气”,而在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若论风景,其高、其大、其美远胜钟山者甚多,而其所不如钟山者,恰在于它们缺乏钟山所具有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象征意义。碑文没有抓住这一要领,与钟山的历史重量全不相称,怎配立在这里!

  其次,这篇碑文无妙想,无佳句,就文学审美而言,也乏善可陈,且文通字顺都没做到!

  一开头便不通:“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这个却字,用得尤为欠妥。以我华夏五千年之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土地,难道“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名胜,就只有区区个位数么?

  结尾仍然不通:“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烟霞满纸,本是赞美他人文笔优美的套话。揣摩作者的本意,是想说“对钟山烟霞而展纸为文,遂觉烟霞落纸,令我心旷神怡”。不料他疏于文言表达,说成“我才写了几句,就已经是烟霞满纸,美不胜收”,意思完全是“王婆卖瓜”。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1: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撰写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何以被埋汰?

南方网  李甘林

摘要:日前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的由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接连遭到学者与网民的猛烈炮轰,被骂为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日前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的由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接连遭到学者与网民的猛烈炮轰,被骂为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12月7日中国新闻网)

我认为,这并不是人们故意要埋汰余秋雨,也不是说人们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甚至去苛求余秋雨这位行走文化大师,而实在是余秋雨自取其辱。抛开人们对余秋雨历史清白与否、余含泪以及种种由他的所作所为引发的是非纠葛与非议不说,单是耐着性子仔细阅读完余秋雨据悉拿过不菲润笔费后撰写的碑文,的确令人难以入眼,更不敢恭维。

且不说该文毫无文采,估计随便差一有文化的乡绅也能写得文采斐然,远超余文,就是审读碑文中“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以及结尾部分的“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这样一些不无谄媚嫌疑的歌德体字句,相信读者大多会做出一个并不困难的判断,即余秋雨撰写的这则碑文,如果不是由于为园林局领导赏识,并支付不菲的润笔费所作的“受命文章”,就只能是为中山陵耗费巨资,大拆大建的大手笔政绩大唱赞歌的应景之作。

□李甘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2: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南京钟山碑文,拙劣不堪,难忍辍读,试看该文第一句

wuv637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
=======================================================
全文拙劣不堪,难忍辍读.只看这第一句,就满身毛病.
美景无数-------美景安能以数计算?有"三个美景,五个美景,无数美景"之说耶?
深嵌历史-------美景而能"深嵌"历史,未之闻也.就算美景可以"深嵌"历史,又何言"深嵌"历史者只有寥寥数处?难道此美景可以"深嵌"历史,彼美景就不可"深嵌"历史?钟山可以"深嵌"历史,鼓山就不能"深嵌"历史?泰山,黄山,华山,衡山,庐山,峨眉山,太行山,长白山,九华山,天山,崑崙山......就不能"深嵌"历史?
风光惊人-----风光岂能"惊人"?古诗文中有风光"宜人",风光"醉人",风光"撩人"之说,未见有风光"惊人"之语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2: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为钟山撰碑文 网友指其文理不通令人作呕

来源: 金陵晚报  



    上个星期,余秋雨为南京钟山风景区题写了一篇三百多字的碑文。记者昨日注意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南京本地多个网络论坛上都出现了声讨这篇碑文的帖子,而南京城市生活社区门户网站“西祠胡同”的一个帖子更是直指此碑文“令人作呕”。

    文理不通,文白相杂,空洞乏味,非骈非散,牛头马尾,上下脱节……这是网友们对余秋雨碑文的“读后感”。“西祠胡同”的“南京零距离官方版”论坛的一个“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秋雨碑文”帖子,昨天下午六点左右已经被点击13855次,跟帖则多达118人次。

    网友们无一例外地对“余氏碑文”感到“恶心”、“无语”、“鸡皮疙瘩掉了不少”,有网友说,这是“一篇地道的烂文章”,并一一指出碑文中的明显硬伤。如碑文中提到,钟山“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就有网友反驳,紫金山何时日渐颓芜过?“自民国起,建天文台,祭中山陵,众人游览,青山绿水处有依水相伴的农户,炊烟缭绕中显出生机。”由此可见,余秋雨对紫金山的历史,对南京的历史并不了解。

    言辞不算激烈的网友如此评论“余秋雨写碑”一事:“留下当代文人的东西,不失为一种为后代留下文化遗产的做法,应该支持。无奈余先生此碑文确实写得浅薄。钟山不是一般的山,六朝前是神山,那时称蒋山,六朝后成为皇家之山,是高贵的山,一般舞文弄墨者命薄,不适宜在此山留碑……”

    甚至还有网友看了“余秋雨碑文”后,以古文体自己创作“钟山碑文”来跟帖,意欲和余秋雨PK一番,如有网友就写道:“系扬子而携江东,峙诸山而屏华南。育亿顷沃土,兴繁盛市廛。抚昔六朝兴衰,开今一代歌咏……”,被认为比余秋雨写出的那些碑文高明很多!

    记者在另一个网站对“余秋雨写碑”所作的网络调查中则看到,截至昨天下午六点,认为碑文写得“烂,堪称中国2009年文学界最烂文章”的网友竟多达70%!(于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2: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中学老师对余秋雨碑文的批改

文章提交者:十博导



在下做过几年中学语文老师,以我批改作文的标准,余秋雨的作文不及格。

现录余文如下: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先分批: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

首句问题最大。“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这句话转换成白话就是:“华夏大地,美景无数,但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却只有寥寥几处”。话怎么能这么说?为了拔高钟山也不至于这样贬低华夏风光,况且这也不是一向推崇中华文化的余秋雨应当说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语法上。这句话是一个转折句,转折句分前后两句,前后相反,后句颠覆前句,前虚后实,重在后句。“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前句说“无数”,后句说“寥寥”,重点在“寥寥”,且“寥寥”颠覆了前句的“无数”。怎么改呢?应当用递进句。递进句虽然也是重在后句,但前后句意思相承,后句并不颠覆前句。比如,可改成这样的意思:“华夏大地,处处美景,更有无数胜景,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或者不用递进句,就两句,前后相承。

接下来“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则完全是大白话,“其中之一”和那个“在”非常扎眼,另外,说“钟山之麓”也不对,作为一处风景,钟山是一个整体,况且你后面不是说“钟山风景,美则美矣”吗?怎么改呢?改成“其一者,钟山也”行不行?不行,因为你这里说“其一”,读者就要等着在后面看“其二其三”。问题出在哪里呢?同样出在语法上,“其一”应用在句尾而非句首。

综合以上,“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可改为“华夏大地,美景无数,有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者,钟山其一也”。这样读起来就起承顺畅,破题自然了。

“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此地”多余。

“每当清秋时节”。“每当”多余。

“山岚夕阳,明月林禽”。不对仗,可改为“山岚夕阳,林禽明月”。

“重新打点江山”。大白话,“打点江山”不通。

“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这纯粹是一现代汉语句式,却夹在一堆四六句当中。“南京”是定语,“人民”是主语,“于甲申之年”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启动”是谓语,“整治”是定语,“宏图”是宾语。只可惜是个病句,“启动”与“宏图”动宾搭配不当。

“一时气象万千”,“一时”是过去时,不当。

“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这句大家议论的最多。我的看法,余秋雨不是有意自夸。余秋雨脸皮厚,但他不会明目张胆地自夸,他往往是借他人甚至虚构他人来自夸。那么这句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余秋雨的本意是想说,钟山风景太美了,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才写了几句,钟山的全部景色就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想说这个意思,但是却不知道“烟霞满纸”是句恭维别人的话,于是就用上了。就像朱军本意是想说“您爸爸”,却用了个“家父”。这是余秋雨的老毛病,像错用“致仕”一样,喜欢买弄又不懂装懂。

以下总评:

先说文法。

余文除语法错误颇多以外,在文法上最大的不堪之处是不文不白,不伦不类。今人写文言,不必用词晦涩,可以通俗直白,但必须遵循文言的基本规范。文言句式简洁,多是省略句,不会主谓宾定状补俱全,像“此地山雄水碧”,“每当清秋时节”中“此地”、“每当”都应省略,更不用说“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这些大白话了。另外,作为骈文,平仄、铺陈这些先不强求,但你起码要基本做到对仗工整。如“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这几句,“画卷新展”和“岭苑初洗”相对仗,可后面却只留下“经典再现”在那单吊。其他如“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等只是凑成两句,一点不工整。

再说立意、主题和内容。

据园林管理局说,“主事者命余作文”,是给了余秋雨材料的。作为材料作文,你不能照抄材料,要从材料中提炼出主题来,也就是先要立意。立意高低,直接决定作文的质量。余文开头唬头很大,说钟山是华夏美景中寥寥无几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者之一,可紧接着端出来的却是一个拼盘:“六朝熏风,南唐遗韵,大明王气,伟人身影”。读到这,我仿佛看见一个游人边看边说:“好地方啊,出过好几代皇帝呢。”也就是说,余秋雨的见识跟一个普通游客的见识差不多。经历多少朝代,出了几个皇帝,这些大家都知道,还用你来说?难道你看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十朝古都,孙中山,就是一般的中学生也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主题:数代王朝在这里更替兴亡,孙中山推翻帝制,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逝世后安葬于此,钟山有幸,见证了中华历史的滚滚潮流。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也可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总之,你得有主题。另外,“大明王气”与“伟人身影”并列也显得不伦不类。这大概是指明孝陵和中山陵吧,问题是你在陵园转,然后你又说“隐隐”看见了墓主的身影,你是不是想拍鬼片?


“深嵌历史”就这么个嵌法,那么“风光惊人”呢?是秋天的枫叶和“山岚夕阳,明月林禽”,而且这“山岚夕阳,明月林禽”还是“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乖乖,这随便一个山区农村都有的景色怎么就成了“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了?

接下来的“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大概就直接抄自园林局领导的工作报告。你又不是会计,你记这些帐干吗?后面的“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就更不靠谱了,作为十朝古都,只有靠修个园子才能俯仰岁月,读解文明?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流畅,主题明确突出。以这个标准看,余秋雨的作文不及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3:0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