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9|回复: 1

[原创] 军阀吴佩孚在达州的诗及联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0: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    诗
     吴佩孚一生,虽以武功显赫,但因是秀才出身,却颇好吟咏。特别是在其败亡途中,失落感,兴亡叹,炎凉态,冷暖情,都奔来眼底,袭上心头,不能自已,诗兴于是转而增浓,留下了一些至今尚可引为谈资的篇章.诗是言志的,当然离不开自己的身世和经历.由于戎马生涯的大起大落,感情遂多跌宕;又由于他早年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建起了较深厚的学养,故辞章颇富文彩, 很能吸引读者。
          他初入夔门暂息白帝时,曾有七律一首:
                 万山拱极一峰高,遯遁何心仗节旄。
                 望月空怀落花句,题诗寄咏猗兰操。
                 江湖秋水人何处?霖雨苍生气倍豪。
                 笑是吴钩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这是入川以后第一次以诗的形式表白他的心态,这诗仍然表现出他那一贯的极端狂妄和唯我独尊,但跟前的处境是那样艰难,  “江湖秋水人何处?”便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低沉的叹息,最后又感到前途充满荆棘,吉凶未卜,不免心事重重,为之深深忧虑起来。
              不过,吴这时毕竟是新遭溃败,还未完全倒威;待到逃亡达县时,调子就低得多了。他在达县写的诗中,有两首值得一提。一首是一九二八年冬写给刘存厚的,诗如

            事情是这样一九二八年六月,吴在大竹被罗泽洲缴械后“礼送”出境,乃向达县进发,在边界上的赵家场住下。此时,作为“川陕边防督办”坐镇达县的刘存厚,却举棋不定,如果迎吴,将会受到蒋介石追查;如果拒吴,则于情难堪。因此,刘处于左右为难的犹疑乏中。  在这种情况下,吴于是由赵家移居檀木。然而,好几百人马挤在那个边鄙小镇,其艰难状况则可想而知。
        吴在檀木一住就是半年,实在等得难受,  乃以诗代贴,写成了前面那首赠刘的七律。在这首诗里先前刚入川时那“刀山拱极”的牛皮已绝无踪影了,有的只是“方寸纠纷”、  “无端枨触”,  “落魄”,  “牢愁”,  “梦回”,  “望断”之类的低调.而于对方,则称“刘郎”和“知己”,请求不要“恼怒”,希望早点前来解救。穷途末路,虎口馀生,全是一派乞请哀怜之声,已无丝毫“大帅”豪语和“武圣”雄姿了。
            诗的力量居然不小.吴通过他的“生花”妙笔,果然感动了“刘郎”。但刘并未把他迎候进城长期居住,而是将其“帅府”设在离城三十里的河市坝,城内只虚悬了个“行辕”招牌,经费由刘供给。刘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左右依违之后,终算想出了渗么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吴于一九二八年冬至到达河市以后,在那个小镇上住了一年,颇觉寂寞。那期间,虽有各方军政要员前来输诚,并有馈赠,先前失意将领亦多来归附,并为之招兵买马;但因风云变化莫测,所钩绘的再起宏图,终属纸上布阵,心中不乐.为了一抒积郁,并观风向,以定今后行止,乃赴达城访刘,而对外则称说视察“行辕”。在城期间,吴曾游凤凰山,并作七律一首,如下:
                             英雄处处出人头,又向高山作壮游.
                            满眼苍生归掌握,数堆疑冢感荒丘。
                            萧萧木叶传边警,点点梅花为我愁。
                             休到昂仑山上望,中原王气不胜秋.
            关于这首诗,王治平在《龙门阵》中亦曾撰文引到.他说:“民国十八年.....次岁,吴北走关陇,犹思再起,复赋诗曰:英雄处处出人头......”.(续)

[ 本帖最后由 妙音 于 2009-12-17 10: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曾游达县真佛山,其时当为1928年在檀木场住定后的夏秋之间.这个闻名遐迩的古寺,地在福善乡街后之山腰,当时,我岳父柏颖阶自北京游学归来不久,正担任福善乡团总乡长,便成了迎吴的东道,因为吴方被大竹罗泽州驱赶,又遭达县刘存厚冷遇,山穷水尽,生计维艰,所以,柏颖阶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小小团总,也竞被他这位威震八方的堂堂大帅所优礼,并于临别时慨然挥毫,写了一副对联送柏,联曰, “更催飞将追鹘橹;坐见举国成风波.”此联看似率尔操觚,而实际上却是个人情怀的抒写.他是希望举国战乱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好兴风作浪,以达其再起之目的.  
当然,这对联也并非白写.柏颖阶是在这个十分穷困的山乡里募集了好几百个银元奉送给这位“大帅”后才得此报赏的.  
吴离开达县到南充时,给当时驻防遂宁后来任集团军司令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李家钰送过一斟对联,文曰:“寒声一夜传刁斗;将军三箭定天山.”隐喻要去西北奠定基业,并进而问鼎中原。其卷土重来之意,与写给柏颖阶的那副对联略同.
吴后来在别的地方还写了许多对联,不过,锐气已失,巳不再言征战事,其用语虽然贴切,却乏新意.他在由川西进入甘肃前,在文县时,给一个姓李的写的是: “西当太白有鸟道:东来紫气满函关。”给一个姓王的写的是:“登楼文士思家国;誓墓将军惜岁华.”给一个烟鬼议员写的却是: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脊琐点朝班。”这些,都是摘引现成诗句凑成,显然是一般化应酬。  
吴除了给别人写对联以外,也喜欢别人给他写.那当然都是讨好.吴刚入川时,国民党奉节县党部要员张伯仁曾往拜谒,并送一联日:“几度见蓬莱深浅;再举撑天地圆方.把他吹捧为擎天柱石,拍马屁可说包到无复以加的程度了.  
吴离川入甘后,当时盘踞天水等十余县的陇南绥靖总指挥马廷贤,为了烧吴冷灶,特设行辕,极其富丽堂煌, 门前所书欢迎对联是:“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马对这位“大帅”,只字 不提武功,而专称其文才及谋略,是很用了一番思考的,因此,深得吴之欢心.难怪吴旋即委马为‘骑兵蔡卫军总司令兼陇南护幂使,马部六个团长但一概封为师长. 虽然全是空头支票,但马部上下却尽都受宠若惊.
吴一生臂两次重大的寿诞庆祝活动.一次是1923年3月7日四十九岁生日《号称五十),那时,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他先后担任了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使,手握数十万雄兵,是他的全盛时期.他利用梗柄,残酷地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血腥地屠杀罢工工人和共产党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此盱的吴佩孚,正如汉奸王克敏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拟聘吴为
“特高顾问·的信中所吹捧的“拯大局于危亡,救小民于水火,舍吴公子玉,其谁能之”那样,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之态,不难想像.为了庆祝生日, 吴于洛阳大宴宾.客,全国务省督军及众多政要,并皆纷驰趋奉,连清室摄政王,也带了“大内”珍玩前往拜贺.就在这时,康有为给他送了一副对联,其文曰:“凤翥鹰扬,百二河山才半壁;龙幡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康在盛赞其文治武功的时,还鼓励他不要满足于这半壁河山的局面,说四八方的风云人物都集中到他的麾下来了,一统天下,此其.时诶.这当然是极大的奉承.从此后,这次祝寿盛举就被称为八方风雨会中州”而传为历史佳话了.此外,清末南通状元张季直也有寿联相贺.联曰: 万里成名,似雷’及远;百年上寿,如日方中.’属对十分巧妙.这虽也是奉承,但没有康氏之政治色彩,属一般应酬.
吴的另一次重大祝寿活动是在达县河市坝举行的.那是1929年3月7日的五十五岁大寿.此时吴虽寄人篱下,但依然气派十足,全国各地柬祝寿者不少,连海上闻人杜月笙也派人送来了寿仪和臣时. (两年后,杜月笙在上海举行杜氏家祠落成典礼,吴佩事派人送了书有“武库世家四字的特大金臣吹捧他是晋朝名将杜预的后裔,算是吴对杜的回报).作为四川最大军阀的刘湘也授意驻万县师长王陵基派代表傅圣希送寿礼二干元,并送寿联一副,上书, “龙睇大野,虎啸六合;鹏搏万里,鹤算千年.”这与康圣人所送那副对联,可以后先辉映,都是大吹牛皮.特别是此联下半,预言吴前程远大,来日方长,正迎合了他那东山再起的勃勃野心,使他十分高兴。因此,对宾客除盛宴招待外,还给每人赠送其所作《蓬莱诗草》一册留念.
1939年11月,吴佩孚病死,蒋介石曾挽以联曰: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其实,吴的存在,是蒋的一大心病,所谓惜斯认者,不过是政治角逐中的一种装模作样.此联当系幕僚代笔.吴在病中,曾预撰一联自挽.联语是: ·得意时,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此联所述,尽管动机尚可研究,但情况却基本属实.至于后来虽然屡经威胁利诱,但终于未投入日本侵略者怀抱,亦有论者谓其乃领袖欲强烈不,甘屈居人下之刚愎性格有以致之,咽比起蒋政权下许多支臣武将纷纷拜倒在倭贼脚下而恬不知耻者毕竟有别,却也基本属实.这些,是否可多少洗去一点往昔的罪恶,那应该是由历史学家去评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02:2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